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对杂交中稻丰两优香1号进行播期、栽插密度、施N量和水分的正交试验,探讨不同栽培因素组合对杂交中稻生育期、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显著(F=28F0.05=19.00),在试验水平范围内,随着播期的推迟,其生育期逐渐缩短,施N量、水分和栽插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均不显著;N肥施用量、播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性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分别表现为极显著F=127.3529F_(0.01)和显著(F=62.8117F_(0.05))。丰两优香1号高产栽培的最佳组合为A_2B_2C_3D_1。  相似文献   

2.
在精播栽培条件下,不同基本苗密度和施氮量对啤酒大麦的产量影响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呈同向正效应,超过一定范围则产生负互作作用。而这一双向变化的过程取决于产量三要素在不同苗密度和不同施氮水平下的综合表现。作者根据建立的产量和苗密度与施氮量之间的二元二次多项式四归方程得出最大籽粒产量的苗氮最优极限组合,并根据啤酒大麦对优质的要求进行筛选,进而确立适合啤酒大麦精播高卢优质栽培要求的基本苗密度与施氮量的优化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两系杂交小麦品种的高产优质栽培措施,就两种密度(6万及12万基本苗/667m~2)、3种施氮量水平(5、10、15 kg N/667m~2)及其互作对绵杂麦168部分品质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密度与施氮量对容重、密度对弱化度、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形成时间的影响不显著外,密度与施氮量及其互作对降落数值、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稳定时间,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容重,密度与施氮量对形成时间,施氮量及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弱化度的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除吸水率与降落数值外,密度为6万基本苗/667m~2的品质性状优于密度为12万基本苗/667m~2的.无论是在低用种量(6万基本苗/667m~2)或者常规用种量(12万基本苗/667m~2)下,绵杂麦168的各品质性状均有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改善的趋势,绵杂麦168各品质性状(除吸水率、湿面筋含量外)在施氮量为15 kg N/667m2下都能达到中筋小麦标准.同时对各品质性状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弱化度与其余品质性状都呈极显著负相关;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这五个性状间互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综合考虑用种成本、产量与品质等因素,绵杂麦168的高产优质栽培应在配合其他栽培措施的基础上,以密度6万基本苗/667m~2、施氮量15 kg纯氮/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4.
在精播栽培条件下,不同基本苗密度和施氮量对啤酒大麦的产量影响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呈同向正效应,超过一定范围则产生负互作作用。而这一双向变化的过程取决于产量三要素在不同苗密度和不同施氮水平下的综合表现。作者根据建立的产量和苗密度与施氮量之间的二元二次多项式四归方程得出最大籽粒产量的苗氮最优极限组合,并根据啤酒大麦对优质的要求进行筛选,进而确立适合啤酒大麦精播高产优质栽培要求的基本苗密度与施氮量的优化组  相似文献   

5.
对苏玉19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试验结果表明:苏玉19的子粒产量可达到12400.7kg/hm2。高产群体质量的主要指标是:控制吐丝期LAI5.04、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9000.0kg/hm2基础上,重点增加总粒数,提高粒叶比,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经济系数。子粒产量(y)与密度(x)的关系为y=-2778.7 4158.5x-301.48x2(R2=9119),最佳密度为6.90万株/hm2。在适宜密度基础上产量(y)与施氮量(x)的关系为y=5454.3 37.476x-0.0669x2(R2=0.8735),最佳施氮量为280.1kg/hm2。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2015,(4):33-36
对杂交晚稻盛泰优9712进行不同播期、移栽期、移栽密度和施氮量进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其最佳栽培因子组合。结果表明:播期、移栽期和施氮量是影响晚稻生育期、产量和米质的主要因素。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最大,播期、移栽期和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较大;播期和移栽期对米质的影响较大。盛泰优9712高产优质栽培最佳方案为:6月30日播种,7月15日移栽,移栽密度20.0 cm×20.0 cm,施氮量157.5 kg/hm2。  相似文献   

7.
为配合啤酒大麦新品种扬农啤9号的示范推广,本文以扬农啤9号为材料,设计了4个密度和3个施氮量的栽培试验,于2011至2012年在江苏省方强农场农科所进行,大麦生育过程中定点调查越冬苗、返青苗、高峰苗、穗数等茎蘖动态,成熟后调查产量要素及产量,分析密度和施氮量对扬农啤9号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的前提下,施氮15.0kg/667m2,基蘖肥:拔节孕穗肥比为6:4,16万/667m2基本苗,扬农啤9号的有效穗55万/667m2左右,每穗实粒22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产量可达420kg/667m2。  相似文献   

8.
以扬农啤10号为材料,设计了氮肥用量和密度2个单因素试验,同时根据生产实践设计播期与密度的双因素协同试验,分析密度、氮肥用量及播期与密度协同等处理对扬农啤10号茎蘖动态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扬农啤10号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其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有所提高,在基本苗15万/667 m~2、纯氮用量18.0 kg/667 m~2下,产量最高为486.44 kg/667 m~2。在施N量为14 kg/667 m~2、基肥∶蘖肥∶拔节穗肥为7∶1∶2条件下,11月2日播种,以基本苗16万/667 m~2的产量最高;在随播期推迟适当增加基本苗的情况下,10月20日—11月14日期间播种,以10月25日播种、基本苗15万/667 m~2的产量最高,为444.23 kg/667 m~2;低密度早播或高密度迟播均不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播期、密度和氮肥运筹对瑞华麦520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立抗病小麦品种瑞华麦520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措施,在大田研究了播期、密度、施氮量及氮肥基追比对瑞华麦520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籽粒产量和品质均有明显影响,不同施肥量间差异显著,且播期效应大于密度和施肥效应。播期与密度试验中,10月10日播种、基本苗2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10月10日后随着播期的推迟籽粒产量下降;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均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受密度影响不大。氮肥运筹试验中,施氮量180~270kg·hm~(-2)范围内,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加,施氮量超过270kg·hm~(-2)后产量增长缓慢;氮肥基追比7∶3时产量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10月10日播种、基本苗225万·hm~(-2)、施氮量270kg·hm~(-2)、基追比7∶3时瑞华麦520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0.
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3-2014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密度(基本苗150万、225万、300万和375万·hm-2)和施氮量(180、240和300kg·hm-2)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时期群体总茎(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4种密度下都取得了较高的穗数。越冬前至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基本苗为150万和225万·hm-2时开花后LAI和干物质积累量都高于基本苗300万和375万·hm-2。各生育时期(除起身期外)不同施氮量之间总茎数差异不显著。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高施氮量下开花后LAI衰减较慢。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施氮量仅对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与施氮量对千粒重和产量有显著的交互效应。基本苗150万·hm-2、施氮量240~300kg·hm-2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分别为10 308.65和10 221.98kg·hm-2。因此,建议在低密度下适当增施氮肥。而从节本增效考虑,在高密度下应适当减少氮肥投入,以实现小麦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1.
通过4因素5水平的正交试验,明确了大麦品种蒙啤麦1号在兴安盟井灌区的肥料配比与播期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在密度35万株/667 m2条件下,施纯氮9.0 kg/667 m2,纯磷9.0 kg/667 m2,纯钾5.0 kg/667 m2,播期4月21日时,将获得最高理论产量478.4 kg/667 m2,籽粒蛋白质含量达11.6%。  相似文献   

12.
太湖稻区机插稻高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机插育秧专用肥、播种量、播栽期、栽插密度、氮肥等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机插稻获得大面积产量650 kg∕667 m^2,采用育秧基质和机插秧育秧专用肥、常规粳稻播种量干谷100~120 g/盘、湿谷120~150 g/盘,正常育秧肥用量适宜播栽季节,秧龄在18~20 d,可培育适于机插的壮秧;在每667 m^2插足1.8万穴,基本苗6万左右;同时要适期栽插,一般在6月10~20日栽插;适施氮肥,氮肥运筹前后比例以6:4较适宜,有利于足穗、大穗实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3.
以杂交晚粳稻甬优8号、常规粳稻武运粳19为材料,在机械化精量直播方式下,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其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每667 m2播种量甬优8号1.5~2.2 kg、武运粳19号2.2~3.0 kg处理的产量最高;其群体均能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够苗,拔节期达高峰苗,且数量适宜,最终成穗率较高(75%左右);最大叶面积指数均出现在孕穗期,数值适宜;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多,成熟期生物学产量高。  相似文献   

14.
高邮市开展武运粳24不同播栽期、播栽量的试验,结果表明:武运粳24产量受播期和播栽量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以A1B1(5月22日播种,6月9日移栽)的处理产量为最高,达709.4kg/667 m2,主要因为总粒数与粒重的提高;对产量结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播期的推迟,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而穗粒数与千粒重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抗病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中23个品种(系)6个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基本苗、株高、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及2个常发性病害(条锈病、白粉病)与产量的关联度及相互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小麦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依次是有效穗(r=0.797 8)生育期(r=0.752 7)基本苗(r=0.719 7)穗粒数(r=0.715 3)白粉病(r=0.697 9)千粒重(r=0.678 9)条锈病(r=0.670 6)株高(r=0.649 0)。根据小麦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有效穗与生育期、基本苗关系最密切,其后依次是白粉病、条锈病、穗粒数、千粒重、株高。说明在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在保证基本苗较一致的前提下,应重视具有白粉病和条锈病综合抗性的品种,注重选择生育期适当偏长、有效穗多、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的小麦新品种(系),同时不要忽略对株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以杂交稻和常规稻为试验材料,在苏南常熟、苏中兴化和苏北东海3个试验点同时开展播期试验,探讨迟播迟栽条件下机插稻稳产、增产问题。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各试验点水稻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和结实率不断下降,生育期延迟且全生育期缩短。分析发现,每穗粒数受播期影响最大,其余依次为结实率、穗数、千粒重。甬优2638依其大穗优势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但随着播期的推迟,其产量优势减小。甬优2638在各稻区均表现出抽穗较早、群体库容大、生物产量高等优势,具有在迟播迟栽生产条件下获取稳产、高产的潜质。迟播迟栽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生育期具有较大影响。据此,从安全生育性及稳产角度考虑,对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稻区生产的最晚播期进行了初步拟定,以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两个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6个处理:对照(未施化肥和生物黑炭)、F(单施常规肥,尿素10 kg/667m2、二铵20 kg/667m2、硫酸钾10 kg/667m2)、B1(2 t/hm2生物黑炭)、B1F(2 t/hm2生物黑炭+常规肥)、B2(4 t/hm2生物黑炭)及B2F(4 t/hm2生物黑炭+常规肥),研究生物黑炭对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土壤物理性状及速效养分的影响,为马铃薯的栽培管理和生物黑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量生物黑炭处理(2 t/hm2)对土壤pH、容重和总孔隙度无显著性影响;高量生物黑炭处理(4 t/hm2)显著增加土壤pH值和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的来说,生物黑炭改善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土壤物理性状,影响速效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8.
水稻直播是一种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粤西直播稻区开展大田试验,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习惯法和“三控”法)和播种量(2.0、3.5、5.0、6.5、8.0和10.0 kg/667 m2)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法施肥相比,采用“三控”法施肥的水稻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降低20.1%和5.1%,但每穗颖花数增加31.6%,稻谷产量增加11.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从304万/ hm2增加到464万/hm2,每穗颖花数从112.09个降低到81.90个;稻谷产量以播种量为3.5 kg/667 m2的处理最高,达6.66 t/hm2。综上所述,华南直播稻生产应选择每穗颖花数多、收获指数高且千粒重大的品种,播种量3.5 kg/667 m2,采用“三控”法施肥。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扬麦16在不同播期与密度下的产量状况.结果表明,相同播期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穗也随之提高.相同密度内,前3个播期的有效穗差异不大,最后1个播期的有效穗最少.4个播期随各自群体密度的增加,实粒数和成穗率随之减少.不同密度、不同播期处理间千粒重和结实率则无显著差异.扬麦16在大面积生产上以播期10月28日,基本苗...  相似文献   

20.
何水清  易建群  周良义 《中国稻米》2020,(1):100-101,104
经浙江农业之最办公室组织专家测产验收,2018年常山"头季稻+再生稻"百亩方两季相加产量为1 159.3 kg/667 m^2,比2016年浙江省纪录产量超113.5 kg/667 m^2。本文对该示范方采用的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主要包括优质高产品种选择、早播早栽、平衡施肥、通气灌溉、留桩高度等,以为适宜地区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