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伍萍  丁以寿 《茶业通报》2009,(4):168-170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我国有关茶叶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当时社会的种茶者、制茶者、评茶者、饮茶者、修行者等都影响甚大,对茶叶知识的传播、饮茶风习的扩大、茶叶生产的扩大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婺源产茶历史悠久,约有一千七百余年。索有“茶乡”之称。“婺绿”是我国主要传统外销茶之一,品质优异,驰名中外。了解“婺绿”的历史,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茶叶生产是大有裨益的。一、“婺绿”溯源婺源早在唐代以前就出产茶叶。据唐力新《茶的传布》所载:“汉朝茶叶传到江苏、浙江一带,江南初次饮茶始于三国”。陈椽教授指出:“在公元二世纪时,饮茶和种茶已流传到江苏,浙江和皖南茶区(婺源属皖南)。以此,婺源产茶当始于三国两晋之间。至  相似文献   

3.
略谈茶诗词     
郑连森 《茶业通报》2005,27(2):90-91
我国最早出现的茶诗,如左思《娇女诗》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年,有为数众多诗人;历代名人爱茶者、文学家、科学家、医学家、政治家、诗人和艺术家等,已创作了不少的优美诗词。所谓茶叶诗词大体上可分为狭义的广义的两种。狭义的指“咏茶”诗词,即诗词主题是茶,这种茶叶诗词数量略少;广义的指不仅包括咏茶诗词,而且也包括“有茶”诗词,即诗词的题不是茶,但是诗词中提到了茶,这种茶叶诗词数量就很多了。现在一般讲的,都是指广义的茶叶诗词,而从研究祖国茶叶诗词着眼,则咏茶诗词和有茶诗词同样有价值的。如南宋陆游的《幽居》诗,“雨霁鸡栖早,高…  相似文献   

4.
李光涛 《茶业通报》2002,24(2):33-34
普洱茶作为茶叶的专用名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载:“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普洱茶是历史上云南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一带所产的茶叶,运到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普洱交易而得名。普洱茶具有条索粗大肥壮,色泽乌润,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独特的陈香,汤色红浓的品质特点。并有降低血酯、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的作用。在东南亚、港澳台、日本和西欧有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之美称,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普洱茶享誉中外,1993年起,思茅的部分茶叶生产厂家开始搞换名促销,用优质烘青绿…  相似文献   

5.
在南湖相传的“翠云茶”,一九八三年经南湖茶林场部分干部和茶叶科技人员的研究、追索,开始恢复试产。这种茶叶失传历史已久,且数量微少。但自古以来,南湖丹山一带,群众提起“翠云茶”,如数家珍。为使名茶恢复生产,我们根据老茶农的讲述,进行了多方面的考查,结果如下: 一、翠云茶的由来:翠云茶历史悠久,据传出自“南漪湖”(南湖)傍的汪棚及丹山石板路一带。早先由尼僧及乡民经营。茶叶在清明前后采摘,采取炒、焙、烘的方式制作,成茶后泡杯中汤色翠绿,揭杯盖茶叶上浮下跳,有龙凤呈祥之势,云雾潦绕之状,香气馥郁。较龙井不扁而园直,比毛峰  相似文献   

6.
“看茶做茶”,是我国千年制茶技术的经验慨括、总结,是广大劳动人民从事制茶生产和科学研究的智慧结晶,是我国能生产出丰富多采、品质优异、誉满全球的茶叶的制造技术原则,它闪耀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对祖国宝贵的遗产理应加以研究,探索其哲  相似文献   

7.
陕西茶史略     
陕西南部的安康,汉中两地巴山山区是陕西茶叶生产地。由于北有秦岭雄踞,南与四川毗邻,与四川盆地同属于一个生态系统,古代曾同属巴地,都处于茶树原产地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间地带。在茶树由原产地向东南传播的过程中,陕南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陕西茶史是我国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据有关史料记栽,分为四个时期叙述。唐前——巴蜀茶陕南茶史是古代巴蜀茶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的夏、商两代,陕西秦岭以南,子午河、任河以西的今汉中,安康地区各县,与四川、贵州部分地方均属古梁州范围,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才并入雍州,沼于长安丰镐村。春秋战国时代,除被秦,楚割据88年(公元前475~387年)外,据《史记》云:“前387年,蜀取我  相似文献   

8.
一、固形茶的概况1980年,我国“赴日茶叶考察代表团”从日本带回的固形茶样品,其外形细似面条、粉丝,长度1—2厘米,直径0.1—0.15厘米。这种茶全由近百孔粗细的茶叶粉末粘制而成,经开水冲泡,被粘结成形的条状叶底仍不会疏散,所以茶汤清沏,干净利落。它的形状大小,全取决于压制成形的模具孔径,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不同的外形规格。它的制法是用末茶与符合食品卫生的粘合剂调和后,以机械挤压成形,故以称之为“固形茶”,近似我国的蒸压茶制造。所不同之处,蒸压茶不必加入粘合剂,且茶叶经开水冲(煮)泡后,叶底展开。所以,固形茶不同于我国传统的蒸压茶类。  相似文献   

9.
倪既勤  周航 《茶业通报》1989,11(1):19-23
茶叶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农副产品之一,1980年创汇2.55亿美元,仅次于蚕桑,1985年增至2.88亿美元。在一些主要产茶区,茶叶产值已占农业产值的10%左右。茶叶的制作加工需要直接耗用大量的能源。制作一公斤茶叶所需的能源比炼一公斤钢还多50%。1986年,全国制茶耗能已达79.48万吨标准煤。我国的茶叶初制加工主要在农村完成。近年来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农村制茶能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从长远的眼光看,我国农村制茶中存在的“耗用大量薪柴”、“能源浪费严重”、“管理比较落后”等问题,亟需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0.
由于从唐、宋到明代饮茶方式的变化,唐代茶书中的盏推崇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宋代茶书中的盏崇尚以建窑为代表的黑瓷,而明代茶书中的盏则普遍崇尚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的白瓷。明代茶书最欣赏的明代白瓷是宣德、成化、嘉靖年间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明代茶书普遍十分注重茶饮中茶盏的清洁。茶盏是最典型的茶具,明代茶书往往用"茗碗"来代称茶饮之事。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一个茶区的兴衰,一种茶类的形成与发展,原因很多。直接影响的因素有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消费的固定与转移等等。雅安茶区现在行政区划有雅安、名山、荣经,天全、芦山、宝兴、汉源、石棉等,除汉源、石棉二县外,其中六县历史上都产茶。雅安种茶历史悠久,是我省重点茶区之一,在全国茶叶生产中有一定地位,长期以来生产细茶、边茶。最早细茶比重很大,所产贡茶、名茶种类很多,颇有盛名。唐代白居易有“琴里知闻唯绿水,茶叶故旧是蒙山”。黎阳王“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相似文献   

12.
茶叶市场历史悠久,但直至中唐前,历代统治者均未征税,这并非封建政府体察民情,关心民生,而是茶叶市场规模小,影响十分有限,不足以捞到多少利益,难以提起他们的兴趣。由唐代茶叶生产发展,销售旺盛,市场广阔,利益丰厚,建中三年(782年)九月唐政府在杂税名下起征茶税,不久于兴元年(784年)正月废除。但贞元九年(793年)正月始,唐政府正式以单一税种征收税茶,嗣后茶税多次加重。  相似文献   

13.
姜宏顶 《茶业通报》2003,25(2):92-92
碣滩茶,产于唐,明清时代称它为“辰州碣滩茶”。茶园座落在湖南省西部古属辰州府的沅陵县北溶乡境内。它南临奔腾不息的千里沅水,北依起伏如涛的武陵山峦。这里气候温和,大雾弥漫,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茶叶生长得天独厚。据康熙二十四年始编《沅陵县志》木刻本《木茶》条记载:唐·权德舆作陆贽《翰苑集》序云:领新茶一串作此字,即今茶之茶,“邑中出茶处,先以碣滩产者为最,后界亭茶盛行”。又云“极先摘者名白毛尖,今且以之充土贡矣”。相传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盛唐时期,唐睿宗李旦的内宫娘娘胡凤姣从故里沅陵胡家坪回京,泛舟沅水,夜泊碣滩,品尝到…  相似文献   

14.
茶季话茶     
茶季话茶宣州是皖南乃至全省的茶叶重点产区之一,七十年代被列入全国重点产茶县。1994年全市实有茶园54698亩,茶叶总产2929吨。历代众多名茶中,有被誉为“茶称瑞草魁”的水东“碧山横纹”,始于明代的“敬亭绿雪”、“狮峰云雾”,八十年代末研制的“天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句俗语 ,叫做“千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茶叶作为订婚时的礼品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比较流行的。细究其原委。一是因茶叶为生活中必备物品 ,一对青年结为伴侣 ,组织新家庭 ,自然少不得茶叶了。二是在某些少数民族中 ,茶叶也是珍贵的物品 ,珍贵的婚姻人生仅有一次 ,莫过用茶订婚再好不过了。蒙古族、回族、满族、哈萨克族、东乡族 ,男方向女方提供的礼品中都有茶叶 ,回族称订婚为“定茶” ,“吃喜茶” ,满族称“大茶”。拉祜族订婚时必须带茶 ,因为该族习惯认为 ,没有茶礼的婚姻不能算数的。由此可见 ,茶在少数民族订婚时的主要作…  相似文献   

16.
茶叶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饮料,“开门七件事”,茶叶就是其中之一;在少数民族地区更是生活的必需品。这些地区的人们“不可一日无茶”。茶叶在我国南方山区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很大,一般地区茶叶收入约占整个农业收入的15%—20%,重点茶区更占到农业收入的60%—70%,所谓“茶叶半年粮”。由此可以看出,茶叶生产和我国人民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茶叶又是我国重要出口物资之一,在出口物资中一向占居重要地位。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茶叶学会印发的《乌龙茶史话》、《中国茶叶》、《茶叶》1979年第四期发表“乌龙茶在先红茶在后”,“乌龙茶是红茶的始祖”。题目不同,内容不差;循读大作(以下简称乌史话),尚有不明之处,提出商榷。研究茶史:一要按照历史面目,忌用现在条件臆测当时的情况;二要实事求是地按照量质变化规律和茶类技术特点;三研究茶史不是消遣和欣赏,而是总结历史经验,剔糟粕取其精华,为现在发展生产服务。“当时的武夷岩茶就是乌龙茶”,“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乌史话》作者把地名、茶名、茶类和俗称以及简名等同混称。名茶除茶树品种内在因素外,自然地理条  相似文献   

18.
三中全会以来,我省从八○年调整茶叶生产政策、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茶农生产积极性。近几年我县茶叶产量每年以15%左右的幅度递增,收购计划连年超额完成,八二年收购实绩达40943担,是历史上的最好水平。收购站点和评茶员分别从七四年十六个和十六人,到八二年已增加到三十个收购站点和三十三名评茶员。评茶人员已形成三个梯队:五十年代评茶员多已古稀高龄,除退休外,坚持工作者为数很少;六十年代评茶员是目前收购工作的主力军;七十年代的评茶员(包括实习评茶员)已挑起了评茶的重担和  相似文献   

19.
茶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的多酚氧化酶(邻苯二酚:O_2氧化还原酶;E.C.1.10.3.1)与过氧化物酶(供体:H_2O_2氧化还原酶;E.C.1.11.1.7)是茶中重要酶类,不论在茶树生理代谢过程或茶叶加工中对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变化、茶叶品质的形成都有极重要作用。茶中氧化酶类的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1901年阿索(ASO)指出:发酵茶的红色色素和褐色色素(没有分析系推测的)是在氧化酶作用下形成的。1943年斯里兰加查(Sreerangachar)证明了茶鲜叶中存在的多酚氧化酶是一类含铜的酶。早期获得的茶中氧比酶大都是不溶性的,活力也很低。后来、桑德森(Sanderson 1964)在提取解质中加  相似文献   

20.
王从仁等同志所写的《我国茶叶的种类》一文(见《文化与生活》1980年第三期第四十页),其中谈到“紧压茶,又叫黑茶”。这句话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一、“紧压”这个概念,词不达义。如果“紧”字是形容“压”字,相当于快压的意义;相对的词语是慢压或松压。这类团块压茶分为砖形茶和篓包茶,既有快压,又有慢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