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赤眼鳟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赤眼鳟的亲鱼选育及人工繁殖技术,结果表明:亲鱼的选育极其重要,亲鱼产卵应准确把握催产剂量,掌握合适的催产时间,采取流水刺激,加强水质管理,以加快鱼卵孵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池养革胡鲶的迅猛发展,广大养殖户对革胡子鲶苗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满足养殖户对苗种的需求,现将有关繁殖技术总结如下:   1.亲鱼选择雌雄亲鱼的主要区别是:雌鱼的外生殖突呈短圆形,后缘游离很小,常充血呈浅红色,泄殖孔位于生殖突的中央偏后处;雄鱼后缘游离度较大,生殖季节浅红色,泄殖孔位于最末端.   2.亲鱼培育在繁殖前1个月,选择无病无伤、体质健壮的亲鱼进行强化培育.投喂按鱼粉10%、豆粕30%、酵母15%、麸皮25%、次粉10%加工而成的颗粒饲料.每天投喂2次,每次投喂量为亲鱼总量的5%,每天冲水2次,每次1小时左右,每1~2周投喂1次新鲜的鸡肠子.   3.亲鱼催产选择成熟的亲鱼进行催产.催产剂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释放激素(LRH-A2).每公斤雌亲鱼注射HCG剂量为1000国际单位 LRH-A22微克.采用一次性胸腔注射,注射时间选择在下午4点左右,雌、雄配比为1∶1.   注射催产剂后将亲鱼放入消毒好的产卵池中,并采用微流水冲水刺激.采用消毒好的棕片作为卵巢,以防鱼卵粘在池底和池壁上.水温保持在21℃左右,12~18小时即可产卵.亲鱼产完卵后及时将卵巢移出放入孵化池中,以防亲鱼吃卵.   4.孵化放卵密度为2万~3万粒/平方米,孵化池水深保持在25~30厘米,孵化用水要求水质清新,溶氧要充足.孵化池上面要铺设苇席,以防阳光直射.水温在22℃左右3天即可出苗.   5.鱼苗培育采用原池培育,放苗密度为5000尾/平方米.刚孵出的鱼苗腹部有膨大的卵黄囊,身体似小蝌蚪.卵黄囊消失后投喂蛋黄,每天投喂3次,每次每万尾投1个蛋黄,4~5天后泼豆浆并投喂轮虫、枝角类.经过15~20天的培育,即可达到乌仔规格.   6.鱼种培育鱼种池为长方形水泥池,面积60~80平方米,水深0.6~1米,放养前消好毒,放养密度为2000尾/平方米.投喂绞碎的鸡肠子,每天投喂3次,每次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0%~15%.经过45天培育即可达到5~6厘米.  相似文献   

3.
采用LHRH-A2、HCG和DOM混合注射催产技术及人工授精技术催产红鳍原鲌亲鱼,催产率达到82.13%,受精率达到95.18%。采用脱粘孵化技术和设施渔业技术进行苗种孵化培育,孵化率达到89.72%,苗种养殖成活率达到85.81%。采用当年孵化的苗种在网围中养殖,越冬后再放流模式可有效提高放流苗种存活率,转化增殖效果明显。该文旨在为红鳍原鲌人工繁殖、大型水域增殖和转化增值低值鱼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似鳊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技术,满足似鳊苗种生产需求,2019年—2020年进行了似鳊亲鱼培育及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在非繁殖季节,从自然水域采集野生似鳊群体,通过混养在细鳞鲴大规格鱼种培育池中,采取亲鱼优选、产前营养强化等调控措施,可培育出性腺发育良好、能用于开展人工繁殖的似鳊亲本。在催产环节,选择2龄亲鱼,按雌雄比1∶1.0~1.5,采用地欧酮(DOM)和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二合一混合激素催产,催产率可达80%以上,效果较好。在孵化环节,采用孵化桶加微流水充气孵化方式,受精卵密度控制在80万粒/m3,出苗率可达75%以上。  相似文献   

5.
对在养殖池塘中培育珠江斑鳠Mystus guttatus亲鱼和人工繁殖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斑鳠雌、雄亲鱼的外观特征可作为鉴别其性成熟度的依据;对斑鳠雌鱼进行人工催产时宜分2次注射(间隔时间为24h),第1针注射PG(鲤)+LRH-A+DOM,第2针注射LRH-A+DOM+HCG。对斑鳠进行人工授精后,在水温27.5℃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17h30m in进入原肠期,胚胎孵化时间约为55h。  相似文献   

6.
池养珠江斑鳠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在养殖池塘中培育珠江斑鳠Mystus guttatus亲鱼和人工繁殖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斑鳠雌、雄亲鱼的外观特征可作为鉴别其性成熟度的依据;对斑鳠雌鱼进行人工催产时宜分2次注射(间隔时间为24h),第1针注射PG(鲤)+LRH-A+DOM,第2针注射LRH-A+DOM+HCG。对斑鳠进行人工授精后,在水温27.5℃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17h30m in进入原肠期,胚胎孵化时间约为55h。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卡拉白鱼全人工繁殖技术要点,即后备亲鱼培育、人工催产、产卵和鱼苗孵化的关键技术。采用鱼类催产药物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4μg/kg)、马来酸地欧酮(DOM 2 mg/kg)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0.12 mg/kg),三者混合注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采用自然受精或人工干法受精,孵化桶流水孵化等方式,卡拉白鱼受精率达97%,鱼苗孵化率83.60%。简述了仔鱼、苗种培育及池塘养殖技术。鱼苗生长阶段采用室内平面槽强化培育仔鱼,投喂蛋黄、豆浆和虾苗饲料,仔鱼10~15 d下塘,结果表明:苗种成活率85%。  相似文献   

8.
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性腺发育成熟的鲶鱼 ,采用不同品种、不同剂量的激素进行催产。对催产后的亲鱼分别给予不同的刺激 ,寻找产卵必需的环境因子。对受精卵采取不同的方式孵化。结果表明 :亲鱼培育是关键 ,性腺发育良好的亲鱼 ,只要提供适宜的产卵条件 ,用HCG +LRH a混合激素注射 ,即可达到理想的催产效果。在适宜的水温下 ( 16~ 2 8℃范围内 ) ,只要使受精卵得到充足的溶氧 ,就可获得很高的孵化率。鲶鱼苗互相残食严重  相似文献   

9.
云南倒刺鲃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由抚仙湖中采集原种,经池塘人工驯化培育至性腺发育成熟的云南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yunnanensis Tsu)亲鱼,分别采取模拟自然生态、注射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及马来酸地欧酮(DOM)进行人工催产2种方法,模拟自然生态未产卵,人工催产干法授精获得人工授精卵,受精率达70%以上。受精卵置孵化箱中池塘静水孵化和室内孵化盆中静水孵化,孵化率均达85%以上。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多次人工繁殖对照,5月可获受精卵,但未孵化出水花,7—8月可孵化出膜。2009—2011年3年来培育了3~10 cm的云南倒刺鲃苗种22.18万尾。放流抚仙湖规格3~6 cm/尾的鱼种8.7万尾,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0.
唇[鱼骨]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唇[鱼骨]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唇[鱼骨]野生亲本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在水温19.0—21.0℃时经一次性注射LRH—A、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18-21.5h;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及人工授精,流水孵化,豆浆法培育鱼苗等方法,2005-2006年共催产雌鱼44尾,平均催产率81.5%,共产卵45.7万粒,平均受精率82.6%,孵化率77.4%,共孵出鱼苗24.5万尾。鱼苗经25—30d培育后可达3cm以上,平均成活率为65.5%,共培育夏花15.1万。  相似文献   

11.
云南倒刺鲃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倒刺鲃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由抚仙湖中采集原种,经池塘人工驯化培育至性腺发育成熟的云南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yunnanensis Tsu)亲鱼,分别采取模拟自然生态、注射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及马来酸地欧酮(DOM)进行人工催产2种方法,模拟自然生态未产卵,人工催产干法授精获得人工授精卵,受精率达70%以上。受精卵置孵化箱中池塘静水孵化和室内孵化盆中静水孵化,孵化率均达85%以上。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多次人工繁殖对照,5月可获受精卵,但未孵化出水花,7—8月可孵化出膜。2009—2011年3年来培育了310 cm的云南倒刺鲃苗种22.18万尾。放流抚仙湖规格310 cm的云南倒刺鲃苗种22.18万尾。放流抚仙湖规格36 cm/尾的鱼种8.7万尾,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不同因素对受精卵孵化率处理的影响,筛选出最合适的孵化条件,提高受精卵孵化率。采用青海拉脊蝠蛾受精卵,以饱满/不饱满受精卵、蒸馏水/盐水保湿、Hg溶液/蒸馏水3种处理和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孵化率试验。结果表明:青海拉脊蝠蛾受精卵孵化的最佳温度为15℃,最佳湿度为70%~80%;黑色发亮、饱满圆润的受精卵平均孵化率较高(40%),经0.1%Hg溶液处理受精卵平均孵化率(35%)和蒸馏水保湿处理的受精卵平均孵化率(35%)较高。  相似文献   

13.
以成熟的500尾野生光唇鱼(雌雄比1:1)为亲鱼,以室外水泥池为产卵池及育苗池,通过设置产卵巢及采用微流水措施诱导亲鱼产卵,获得不同批次的受精卵共72 650粒,平均受精率达85.3%。受精卵在水温24±1℃条件下孵育,43 h孵化出仔鱼,共50 756尾,平均孵化率达69.9%。仔鱼经25 d培育,得全长1.5 cm左右的鱼苗45 275尾,成活率达89.2%。对光唇鱼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经历了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等发育阶段。试验表明:对亲鱼进行强化培育、设置产卵巢及微流水刺激诱导产卵措施是光唇鱼人工繁殖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4.
人工条件下暹罗斗鱼繁殖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希  孙赛  杨宁  黄海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1):126-128
通过暹罗斗鱼的室内人工繁殖试验,观察暹罗斗鱼的繁殖习性,包括产卵和护卵行为,并观察其受精卵的孵化和出膜过程.结果表明,暹罗斗鱼产卵方式为分批产卵,产卵过程持续2~3 h,产卵次数15~25次,每批产卵10~15粒,雄鱼负责保护受精卵和孵化后的仔鱼.研究暹罗斗鱼的繁殖行为旨在探讨暹罗斗鱼的育苗技术,为其繁殖生物学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红螯螯虾抱卵率和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进  温海深 《现代农业科学》2009,(4):193-194,196
侧重研究了温度对亲虾抱卵率和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红螯螯虾的抱卵率有明显增高;在22~32℃温度范围内,进行红螯螯虾孵化时,尽量提高水温,但要经常换新水,并保证充足的溶氧。  相似文献   

16.
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baeri♂)仔鱼消化道发育表现从远端逐渐到近端的发育过程,而且在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变化更剧烈。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处于原始分化状态:整个消化道只有内胚层细胞及内部的卵黄颗粒和部分分化的后肠,口与肛门均未与外界相通;随着卵黄囊的吸收,仔鱼分别于孵化后第3天分化出胃和十二指肠;第8~9天才出现具有胃腺的贲门胃,十二指肠和肝脏发生较明显的分化,显示功能性消化系统的形成。仔鱼遭受长期饥饿后(即12 d后投喂),消化道几乎停止发育,24~25 d后则明显退化,表现为长度缩短,管径变小,组织学显示:胃腺细胞萎缩和数量减少,胃肌纤维排列疏松;肠微绒毛断裂,上皮细胞高度下降,细胞内的空泡减少;肝组织逐步呈溃散状态,肝细胞索破坏,细胞界限模糊,核仁呈现萎缩或解体。  相似文献   

17.
饥饿对杂交鲟消化系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baeri♂)仔鱼消化道发育表现从远端逐渐到近端的发育过程,而且在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变化更剧烈。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处于原始分化状态:整个消化道只有内胚层细胞及内部的卵黄颗粒和部分分化的后肠,口与肛门均未与外界相通;随着卵黄囊的吸收,仔鱼分别于孵化后第3天分化出胃和十二指肠;第8~9天才出现具有胃腺的贲门胃,十二指肠和肝脏发生较明显的分化,显示功能性消化系统的形成。仔鱼遭受长期饥饿后(即12 d后投喂),消化道几乎停止发育,24~25 d后则明显退化,表现为长度缩短,管径变小,组织学显示:胃腺细胞萎缩和数量减少,胃肌纤维排列疏松;肠微绒毛断裂,上皮细胞高度下降,细胞内的空泡减少;肝组织逐步呈溃散状态,肝细胞索破坏,细胞界限模糊,核仁呈现萎缩或解体。  相似文献   

18.
半滑舌鳎的育苗效果及生物学特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21.0~23.7℃,盐度为33.5的条件下,用约7.8×10^5粒受精卵孵出仔鱼约55万尾,孵化率达70%左右,再经过79d的培育,培育出幼鱼2.287×10^5尾,成活率达到41.5%.初孵仔鱼平均全长(3.16±0.22)mm;初孵仔鱼至孵化后3日龄为前期仔鱼,冠状幼鳍形成,大部分仔鱼已开口,逐渐建立外源性摄食关系;4日龄仔鱼进入后期仔鱼阶段,冠状幼鳍继续增高,出现鳍条;5日龄,冠状幼鳍加长;13日龄,仔鱼明显集群,变态开始,进入稚鱼期;22日龄左右,大部分稚鱼右眼已经完全转到左侧,变态基本完成.在35日龄,有的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鳞片完全长齐,体色开始加深.育苗过程中,白化率低于0.5%.全长(LT)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LT=6.480e0.033d,体重(W)与日龄的关系式为彬=0.747e 0.117D,全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形=0.0022LT 32.76。  相似文献   

19.
猪舍上层空间养鸡、鸡粪喂猪、猪粪沼气发酵、沼气发电、沼渣喂鱼、沼液注人鱼池和温室、鱼池肥水浇灌稻田。地”“空”“永”立体养殖(含种植),是食物链循环利用和能量多方位转化的综合性生态模式。本模式是以养猪为主体,以沼气发酵为中心枢纽的集鸡、猪、鱼及种植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立体养殖(种植)业。它具有相应的结构组成,适宜的结构比例和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