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桑园间作绿肥,是解决桑园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1978年我县桑园间作绿肥(紫云英等)20256亩,占桑地总面积的40%,1979年间作绿肥18852亩。但近几年来,桑园作绿肥数量则有明显下降。1982年下降为14185亩,1984年只有3750亩,只有78年的18.5%,这将使蚕桑生产的发展带来潜在的成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间作绿肥也要讲究经济效益。不但要增肥,也要能增收。为此,我们选择了“134”早熟豌豆为试验材料,在桑园试种。现将情况综合如下:  相似文献   

2.
桑IGS—125A型反转旋耕埋青机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桑园间种绿肥,是解决桑树肥源的主要途径。而翻埋绿肥,是一项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的农活。过去用畜力翻埋绿肥,工效低(每头牛每天只能翻埋1.5亩—2亩),绿肥覆盖率低(覆盖率不到50%),肥效损失大,不能满足园艺要求。因此,研制桑园绿肥翻埋机,对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广辟肥源,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桑地套作绿肥,是解决桑园有机肥的重要途径。1978年全县桑地播种绿肥面积20256亩,占桑地总面积40%。自1980年以来,桑地绿肥播种面积年年下降,1984年只有3750亩,仅及1978年的1/5。相反,化学氮肥的施用量却大幅度增加,由此而产生土壤结构,桑叶产量下降。为克服偏施化肥造成的不良影响,为此,我们选择了“1341”早熟豌豆为材料以提高桑园有机肥的来源及提高桑园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试验,取得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正> 桑园种植绿肥,可以增加桑园有机肥源,改土培肥,增加蚕茧产量和提高原料茧的品质。桑园绿肥要求速生、高产、耐阴,对新的、更好的适于桑园间作的绿肥作物函待开发。为此,在1984~1986年对生长快、产草量高的冬作绿肥箭舌豌豆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5.
(一) 我场地处丘陵,桑园属黄壤土,土层深厚。如何根据地形特点实现坡地桑园机械化,是我们正在努力探索的课题。多年来,在本所工改研究组的协助下,我们已将农用拖拉机应用于桑园耕作,目前全场有332.2亩的桑园,可用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耕作的有250亩,占全部桑园面积的75%;可以用东风——25型四轮拖拉机耕作的有30亩,占全部桑园面积的9%。桑园管理作业中,冬耕、中耕除草、运送肥料、运桑叶和枝条、喷药治虫、播种绿肥以及灌溉的提水等,都初步实现了机械操作。  相似文献   

6.
巫爱华  诸葛利吉 《蚕桑通报》1991,22(4):52-53,57
我市桑园面积0.92万亩,80%分布于江山港及其支流两岸附近滩地上。土壤质地为松砂至砂壤土,土体粗放无结构,保水保肥能力脆弱,长期来亩桑产茧量提不高。1980年以前,对桑园虽增加了化肥(N肥)的施用量,但亩桑产茧仍然徘徊在40公斤左右。实践证明,速效N肥不可能根本改变低产桑园的生态环境。为此,我们于1981年冬开始在上余乡五程村采取套种绿肥的办法,连续8年进行低产桑园改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桑园套种春大豆作绿肥效益对比试验吴俊(衢州市农业局)桑园套种绿肥不仅能增加桑园有机质含量,而且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桑园生态环境,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目前我市桑园套种冬绿肥已较为普遍,但夏绿肥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套种也以收获为目的,为此本人于199...  相似文献   

8.
为了多种、种好、用好桑园绿肥,省蚕桑学会和杭州市蚕桑学会于3月24--26日在富阳县新登区召开了桑园绿肥高产技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会员和邀请代表共40人,省农科院土肥所李英法、尹道明两同志在会上分别作了有关桑园绿肥高产和腐殖酸类肥料对溪滩桑园高产稳产效果的研究的学术报告。会议收到论文、调查报告等12篇,在会  相似文献   

9.
<正> 大丰县蚕种场濒临黄海,地域偏僻,周围地广人稀,劳力十分紧缺,现有桑园面积430亩,成片集中。1986年开始,大丰蚕种场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合作进行桑园机械化耕作试点,采用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配套桑园中耕除草机,进行桑园中耕、除草、机种绿肥。初步试点结果,1986年机械作业中  相似文献   

10.
我区属亚热带气候,冬季温和,桑树休眠期只20多天,桑树密植,桑园地裸露期短,仍可选用生长快,生长期短,肥效高的绿肥种植,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多速效N、P,K含量,改良土壤,有利桑树生长.试验结果以种植红花草和苕子对桑叶增产效果最佳,达13%.我区桑园种绿肥,应在10月上,中旬播种,2月中,下旬压青.压青时亩施30—40公斤石灰,以降低土壤酸性,促绿肥养分分解.  相似文献   

11.
<正> 桑园间种、施用绿肥是提高土壤肥力的一项根本性的重要措施。它能给土壤补充新鲜有机物,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同时还能提高土壤中蚯蚓数量,改善桑园土壤生态环境。对此,我们于1984年5月进行了有关的调查研究。一、调查方法本校普七区桑园为绿肥蚕豆埋青地(鲜草亩产约1200公斤、于当年4月底直接埋青)。无绿肥地是品种桑园地。两块地相邻,肥培管理、土壤条件基本相同。对这两块地  相似文献   

12.
<正> 桑园间作绿肥,就地埋青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桑园肥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桑园间作绿肥一般分冬绿肥和夏绿肥两种。冬绿肥有苕子、蚕豆、黄花草、紫云英等,夏绿肥有绿豆、田菁等。但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绿豆、田菁在丰产桑园里生长不够理想,不易推行。83年春,我们引进了印度绿豆,5月初在几个点的丰产桑园中试行种植,收到了  相似文献   

13.
<正> 东台县三仓公社三仓大队从一九六六年开始,在农田间作绿肥的同时,也在桑园种植绿肥。近年来不断改进种绿肥技术,绿肥鲜草量逐年提高。一九七二年以来,每年埋青的冬夏两季绿肥鲜草约为8000斤,相当于亩施硫酸铵220斤,过磷酸钙50斤,硫酸钾70斤。  相似文献   

14.
<正> 为了提高低产桑园的土壤肥力,改善桑树的立地条件,我们于81~82年进行了桑园间种绿肥提高肥力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5.
我县的桑苗嫁接已有20年的历史.但嫁接体建园,尤其是袋接苗少的情况下,建园效果不甚理想.为此,于1991年春进行了嫁接体建园的五改试验,探讨改进嫁接技术和栽培方法,获得了成效.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一、五改的内容和方法(一)试验于1991年春,在石莲子乡菜沟村进行 嫁接品种为荷叶白.亩栽株数1700株和2565株.桑园土质为沙壤土.(二)设试验区 A区(综合区),B区(普通区),C区(单一区),D区(单一区)处理,以B区为对照.每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小区面积0.5亩,五改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李民  楼普灿 《蚕桑通报》1994,25(1):48-50
桑粉虱属同翅目(Homoptera)、胸喙亚目(Sternorhycha)、粉虱总科(Aleyrodoidea)、粉虱科(Aleyrodidae),学名为(Bemisia myricae Kuwana).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生态条件改变以及近二年夏秋季高温多湿的气象因子等诸原因,导致桑粉虱大发生.1992年夏秋季在嘉兴市主产蚕区暴发成灾,为害面涉及海宁、桐乡、嘉兴郊区的55个乡(镇),30万亩桑园和7万亩桑苗.其中成灾面积达10万亩桑园和5万亩桑苗.93年使嘉湖地区123个乡(镇)50万亩桑园受害,导致三秋茧大幅度减产减收,已严重威胁到嘉湖蚕区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是全国著名的老蚕区,蚕桑生产历史源远流长,蚕茧产区遍及全省陆地,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以1988年为例,将我省的蚕桑生产概貌介绍于后。一、蚕区分布状况 1988年全省有10个市(地)、68个县(市、区)、1625个乡(镇)、14059个村有蚕桑生产;桑园面积123.5万亩,其中成片桑园118.46万亩,零星折算面积5.05万亩,当年可采摘面积116.18万亩;生产蚕茧105636t,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桑园田间管理省力化途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琴秀  钱燕萍 《江苏蚕业》1990,(4):54-55,19
<正> 常规的桑园管理采用三耕四锄,多次施肥的管理工序,每亩工时投入在200小时以上。为提高桑园管理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工本,增产增收,1987~1989年我们对桑园管理省力化途径进行了试验探索,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试验地点:分别在新安镇的金华村、旭明村,梅村镇的东元村、梅新村,荡口镇的荡西村、荡北村,硕放镇的建丰村以及锡东蚕种场设区试验。试验桑园总面积近20亩,小区调查面积4.719亩。  相似文献   

19.
<正> 为提高新栽桑园的经济效益,1986年我们在桑树行间内搞了间作西瓜的试验,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近二年在六个乡(镇)1019亩桑园内推广了间作西瓜,桑树长势普遍良好,西瓜累计增收23.63万元。现将此项技术总结于后。一、具体做法 1.桑园准备。试验和对照桑园各2亩,  相似文献   

20.
肖山县有辽阔的海涂,发展蚕桑生产的潜力很大。海涂育桑,1971年从1斤桑籽开始试验,1972年小面积育苗110亩,1973年大面积育苗近3000亩,产苗4000万株,1974年开始全县围垦海涂,进行大面积栽桑养蚕。1976年全县桑面积达二万余亩,其中海涂桑园一万二千多亩,初步建成一批集中成片成带的专业桑园,每块面积分别有一百亩、二百亩、四百亩,最多的有五百亩,据统计全县新桑园面积在一百亩以上的大队(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