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泥沙输移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泥沙输移比,是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沟道或河流某一断面的实测输沙量与该断面以上流域总侵蚀量的比值。在流域侵蚀—产沙—输沙系统中,泥沙输移是研究流域侵蚀与产沙关系的关键。泥沙输移比这一概念的应用,使这项研究向定量化方向发展迈进了一步。进行中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防治土壤侵蚀、合理利用水沙资源,无不需要掌握流域产沙情况。在上游总侵蚀量可以估算的情况下,如果知道流域泥沙输移比,就可以预报下游的输沙量,从而满足规划或工程设计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河流水文泥沙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泥沙是流域水土流失与河流水文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河流泥沙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时间变化规律,可以反映水土流失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过程。利用贵州省1956-2000年水文泥沙资料,分析研究了河流输沙模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河流泥沙分布格局和时间动态变化,基本上与植被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相吻合;河流输沙模数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在时间上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逢3~4 a就出现一个极端值,形成波峰或波谷。1965年之前的时间段内,输沙模数较小值年份出现的频率高,1965年以后则是输沙模数较大值年份出现的频率则高。1966-1967年枯水和低输沙量、1971-1972年的平水和高输沙量现象的出现,对进一步研究分析贵州省径流泥沙关系和水土流失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1 研究流域产沙量指标的意义 产沙量是指通过沟道或河流某一固定断面的输沙量。研究流域产沙量与降雨量的关系,能妥善地处理泥沙问题,消除因泥沙淤塞给灌溉、防洪、水利发电工程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无资料地区,可借助流域产沙量分析资料,解决泥沙问题,为工程设计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分布面积尚无准确的数字,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还缺少统一的标准,而河流输沙量方面的观测资料比较系统。由于河流输沙量与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成正相关,所以,我们根据河流输沙量的变化情况,来进行水土流失趋势预测。在多雨年和少雨年,年输沙量相差悬殊,单纯根据年输沙量的大小,很难准确判断出流域内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为此,我们建立了河流输沙量与流域内影响水土流失各主要因素之间的相关方程,用以进行水土流失趋势预测。根据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快速发展的形势预测出,从现在起到2000年,我国水土流失有减弱的趋势,并提出水土保持对策。  相似文献   

5.
金沙江流域输沙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沙江是长江上游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通过对金沙江流域主要控制水站径流泥沙资料的统计分析,论述了金沙江河流泥沙的来源和沿程分配、输沙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关系,以及泥沙形成的原因。为研究金沙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泥沙输移规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其水土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是青海省重点经济开发区,盆地内矿产资源丰富,潜在经济价值巨大。盆地内河流泥沙对于河流的水情及河流的变迁有着重要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到河床的变化,造成水库、渠道的淤积,给防洪、灌溉、供水带来困难,从而影响和制约柴达木盆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主要河流泥沙长期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与分析,掌握柴达木盆地河流泥沙特性和变化规律,为该地区防洪规划、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珠江流域岩溶石漠化土地与河流泥沙含量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以期科学评价珠江流域石漠化生态修复成效。[方法] 基于2018年发布的第3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数据《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图表功能和相关性分析,研究石漠化土地与河流泥沙含量动态变化关系。[结果] ①珠江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34.1%。21世纪以来,区域石漠化土地面积呈现持续减少,程度减轻,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②2001—2018年主要水文站年输沙量年际变动规律不明显,河流年输沙量、年平均含沙量、多年平均输沙模数总体呈现降低趋势。[结论] 珠江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与河流泥沙含量间存在指数正相关性;河流输沙量、石漠化土地面积与植被综合盖度呈指数负相关关系,与耕地面积呈指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反映陕西省地表水水质状况与水土流失间的关系,选取不同生态类型区的3条主要河流(渭河、延河和汉江)为研究对象,依据河流27断面水质监测资料,对延河流域5个断面、渭河流域13个断面、汉江流域9个断面的水质进行了评价,并从水体污染的角度分析了3条典型河流的污染源及其与径流泥沙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区河流水体水质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3条典型河流2001—2010年水质改善明显,27个监测断面中满足Ⅰ—Ⅲ类水质水体功能的断面由11个增加到18个,达标断面率为66.7%,Ⅴ类水质断面9个,占33.0%;不同生态类型区河流水质污染呈现较大的南北空间差异,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干流污染严重,属重度污染,延河属轻度污染,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江水质为优;渭河氨氮浓度与年径流量呈显著负相关,径流量越大,氨氮浓度越低;延河河流径流与溶解氧(DO)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径流量越大,DO浓度越高,水质越好;汉江年输沙量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输沙量量越大,COD_(MN)越高,水质污染越严重。  相似文献   

9.
对大凌河流域多个水文站的水量、泥沙资料进行统计,根据统计资料进行水沙来源及水沙规律分析,经分析可以看出局部暴雨产沙是大凌河流域的特点,大凌河河道泥沙多数来源于中游地区,导致大凌河站输沙量最大,且其上游河道泥沙沿程变粗,其下游泥沙较细,反映出下游平原冲击河流的淤积特性。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措施对罗玉沟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罗玉沟流域1986—2010年降水、径流、泥沙观测数据,分析1986—2010年观测期,以及1986—1999、2000—2010年的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内年径流量、输沙量与降水量之间均表现为较好的幂函数关系,而年输沙量与径流量之间则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受流域内梯田、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以及坡耕地面积减少影响,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1.
风沙活动、降雨和人类活动是干旱-湿润过渡区影响粗泥沙(d>0.05mm)入黄的几个重要因素。粗泥沙输沙量的变化取决于全沙输沙量和粗泥沙在全沙中所占的比例。基于悬移质输沙量和泥沙粒径构成、降雨量、沙尘暴日数和水土保持面积等数据,分析了粗泥沙输沙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利用Arc-GIS和SPSS软件定量分析了影响无定河流域代表自然过程的风水两相作用和人类活动对粗泥沙输沙量的影响,并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全沙输沙量和粗泥沙比例的贡献。结果表明,影响全沙输沙量的主要因素是降雨量和水土保持措施,而影响粗泥沙比例的是风沙活动和水土保持措施。利用二元回归分析确定了各因素的贡献比例,认为降雨量的减少和人类活动对全沙量减少的贡献相当,人类活动对粗泥沙比例降低的贡献高于风沙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位于东北黑土漫岗区的乌裕尔河流域及其周边部分地区为例,探讨该区土壤侵蚀产沙平衡问题。利用侵蚀产沙平衡的方式,分析了东北黑土漫岗区侵蚀泥沙的来源、侵蚀泥沙的沉积部位以及流域产沙之间的关系。通过历史资料、实地观测等方式,明确了坡面及沟道侵蚀为该区侵蚀泥沙的主要来源;坡间凹地、坡脚及坡下草甸为侵蚀泥沙的主要沉积位置,只有少部分泥沙通过流域出口输出。进而阐明了该区坡面侵蚀量大,河道输沙量小的主要原因,为该区水土保持规划、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河流泥沙对水利工程具有巨大的危害性,泥沙淤积直接造成水库和湖泊容积损失,河道河床抬高,间接影响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等效益的正常发挥.分析了玛纳斯河1960-2005年40余年不同季节河流泥沙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影响河流泥沙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泥沙年内分布具有极大的集中性,93%的输沙量都集中在夏季3个月.玛纳斯河各个季节的泥沙输移量表现为递增的趋势.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以上侵蚀发生区侵蚀模数由20世纪60年代的802.78t/(km2·a)上升到21世纪初期的2056.82t/(km2·a),比20世纪60年代上升了156%.侵蚀等级由20世纪60年代的微度上升到21世纪初期的轻度.山区日益扩张的放牧活动以及森林采伐行为,是河流泥沙输沙量增加的驱动因素.输沙量的增加对河流电站和下游平原水库的正常运行造成巨大影响.加强流域管理,严格限制超载,禁止采伐天然林,对山地水源地进行养护,是控制河流泥沙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全球河流输沙量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河流输沙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60年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全球众多河流输沙量都发生显著变化。基于全球河流输沙量数据库和区域河流输沙量研究成果,从全球尺度对全球河流输沙量现状、输沙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输沙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3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全球河流年均总输沙量在2×10~(10) t左右,对全球主要36条河流输沙量数据分析表明大多数河流输沙量显著减少;(2)地质地貌条件是河流输沙量控制性因素,气象水文条件和人类活动对河流间输沙量差异的贡献大致相当;(3)对各气候带的代表性河流研究表明,相比较气候变化,全球河流输沙量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未来全球河流总输沙量会因人类活动尤其是大坝建设的影响而继续减少。  相似文献   

15.
柳河是东北地区泥沙问题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具有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大量沉积以及向辽河泥沙输出量高等特点。对柳河流域径流、泥沙要素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的年内分配及年际变化进行了时变过程分析,并研究了径流量与泥沙输沙量的相关关联系数及关联度,结果表明,柳河流域径流量年内及年际分配都很不均匀,且有随时间的发展更不均匀的趋势。径流量与输沙量之间有着很密切的相关关系,各站的关联度由0.560~0.921不等,但总体上,关联度较大。  相似文献   

16.
李天毅    于坤霞    李占斌    李鹏    贾路    杨志  张国军  魏小燕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4):203-209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的泥沙和泥沙集中度的变化规律,阐明泥沙集中度的影响因素,进而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56—2010年皇甫川、孤山川、秃尾河、窟野河和无定河流域的输沙量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点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泥沙集中度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探究了泥沙集中度与生态建设措施的相关性。[结果](1) 1956—2010年,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的输沙量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但是皇甫川、孤山川、无定河流域的泥沙集中度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2)孤山川与无定河流域的泥沙集中度具有显著的(p<0.05)突变点,分别为1990年与1986年。(3)研究区泥沙集中度主周期介于15~55 a。(4)径流集中度对于研究区泥沙集中度有显著的影响。除此之外,生态建设措施面积与泥沙集中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梯田、造林和种草对于研究区的泥沙集中度的影响程度最大。[结论]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的输沙量逐渐减少且越来越集中,泥沙集中度受到降雨径流和生态建设措施等因素影...  相似文献   

17.
应用泥沙资料分析看水土流失治理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凌河流域是辽宁省西部典型水土流失区,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很大,大凌河干流平均含沙量为6.86~12.6 kg/m3。1993年列入国家重点治理区。应用大凌河流域水文站具有40 a以上观测系列的泥沙站8处—计342站年的泥沙资料,对大凌河流域泥沙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治理前相比,朝阳大部分河流输沙量都在减少,减少最多的是大凌河流域上窝堡站,减少了91.1%。从建平县三义号小流域治理前后的拦蓄效益比较可以看出,治理后的流域减水效益达59.31%,减沙效益达55.58%,足见辽宁省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柳河为辽河下游右岸的一条多泥沙支流,是辽河下游的主要泥沙来源。以柳河主要控制站的径流泥沙资料为基础,分析了1957年以来柳河干流年际、年内不同时期泥沙特性的变化。柳河干流径流量、输沙量年际变化剧烈,上游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变化程度比下游变化程度大,同时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以1980年为转折点,之前各站无论是径流量、输沙量均很大;之后各站径流量、输沙量逐渐变小。即说明柳河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卓有成效。柳河干流从上游到下游沿程实测径流量急剧减小,而输沙量减小幅度不大。表明柳河干流区域土壤沙化比较严重,水土流失较大。加强流域内水土保持工作,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利用实测资料,对大凌河泥沙产区分布来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输沙量与径流、降雨基本相对应,水沙关系较好,大凌河流域内地质地貌条件相对稳定,降雨的雨量、雨强是影响沙量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阎王鼻子水库泥沙年入库量进行计算,求得水库上游径流泥沙来源,25%的泥沙来自于上窝堡站以上地区,4%来自于叶柏寿站以上地区,36%来自于德立吉站以上地区,上述控制站以下地区至水库控制断面的区间段泥沙输入量占35%。由此提出朝阳市水土保持近期与中期工作方向。近期主要抓好老虎山河及水库区间段的流域综合治理,中期抓好上窝堡站以上的大凌河上游的流域治理。  相似文献   

20.
风水两相变化对黄河中游支流粗泥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河中游河口-龙门区间实地考察和对1964—1989年的实测资料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发现:该区水力、风力变化对河流产出的粗泥沙的量和质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分异控制作用,水力对河流的输沙量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风力对粗泥沙占全沙的百分比变化起主导作用。随着降雨量的减少和风沙活动的减弱,黄河中游河流输沙量和粗沙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输沙量减少明显,减沙比在50%~70%之间,而粗沙比的变化要小得多,减少量在10%~20%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