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徽州区油茶快繁基地以国家林业局推广的GLR长油1—18、江西—27和徽油74—18、74—21优良无性系为良种穗条,采用芽苗砧嫁接技术,快速繁育油茶优良无性系嫁接苗,解决了油茶育苗成活低的问题,为山区群众快速  相似文献   

2.
广西林科所油茶课题组在1973年组织普查全自治区17万多亩1700多万株油茶的基础上,经过13年的细致评选和无性系当代鉴定,选育出桂普32、34、38、49、50、74、101、105、107号九个油茶高产无性系,具有显著的优良性状。九个无性系亩产油都在70斤以上,其中4个超百斤,最高亩产油达125斤,比一般油茶增产4-5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无性系油茶间光合特性的差异,以赣州油1号、赣州油2号、赣州油3号、赣州油4号、赣州油5号,共5个10年生油茶优良无性系为试材,测定其光合特性,研究5个"赣州油"优良无性系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5个"赣州油"优良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果实成熟期的日变化曲线大体一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日变化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无性系间,只有水分利用效率在无性系间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余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光响应曲线都是平滑上升曲线。  相似文献   

4.
茶陵529等4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4年起开展油茶选优工作,先后在茶陵县二仙林场、茶陵县林科所等地初选优株600多株,经决选包括引种在内建立105个优株无性系采穗圃30亩。1982年自采穗圃中优选18个无性系,历时9年完成选育和测定工作。对照全国油茶科研协作组制定的油茶优良无性系选育的4条标准(产油量30kg/亩以上;比平均产量高15%;果油率6.5%以上;果实炭疽病率3%以下),筛选出茶陵529等4个优良无性系。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历时8年(1982—1990),采用普通油茶大砧嫁接快速繁殖在我所开展油茶优株无性系测定研究,从全区55个表现较好的优良无性系中筛选出桂无1号等六个油茶高产无性系,经连续4年测产和各项经济性状测定分析,各项指标都达到和超过全国高产无性系先进水平,每公顷年均产油644.42公斤以上,最高达868.62公斤,比一般油茶每公顷产油量增产4—5倍,比参试无性系平均产油量高109%以上。  相似文献   

6.
油茶是高效长寿经济植物,自然分布的林分因品种不良,产量很低,经济效益差。为推进全县油茶低产林改造,改良品种结构,实现油茶丰产增收。2001年从湖南省引进16个优良无性系穗条和嫁接苗进行栽培试验,获得了成功;选出适生、丰产的羊古老l号、衡东53、毛竹山13号等四年产油达450kg/hm2以上的优良无性系11个。  相似文献   

7.
油茶闽_(20)闽_(79)闽_(81)闽_(7415)四个优良无性系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在桐口油茶林场对油茶30个优株无性系经九年观察测定,方差分析结果:油茶闽20闽79闽81闽7415四个无性系均达到或超过全国油茶优良无性系的评选标准,确定为油茶优良无性系,可在省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湖北省油茶炭疽病感病情况,调查分析了油茶长林系列CL3、CL4、CL23、CL40、CL18五个无性系品种和鄂油系列EY102、EY151、EY63、EY81、EY54 五个无性系品种的不同植株方向、不同植株部位及不同无性系品种间的炭疽病感病差异。结果表明:油茶植株东西向及植株上层、下层更易发生炭疽病;10个无性系品种间炭疽病感病率存在极显著差异,CL18、CL23、CL4 3个无性系品种更易发生炭疽病,感病率为6.97%~9.66%,达到感病2级,其余无性系品种均为感病1级,感病率仅为0.58%~2.74%;长林系列比鄂油系列无性系更易发生炭疽病,CL3、CL40和鄂油系列5个无性系品种对炭疽病的感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9.
贮藏条件对赣无系列油茶花粉活力和萌发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油茶杂交育种的花期不遇,用TTC法对赣无系列等2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的花粉活力进行简单快速测定,研究了不同贮藏条件对5个油茶优良无性系(赣无1、白皮中子、赣无16、赣无8、赣190)花粉活力的影响,以恒丰8号和闪光红山茶为试验材料,在-20℃真空冷冻条件下,附加干燥条件做进一步试验。结果表明:2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中,花粉活力最高的为赣70,达到93.16%;花粉活力在70%以上的油茶优良无性系共有18个,占所测总数的69.23%。在-20℃冷冻条件下,真空保存的花粉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萌发率,赣无1在110 d时的花粉萌发率为36.13%,赣190在50 d时的萌发率为27.43%。在272 d时,闪光红山茶和恒丰8号的花粉萌发率仍分别高达39.12%和44.00%。可见,-20℃冷冻真空保存为花粉长期贮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优良无性系油茶引种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梅稿 《华东森林经理》2007,21(4):19-20,23
为开拓发展传统名优油茶产品,笔者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从湖南、江西等地引进亚油4号、林场1号、林场5号、GLR长油1-8号、长油14号等12个优良无性系进行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各无性系早期性状表现良好,生长量都较本地普通油茶(对照)大,其中:林场1号、林场5号、GLR长油1号、GLR长油3号、GLR长油4号、GLR长油5号、GLR长油8号、GLR长油14号等8个无性系在定植当年即开花,翌年结果,同时开花数和结果量呈逐年快速增长,特别是GLR长油3号、GLR长油5号、GLR长油8号等三个无性系具有抗病能力强,早实性状突出。  相似文献   

11.
玉屏油茶良种果实性状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为中国油茶之乡。为了选育可在该县推广应用的油茶优良无性系,对该县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内引进和收集的47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的12个果实性状指标分别进行了变异程度、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该县引进和选择的油茶优良无性系果实各经济性状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油茶干籽含油率介于17.22%~42.64%之间,平均值为34.5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鲜果产量与干籽质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鲜果含油率与干籽含油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果皮厚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可将12个数量性状归纳为4个主成分(即产量因子、果型因子、含油量因子和单果籽粒数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85.705%;依据各主成分贡献率的大小,可选择果大、单果籽粒数多、含油率高和结实多的无性系作为油茶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2.
油茶授粉生物学特性及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优良无性系不但具有异花授粉受孕结实和很高的可配性,而且也能自花受孕结实,同时还发现一个由于雄蕊退化,不产生花粉而自花不能授粉结实的优良无性系。这一发现在国内尚系首次,将为油茶优良无性系杂交育种,营建油茶高级种子园提供新的途径。在研究优良无性系脂肪酸组成时,发现参测的103个无性系中都含有较高的亚油酸,含量范围在9.5613-25.4316%;有92.23%的无性系含有营养价值很高的亚麻酸,含量范围为0.2134-10.0252%;同时,发现有35.92%的无性系含有对人体不利的芥酸。以上发现对油茶无性系测定标准提出新的要求,不但要选产量高,同时要选油质好的无性系。  相似文献   

13.
油茶优良无性系ISSR分子鉴别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ISSR分子标记,以1个普通油茶实生苗作为对照,对我国南方10个油茶优良无性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实验从99条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较高的16条I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13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为114个,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4.44%.基因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GD)为0.419,其中优良无性系与对照之间的GD值相对较大,平均为0.58.聚类结果表明,油茶优良无性系与普通油茶实生苗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同时也较准确地进行了各优良无性系的分子鉴别,为油茶的良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清 《绿色科技》2014,(4):107-109
以油茶闽43#优良无性系为试材,在田间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了油茶芽苗砧胚茎劈接和切接两种嫁接方法对油茶苗木田间繁育成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嫁接方法是影响油茶优良无性系芽苗砧嫁接育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嫁接方法对油茶优良无性系芽苗砧嫁接苗的成活率、苗木高度和地径存在不同的影响,其中对成活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苗木高度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时地径的影响则不显著;用油茶芽苗砧胚茎切接技术繁育油茶优良无性系苗木的平均成活率、苗高和地径比用油茶芽苗砧胚茎劈接技术繁育的油茶苗分别提高8.0%、19.0%和10.1%,且嫁接口愈合好,苗木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5.
5个油茶品种胚轴嫁接容器育苗及其年生长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林系列油茶优良无性系3号、4号、18号、27号及166号5个品种的胚轴嫁接容器育苗试验,总结出油茶胚轴嫁接容器育苗技术全过程。同时,对5个油茶品种嫁接苗苗高年生长规律进行研究与分析,为对5个油茶品种的合理引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应用扫描电镜对10份油茶优良无性系的花粉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10份油茶优良无性系的花粉外部形态相近,为长球形,具3(拟)孔沟,花粉外壁纹饰分为皱波状、穴网状、脑纹状3种,存在差异。花粉的形状、大小和外壁纹饰不同无性系各具特征,可作为区别、鉴定品种的形态学指标之一;(2)本试验观测的油茶优良无性系花粉的形状、大小和外壁纹饰与山茶属红山茶组某些种的花粉较相似,表明它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山茶属短柱茶组植物花粉形态相差较远;(3)油茶优良无性系存在花粉败育,不同无性系之间败育花粉数量存在差异。败育花粉粒形状干瘪,外形异常。  相似文献   

17.
由衡东县林虬被术推广中心研究完成的“油茶‘衡东大批’优良无性系的选育”课题于1992年12月通过省林业厅组织的技术鉴定。1993年9月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据研究报告介绍,该项研究从1974年开始。历时19年,在优良农家品种X蔚东大挑”群体中选择优树120株,营建代材收集[MIOO宙。经过对丰产性能‘主要经济性状和抗病性的测定。筛选无性系74个.亩产油>参试无性系平均值52.6公斤的有28个;高于平均值15%的22个。这22个优良无性系平均种仁含油卒4对论%·采油率1乙O7%,亩产油6入2一1盯1公斤.平均好的公斤。比参试无性系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10多个优良无性系新品种,经区试表明,其产油量(488kg/hm2上)为粗放经营状况下普通油茶(40kg/hm2左右)的10倍以上。自2004年始先后对长林系列3、4、18、21、23、27、40、53、55号共9个优良无性系油茶新品种,采用芽苗砧嫁接方法繁育嫁接苗150万株,成苗率和合格率均达90%以上,取得理想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为本地区的油茶低产林改造选育优良的无性系,德化葛坑林场于1992年从省林科院引进省内外的油茶优良无性系22个,采用大树高接换冠方法进行品系对比试验。1997年试产,1998年全面投产。结果闽43、桂34、闽20三个品系单株产果量分别达2.83kg、2.66kg、2.38kg,可比对照单株产果量1.05kg 分别大2.7倍、2.5倍、2.3倍,可初步确定为今后油茶低改推广的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20.
油茶芽苗根嫁接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油茶主根直、粗、长、愈合力强的特点,采用芽苗根作砧木,进行油茶优良无性系芽苗根嫁接育苗。通过58的对比试验,掌握了油茶芽苗根分段嫁接技术,对提高油茶优良无性系嫁接繁殖系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