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经过20年来的发展.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特色鲜明的规模化、产业化产业,但相对滞后的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正成为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对绿色食品市场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绿色食品产业引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并提出了绿色食品市场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接轨,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从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出发,对第三方物流产业的作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及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流通模式、交易方式、仓储运输条件、信息流通方式、食品安全保障5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以下问题:流通环节过多,时效性差;交付方式单一,流通速度缓慢;信息处理滞后,"牛鞭效应"明显,物流效率低;物流技术水平较低,专业设备不足,标准化程度较低;运营模式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建立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的优势:通过整合流通环节、建立信息网络,加速农产品周转;通过配备专业化设备、制定作业规范,保障农产品品质;通过加强供应链各节点专业分工,提高整个链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产品多样性;通过形成契约化关系,明晰权责,实现供应链利益一体化。提出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体系建立的实施策略:全面确立社会化物流服务的意识和观念;加强对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扶持;注重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积极运用多种现代营销手段。 相似文献
4.
对目前大城市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对其流通中存在的环节多、损耗大、效率低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城市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发展策略,提出了第三方物流主导的大城市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并对其系统、功能、优势等进行了分析.该模式有助于提高流通速度、降低流通成本,对于保障民生、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吉林省粮食物流的现状出发,从观念的树立、现有资源的整合、先进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粮食物流的发展策略并对吉林省发展粮食第三方物流的前景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目前甘肃省物流业占GDP的比例及完成的货物周转量,分析了甘肃省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现状,根据甘肃省的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阐述了甘肃省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8.
9.
关于发展中国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还很落后,基本上处于原始的自给自足状态,没有形成规范的组织和管理,而为农业生产提供采购、配送、存储、销售、运输等活动的配套服务,是农产品走向市场、走出国门的必要条件。本文分析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综合分析得出发展我国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粮食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现代物流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第三方物流是粮食现代物流的主要内容之一。作者在分析陕西省粮食物流业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影响陕西省粮食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的几个问题,提出了陕西省粮食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并探讨提出陕西省发展粮食第三方物流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日趋迫切.加入WTO后,农产品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形成压力,农产品的优质与安全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发无污染、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更好地应对加入WTO,增强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闽北农业可持续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迎接绿色壁垒挑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可以打破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障碍,扩大农产品出口份额,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措施是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加强基地建设,加强市场营销,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加强开发投入和监督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6.
17.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表现在西部农业竞争力不强。本文强调提升西部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是农产品品牌竞争力。针对西部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弱的现状,提出增强西部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20.
Food regime theory focuses upon the dynamics, and agents, of change in capitalist food and farming systems. Its exponents
have been able to identify relatively stable period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the agri-food industries, along with the periods
of transition. Recently,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following a first food regime based upon colonial trade in bulk commodities
like wheat and sugar, and a second food regime typified by industrial agriculture and manufactured foods—there is an emerging
third food regime. This new regime is one that is lead by global corporations that are profiting from the re-organisation
of agri-food chains. The delivery of ‘fresh/healthy’ foods is one manifestation; another is the sale, by supermarkets, of
ready-meals and other own-brand product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behind the movement to a putative Third Food Regime are changes
to the financial system. ‘Financialisation’—the increased influence of finance capital on the agri-food system—not only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profit-making by hedge funds and private equity consortia, but also creates a situation in which agri-food
companies, including food manufacturers,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traders and supermarkets, may benefit. Supermarkets for example,
are moving into banking, and are altering their role as they move from being retailers of products, into the provision of
capital. Food regime theory needs to consider what lies ‘behi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od and fibre production, to examine
not only the role of finance capital in re-shaping relations up and down the agri-food supply chain, but also investigating
the tendency for agri-food capitals to seek profits from financial transac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