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育种群体的选育和改良以及从遗传改良群体中有效地选育出自交系和杂交种,这两个各有特点的玉米育种阶段对系统遗传进展是必要的。交互全姊妹轮回选择是作为群体间改良法提出的,着重对加性和非加性遗传效应进行选择,并结合每轮选择的选系和杂交种进行群体改良(Hallauer 等,1970)。交互全姊妹轮回选择于1963年在研究2个丰产群体(BS10和 BS11)时产生的(Hallauer,1967a、  相似文献   

2.
通过轮回选择(reCurrcnt seleCtion)实行高粱的群体改良,以培育遗传基础广泛的品种和杂种优势明显的杂交种,目前已成为国外高梁选育机构应用的主要方法之一。与以往使用的系谱法相比,群体改良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众所周知,传统的系谱法虽能为人们提供数量较多的优良高粱品种和杂交种,但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它本身的不足。首先,由于杂交技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采用定向回交转育和轮回选择的方法将矮败小麦基因转育到黑龙江省优良小麦品种(系)的群体或个体中,结合生化标记和早世代品质跟踪测试等方式,简化和加速了小麦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进程,拓建了小麦动态基因库,为小麦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对矮败小麦基因源的冬、春麦代换、骨干亲本的矮败小麦不育基因的定向回交转育及轮回选择群体中的亲本选用、混合互交和轮回选择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详尽阐述。  相似文献   

4.
温振民 《玉米科学》2002,10(1):003-005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多抗、高产、稳产、高配合力、优质育种目标的复杂性(所需聚合的基因对数很多)、必要性(竞争的综合目标不能简化降低)、迫切性(竞争形势要求育种速度必须很快),提出较简便、准确、可行的玉米杂交种竞争杂种优势评估与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高产稳产性综合评价方法,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高产稳产性育种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品种改良密切相关,种质的合理利用,杂种优势群和杂优模式的应用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根据国内形成的玉米选系理论,结合选系实践经验,提出双向轮回选育体系,其核心在于“双向”和“轮回”,把二环系选育、动态基因池选育、双单倍体育种、回交转育、分子辅助育种以及转基因检测和功能基因的开发等玉米选育方法有机结合。构建玉米群体双向轮回选育体系,有利于促进玉米育种工作的系统化和流程化。  相似文献   

6.
张春利  勇傲强 《麦类作物》1999,19(4):3-5,62
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采用定向回交转育和轮回选择的方法将矮败小麦基因转育到黑龙江省优良小麦品种(系)的群体或个体中,结合生化标记和早世代品质跟踪测试等方式,简化和加速了小麦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进程,拓建了小麦动态基因库,为小麦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对矮败小麦基因源的冬、春麦代换,骨干亲本的矮败小麦不育基因的定向回交转育及轮回选择群体中的亲本选用,混合互交和轮回选择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详尽阐  相似文献   

7.
核心种质是指具有某些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中,控制某些优良性状的特殊基因群体或基因系统,在品种改良过程中能够沿着育种目标置换和扩充基因群体,直至全面符合育种目标。本文介绍了核心种质丰丝占的衍生品种茉莉丝苗的选育过程和特征特性,并总结了其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廖文孝 《麦类作物》1997,17(5):21-22,45
采用抗条锈遗传背景前景适应性广泛的品种组配杂交组合,育种与抗病鉴定结合,育成了抗条锈病新品种中梁17。根据该品种选育成功的经验,在今后的育种工作应及时进行产量测定及适应性鉴定,正确处理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变化,调整育种目标;采用地方耐旱品种与高产多抗上引品种、远缘中间材料杂交,使优良基因聚合累加;艇现有资源,引进、创造、筛选新抗源亲本;利用太谷核不育轮回选择广谱持久抗病抗旱小  相似文献   

9.
玉米单交种的扩大种植,使获得高产的亲本自交系得到极大重视。因此,选育自身表现良好并且具有优良杂交表现的自交系便成为当前玉米育种计划的首要目标。这样的自交系可以由经过改良的群体中选育。选择高产自交系之前进行轮回选择是有效的,但这种优良自交系并不能经常得到(Zuber,1982)。另一个问题是自交系广泛利用的周期很短(Zuber 等,1980),大多数成功的自交系利用高峰期约为  相似文献   

10.
轮回选择法培育玉米新杂交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育强优势的玉米杂交种,首先要选育优良的自交系,为了拓宽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提高新的优良基因的频率,我们从70年代起步,采用单姊妹轮回选择法与交互轮回选择法先后对6个玉米育种群体进行了改良,从中选获了一批早,中,晚不同熟性的玉米新杂交种,表现高产,优势,抗多种病害。随后又育成了白粒中熟玉米杂交种“张单251”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利用DH技术对先玉335进行连续轮回选择,发现单倍体雄穗自然加倍能力具有极显著的累加遗传效应,这种遗传效应可以获得成倍提高。证明玉米自身遗传系统具有单倍体雄穗自然加倍遗传恢复(修复)能力。用两轮选择所获的DH2系再次杂交组群,再经杂交诱导获得单倍体植株平均雄花散粉率高达85.15%,自交结实率高达66.18%,是基础群体先玉335直接诱导单倍体株的6.99倍和9.86倍。获得的DH3系因经两轮全基因组配子体选择,最大限度地淘汰了有害、劣性基因,聚合了较多优良基因,农艺性状好,植株长势强,可直接应用于资源扩增和品种选育。单倍体雄穗自然加倍性的轮选遗传修复能力的发现与高自然加倍率材料的创制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与玉米双轮回选择育种模式相结合,构建基于自然加倍为主体的单倍体双轮回育种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玉米高产育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伟光 《玉米科学》2006,14(2):010-012
论述吉林省玉米单产对全省乃至全国玉米及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我国玉米产量水平低下的原因和东北春玉米尚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并比较了中、美国家玉米品种的差异,提出了高产超高产育种计划:即高产超高产育种方向、目标和选系方法。认为稳产育种与高产育种应同步进行;中低产田以Lan.类群与塘四平头类群为杂优模式对,向适应性强、稳产杂交种方向选育;高产田以Reid类群与旅大红骨类群为杂优模式对,向超高产杂交种方向选育。  相似文献   

13.
玉米优良种质的筛选和利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本文总结和概述了本所在玉米优良基础材料的鉴定、筛选、改良和选系利用方面的效果。着重从种质鉴定筛选、分类组群、种质导入的方式方法、遗传改良的进展进行了分析,对选系利用进行了总结。群体改良工作为育种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遗传基础。利用改良群体育成一批优良自交系和新品种,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14.
玉米育种多年来始终延续着固定的育种程序进行。为适应新时期玉米育种需要,选育新品种,对育种程序需要有所改进。改良系谱法的应用,明显提高了选育几率,减少系谱的麻烦,节约了工作时间和用地。  相似文献   

15.
陕西玉米育种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陕西玉米育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种质创新能力不足、育种技术、育种方法、抗逆性育种重视不够是目前品种的现实产量潜力不大、品种适应性和抗逆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组织协同攻关、调整育种目标、提高适应性,加强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强化和改进育种选择方式,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推进新技术应用,密切玉米育种和栽培的合作等对策。玉米育种思路以增强玉米品种适应农业资源(水分、土壤等)的约束和玉米高产优质为目标,以本土化的种质为基础,构建杂种优势群为核心,强化逆境人工选择、采用密植育种策略,探索"高配合力(杂种优势)+株型(结构、生理)+广适(生态)"的玉米生理生态育种技术。  相似文献   

16.
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与玉米育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泽斌  田志国 《玉米科学》2004,12(1):018-020
群体改良是现代玉米育种的基础环节,非常重要,在国外被称作前育种(Pre-breeding),是玉米种质改良创新的核心技术.为了适应玉米杂交育种的需要,必须把群体改良技术转向相互轮回选择.CIMMYT已经全面转向相互轮回选择,而沿用了几十年的全同胞、半同胞、S1、S2及改良穗行法等已很少使用.美国、印度、津巴布韦、巴西等国也逐渐转向相互轮回选择.文章详细介绍了CIMMYT重点利用的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技术,并提出了对方法的优化及与育种结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优质蛋白玉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应用于优质蛋白玉米种质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提出了优质蛋白玉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策略;通过对回交家系赖氨酸分析和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对该技术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考虑到成本核算和可操作性,认为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应用于育种实践是非常经济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高直链淀粉玉米的选育概况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高直链淀粉玉米的关键基因ae的发现过程以及高直链淀粉玉米的选育状况和我国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存在的挑战和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美国先锋玉米杂优模式利用对中国玉米育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俊光 《杂粮作物》2010,30(3):163-166
近年来,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在国内审定了许多品种,其利用主要杂优模式是A×B;母本来源主要是Reid血缘的选系,父本是Lancaster血缘选系。先锋玉米杂交种以其脱水快、出籽率高、品质好、生育期适中等优点,深受农民青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辽宁北部、吉林、黑龙江南部成为主栽品种。国内玉米品种利用主要模式是Reid×旅系、Reid×唐四平头改良系,其杂交种存在着后期脱水慢,出籽率不高,熟期偏长,商品性一般等缺点,逐渐被先锋杂交种所取代。先锋玉米对中国育种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育种者普遍认为:熟期适中,出籽率高,品质好,脱水快,抗多种病害,抗倒,适应区域广,是今后玉米育种主攻目标,改变了中国育种者的育种观念。  相似文献   

20.
玉米新品种陕单609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增强适应性为主线,以优异种质引进、创新与利用为基础,坚持"大规模、多地点和持续性"的育种思路,实施多地点、高密度、少施肥和少灌水的技术路线,选育出陕单609玉米品种。陕单609具有高产稳产、耐密植、抗旱、品质优良、产量潜力大和适应性广的特点。分析陕单609玉米品种的选育背景和育种过程,总结玉米自交系91227和陕单609玉米杂交种的特征特性。玉米品种改良要重视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强化育种环境的选择压力,创新玉米品种的推广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