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叶脱咖啡因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茶叶具有许多医疗保健作用,然而咖啡因的负作用使消费者对低咖啡因茶及茶制品特别青睐。目前脱咖啡因技术主要有水脱除、溶剂萃取、吸附分离和超临界CO2萃取等传统方法,以及后来发展的微生物和酶法降解咖啡因和培育低咖啡因茶树等。本文对茶叶脱咖啡因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其可行性;水脱除法与吸附分离法相结合、微生物和酶法降解及培育低咖啡因茶树将是今后茶叶脱咖啡因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低咖啡因茶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孙成  权启爱  金寿珍 《茶叶科学》2003,23(Z1):68-72
以热水杀青方式脱除茶叶中的咖啡因,结合脱水、揉捻、干燥工序,所制成茶的咖啡因脱除率达到67%,其它主要内含物保留率达到82%以上,具有传统绿茶的风格。茶叶捞青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咖啡因脱除效率高、节水节能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茶叶是深受全世界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一种饮品,尤其在中国,茶叶有着深厚的受众群体和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条及加工工艺。我国种茶和制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当前我国茶叶制作和加工工艺的不同,大概能将茶叶分为如下几种:没有发酵过的绿茶、半发酵过的乌龙茶、完全发酵过的红茶、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的普洱茶。随着消费升级,人们愈加注重产品尤其是食品类的健康与安全,因此,有着保健、减肥以及养生效果,并且清新自然的茶产品,就愈加受到人们的热爱。从科学角度看来,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以多酚、咖啡因为主的水溶性滋味物质,以及一些具有挥发性的香气物质等。而这些化学成分不是固定的,他们根据加工工艺以及茶叶品种的不同,也会出现一些区别和差异。本文就对加工工艺和品种对茶叶化学成分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金银永 《中国茶叶》2011,(10):16-17
茶叶是浙江绍兴县的传统特产,产区集中,区域优势明显,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曾经谱写过许多辉煌的茶叶篇章,“平水日铸茶”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国茶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北宋时为贡品,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赞曰:“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铸)第一”,南宋大诗人陆游对故乡的日铸茶尤其青睐,写过不少诸如“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等有关日铸茶的诗作,  相似文献   

5.
一、“无公害茶”的含义 无公害茶叶是指各类茶叶生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农约残留、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的卫生质量指标达到有关最大限量标准以内的茶叶,对消费者身心健康无害。无公害名优茶则要求安全性、营养性、食味性和外观形俱佳的茶叶产品。 (一)在无公害茶生产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过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和低残留茶等名称,事实上它们都属  相似文献   

6.
丁俊之先生《关于“洗茶”一词的商椎》(载《茶叶信息》总394期)云:“人们通常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水倒掉,称之为洗茶……长期以来,不少人人云亦云,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日本有人提出洗茶是怎么一回事……洗茶之说,可能给人以中国茶不卫生的看法……洗茶用语也欠策略,我的见解,宜修正‘洗茶’为‘浸茶’或‘温茶’。读后颇有感慨。其实“洗茶”一词始于北宋。宋子安为补充丁渭《北苑茶录》和蔡襄《茶录》记述建安茶事的不足,曾撰《东溪试茶录》,率先提出了要制成品质优异的茶,必须严格要求技术操作的四道工序———“择之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机化学实验中使用HPLC法测定4种茶中的咖啡因;方法提取4种茶叶中的咖啡因,通过HPLC法测定咖啡因含量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提取咖啡因含量与HPLC法测定结果的结论一致。结论进行试验取得的咖啡因纯度比较高。证明纯化咖啡因有效办法是升华法。不过提取率较低。影响提取率原因较多,提高收率的先决条件是标准规范的实验操作。  相似文献   

8.
热水浸提法生产低咖啡因绿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咖啡碱(又名咖啡因)是传统茶叶饮料中的主要呈味物质和生理效应成分之一。尽管目前普遍认为适量咖啡碱对健康成年人一般无害,然而,过量服用咖啡碱,尤其是在短时间内服用,可能会导致某些人患咖啡碱病(亦称咖啡碱神经质)。该病症主要是焦燥不安、失眠、易醒、腹泻、头痛以及心悸。另外,已有研究表明,平时不喝或很少喝咖啡或茶饮料的人对咖啡碱的敏感性要比嗜咖啡或嗜茶者大得多。对儿童、妇女以及某些病患者来说,茶叶中的咖啡碱成了他们望茶生畏的主要原因。为此,近年来一些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纷纷着手研制低咖啡因或脱咖啡因茶。脱咖啡碱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乙酸乙酯或二氧化碳提取法,这类方法成本高,工艺复杂。咖啡豆脱咖啡碱的方法除了溶剂直接提取外,还有水浸提法,其终产品的咖啡碱含量可下降95%以上。水浸提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但用于成品茶叶的脱咖啡因却因茶的特殊性而难以实施。鉴此,本研究从茶叶初制工艺着手,探讨在绿茶初制过程中采用水浸提法去除一定量咖啡因的可行性,并就有关工艺条件进行多种比较试验,进而确定低咖啡因绿茶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9.
文献摘要     
《中国茶叶》2009,31(9):41-42
茶叶农药残留检测中咖啡因干扰的去除;绿茶提取物对冷却羊肉保鲜作用的影响;三种林-茶复合林分中环境因子和茶的光合特征参数的日变化规律;茶树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茶儿茶素氧化聚合物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一、古今中外对茶的定位(定性)评价 茶是最佳饮品,中国茶"保健显著,品味优佳"得到全球茶界人士认同.古今中外,世界上专家学者、文人雅士,乃至国家领导人物中对茶的高度评价不胜枚举,可以概括为"四个最":1200年前,茶圣陆羽(733-804年)提出茶为"为饮最宜"的饮品;曾经习医深谙医理的孙中山先生(1866-1925年)指出,茶为最合卫生,最优美的人类饮料;近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定,茶为最佳的保健饮品.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品——茶叶、咖啡、可可,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兴奋作用,来自三者都含有咖啡因的化学成分,但茶叶中的咖啡因含量较少,而且不含脂肪,所以,茶叶具有较为温和的兴奋作用.而且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含量丰富,是咖啡、可可中所没有的,茶多酚对人体具有广谱性的保健功效,如抗癌、抗衰老、减肥等…….  相似文献   

11.
茶叶品质评分是评茶人员通过给分的多少来表示茶叶品质优次的方法。它与评茶术语、茶叶价格构成茶叶品质的评价体系。通常茶叶感官审评较多采用评茶术语描述,应用茶叶品质评分的较少,在实际工作中也常遇到“高级茶低分,低级茶高分”的尴尬,甚至把茶叶品质“在档内之差,扩大到档次之差”。因而一些人认为没有“实用”并加以否定。本文以乌龙茶品质评分为例,阐述了茶叶品质等级评分的依据、方法,结果判断和注意事项,并通过例题计算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东辉大队是个全山区,每人耕地平均只有五分,茶叶生产是主要经济来源。1964年我们在县委和公社党委的领导和帮助下,认真贯彻执行了“以质为主,质量并举”的茶叶采制方针,抓好采茶“六定”,过好制茶“五关”,茶叶产量比1963年有了增加,质量更有了显著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对茶叶的卫生指标和保健作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有力地促进了茶叶绿色食品的发展。据报道,日本从70年代开始就试产“有机茶”,80年代试制“无农药茶”,而今许多茶叶店里都设有“有机茶”和“无农药茶”专柜,卖价远远高于其他茶;坦桑尼亚是世界上第一个生产和出口无公害茶的国家,其产品由英国包销,目前已扩展到美国、加拿大等国;英国1989年销售无公害自然茶达到0.3万吨,为80年代初的30倍;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等国由于市场需要和价格吸引,也在努力扩大无公害自然茶的生产;在我国,绿色食品也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欲购茶叶绿色食品的消费心理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 为适应国内外茶叶消费的新趋势,我国近年来开始重视茶叶绿色食品的开发,农业部制定了“绿色食品”标准;云南、广东、安徽等地已在开发茶叶绿色食品,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前,应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以加快我国茶叶绿色食品的开发。我国不少茶区生态环境优越,有的茶园从未施用过化肥、农药以及其他化学制剂,而且茶园又远离城镇、工厂及居民生活区,无废水、废气、废物的污染,所产茶叶属天然无公害的产品。因此,我国开发茶叶绿色食品具有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只要在生产、  相似文献   

14.
宋代著名文人苏东坡喜欢饮茶,而且深入茶区,观察茶叶生产。因此,他在杭州做官时曾吟了“细雨足时茶户喜”的诗句。(见《广群芳谱—茶谱》)。意即细雨充足,是茶叶丰收预兆;茶叶丰收了,茶农收入增加,欢天喜地。苏东坡把“细雨足时”与“茶叶丰收”,“茶叶丰收”与“茶户喜悦”联系起来,道出了“细雨足时”对茶叶生产的重要作用。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这一诗句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与浙江省绍兴市茶叶机械厂、绍兴地区工业科学研究所、四川省江津县勤俭茶叶机械厂、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共同研制6CH系列茶叶烘干机过程中,我们把“台时产量”改为“台时出茶量”,一是为了与其他干燥设备的术语取得类同,二是因为“台时产量”的提法不甚严谨。“台时出茶量”定义为:在单位时间内,由茶叶烘干机出茶口排放出已干燥茶叶的重量,以公斤/小时表示。如何测试、计算台时出茶量呢? 当采用一次干燥作业时,台时出茶量的测试、计算,根据定义是十分清楚明了的,  相似文献   

16.
福建茶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曾六次出访福建,先后到过厦门、安溪、武夷山、福鼎、福州,参加中国茶叶学会团体会员会议、厦门茶博会、全国无公害茶武夷山市培训班、安溪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省有机茶现场会和福州召开的中国特种茶和经济全球化论坛会,走访安溪、武夷山、福鼎茶园、茶厂,参观安溪“中国茶都”、福州西营里茶叶市场和省茶叶研究所,同茶叶专家、教授、研究员多次交谈,阅读大量的福建经济、农业、茶业资料,还在“中茶杯”名优茶评比和历届国际名茶会上评审福建茶。我的体会是福建茶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加快调整优化茶业结构,提高茶叶质量和效益,建…  相似文献   

17.
提起福建茶叶,人们总是推崇“铁观音”。但1月10日福建省茶叶学会组织召开的茶树新品种推广应用经验交流会上,专家学者、茶企业家、茶农代表一致认为,我省选育的“金观音”、“黄观音”、“悦茗香”等“国优”茶叶新品种在茶区推广应用、加工销售的情况表明,其花香高,味醇厚,不亚于“铁观音”,不少茶区经济效益高过“铁观音”。这为中国茶叶第一大省的福建再添新喜。  相似文献   

18.
茶叶的香气     
茶的香气曾被誉为“茶之神”,向来是鉴别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称茶作“香茗”,咏茶的诗词中多有“芳茶”、“香茶”、“香灵”、“清香”的美誉。宋代风靡一时的“茗战”,更把香气作为评比茶叶的重要标准。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有“斗茶香兮薄兰芷”的描写,杨万里称颂“非叶非花只是香”,就是突出的例证。及至我国茶叶输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谚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数千年的茶叶历史,茶农们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这些茶叶生产经验,汇成为两宗宝贵的道产:一宗是茶书,一宗是茶谚。何为“谚”,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谚,传言也。”茶谚,是我国历代茶农以精炼生动的简单语言,交口相传,世代相袭,用以传授茶叶生产经验的一种谚语。茶谚,也是农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谚起源较早,在唐·陆羽《茶经》中便有不少,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叶卷上、叶舒次”、“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茶谚的特点是它产生于  相似文献   

20.
建茶是闽北茶叶的总称 ,生产历史悠久 ,在茶叶发展史上有过不可磨灭的功勋 ,唐贞元中首创研膏、腊面茶为贡 ,南唐北苑立茶官 ,北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焙” ,龙团凤并从此诞生 ,取代了江苏阳羡历史名贡茶。历五代宋元 ,垂延四百多年盛名不衰 ,史家称“龙凤盛世”。北苑贡茶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 ,以及花色品种 ,层出不穷。于是饮茶习俗风行九州 ,饮茶方法从煎茶发展到斗茶、点茶、分茶和设茶宴。烹茶时已讲究茶质、水质、茶具、火侯和冲泡技巧。唐、宋建州“煎茶法”、“点茶法”、“斗茶法”已是武夷茶艺的雏型。不愧为“建溪官茶天下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