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油茶复合林与纯林之间、复合植冠层上下之间的水分生理生态比较研究,分析论述了油茶复合林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结果表明:①复合林林地与纯林林地比较,不仅提高了土壤的持水性能,而且对水分的散失具有“级冲性”。②复合植冠层上下气温和相对温度有较明显差异,上部温度高、下部温度低;上部相对湿度小,下部相对湿度大。③复合植冠的蒸腾作用是垂直分层的,其最强区位于相对高度0.5~0.75之间。④复合林的蒸腾强度月变化有两次高峰值,而日变化呈单峰曲线。  相似文献   

2.
南方低山丘陵区油茶林地表径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其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各种养分,土壤含水量影响油茶的挂果率、出油率,同时油茶的种植改变降水时空分配格局,对减少丘陵山区地表径流量、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研究以湖南省7年生不同油茶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地的地表径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茶林坡面径流量与降雨量变化一致,并且显著低于无林地坡面径流量,地表径流量表现为无林地2号油茶林1号油茶林。无林地坡面径流在150-43 000 ml之间,油茶林坡面径流量在150-7 700 ml之间,油茶的种植能够减少坡面径流量,对水源涵养功能起到一定贡献作用;1号油茶林坡面径流量小于2号油茶林的坡面径流量;油茶林坡面径流减少量占无林地径流量的60%~90%;油茶林水源涵养贡献率在0.02%~0.08%之间,并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可为当地的油茶种植及水源涵养林的营造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油茶林生物量与养分生物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何方  张才学 《林业科学》1996,32(5):403-410
对不同发育期油茶林生物量与养分的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幼龄期至盛果期油茶林生物量逐步积累,盛果期生物量达到16.139t/hm2,其中经济生物量为1.798t/hm2;不同发育期油茶林分的生产力不同,盛果期油茶林太阳能利用率最高,为0.2%;不同发育期油茶林光合产物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不同;不同发育期油茶林系统大量元素(N、P、K、Ca、Mg)的吸收量、存留量、归还量及输出量不同。并提出了油茶林系统施肥的监界量。  相似文献   

4.
杉木光皮桦混交林优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杉木光皮桦混交林,具有针阔叶常绿落叶混交、复层林冠、根系成层分布、林分群体结构稳定等优点,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比杉木纯林增产5.8%,能改良林地土壤,0~60cm土层内有机质年均积累率达0.07%,是杉木纯林土壤的2.35倍。采用梅花状混交方式、7:1混交比例,是杉木光皮桦混交林的优化模式。全面整地、挖大穴造林,埋青抚育,首次抚育间伐时间定为7年生,(但光皮桦原则不间伐)等,是培育杉木光皮桦混交林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5.
在半干旱的伊盟达旗周围有井灌的条件,建立农业与林业复合的农用林生态经营体系具有高效、持续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 10 年来在试验区所进行的农林复合经营试验体系的建设表明:(1)农用林生态系统中,林粮间作比纯粮单作净收益增加 2090 元/hm 2 ·a,提高幅度达到 41.4% 。(2)林粮间作农用林系统与纯林单造相比,其净收益增加 5605.9 元/hm 2 ·a,提高了 8.63 倍之多。(3)利用综合评判,农用林复合生态系统间作类型经济效益以林粮间作 1.5m ×6m 密度型最佳,各种复合类型经济效益综合排序为:林粮间作 1.5m ×6m 型> 林粮间作 1m ×6m 型> 农林间作 2m ×6m 型> 农林间作 2m ×8m 型> 林草间作带式> 林草间作 1.5m ×10m 型> 纯粮单作(小麦)> 纯林单作。  相似文献   

6.
杨树人工林地力退化及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在山东,辽宁,河南,河北,北京等五个杨树(PopulusL.)栽培地区,抽样调查48块样地,并进行土壤养分化学分析,研究了杨树同代纯林,一代林、二代林生长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杨树与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L.)、混交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相同立地条件下,杨树同代林,随林木生长,土壤养分含量有下降趋势;连栽二代纯林比一代纯林,土壤养分含量及林木生长量有明显下降趋势;杨树与刺槐、紫穗槐、沙棘混交,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是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防治杨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有效生物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水分对油茶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提高水分利用率和优化灌溉方法,为夏季油茶林地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长林4号"油茶为试验材料,设置滴灌、喷灌和漫灌处理,对各处理油茶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对油茶叶片生理指标影响不同,未进行灌溉处理油茶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为7.16%、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为3.75%、叶片电导率较高为0.67,进行滴灌处理叶片电导率相对较低为0.47。滴灌处理油茶叶片中丙二醛含量较高为2.65μmol/g Fw,未进行灌溉处理处理油茶叶片中丙二醛含量较低。对照处理始花期较其他处理(滴灌和喷灌)提前10天左右,滴灌处理油茶盛花期较其他处理提前8天,对照和滴灌处理油茶开花结束较早,漫灌处理末花期结束较迟。综合分析可知,夏季3种灌溉方式对油茶林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滴灌样地>喷灌样地>漫灌样地>对照样地,今后应加强油茶林夏季的水分管理,特别要加强滴灌设施的建设,提高油茶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油茶丰产栽培肥力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4年的肥力水平和配比试验研究,提出了油茶林地施肥的最佳施量和配比,施肥量和油茶产量的相关数学模式为y=196.1397+1.6962x-0.0063x^2。对油茶林施肥的效果和效益进行了测定与分析,能促进油茶春梢的生长及花芽和顺片数的增加,提高油茶产量,1年施肥,多年有效,4年累计比对照增值7-11倍。  相似文献   

9.
油茶林地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油茶林地比较全面的调查,取得油茶林地土壤样地349块,挖取土壤剖面346个,分析测试土壤样品243份,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了江西油茶林地土壤的理化性状以及有机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较为客观的对江西油茶林地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0.
油茶林地间作技术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林地推行林粮、林油、林肥间作,是产区农民长期积累的成功经验.现根据生态经济学理论与生态位原理,就油茶林地间作技术理论与实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油茶与茶叶混交种植可显著提高油茶低产林的经济效益。试验表明,复合经营区油茶、茶叶生长良好,油茶株产油量提高近2倍,混交林分产值比纯林增加3.3倍,净收入增加5.2倍。  相似文献   

12.
为给油茶(Camellia oleifera)种植及土壤改良提供参考,设置油茶纯林、土茯苓(Smilax glabra)单种和油茶套种土茯苓3种种植模式,采集各种植模式0~20 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分析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茯苓单种模式各土层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上表土层(0~10 cm)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油茶纯林模式;油茶套种土茯苓模式各土层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下表土层(10~20 cm)脲活性酶均显著高于油茶纯林模式。油茶纯林模式各土层的养分含量均最低,均显著低于土茯苓单种模式;油茶套种土茯苓模式上表土层有机质、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及下表土层各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油茶纯林模式。土壤酶活性与各养分含量均呈正相关,部分指标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土壤酶活性间的相关性较弱。油茶套种土茯苓模式可提高油茶林的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适宜在油茶种植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间种模式(间种黄豆、西瓜、花生、松苗和不间种)油茶幼林的生长量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油茶新造林以间作花生和松苗较好,但是有间作植物的油茶林的成活率及生长量均低于未间作的油茶纯林。  相似文献   

14.
在半干旱的伊盟达旗周围有井灌的条件,建立农业与林业复合的农用林生态经营体系具有高效、持续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10年来在试验区所进行的农林复合经营试验体系的建设表明(1)农用林生态系统中,林粮间作比纯粮单作净收益增加2090元/hm2·a,提高幅度达到41.4%。(2)林粮间作农用林系统与纯林单造相比,其净收益增加5605.9元/hm2·a,提高了8.63倍之多。(3)利用综合评判,农用林复合生态系统间作类型经济效益以林粮间作1.5m×6m密度型最佳,各种复合类型经济效益综合排序为:林粮间作1.5m×6m型>林粮间作1m×6m型>农林间作2m×6m型>农林间作2m×8m型>林草间作带式>林草间作1.5m×10m型>纯粮单作(小麦)>纯林单作。  相似文献   

15.
以一年生杂草和难于控制的多年生深根性恶性杂草(如白茅、香附子、狗尾草、狗牙根、艾蒿、空心莲子草等)为主的油茶林地,若除草跟不上,就会严重影响油茶树的生长和发育(油茶林的幼林阶段尤其如此),以及油茶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正>江西省赣州市现有油茶面积243万亩,近年来新造林面积约达60万亩,但长期以来,油茶均是按传统的、单一的纯林栽培模式经营,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林地油茶综合效益不高,严重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正逢我国油茶产业化发展的巨大浪潮,各地也在积极探索通过油茶立体经营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地力,挖掘潜力,使油茶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油茶立体经营栽培模式主要包括有套种、间种、养殖等方面。油茶林通过合理套种、间种、养殖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林农间作对油茶林病虫害的影响情况,从而确定病虫生态调控模式,在油茶幼林中分别间种金银花、大豆、花生3种作物,就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林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与差异及回归分析。调查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烟煤病以及油茶尺蠖、油茶毒蛾等油茶主要病虫害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炭疽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显著,其中,间作金银花处理的效果最好,防效达27.80%;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软腐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不显著,防效都在10.00%左右;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烟煤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也不显著,防效都在10.00%左右;间种花生、大豆的油茶林与其纯林的虫咬率间差异显著,防效分别为21.97%、20.33%。文中由此得出,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主要病虫害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大豆是3种间作模式中最适用于调控油茶病虫害发生的间作模式,采用这种间作模式可以促进油茶幼林的生态调控,还可提高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太岳灵空山油松人工林下土壤水分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山西太岳灵空山地区油松人工林下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田间持水量为28.73V%,稳定凋萎含水量7.02V%,有效水分范围21.71V%;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分为3个时期:即春末夏初水分消耗失墒期,夏季水分恢复蓄墒期,秋季水分缓慢消耗减少期;土壤水分的剖面变化分为3层:即活跃层(土壤深度0~30cm),次活跃层(30~50cm),深墒较稳层(50cm以下);春、夏、秋3个季节(1989年)林地的贮水量分别为98.8、139.8、146.3mm,蒸发散量分别为1.032、1.242,0.814mm/d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根据油茶幼林内套种药食两用植物仙人草的经营效果,试验分析了XYL处理(仅修剪不套种仙人草)、XTX处理(修剪并套种仙人草)、TNX处理(仅套种不修剪)、NXT处理(不套种不修剪)4种处理的油茶和仙人草生长状况。试验结果表明:在油茶幼林地套种仙人草可以形成比较合理的复合林分,创建适度的林隙,套种仙人草,填补油茶株间的生态位。试验结果还表明:在种植株行距和修剪双控制下,油茶林间的林隙大小保持在1.5m,大于1/2树高,为仙人草存活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形成了复合经营较为合理的空间分布格局。经方差分析,XTX处理与NXT处理油茶产果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XTX处理与TNX处理油茶产果量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XTX处理与XYL处理油茶产果量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XTX处理与TNX处理仙人草产草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油茶仙人草复合经营具有良好的经营效果,而且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是油茶林经营中较好的经营模式,应在油茶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以杨树纯林和杨农复合林2种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林木、农作物(林下植被)、土壤、凋落物各组分的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杨树纯林和杨农复合林的碳储量分别为(101.59±8.1),(116.65±10.3)t/hm2。在2个生态系统中林木及土壤碳储量均占总量的90%以上。杨农复合林凋落物和林下植被碳储量所占比例约为6%,是杨树纯林的2倍。林木碳储量、农作物(林下植被)碳储量均为杨农复合林较高;杨农复合林土壤碳储量仅在中间层(10~25,25~50 cm)显著高于杨树纯林;凋落物碳储量2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对纯林,农林复合系统具有较高的吸收和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