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13~2022年横江中下游流域昭通段自动气象站汛期4~10月逐日20~20时降水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4个子流域逐日面雨量,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a横江中下游汛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明显,汛期面雨量平均值为843.3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5月开始有强降水发生,8月最多;各个子流域汛期面雨量强降水平均值为2.4~5.2次,关河流域最易出现强降水,洒渔河流域最少,除洒渔河外,子流域均会出现日面雨量≥60mm以上强降水,其中白水江强降水最大;出现流域性强降水频次为3.4/a,白水江易与洛泽河或关河同时发生强降水,全流域性强降水的可能性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采用1981~2006年夏季(6~8月)安徽中西部主要大型水库流域10个气象站点逐日(20:00~20:00)降水资料,运用最优面雨量计算方法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面雨量,分析了安徽中西部主要大型水库流域面雨量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川渝盆地主汛期短时强降水事件日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四川盆地和重庆地区1980-2012年主汛期(5-9月)基本站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短时强降水事件降水量、频次和强度的日变化特征,研究了短时强降水事件日峰值位相和空间分布特征,事件极值降水日变化和持续时间等分布特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川渝盆地短时强降水事件开始时间的日变化上(01:00-24:00时,北京时间,下同),表现为"V"型结构下典型夜间峰值位相特征;结束时间的日变化上,表现为多个峰值型结构分布.强降水事件持续时间的日变化上,频次和降水量均呈双峰型结构,频次极大峰值出现在3h,而强度上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短时强降水事件极值开始时间空间分布上,极大频次和极大降水量出现在20:00-01:00时内,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日峰值频次结束时间主要发生在20:00-01:00时和08:00-13:00时两个时段内,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3)短时强降水事件极值降水的日变化上,降水量和频次呈现单峰型结构,白天多为短时间(2~4h)强降水事件出现极值,而傍晚开始至第二天清晨,持续2~10h强降水事件出现极值均有发生;强降水事件极值降水持续时间日变化,1~24h内呈单峰型结构,峰值出现在2h.  相似文献   

4.
用1964~1999年水阳江水位和雨量资料,分析水阳江流域面雨量变化规律和洪峰出现特征。结果表明,6月平均面雨量为241.5min。7、8月平均面雨量分别为186.5、155.7mm。新河庄出现25次超警戒水位过程,洪峰出现前一周为连阴雨天气,一周平均面雨量为156.9mm。用美国NCEP/NCAR全球日平均分析场资料,建立逐步回归日面雨量等级预报方程,历史拟合检验和试验结果表明,日面雨量等级预报方法具有一定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该文结合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研究中应用极值统计理论的新成果,采用亳州4个站建站以来汛期的实测降雨资料,探讨了二维Gumbel分布模型,在研究其经验频率和理论频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和条件概率分布,分析了汛期最大强降水雨量及最大过程雨量的联合分布,建立了其联合重现期和条件重现期的分布模型,拟合效果很理想。  相似文献   

6.
2007年淮河流域四省面雨量预报应用效果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九忠  张晓红  陈兴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299-5301
介绍2007年汛期中淮河流域四省面雨量预报的应用情况,并且对比分析淮河流域遥测站主汛期雨量实况资料与流域四省的面雨量预报。  相似文献   

7.
利用瀛汶河流域8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09~2014年5~9月份的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瀛汶河流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利用常规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对该流域短时强降水个例进行天气学分析,总结出了该流域短时强降水的特征信息。结果表明,瀛汶河流域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局地性强,对暴雨的贡献较大,从西南部平原到东北部山区呈递增趋势。该流域短时强降水的年际频次变化大,集中出现在7~8月份,7月上旬至8月中旬是该流域短时强降水的高发期。该流域的短时强降水日变化明显,一日中有傍晚和清晨两个峰值,夜雨特征突出。流域内山区的短时强降水多在午后到夜间形成,且频次多,强度大;平原区多在夜间和早晨形成,频次少,强度小,山区傍晚的短时强降水峰值比平原提前1 h。由强对流系统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过程,高空冷空气、低层暖湿输送等热力条件较好,持续时间短;暴雨过程中的短时强降水动力和水汽条件好,持续时间长,容易诱发北部山区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应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淮河流域面雨量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光舟  张晓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37-11640
利用2007年7月淮河流域常规站、自动雨量站和自动气象站逐日降雨资料,选取不同的方法,计算淮河流域15个子单元的面雨量实况,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采取的泰森多边形法和算术平均法计算结果相差不大。同时,将自动气象站、自动雨量站以及常规站点进行合成,用合成后的站点雨量计算的面雨量与常规站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站点密度及站点分布对流域面雨量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雨量资料的计算结果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基于全国雷达分钟降水方法在面雨量上的短期预报效果,利用2020年7月25日08:00—28日08:00安徽巢湖及其子流域的实况面雨量数据,依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TS评分、漏报率和空报率几项检验指标,对安徽巢湖及其子流域研究时段内逐小时和累计2h面雨量预报结果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全国雷达分钟降水方法对巢湖北部平原区子流域的预报效果好于南部丘陵地区子流域;累积2h产品的预报效果好于逐小时产品的预报效果;对小雨量的预报结果优于大雨量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10.
崔方  郭品文  吴建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170-13172
利用全国631(743)站1951~2004年逐日降水资料,由百分比阈值法定义出极端降水指数,并在极端降水年指数的基础上对我国极端降水事件频次的季节分布特征及极端降水雨量的年内分布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近50年我国强降水年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51—1971年和1972—2004年2个子时段间强降水年指数在新疆西部、东北北部、青藏高原东南侧、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南大部呈显著增加;综合强降水年指数分布、强降水比率以及强降水季指数分布特征分析得出若干极端降水事件显著影响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0~2013年滇西12个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和高空观测资料,研究了滇西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典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境背景场特征。结果表明,滇西短时强降水的频次的空间变化总体趋势呈南北向分布,大值中心在龙陵站;滇西短时强降水频次有显著的年变化;短时强降水集中发生在5~9月;日变化呈多峰型,最强峰值出现在04:00~05:00;滇西短时强降水存在5种环流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2.
以洋县酋水河流域为例,基于HBV水文模型,利用降水、水位、流量、温度等数据,建立降水-流量-水位关系,分别以3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作为河流设计的警戒、保证和漫顶水位标准,从而确定洪水不同等级的致灾临界面雨量。利用2004~2013年气象水文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并根据典型洪水过程对参数进行了优化,最终得到率定期和验证的Nash系数分别为0.74、0.78,表明HBV模型在该地区有着很好的适用性。根据前期不同水位下确定的不同临界面雨量指标,发现随着前期水位的升高临界面雨量会随之减小,且呈现非线性响应特征。通过历史灾情验证,发现HBV模型可为酋水河流域洪水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8~2012年贵州清水河流域大花水水电站逐日入库流量、库水位和面雨量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计算,针对电站300和500 m3/s 2个关键入库流量,研究给出了该电站流域洪水临界面雨量指标。结果表明,大花水水电站库容水位涨落与入库流量密切相关,入库流量300 m3/s时,水位上涨明显;电站入库流量分别与前1 d流量、前1 d面雨量和前10 d累积面雨量的相关性均较好,相关系数R2分别为0.512、0.426和0.500;临界面雨量指标表明,前日入库流量相对较小时,需要较大的面雨量才有可能形成300或500 m3/s流量洪水,而前日入库流量相对较大时,仅需要相对较小的面雨量就有可能形成300或500 m3/s流量洪水。  相似文献   

14.
王继竹  郭英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535-7537,7540
利用湖北省2000~2010年汛期逐日降水资料及相关中小流域及病险水库水文资料,开展了中小流域及水库临界面雨量计算方法研究,建立了动态的临界面雨量计算公式,并结合2011年汛期应用情况,对该方法进行了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中小流域及水库防洪起到很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结合三穗强降水过程雨量和县应急部门提供的2015—2020年强降水直接经济损失资料,直观分析经济损失和灾害点分布情况,细化致灾阈值和优化叫应服务阈值。结果表明:三穗县域内1 h降水超过30 mm以上或过程累计的降水量超过50 mm短时强降水易引发次生灾害,过程降雨量在临界雨量阈值及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时,开展相应重点叫应。尤其是重点叫应人口密集、灾害隐患点多的八弓和台烈,若上游乡镇出现2个乡镇过程累积量>50 mm的短时强降水时,提前叫应下游地区瓦寨、款场等乡镇。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3—2017年湖北省夏季(6—8月)74个国家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分析了小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20、≥30、≥50 mm/h的3类小时雨强频次年际和日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降水频次日变化具有双峰型结构特征,分别出现在17:00—20:00和8:00,其中傍晚前后的连续性峰值现象形成了一个持续性活跃强降水时段。湖北省小时强降水多发生在鄂东,随着小时雨强增大,高频次站点随之向西部扩展。特殊地形条件下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或涡旋是造成小时强降水极大频次站点的重要因素。不同持续时间强降水事件频次日变化显示,下午到傍晚是短历时强降水事件的高发期,蕴涵众多的局地短时强降水,而长历时强降水事件具有“夜发性”,对应于系统性强降水过程;年频次周期性特征显著,短历时存在准12年、准6年和准2年的3个主振荡模态,长历时存在1个准6年主振荡模态。长历时强降水高频次站点多集中于鄂东地区,与湖北省夏季西南低空急流的发展方向有关,短历时分布范围更广,与夏季局地短时强降水的形成多样有关;极大频次站点分布与湖北省的马蹄状地形有重要关系,多位于湖北省东、西、北三面近山区域。  相似文献   

17.
利用盘锦地区2007—2011年区域气象观测站资料,分析了盘锦短时强降水的年际、月际以及强度、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盘锦市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较高,集中发生在5—9月,7月发生频次最多,其次为8月,最少的是10月;盘锦市短时强降水一般符合降水强度越强出现频次越小的规律,但40~50 mm/h降水出现的频次略高于30~40 mm/h降水等级出现的频次;盘锦短时强降水频次空间分布不均,中部、南部地区频次较少,西北部、东南部频次较多。  相似文献   

18.
利用Arc Gis的淹没模型模计算洮河流域降水量和刘家峡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确定洮河流域面雨量和水位变化的关系曲线;采用耿贝尔极值I型分布法求取洮河流域内不同重现期面雨量;使用D8和曼宁公式计算流洮河域范围内不同重现期面雨量所对应的淹没范围和水深。对洮河流域历史洪涝灾害定性评估,挑选出灾频率最高的水位区间,运用灾害风险原理,制作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风险区划,并与流域内暴雨日数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高风险区与暴雨多发区基本对应,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51~2004年江淮流域91个测站汛期(5~9月)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阈值分析方法来确定强降水的阈值,对强降水阈值和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流域中西部地区强降水阈值总体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呈南高-中低-北高的分布特征;54年间江淮流域有4个年际变化突出的区域;强降水日数总体上呈南高北低的趋势,且54年的年际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利用泰安市黄前水库1963~2015年的雨量资料,在2012~2015年开展人工增雨试验,并根据水库流域面雨量与对比区历史资料作回归检验,探讨库区年、月检验结果得出,试验总体增雨效果较好,各年度增雨效果差异明显。2012~2013年,增雨效果较好,相对增雨量达24.6%和46.7%;月平均增雨量20.4mm,5~6月増雨效果突出,其余月因作业条件不同,存在差异。高炮作业年份和月份增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