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系统观察了李属(Prunus)欧洲李(P.domestica)及其近缘种共13份试材的花粉形态,并采用平均连锁法(average linkage)对花粉的9个数量性状和2个质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观察结果显示,供试欧洲李的花粉均为单粒花粉,中等大小,等极,辐射对称,极面观为近圆形或圆形,赤面观均为椭圆形,表面纹饰由不规则条脊和散落于条脊间的穿孔组成,与其近缘种差异显著。花粉具3-孔沟环状萌发孔(tri-colporate),属N3P4C5类型,仅在耶鲁尓品种观察到个别花粉具4条萌发沟。对孢粉数量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欧洲李花粉形态与其近缘种存在明显的差异。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二组,即多倍体组和二倍体组,经分析认为野生欧洲李与黑刺李亲缘关系近,野生欧洲李可能包含了黑刺李的种质,而栽培欧洲李可能由野生欧洲李演化而来。最后根据花粉形态对李属供试种的演化进行了讨论。孢粉资料结合聚类分析是进行李属种间亲缘关系及演化途径研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仁用杏种质资源的起源和分类问题。【方法】通过调查22份仁用杏、6份山杏(Armeniaca sibirica Lam.)和5份普通杏(A.vulgaris Lam.)叶片和果实的38个形态指标,评价3种不同类型间杏种质资源的定性和定量性状差异,并对这些种质材料进行了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在定性分级性状上,仁用杏品种变异类型较多,且多介于山杏与普通杏中间。但是,大部分仁用杏的核尖性状等特征明显不同于其他类型。在数量性状上,仁用杏的果核体积明显大于鲜食普通杏和山杏。聚类分析表明,遗传距离在7.2时,可以将这些杏材料划分为6个类群,大部分仁用杏被聚在第II类群。当遗传距离在6.6和5.4时,他们又进一步划分成不同的组群。【结论】通过仁用杏的形态变异分析,认为仁用杏种质资源的变异类型丰富,且存在着3种不同类型的起源。按照它们的起源类型,可将仁用杏划归到普通杏、山杏或华仁杏(A.cathayana)等不同的分类群中。  相似文献   

3.
基于ITS序列的栽培杏种质亲缘关系及政和杏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6个主要栽培杏和野生杏种质为试材,采用对杏种质资源ITS序列的克隆和测序方法,研究了主要栽培杏种质的亲缘关系和政和杏的分类地位,以期为杏种质资源分类和遗传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杏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中性检验显示出显著的负向选择进化模式。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基于ITS序列可较好地将杏组植物划分为梅、政和杏、西伯利亚杏、普通杏和杏李5组,仁用杏与西伯利亚杏的亲缘关系更为相近。相比于普通杏,政和杏与梅的亲缘关系更为相近,应当为梅的一个变种。  相似文献   

4.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苹果三倍体品种乔纳金、陆奥及其母本金冠的花粉形态、大小、萌发孔、外壁纹饰及其胚胎发育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乔纳金、陆奥的花粉量均少于金冠,且畸形率均高于金冠。三倍体苹果花粉侧面观为长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角形,具3纵沟孔;花粉表面为纵向条状纹饰,有穿孔。乔纳金花粉P/E值为1.90,陆奥为1.85,与金冠1.82相比差异不显著。3个品种均为蓼型胚囊,乔纳金、陆奥的胚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包括双胚囊,珠心细胞异常,极核位置异常和胚囊发育停滞。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西南地区20种凤仙花属(Impatiens L.)植物为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对其花粉形状、外壁纹饰以及萌发沟类型等特征进行观察,并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探讨其花粉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结果表明:20种凤仙花的花粉大多为单粒4沟类型(占75.00%),少数为单粒3沟类型(占20.00%),仅1种为单粒5沟类型。不同种花粉在大小、赤道面观、极面观等性状上差异显著;极面观多为椭圆形、距圆形和胶囊状,少数为三角状圆形和五边形;花粉外壁纹饰均为网状纹饰,其网眼稀疏程度、大小、网眼内颗粒物密度等存在较大差异。综合上述特征将20种凤仙花属植物分为7个亚类型。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4个主成分因子,基于花粉形态的聚类分析可将20种凤仙花属植物分为3大组,其中康定凤仙花、波缘凤仙花和天全凤仙花等聚为第1支;贝苞凤仙花、滇南凤仙花和山地凤仙花等聚为第2支;白花凤仙花、纤袅凤仙花和菱叶凤仙花等聚为第3支。  相似文献   

6.
虎舌红种内花粉形态与活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虎舌红及其2个新品种红虎舌和绿虎舌的花粉形态特征,并用TTC染色法和离体培养法测定其花粉的活力,比较了虎舌红种内花粉形态及活力的差异,为虎舌红的杂交育种等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种花粉均为N3P4C5型,单粒,等极,辐射对称,椭球形,极面观三裂圆形或三角形,赤道面观椭圆形,萌发孔为3孔沟,沟纵长,直达两极,大部分形成合沟;外壁纹饰为虎舌红呈穴网状,红虎舌呈颗粒状,绿虎舌呈网纹状,依据3种花粉的大小和外壁纹饰的差异,推断出红虎舌的性状较为原始,而绿虎舌的性状较为进化;用TTC染色法和离体培养法对3种花粉的活力大小进行了比较,其结果一致,均为红虎舌>绿虎舌>虎舌红,3种花粉最佳的贮藏方式均为在4℃条件下贮藏。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种源西伯利亚杏果实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种源10个家系的西伯利亚杏为试材,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西伯利亚杏的果实、杏核、杏仁、株高与地径共17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内蒙古西伯利亚杏的选育及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0个家系间所有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幅度为0.01~0.28,果重变异系数最大为0.28,地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01;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4.86%;聚类分析清楚地将10个家系分为3组,散点图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王啸博  曹颍  郭伟  马琳  刘秀丽 《园艺学报》2023,(11):2417-2434
运用扫描电镜对玉兰亚属44种(8个种,36个品种)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44种植物的花粉粒均为单粒,具单沟,为N1P3C3类型花粉,呈长球形或超长球,中等大小(41.49~69.46)μm×(18.50~27.64)μm,左右对称。花粉极面观近球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侧面观为舟形。花粉壁表面纹饰较为原始,可以分为6类:孔状纹饰、疣状凸起纹饰、横纹状纹饰、脑沟状凹陷纹饰、短棒状孔穴纹饰和瘤状凸起纹饰。研究结果表明:玉兰亚属不同植物花粉形状、萌发孔沟等特征近似,外壁纹饰差异较大,因此花粉形态可以用于区分不同种类;但不能准确区分玉兰品种,仅可作为品种分类的辅助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运用扫描电镜对国产凤仙花组30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组植物的花粉普遍表现为单粒4沟花粉,极面观多为矩圆形,具角萌发沟,表面具网状纹饰;此外,不同种花粉在大小、极面观形状、网脊形态、网眼大小、网眼内颗粒状附属物密度等性状上有明显差异,如极面观多为矩圆形,偶见近圆形、近方形等,花粉表面网状纹饰的网眼有疏密均匀和疏密不均匀两种类型,网脊边缘形状有平滑和波状,网眼内颗粒状附属物不同的密度等。综合以上性状将本组植物的花粉划分为2个类型,8个亚类型。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花粉形态特征,特别是花粉表面纹饰的网眼是否均匀、网脊形态、网眼大小、网眼内颗粒状附属物的密度等特征可作为凤仙花组组下划分的依据,对其种水平的界定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湖南地方梨花粉形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润唐 《果树学报》2001,18(5):305-307
对湖南9个地方梨属植物的花粉在扫描电镜下进行了形态观察,其共同特征是,侧面观为长椭圆形,极面观为钝三角形或近圆形,具三拟孔沟,表面具条纹状饰纹和穿孔。9个试材的花粉外壁可大致分为五类:(1)麻塘梨花粉外壁饰纹横向弯曲,几乎见不到穿孔;②三锅梨、石梨、雪梨花粉外壁饰纹纵向分布,有分支,无回旋,穿孔少而小;③麻梨、阳冬梨、早骨梨花粉外壁饰纹纵向分支,有回旋,穿孔少而小;④青皮梨花粉外壁饰纹横向交叉弯曲,穿孔大而多;⑤早禾梨花粉外壁饰纹纵向排列有分支,条脊不明显,穿孔大而密。花粉形态和外壁纹饰对鉴别梨属植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同授粉品种对香白杏坐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龙泉雾"香白杏为试材,研究不同结果枝的花发育状况及采用不同杏品种人工授粉对香白杏坐果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香白杏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上完全花比例和花粉发芽率较高,花发育质量较好,推测其坐果较好。香白杏自花授粉坐果率较低,仅为2.5%,采用其它品种为其授粉可明显提高坐果率,利用"金太阳"、"葫芦杏"为其人工授粉,香白杏坐果率更可高达12.8%和12.3%,因此推荐其在实际生产中作为"龙泉雾"香白杏的授粉树。  相似文献   

12.
‘金秀’系‘串枝红’ב金太阳’育成的加工专用杏新品种。果实卵圆形,平均单果质量65.5 g,大果106 g;果皮底色橙黄色,果面1/4~1/2着片状红色;果肉橙黄色,肉质细密,汁液较少,味酸甜浓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可食率95.80%。果实带皮硬度12.9 kg·cm-2,耐贮运。离核。加工杏脯色泽橙黄,味浓厚,出脯率为40%。果实发育期72 d。丰产,盛果期产量约37 t·hm-2。  相似文献   

13.
扁桃花粉的发生及发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婷  谭敦炎  李疆  李文胜 《果树学报》2004,21(4):334-337
以扁桃品种双果为试材,对扁桃小孢子和雄配子体形成的全过程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扁桃雄性孢原细胞在9月底分化完成,越冬前形成小孢子母细胞,11月下旬开始进行减数分裂,在越冬期减数分裂过程仍在继续,孢质分裂类型为同时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类型;部分花药中产生巨型花粉粒,生长势弱的树体形成较多巨型花粉粒。又以新疆喀什地区4个扁桃主栽品种为试材,进行了花粉的数量、败育率和萌发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双果的花粉量最大,纸皮的花粉败育率最低、萌发率最高,麻壳花粉量最少而败育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朱锦文  倪跃元 《园艺学报》1997,24(2):175-179
研究了宿根性阔叶补血草(LimoniumlatifoliumO.Kuntze)和里海补血草(L.caspiumGouan)各植株间花粉和柱头的异型性,采用异型授粉方法进行种间杂交,克服了同型杂交不孕的困难,获得了种间杂种。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确认了杂种的真实性。入选的里海补血草×阔叶补血草杂种F14号株性状优良,可通过组培繁殖形成无性系,作为补血草新类型推广。试验也为我国补血草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杂交育种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桃雄性不育的表现形式及其败育途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桃[Prunus percica Batsch(L.)]23个品种花粉发生发育和花粉败育过程中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桃雄性不育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空粒花粉和花药空囊及花粉形似发育正常,但生活力极低。导致空粒花粉产生的主要途径:①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正常;②花粉处于单核晚期至二核早、中期绒毡层细胞发生液化、增生现象。空囊产生的主要途径:①四分体至单核早期绒毡层细胞体积发生明显的增大、液化;②绒毡层细胞在四分体至单核早期发生增生;③造胞细胞或花粉母细胞生长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6.
凤仙花属部分植物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扫描电镜对10种国产凤仙花属( Impatiens L. ) 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本属植物花粉为单粒花粉, 左右对称, 大小为1510~3112μm ×2511~4211μm, 具角萌发孔, 4沟, 沟细 而短; 花粉外壁具网状纹饰, 网眼明显, 大小不一。根据花粉形状, 可将凤仙花属花粉分为近圆形、椭圆 形和矩圆形3类。种间花粉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小、形状、网脊宽度、网眼内附属物等方面。花粉特征与植 物表型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从花粉萌发孔类型来看, 与水角属(Hydrocera Bl. ) 的3沟花粉相比, 凤仙花属在凤仙花科内处于较为进化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山东20个石榴品种花粉亚微形态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日立S-570扫描电镜对山东省20个石榴(Punica granatum)品种花粉的亚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花粉具3条萌发沟,属N3P4C5类型;赤道面观均呈近长球形,极面观呈三裂圆形或三角形;花粉粒极轴长23.08 ~ 28.57 μm,赤道轴宽13.07 ~ 19.74 μm;供试品种间花粉的大小、表面纹饰等均有明显差别。初步认为花粉粒的形态特征可以作为石榴品种间分类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8.
Emergence of multiple pollen tubes from single pollen grains occurred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in sponge gourd (Luffa cylindrica (L.) Roem).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pollen grains produced multiple pollen tubes in vivo (7.2%) was lower than that under in vitro conditions (14.9%). In pollen grains germinated in vitro,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multiple pollen tubes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single pollen tubes, but individual tubes among the multiple tubes did not reach the same length as single tubes. Moreover, the growth of the single pollen tubes continued for a longer period in vitro than that of the multiple tubes.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showed that callose was present throughout the pollen tube wall except in the apical part of growing pollen tubes, and nuclei moved into the longest of the multiple tubes. Results of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microspectroscopy indicated that abnormal cell wall components (peaks at 800–1000 cm−1) were more frequent in multiple pollen tubes lacking nuclei, and the pectin content (1733 cm−1) in multiple pollen tubes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single pollen tub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ollen tube growth and wall composition between single and multiple pollen tubes, and that multiple pollen tubes had much less opportunity than single pollen tubes to reach the embryo sac and achieve double fertilization.  相似文献   

19.
柿属8种植物花粉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国家柿种质资源圃收集的7份已知种和1份分类学未知柿资源(德阳柿)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1)其花粉均具三孔沟,近球形,极面观圆形,花粉大小为(24.7 ~ 52.8)µm ×(23.8 ~ 47.9)µm,萌发沟内有疏密程度不同的拳头状和丝状物,表面穿孔明显或不明显,外壁纹饰均为谷穗状条纹,但各个种间条纹宽度和萌发沟长度存在显著差异。(2)聚类分析结果,君迁子、浙江柿和油柿为第Ⅰ类群,西村早生、美洲柿和华中雄株为第Ⅱ类群,德阳柿单独为第Ⅲ类群;各个种花粉粒的大小与其倍性正相关。(3)德阳柿花粉形态明显区别于其他材料,本试验的结果为进一步确定德阳柿分类学地位提供了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孢粉学在部分梨属植物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配合光学显微镜对杜梨、木梨、褐梨、豆梨4个野生种,白梨、砂梨、秋子梨、西洋梨、新疆梨5个栽培种的花粉、花药的大小、形状、表面纹饰和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并进行了种间、品种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