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周梅芳 《南方农业》2021,(5):162-163
近年来,我国在实行土地流转政策的过程中,已经开始重视规模经营的发展,利用土地权流转政策引导、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创建农村合作组织等方式实现规模经营,取得了良好成绩.但是,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问题,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结合规模经营情况,探寻实行土地流转政策实现规模经营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黑龙港地区盐碱地演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1/10万,1/25万TM图象编制的黑龙港地区盐碱地分布图,代表了80年代中后期该区盐碱分布的实际状况。经量算,盐碱地共有393400ha,其中轻盐化占一半以上,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盐碱地处于明显的面积缩小,程度减轻的过程中,而且愈向平原上部愈益明显,到了滨海地带虽规律相似,但仍然盐重。由综合分析来看,盐渍扩大了农林牧业的适宜发展幅度,但同时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日益紧缺又将带来生态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归纳了其发展中存在差距和问题,探讨了其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树光 《土壤通报》2005,36(1):38-40
土地荒漠化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针对阜新地区的荒漠化土壤,采用分形理论研究了其机械组成的分形特征,从而揭示土地荒漠化的演变规律,同时分形特征也体现了荒漠化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正在发展沙化区的自组织程度要高于相对稳定沙化区,土地荒漠化的演变首先是从沙土的骨架变化开始,而后经过环境、气候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向混合复杂型沙土转变。  相似文献   

6.
潮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趋势演变研究——以禹城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杨玉建  杨劲松 《土壤通报》2005,36(5):647-651
通过分析山东省禹城市100个采样点1980年和2003年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研究了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异特征,探讨了潮土区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形成了研究区1980年和2003年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图及1980~2003年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化图。分析了研究区有机质含量增加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该市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4.68g kg-1,比1980年的6.0g kg-1增加了8.68 g kg-1,年均提高0.38g kg-1。土壤表层含盐量的降低为土壤养分含量提高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制度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模式,分析总结了我国农科院系统成果产业化开发的趋势,提出了重庆农科院制度创新促进成果产业化的思路、目标、内容及重点,并对创新制度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9.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创新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及其安全的多维特性,介绍了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分析了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存在原因.提出了对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创新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张荣 《南方农业》2022,(6):191-193
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土地制度管理中的内容,分析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建立指标、改变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供需错配问题,完善土地制度管理机构和职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为土地制度管理提供思路,建立完善的体系、实现土地多目标的综合规划,完善相关制度、推动土地管理制度朝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NDVI的延河流域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8年的MODIS NDVI构建时序数据集,分析了延河流域2003—2010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规律。借鉴时空数据分析模型,以栅格像元为分析单元,对该流域研究时段的绿度变换率进行计算分析,并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2003年和2010年地表植被覆盖度进行反演。结果表明:(1)延河流域植被生长状况总体呈改善趋势,延安南部林区、宝塔区东南部以及延长县中部植被覆盖较好且较稳定;(2)安塞县中南部、延长县大部以及杏子河中游的王瑶水库周边区域植被恢复效果显著;(3)在宝塔城区和城市重点开发区植被出现退化趋势。经分析,引起该流域局部植被退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城市开发建设造成的植被破坏。基于像元的变化趋势分析更易于体现区域NDVI时空演变的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合分析河北省丰宁县土壤沙化区沙化演变规律和驱动因子,为沙化土地治理及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上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遥感和GIS作为信息获取和分析工具,通过对河北省丰宁县2009,2014年2期土地沙化遥感影像解译,研究了该区土地沙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对引起其演变的驱动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沙化土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主要分布于中部以西地区,且沙化类型以固定沙地为主;近5a来,尽管中度沙化面积有所增加,但沙化土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轻度沙化减少了560.9hm2,重度沙化减少了1 872.6hm2,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809.2hm2;高原区较低山区易发生土地沙化,干旱区土壤沙化程度重于半干旱地区。[结论]以当地地貌环境条件为基础,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地面积,可有效减弱土地沙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农田养地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目标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强化国家对土地资源的宏观管理、充分调动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根据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完善承包经营,实行农户有条件的长期占有,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土地的有偿使用,促进土地合理流转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降水对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旱情演变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干旱时段降水量和土壤墒情资料,分析在不同的地区、季节、干旱程度状况下各降水量等级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调整了干旱判别标准,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土壤墒情变化模型,并对典型干旱年进行了实况分析,得出了降水对我省江北地区土壤水分演变趋势影响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6.
王新钢 《农业工程学报》1997,12(A00):193-196
文章在研究新中国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土地制度的缺陷,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土地制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日雨量的长武县53年来降雨量及侵蚀力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长武县1957—2009年日雨量数据,对该地区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不同时间尺度变化趋势及其协同性进行系统分析,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支持。结果表明:(1)长武县53a来多年平均降雨量577.8mm,侵蚀性降雨量340.7mm,降雨侵蚀力1 691.2(MJ.mm)/(hm2.h)。3要素变异系数、集中程度逐渐增大,变异系数分别为22.5%,34.4%,43.2%。分别有76.1%,83.4%和85.8%的量集中于夏、秋两季,53.2%,65.5%,70.1%的量集中于7—9月。(2)53a来年降雨量和年侵蚀性降雨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受极端降雨事件发生次数增多的影响,降雨侵蚀力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季节间的变化格局类似,夏、秋两季均呈不显著的增、减趋势,春、冬两季均呈显著减、增趋势。4月、6月呈显著的减、增趋势。(3)对全年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的贡献程度,季节尺度上均受夏、秋两季尤其夏季影响较大,月尺度上则以7—9月尤其8月影响较大。影响程度在3要素间逐渐增强。53a来3要素的演变特征既有差异,又有巨大协同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农户微观视角下的耕地土壤有机质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是破解耕地土壤肥力变化规律及其效应的关键。本研究基于野外高密度土样采集,综合运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农户微观视角出发,研究了沈阳市典型区域30 a来在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影响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时空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受农户土地利用方式、程度和投入强度的变化影响较大。1980~2000年,由于受投资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的限制,加上对耕地的掠夺性经营,导致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从30.88 g kg-1下降到22.63 g kg-1,下降了8.25%;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利益的驱使下,农户将劳动力逐渐转移到非农生产中,不愿意从事种植业,耕地培肥被忽视,管理投入大幅度减少,造成耕地土壤肥力供求失衡,地力下降,从2000~2010年整个研究区域土壤有机含量平均值从22.63 g kg-1下降到20.07 g kg-1。空间上,由于受区域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压力的影响,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产生明显的分化,导致离市区越近,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幅度越大,离市区越远,下降的幅度越小,甚至远郊区部分区域出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四川农村人口土地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及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利用量化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以四川省为例,研究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土地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问题,以探讨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路。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四川农村人口-土地-经济系统以勉强协调过渡类和良好协调发展类为主,但区域间差异较大,表现为优质协调发展与严重失调衰退现象并存;从时间特征看,2000—2014年农村人口-土地-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时序变化较大,轻度失调衰退区和勉强协调过渡区有所减少,良好协调发展区逐渐增多,2000年勉强协调过渡区和良好协调发展区分别占市(州)总数的61.90%和14.29%,到2014年则分别占总数的33.34%和52.38%,而优质协调发展区和严重失调衰退区均无变化,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从空间特征看,协调发展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山地、高原等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区域的协调发展度则较低。总体而言,由于受地形地貌、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等方面的影响,四川各市(州)农村人口、土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三者间的协调发展度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区域发展特色与不足,确定农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子浩 《核农学报》2022,(9):I0018-I0019
现代社会经济体系的持续建设与发展,使农村土地的合理配置使用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焦点,农村土地创新改革发展进程的快慢也由此被越来越多人所重视,尤其是农村当地原始居民,更是时刻注视着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实时发展形势。基于此社会背景下,国家农业行业得以日新月异式发展的今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工作优化、创新发展的现实意义开始显现,这不仅促使大众对农村土地的实践改革充满极重求知欲,还吸引了更多法律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对农村土地发展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