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鹤岗煤矿已探明的煤炭地质储量19.5亿t,是全国大型煤矿之一,累计为国家生产煤炭6.3亿t。分析了煤炭开采引发的水资源环境恶化、土地资源破坏、侵蚀与地质灾害、水土大气环境污染、危机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环境等资源环境问题;借鉴国内外煤矿城市资源环境保护经验,结合该市煤电化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在完善机制和制度建设、与煤系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土地保护与生态复垦措施、土壤侵蚀与地质灾害预防治理、水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5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广西凤山坡心地下河流域石山分布广泛、土地资源分布不均,通过对该地区的调查,介绍了该地区现有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发现传统的以粮食作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不仅经济效益低,更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质量下降、地下河管道淤塞,使得大面积优质土地无法耕种,良田受淹,严重影响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介绍了该地区其他资源,诸如:旅游资源、药用植物资源、畜牧业资源,重点介绍了该地区的天坑、溶洞、天生桥、谷地等特有的岩溶旅游资源,并根据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特点以及景点分布,设计了一条以坡形地下河出口即三门海景点为起点经过平乐、江洲、那社,最终到达甲篆的岩溶景观组合旅游路线。为该地区改变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旅游业、畜牧业和中草药产业进行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七台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土地利用驱动机制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煤矿区是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区域,该文主要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调控原理。以2000—2010年遥感影像为基础,采用ERDAS软件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类,研究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转移矩阵及特征,结合七台河市煤矿区社会经济情况,确定影响景观格局因子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林草地、未利用地减少,耕地、矿业用地增加,动态变化度较大成为该时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主要特征。第一产业总产值、人口数量是决定耕地的主要因子,林草地、矿业用地与第一、二产业产值及最终消费等经济驱动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市政府的环境保护及土地复垦、整治和恢复措施使矿业用地增长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其次探究了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最后探讨了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及展望未来的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6.
赵其国 《土壤》2001,33(3):113-118
文章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作了精要的分析 ,对该区资源与环境质量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赵其国  骆永明 《土壤》2000,32(4):169-172,187
本章对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地位、发展中存在的资源与环境质量问题作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研究的内容和预期成果。对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达福 《农业环境保护》1992,11(4):187-187,178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作了精要的分析,对该区资源与环境质量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煤矿的资源生产情况,分析了煤矿地面塌陷威胁社会经济安全,煤层气抽放破坏大气环境,煤矸石露天堆放污染生存环境,地下水抽干排放危机水资源,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的问题;总结当地环境保护与治理经验,借鉴国内外环境地质研究成果与先进技术,提出了提高现代生态意识,完善法制和监督管理;建立长效预防机制,降低生态环境污染影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建设责任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矿区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增加资金技术投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探讨了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系统总结和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地区农村能源建设的主要模式和做法,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地区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煤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利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大煤城为例,分析了黑龙江重点煤矿区长期开发生产酿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设施毁损和资源紧缺等系列问题,结合国内外煤矿区综合防治利用经验,提出了黑龙江矿区综合防治利用途径—将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做水泥填充料或烧砖等,矸石山客土绿化;塌陷区土地的整治与合理利用路线是深做鱼塘浅造田,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地貌美学的理念,变革煤矿区生态建设和开发思路,充分利用矸石山和采煤塌陷形成的水体,积极发展旅游业。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分析了河北省沧州市运河以东环渤海盐碱地区农业资源分布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提出该区应依据资源与经济的梯给分布布局及开展盐碱地梯级开发治理的战略,利用与保护并举,实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发展特色、优质和高产高效的农业,促进该区农业的持续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分析——以秦巴山水源涵养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全国范围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生态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项重要课题。生态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对其客观准确的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区域调研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当地发展特点,在ESI模型和状态空间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秦巴山水源涵养区为例,对区域的生态现状承载情况及资源开发利用与污染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角度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区域环境健康状况;采用2010年的区域统计相关数据分析了其空间序列的资源环境承载分布情况,探讨了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压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该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承载力指数最低的县市只有0.135;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中南部生态承载力指数较高,最大值为0.795;水源涵养能力和固碳吐氧能力是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的主控因子。研究区社会经济压力指数较高,最高地区达到0.517,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压力大;资源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相互关系分析表明,区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社会经济压力指数的主控因子是单位面积工业三废排放量、人口密度、能耗指数和单位面积生活污水排放量。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中南部较大,少数"超载"区域指数值高达6.790,承载力分布特点总体中部好于周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大影响因子是年平均气温、植被覆盖度和单位面积生活污水排放量。脱钩指数分析显示生态或社会经济发展单方面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较小,为"相对脱钩";发展压力受植被覆盖度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等影响大,但是总体仍处发展稳定阶段,需要分区域制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与农业》2008,(8):I0004-I0004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较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事业的开拓者和摇篮。实验室重视地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在空间认知、标准规范、数据积累、软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起到学科导向、应用示范及骨干人才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与农业》2008,(11):F0003-F0003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较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事业的开拓者和摇篮。实验室重视地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在空间认知、标准规范、数据积累、软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起到学科导向、应用示范及骨干人才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与农业》2008,(9):F0004-F0004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较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事业的开拓者和摇篮。实验室重视地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在空间认知、标准规范、数据积累.软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起到学科导向、应用示范及骨干人才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鸡西矿区已有80多年开采历史,采空面积近500 km2,其中采空塌陷面积206.28 km2,地质灾害规模在逐年扩大。通过分析鸡西矿区的矿产资源环境状况及其矿产开采生产引发的地质灾害、设施破坏、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和非安全问题;提出了资源环境保护与持续利用所应采取的加强管理与执法监督、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塌陷区的综合治理与农业利用、矸石山的生态恢复与利用、矿山遗址的旅游开发与科学利用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与农业》2008,(10):F0003-F0003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较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事业的开拓者和摇篮。实验室重视地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在空间认知、标准规范、数据积累、软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起到学科导向、应用示范及骨干人才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东北黑土区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总面积11.78万km~2,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长期的开垦与种植,使黑土资源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肥力下降、、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严峻的形势。为保护这些黑土资源,应改变以前旧的观念,对其进行科学有效防治,通过人工调控,恢复生态,使这片宝贵的黑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