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进一步了解风沙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选择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大柳塔镇5种典型植被类型的7个样地柠条1、柠条2、草地1、草地2、樟子松、沙棘、杏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样地间土壤水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在0~100 cm土层,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蓄水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均表现为杏树>沙棘>柠条1>柠条2>草地1>樟子松>草地2。(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上都成增加趋势。其中草地1、樟子松、草地2的变化趋势不明显。(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蓄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上均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各植被在0~40 cm土层的蓄水量均比较少且变化不大,在40~100 cm土层时土壤蓄水量变化较大且均在80~100 cm土层时的蓄水量达到最大。该试验分析出了该地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含水量及土壤蓄水量特征,对该地后续的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西藏尼洋河中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以尼洋河中上游流域耕地、草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取样法分层采集土壤样品216份(0~10、10~20、20~30 cm),并测定土壤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结果表明,西藏尼洋河中上游流域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林地>草地>耕地,且三者之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草地和林地的全钾含量相差不大,速效钾含量林地>草地>耕地。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分布均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0~10 cm深度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含量明显高于10~20 cm和20~30 cm,且三者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研究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土壤中的碱解氮平均含量最大,耕地的含量最小。耕地的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19.47 mg/kg)显著大于草地(5.73 mg/kg)和林地(5.19 mg/kg)平均含量。上述结果说明长期开展植被恢复能够提升尼洋河中上游流域流域的土壤质量。研究结果为改良该区域的土壤效应提供了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3.
不同干扰对城市绿化用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压实对城市新建绿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西安植物园新园区为研究对象,依据土壤压实程度的不同以及地表植被的差异进行区域划分,对不同区域内的土壤分层采样,并进行土壤容重、孔隙状况、水分常数等物理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压实程度的增加,土壤各层次间的发生规律发生了改变,土壤出现退化现象。研究区域内的土壤容重偏高,平均值为1.52 g/cm3;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饱和导水率明显偏低,平均值分别为44.71%、12.81%、15.46%、20.77%、20.7 mm/h。土壤容重与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田间持水量、自然含水量、饱和导水率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通气孔隙度与饱和导水率、自然含水量、田间持水量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压实对各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表现为表层土>浅层土>深层土,人为践踏产生的压实只影响到表层土壤。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林龄对杂交楝(印楝×苦楝)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的影响,通过测定土壤持水能力、渗透能力和抗蚀能力来综合评价不同林龄杂交楝人工林保持水土功能。结果表明,随着杂交楝林龄增加,林地土壤孔隙结构得到改善、持水性能增加、渗透能力增大,提高了土壤水稳性指数,增加了土壤抗蚀性,土壤水土保持功能得到增强。3年生杂交楝林分的土壤持水性能、渗透能力和抗蚀性与1年生林分之间无显著差异,5年生杂交楝林地各指标均比1年生和3年生林分有显著提高。5年生杂交楝林地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平均渗透速率和水稳性指数分别比1年生林地增加18.6%、11.4%、19.8%、45%、30.1%。因此,种植杂交楝可以在短期内提高林分的土壤水土保持功能,在山地丘陵地区值得大力发展杂交楝。  相似文献   

5.
深圳城市绿地土壤孔隙状况与水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了解深受人为活动强烈影响的城市绿地的土壤物理特性,为充分发挥其增进植物生长、涵养水源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等功能提供管理依据,以深圳城市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土壤容重、孔隙状况、土壤水分常数和水分入渗特征等物理特性。结果表明:深圳城市绿地土壤的容重较高,平均值为1.56 g/cm3。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通气孔隙度较小,平均值分别为41.06%、39.78%、1.27%。土壤水分入渗率变幅很大,土壤初始入渗率为0~8.47 mm/min,稳定入渗率为0~5.90 mm/min。城市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土壤的容重显著高于城郊菜地土壤,而土壤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显著低于城郊菜地土壤;表层0~10 cm的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显著低于10~20 cm土壤,土壤孔隙度显著高于10~20 cm土壤。城市绿地土壤容重与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初始入渗率及稳定入渗率均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贵州酸性黄壤条件下钩藤种植对土壤性质的影响,采集剑河钩藤种植基地及其周边林地、荒草地土壤共30个,分析土壤的物理性质、养分含量、酶活性等16个指标,同时比较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同区域林地和荒草地土壤相比,种植钩藤使土壤微环境pH降低,容重减小,总孔隙度增大,表征土壤持水固肥能力的毛管孔隙度增大,土壤结构得到改善,更利于植物生长,土壤养分得到充分有效利用,酶活性受到一定抑制。因此在贵州山地黄壤条件下,钩藤种植实现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油茶林地土壤养分特征与种仁品质性状关系,以浙江省不同油茶栽培区7个试验点的‘长林’系列良种林分为对象,分析了林地土壤养分特征以及种仁含油率、脂肪酸组分和角鲨烯、维生素E、谷甾醇等活性成分含量。结果表明,浙江省不同油茶栽培区林地土壤养分特征差异较大,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异系数在32.66%~142.26%之间,土壤有机质和水解性氮含量间、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有机肥和磷钾肥平衡应用是提升油茶林地土壤营养供给能力的重要措施。此外,土壤氮磷比与油茶种仁含油率、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多不饱和脂肪酸、角鲨烯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氮磷比是影响品质性状形成的重要因子,比值在7.60~26.92之间,有利于促进油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本研究可为油茶林地土壤高效营养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灰漠土铬Cr(Ⅲ)污染严重影响土壤生物活性,为探索灰漠土铬污染修复的有效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探究生物炭对土壤铬污染的钝化效果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了铬污染土壤中水溶态铬、交换态Cr的含量(P<0.05),同时明显增加还原态铬的含量(P<0.05),生物活性系数随着产炭温度的下降也明显下降(P<0.05),降幅分别为26.70%、41.15%、59.45%。不同炭处理显著降低了玉米籽粒、根、茎、叶的铬含量(P<0.05),尤其是显著降低玉米植株对铬的富集系数(P<0.05),其中高温所产生的生物炭(BC600)能显著减缓Cr污染所造成的生长抑制,能明显增加玉米生物量(P<0.05),但生物量与CK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且各部分Cr含量小于5 mg/kg,符合饲料原料Cr安全标准。该研究结果可为灰漠土铬污染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地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地土壤结构的变化,对天津市辛口镇蔬菜种植区种植5年、10年及15年以上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水分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延长,蔬菜地土壤呈逐渐酸化的趋势,蔬菜地土壤的容重变大,土壤结构性变差;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蔬菜地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有效水含量及萎蔫含水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新疆旱地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及小麦生长的影响,在免耕、传统耕作和深松3种耕作方式下,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烘干称重测得新疆旱地农田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三相比值及小麦产量数据。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三相比R值和产量表现出一定差异。相比于免耕,传统耕作和深松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改善了土壤三相比例,尤其深松处理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显著改善。小麦产量以深松处理最高,分别比传统耕作、免耕增加20.71%、24.28%。因此,深松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小麦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1.
大庆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庆地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变化趋势,选择杨树林地、草甸地、农田地3类典型植被样地土壤进行野外采样,分析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及肥力变化。结果表明:(1)草甸地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水率显著高于杨树林地和农田地,杨树林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草甸地和农田地(P<0.05);(2)草甸、农田、杨树林地的土壤含水率、速效钾依次呈下降趋势,而土壤容重呈上升趋势,其中杨树林地理化性质随着龄级的增加,其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3)草甸(1.94)、农田(1.87)、杨树林(1.69)综合肥力呈中下水平,且依次呈下降趋势;建议土地管理中,多关注土壤物理结构的调整和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文峪河上游3种典型河岸林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差异,对河岸林土壤的pH、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类型河岸林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3种典型河岸林土壤pH和容重表现为:华北落叶松河岸林>杨桦河岸林>云杉河岸林,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表现为:云杉河岸林>杨桦河岸林>华北落叶松河岸林;3种典型河岸林土壤pH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距离河流越近总孔隙度越小,其他方面无显著规律。  相似文献   

13.
微地形对大西沟野杏幼苗生境的气候和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探究新疆霍城县大西沟野果林内的微地形对野杏幼苗生境的气候和土壤温湿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在封育的野果林内设置样地,观测地形和野杏幼苗生长季的气温、光照、空气湿度和土壤温湿度,分析各环境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坡向与气温、光照强度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东南坡>南坡>东北坡,坡向与空气湿度、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2)坡位与气温、光照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坡位的环境因子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坡度与气温、光照强度以及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缓中坡>陡坡>中坡>缓坡,缓坡与其他坡度均呈显著差异(P<0.05);坡度与空气湿度以及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4)坡形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对气候因子和土壤温度都无显著影响。地形变化对野杏幼苗生境的气候和土壤温湿度有显著影响,东南坡、上坡位、缓中坡以及凸坡形和相应的气候与土壤温湿度,是适宜野杏幼苗生存的生境条件。  相似文献   

14.
生物炭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探明生物炭对我国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了设计5个处理,1个空白对照,每个处理0.06 hm2,共3个重复,分别为600 kg/hm2,1200 kg/hm2,1800 kg/hm2,2400 kg/hm2,3000 kg/hm2其依次定为T1、T2、T3、T4、T5,空白对照为CK。研究表明:在土壤物理性状方面,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空隙度、电导率以及持水量,同时降低土壤容重;在化学养分方面,生物炭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破解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在供试作物方面,生物炭能够有效提高根系活力以及总根尖数。总之,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以及其他物理性状,同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作物根系活力以及根尖数的提高,但对于生物炭对不同土壤作用的特点、施用量以及作用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出强度水土流失区理想的生物治理模式,为南方水土流失区治理提供植被恢复“范本”,通过对福建长汀强度水土流失区4种不同生物治理模式的群落调查、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不同治理模式恢复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物治理模式恢复效果均比对照好,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肥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植被物种种类和数量。不同模式恢复效果不同,灰色关联序为:乔灌草混交模式(0.934)>经济林+封育模式(0.794)>灌木+草本模式(0.487)>灌木模式(0.484)>对照(0.337),其中乔灌草混交模式、经济林+封育模式的改良土壤肥力作用显著,植被物种多样性高,治理恢复效果好,是南方强度水土流失区值得推广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马想  蔡永立  梁晶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9):120-127
吹填土是滨海地区城市发展重要的土壤资源,但其土壤理化性质严重退化,导致吹填土地带一直是城市绿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对吹填土进行改良试验,可以为滨海地区吹填土再利用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以上海临港吹填土为研究对象,添加不同比例草炭、有机基质和生物有机肥对吹填土进行改良,并设置为期4个月的孔雀草盆栽试验,通过分析各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及孔雀草生物量,筛选最优的改良配比。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改良处理(CK)相比,添加草炭、有机基质和生物有机肥可以显著降低吹填土容重和土壤pH,并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孔隙度及土壤有机质,其中土壤容重较CK分别降低了0.30、0.23、0.24 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提高62%、40%、45%,土壤有机质分别提升了26.1、39.8、39.1 g/kg。与CK相比,添加草炭、有机基质和生物有机肥后,孔雀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均不同程度增加,孔雀草鲜重总量表现为草炭>有机介质>生物有机肥。土壤主成分综合得分与孔雀草地上部干重呈显著线性相关,表明土壤综合评价结果具有参考意义,且50%草炭添加量为最优配比。  相似文献   

17.
不同植被下水土流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桉树林、龙眼树、混交林3种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植被下的水流失量、土壤流失量及土壤养分流失量均有明显差异。3种不同植被下水流失量、土壤流失量及土壤养分流失量均表现为:桉树林>龙眼树>混交林。其中,龙眼树水分、土壤、土壤速效氮、磷、钾、土壤有机质流失量分别比桉树林减少了4.43%、96.51%、95.29%、96.20%、93.00%、96.09%;混交林分别比桉树林减少了5.07%、98.79%、98.67%、98.74%、98.39%、98.74%。水、土壤及土壤养分流失量除了在龙眼树与混交林间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他植被类型间均呈显著差异。由此可见,混交林保持水土的作用最好,其次是龙眼树,再次是桉树。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设高效的水源涵养林、正确评价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笔者在广东省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对0~1 m厚土壤层的孔隙贮蓄水分与现实吸持水分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潭保护区中,现实贮蓄水分数量受到土壤总孔隙贮蓄、毛管孔隙贮蓄和非毛管孔隙贮蓄的显著影响,而可有效吸收数量仅受到非毛管孔隙贮蓄的显著影响。在各显著回归关系中,除现实贮蓄水分数量与非毛管孔隙贮蓄表现为负的相关外,其余均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杨浦区公园、道路绿地土壤物理性状及电导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国荣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6):107-114
为了给土壤改良治理提供数据支撑,笔者采用环刀法测定杨浦区公园和道路绿地的土壤物理性质,使用便携式土壤水分测量仪测定电导率,使用便携式渗透仪现场观测土壤导水率。结果表明:杨浦区土壤电导率略高于标准值0.05 mS/cm3,土壤通气性不良,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比城市园林绿化种植要求低5.88%。道路绿地土壤容重比标准高0.03 g/cm3、土壤总孔隙度比城市园林绿化种植最理想的标准低2.42%,公园绿地符合标准。道路绿地土壤含水量与持水能力均显著低于公园绿地。及时翻松地表土壤,通过堆积树皮、凋落叶增大土壤中腐殖质含量,降低土壤紧实度;加强日常养护管理,防止人为因素的破坏干扰;植物绿化种植过程中,从使植物群落结构丰富多样等方面入手改良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