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卢布  李广贤  王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896-14897
针对大穗型小麦分蘖成穗困难的问题,进行了连续多年的田间试验。结合大穗型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试验结果,总结出"高肥力、早播种、窄行距、适播量、控旺长"的组合增穗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能动地调控大穗型品种的分蘖成穗率,采用大田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几种生长调节物质对小麦大穗型品种分蘖成穗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叶面喷施萘乙酸、赤霉素、矮壮素、细胞分裂素、烯效唑、有机液肥和磷酸二氢钾,对提高此类型品种亩穗数和产量作用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余薇  傅兆麟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7):57-59,85
为了解大穗型与多穗型小麦基因型的单株生产潜力,以5个大穗型基因型和5个多穗型基因型为试验材料,在株距14cm、8cm和2cm 3种种植密度条件下对单株产量及产量因素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穗型的基因型都有较高的单株产量潜力,在株距14cm密度处理中单株产量最高,均达到20 g;多穗型基因型单株产量在株距14cm和2cm的密度处理中分别比大穗型基因型多0.8g和0.5g,差异显著,在株距为8cm的密度处理中后者显著高于前者,表明大穗型基因型对生存环境反映敏感,适应范围窄,而多穗型基因型则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多穗型基因型在株距14cm和2cm密度处理条件下穗数高出幅度大于穗粒重高出的幅度,说明穗数是影响其单株产量在这两个密度处理条件下高于大穗型基因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 1988~1991年,我们选用大穗型小麦品系烟1934和鲁资406,多穗型品系烟214—9和鲁54368,分别在长清县良种场和邹平县冯家村进行了一定面积的高产示范试验。1991年经实打验收,40亩烟1934平均亩产551公斤。3亩鲁资406平均亩产542公斤,9亩烟214—9平均亩产543公斤,5亩鲁54368平均亩产  相似文献   

5.
当前推广应用的大穗型品种如:鲁麦22号、鲁麦23号、济宁13号、兰考906等,每穗粒数40粒左右,千粒重40~50克,穗粒重1.5~1.8克,亩穗数30万~40万.  相似文献   

6.
7.
8.
绵阳30号是绵阳市农科所采用复合杂交育成的具有绵阳系列小麦品种特色的最新优良品种,其组合为绵阳01821/83选13028/绵阳05520-14,原代号为绵阳96-12,200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9.
大穗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用具有代表性的6个大穗型小麦品系和2个多穗型品种配成28个组合,采用Griffing交配设计,研究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模型及亲本配合效应。结果表明,冬季分蘖、春季分蘖、穗数的一般配合力达显著水平,以加性效应为主,遗传力较低;株高、穗长、小穗数、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显著水平,加性、显性效应较重要,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遗传力较高,选择效应较大。大穗型小麦品  相似文献   

10.
大穗型小麦形态特性与产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入四川绵阳90-7、92-1、绵阳19(弱冬性)、中国农科院中大A0、中国自然科学院铁杆(冬性),户县914、8650-8(弱冬性),陕西咸阳农科所84加79(弱冬性)、82(348)(冬性)。1993~1995年在咸阳农科所试验农场设品种比较试验圃。试验田地力中上,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10 m2(5×2),10行区,对照为多穗型小偃6号和中间型咸农151。  相似文献   

11.
小麦幼穗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小麦幼穗分化的研究进行了概述,指出小麦幼穗分化进和进程与品种的遗传特性及温、光等生态因子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着产量因素的构成及最终产量形成,小麦幼穗分化的研究对小麦育种及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巨穗小麦种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巨穗小麦种质是小麦超高产育种的优良基础材料[3]。高分子谷蛋白表现的稳定性和多态性可以作为一种分子标记,进行品种、品系的指纹图谱的绘制,且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与面包加工品质间有密切联系[4]。  相似文献   

13.
穗重型小麦群体发育动态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近年试验试种的穗重型小麦品种(系)群体发育动态研究表明:穗重型小麦单位面积冬季分蘖、春季分蘖、穗数和产量分别比对照(小偃6号和陕229)降低24.57%、37.21%、29.01%和10.87%;群体平均单穗粒重增加46.46%.分析认为,单位面积分菜数偏少的原因是:①穗重型小麦形成一个分蘖所需要的积温约为(96.54±19.1)℃,比对照品种多47%;②穗重型小麦的分蘖习性对低温反应敏感,对生态条件的适应范围小.  相似文献   

14.
对利用巨穗小麦种质为基础培育的16个春小麦品系的抗旱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利用巨穗小麦种质为基础培育的品系较当地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栽培品种有良好的抗旱特性,巨穗小麦种质有可能作为小麦抗旱节水育种的良好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5.
大穗型粳稻新品种(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高产粳稻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豫粳6号为对照,对大穗型粳稻新品种新选1号、蒲粳2号、3优32、两优豫101、X65003、郑稻05094、郑选3号、新粳优1号、焦杂粳1号和金稻1008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分析各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供试品种中有8个品种较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1.4%~11.2%,其中较对照增产5%以上的品种有6个,分别为郑稻05094(增产11.2%)、焦杂粳1号(增产10.3%)、新粳优1号(增产9.9%)、X65003(增产8.8%)、两优豫101(增产8.7%)、新选1号(增产6.3%);进一步分析发现,株高增高、长势增强、穗长增加、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大幅度增加是大穗型粳稻品种高产的主要因素。[结论]供试的部分品种可代替豫粳6号在黄淮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小麦开花前的穗中存在三种蔗糖降解酶:转化酶(主要是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蔗糖果糖基转移酶(SST)。在小花器官中 SAI 活性最高,在穗轴和颖片中,SST 活性最高,而 SS 活性仅仅在小花中可测。一穗上不同部位小穗的酶活性不同,中部小穗的酶(SST,SAI,SS)活性明显高于上部和下部小穗。讨论了穗器官蔗糖降解酶活性与糖分代谢及小穗结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拔节期阶段性干旱对小麦茎蘖成穗与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黄淮海地区自然降水季节分布不均、阶段性干旱频发导致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探索拔节期阶段性干旱对冬小麦主茎和分蘖成穗与结实的影响,可为该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于2017—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在室外遮雨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以小麦品种山农29和衡0628为试验材料,在拔节后0—10 d期间设置5个水分处理:充分供水(CK,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75%—8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42.2—46.7 mm);拔节后0—5 d轻度干旱(T1,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7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33.4—37.8 mm)、重度干旱(T2,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5%—5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15.6—20.1 mm);拔节后0—10 d轻度干旱(T3,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7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33.4—37.83 mm)、重度干旱(T4,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5%—5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15.6—20.1mm),测定了茎蘖幼穗发育进程及茎蘖成穗和结实性状等指标。【结果】在拔节后0—10 d期间不同程度干旱对小麦主茎成穗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干旱时间...  相似文献   

18.
运用多元相关、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法对一些大穗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等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单位面积冬季总茎数、穗数和群体平均单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2*,0.464*和0.730*,3个性状均被选入最优方程;②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是:单位面积穗数(Py=1.356)>群体平均单穗粒重(Py=1.218)>每穗粒数(Py=0.907)>千粒重(Py=0.395)>每穗小穗数(Py=-0.377);③提出将群体平均单穗粒重作为衡量大穗小麦的综合量化指标,将“穗足、穗大、穗匀”作为大穗小麦产量结构选育目标  相似文献   

19.
小麦叶片性状和粒数叶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 1 0个小麦品种 (系 )的叶片性状和粒数叶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叶面积与产量因素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与穗粒数、穗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主穗粒数 /旗叶面积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与各产量因素相关不密切 ,可作为高产育种的重要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市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所用的品种类型作材料,分析了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在700kg/667m2超高产栽培中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互间的影响表现,指出在700kg/667m2高产栽培中条件下,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重来实现的。大穗型品种超过35万穗/667m2因穗粒数剧烈下降而穗粒重表现明显下限趋势,中穗型品种超过45万穗/667m2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明显下降,穗粒重也表现出大幅度降低。但在各品种适宜的群体穗数范围内,中穗型品种穗粒重最稳定。在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中,中穗型品种小麦为首选品种,其次是多穗型品种,在栽培中确保合理群体穗数,主攻穗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