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如何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并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解决资源型城市现存问题的创新理论体系框架。并在生态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如何实施与操作进行了具体探讨,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双鸭山市水土流失与分区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鸭山市是一座以煤电化生产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矿区侵蚀面积5 593.49 hm2,城市建设与工业园区人为侵蚀面积5 500 hm2,农村地区水土流失面积62 542 hm2,分析了煤矿建设开采、煤炭加工、城建开发和农区的水土流失形式、特点和环境问题,借鉴已有成果和防治经验,提出了分区预防和综合治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鹤岗煤矿已探明的煤炭地质储量19.5亿t,是全国大型煤矿之一,累计为国家生产煤炭6.3亿t。分析了煤炭开采引发的水资源环境恶化、土地资源破坏、侵蚀与地质灾害、水土大气环境污染、危机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环境等资源环境问题;借鉴国内外煤矿城市资源环境保护经验,结合该市煤电化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在完善机制和制度建设、与煤系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土地保护与生态复垦措施、土壤侵蚀与地质灾害预防治理、水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5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煤炭开发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演变及驱动机制,对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结合煤炭城市生命周期理论,在分析煤炭开发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模型揭示2005—2018年淮南市煤炭开发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时序变化规律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研究期间淮南市煤炭开发综合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水平呈缓慢下降趋势,煤炭开发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基本处于0.5~0.7之间,二者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由勉强协调—煤炭开发滞后阶段逐步过渡到中级协调—同步发展阶段;环境污染治理、居民生活环境需求、产业转型是淮南市煤炭开发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与协调发展的关联度分别为0.910 2,0.817 8,0.807 0。[结论]研究提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开发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演变规律,揭示了淮南市煤炭开发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演变态势及驱动机制,可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成为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鹤岗市为研究区,从经济潜力、社会潜力、生态潜力3方面构建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确定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2004—2013年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4—2006年,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处于不集约状态,属于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层次中的Ⅳ级,2007—2013年,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处于集约状态,属于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层次中的Ⅲ级;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GDP、煤炭开采机械化率、煤炭产值、城市人口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煤炭挖掘面平均月进度指标是影响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煤炭开采对水土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煤炭开采一方面给山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当地的水土资源带来了难以恢复的负面影响,土地资源残遭破坏,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水质遭到重度污染。为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需要遵照地下矿藏资源开发与地上水土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采取下决心关停小煤窑、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出台煤炭开采对水土资源的补偿政策、倡导工矿企业回报社会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不同资源型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特征的差异,结合现存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重塑了动态的、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探讨了几种具体实用的评价方法,以此评价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效果。  相似文献   

8.
孝义市是全国百强县市之一,煤长水短是基本市情。近年来,围绕建设民生幸福区域中心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两大发展战略,以城乡水务一体化为抓手,以兴水强市为目标,坚持蓄水、引水、提水、保水、中水利用、节约用水、蓄洪排水、河湖连通建立湿地保护区等多措并举,为建设名副其实的百强县市提供了坚实的水支撑。介绍了治水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典型,可供类似区域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是日前非常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矿区内存留的矿业遗迹,建立矿山公园,是该类矿业城市进行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矿业遗迹是矿产已被人类开采利用或已被采空的特定空间地域,探讨矿业遗迹景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矿山公园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矿业遗迹进行定义,并对矿业遗迹景观资源进行分类;同时分析了国内外对矿业遗迹景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现状,提出矿业遗迹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意义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辽西北半干旱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环境容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国辽西北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阜新市为研究对象,对该市生态环境特点进行了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生态环境容量指数法,建立了生态环境容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权重,计算了生态环境容量现状值,并对该市当前所处的生态环境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阜新市目前的生态环境容量评价值为0.316 7,属于生态环境容量分级标准中的第4级,说明阜新市当前的生态环境容量处于较低状态,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极限。这与城市多年来的煤炭开采活动密不可分。未来应关注经济开发活动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柳林县地处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县国土总面积1 288 km2,97%为水土流失面积,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由于煤炭资源丰富,开采煤炭在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新的较大的破坏,地面塌陷、水源断流、基本农田毁坏、地下水渗漏、地质灾害易发,人为加剧了新的水土流失。为此,近年来立足民生,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多元投入,项目引领,全面推进,加强监督,依法管理,全面加大了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走出了一条资源开采型地区实行"以工补水"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水土保持新路子。本文介绍了取得的水土保持经验。  相似文献   

12.
流域"地-矿"土地水资源利用冲突测度确定及土地整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量化区域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相互影响程度,有助于把握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提高土地整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该文以山西省泽州县长河流域为研究区,提出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利用相互影响测度与土地整治策略的思路和方法。首先提出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相互影响分析框架,并将土地、水和煤炭作为主要的相互影响对象,将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影响载体,借助数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依次评价土地损毁累积作用指数、水资源匮乏指数和煤炭资源损失指数;然后确定综合影响值及其等级空间分布,并据此将流域划分为重点生态修复区、重点生态保护区、损毁土地复垦区、耕地资源保护区、水资源匮乏修复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保护区和耕地质量提升区等七大土地利用功能区,并根据主要限制因素提出相应的土地整治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影响高值区及中值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分别是20.21%和33.39%,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是煤炭开采活动集聚区,煤炭压覆及土地损毁是冲突主要表现特征,划分为重点生态修复区、重点生态保护区、损毁土地复垦区和耕地资源保护区;综合影响低值区及(基本)无影响区分别占24.24%和22.16%,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水资源匮乏是冲突主要表现特征,划分为水资源匮乏修复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保护区、耕地质量提升区,以上分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用途分区基本吻合。综合影响测度模型有利于定量分析"煤炭-水土"相互利用影响等级与主导限制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土地整治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孟县是山西省的采煤大县,煤炭是主导产业,年最高原煤产量达1 500余万t。煤炭属地下矿藏资源,大量开采在对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与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弄清采煤对水资源破坏的成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对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农村土地闲置。近年来,共享经济发展迅速,近两年呈现加速发展和渗透趋势。资源共享能促进闲置资源充分利用,推动传统商业模式向新经济转型。基于此,以广西南宁市南阳镇古岳坡村庄为例,探讨在共享经济发展下,如何利用古岳坡村庄闲置土地打造共享生态乡村,以解决村庄土地闲置问题,为村民创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摸清土地利用形态转型的规律,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了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特征、转型模式并分析其与土地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性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形态上逐渐往高级发展,沿海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比内陆城市高。研究期内土地利用转型存在阶段性特征,在一定周期内呈现出"S型"的演化态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并与地区所处的土地隐性转型模式密切相关,西北内陆地区土地生态水平总体比东南沿海地区高。近15年来福建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均值由0.44上升至0.61,沿海城市协调性高于内陆城市;协调性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效益和生态资源禀赋。应当将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及其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规律应用到土地利用中,因地制宜地施行管理政策,促进城市间协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需求还将持续,如何协调耕地资源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天津为例,分析了天津耕地、水资源以及粮食生产现状,并对未来一段时期天津经济发展对耕地和水资源的需求进行预测,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天津未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提出了耕地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有色金属资源的开采与加工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状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对改变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典型有色金属资源型城市——葫芦岛市建成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评价值和生态环境评价值作为定量评判指标,通过建立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1—2009年葫芦岛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类型及演进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a间葫芦岛市土地利用评价值由0.116 3提高至0.882 1,生态环境评价值由0.325 9提高至0.711 7;协调发展度由0.364 5提高至0.882 5,从濒临失调类土地利用滞后型模式演进为中级协调类生态环境滞后型模式。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水平滞后于土地利用水平,成为制约葫芦岛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高效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农田质量的内涵应包括本底质量、经济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3部分。煤炭开采导致农田严重受损,科学合理评价煤炭开采对矿-农复合区农田质量的影响,对制定区域土地复垦规划和综合整治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山西省泽州县长河流域为研究区,该研究首先建立了煤炭开采沉陷区农田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取农田自然质量、农业生产条件、区位条件、农田环境条件来表征农田质量,对并依据这些指标进行空间可视化,利用多因素加权求和的方法对农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煤炭开采非扰动区相比,位于煤矿区井田边界内的农田自然质量、农业生产条件、区位条件、农田生态环境条件评价分值均较低;煤矿井田边界范围内的农田质量(平均值为0.37)低于非矿区农田(平均值为0.55)。应结合煤炭开采扰动影响区农田质量区域分布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矿-农复合区土地复垦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19.
煤炭开采对区域农田植被碳库储量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人类煤炭开采活动的干预下,农田生态系统中碳储量迅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土壤肥力及农田作物产量,而且对区域及全球环境具有很大影响,事实上稳定保持其碳库是农业减缓温室气体的主要途径。该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从煤炭开采对区域农田植被碳库储量影响的角度来研究煤炭开采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以徐州九里矿区为研究区,通过区域内农田植被碳库采样与试验、区域植被碳库储量估算模型的构建以及碳储量估算得到九里矿区煤炭开采沉陷区农田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布图,然后与情景模拟得出的该区未受到煤炭开采影响情况下,经过几十年变化后农田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布图进行对比,得出煤炭开采对沉陷区范围的农田植被碳库的扰动影响,发现与不受到煤炭开采的影响相比,在沉陷区域外围地势较高的坡地煤炭开采对农田植被碳密度的影响很小,在沉陷区地势较低的季节性积水区和常年积水湿地区煤炭开采对农田植被碳密度的影响较大。在整个煤炭开采沉陷区范围内,与不受到煤炭开采的影响相比,煤炭开采沉陷区域农田植被碳库碳储量减少2.4万t。煤炭开采对区域农田植被碳库储量的影响属于失碳效应。  相似文献   

20.
城市新陈代谢注重分析城市物质、能量和货币的流动过程,这为探讨不同职能城市的城市代谢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了探讨不同资源型城市的新陈代谢特点和变化规律,分别以山西省省会资源型城市太原市和传统资源型城市晋城市为例,基于太原市和晋城市2007—2014年的社会经济数据,运用能值理论构建了8项反映城市新陈代谢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城市新陈代谢系统能值结构、能值使用强度、能值环境压力和新陈代谢产出效率4个方面,对太原市和晋城市2007—2014年城市新陈代谢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4年,总体上,太原市的城市新陈代谢系统能值结构优于晋城市,晋城市的能值使用强度高于太原市,晋城市的能值环境压力大于太原市,太原市的新陈代谢产出效率高于晋城市。通过对比分析后对提高太原市和晋城市的城市新陈代谢过程提出了建议,为创造性地解决山西省新陈代谢资源与生态风险问题奠定基础,进而为城市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