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园林地慢速渗滤系统处理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针对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缺乏而面源污染严重的问题,该研究从土壤自净功能出发,结合传统土地慢速渗滤处理系统和澳大利亚FILTER系统技术特点,提出了园林地慢速渗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优化了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布水和排水系统,提高了系统的污水接纳与处理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TN(总氮)、TP(总磷)、COD(化学需氧量)、TOC(总有机碳)、NH4+-N(铵态氮)均有较好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0.7%、89.2%、89.5%、60.2%、85.7%,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类标准。该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果良好,具有技术可行、成本有效和管理方便等特点,为中国现阶段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厌氧池-潜流人工湿地处理低浓度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文婷  王德建  纪荣平 《土壤》2010,42(3):485-491
研究了厌氧池-潜流人工湿地系统(anaerobic tank-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rm,AT-SFCW)对江苏省常熟市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探讨了该系统对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将厌氧池部分与湿地部分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化学需氧量(CODcr)、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硝氮(NO3--N)的总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44.3%、42.7%、73.9%、45.6%、37.5%,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16.9、5.2、0.1、3.3、1.4 mg/L,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类标准(GB18918-2002)。系统中厌氧池部分对CODcr、TN、NO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17.4%、6.7%、57.7%。TP经厌氧池后有较明显的上升,升高率达到15.3%。系统中湿地部分对TP、NH3-N、TN、CODcr的去除起主要作用,去除率分别达到89.2%、44.5%、36.0%、26.9%。该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较好,建设运行成本低廉,维护管理方便,适合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的运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两级回流生物膜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低碳高氮磷特点,研究两级回流连续曝气生物膜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效果和机理。在平均处理量90t/d、水力停留时间为3.0d,稳定运行12个月结果表明,该工艺对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全氮、全磷和悬浮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7%、84.8%、69.2%、68.0%、58.9%和87.9%;出水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全氮、全磷和悬浮物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在51.0、15.8、10.8、16.5、2.3和15.7mg/L以下,满足天津市农村污水处理厂排水标准,改造后工艺运行更加稳定,出水NH3-N和TN有明显改善,符合农村污水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严寒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面临的低效率、高能耗、排水不达标的典型问题,首次提出凹凸棒土—稳定塘模式处理严寒地区农村生活污水。该研究创新的通过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自控试验设计,考察在低温10℃条件下工艺的最优运行参数,经过平行对比试验研究凹凸棒土作为载体填料对低温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在7.2~7.8之间,兼性塘水力停留时间为4d,好氧塘的水力停留时间与曝气时间分别为36、4 h时,工艺对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氨氮(ammonia nitrogen,ammonia-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5%、87.7%、84.1%,平均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35.6、4.5、1.0 mg/L,满足国家二级排放标准,而单一式稳定塘工艺的低温生活污水处理效果显著降低,COD、氨氮、TP的去平均去除率分别降低了3.6%、6.0%、4.7%。凹凸棒土—稳定塘工艺可以有效的去除严寒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及氮磷污染物,对削减农村水污染、降低水环境负荷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凹凸棒土的应用拓展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江阴市陆桥湿地系统为例,采用生态-生化组合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生态-生化组合湿地的运行情况和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生化-生态优化组合工艺达到了较好的处理效果,农村生活污水中氮、磷、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物需氧量(BOD5)、固体悬浮物(S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0.87%、80.70%、67.73%、77.24%、60.98%、92.64%。但该湿地系统对氮、磷和SS的净化能力仍有一定的波动性,在冬季尤为突出。研究结果为后期生态-生化组合湿地工艺和管理的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为生态-生化组合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推广和示范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南方城市近郊农村生活垃圾现状调查与处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和种类正趋向于城市垃圾,基于农村人口居住地较为分散,经济发展水平也低于城市水平,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与模式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技术课题。本文在湖南省长沙县、安徽省巢湖市等地近郊农村生活垃圾调查的基础上,对可腐熟降解类生活垃圾的养分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分类处理模式可使农村生活垃圾在村级水平减量60%~70%。  相似文献   

7.
基于土地功能的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分类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科学合理的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功能结构分类是提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用地结构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该文在梳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分类现状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的功能角度出发,构建了涵盖农村居民点用地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和潜在功能的分类体系,其中包含4个一级类、10个二级类和37个三级类;并以该分类方法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典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现状,从微观视角揭示内部用地结构。基于新的分类体系,大兴庄村用地类型可分为28种,农村居民点内部生产用地、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分别为34.73%、53.53%和4.06%,可挖潜面积比例为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13.09%。研究结果为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分类体系构建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工作框架。  相似文献   

8.
鉴于当前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日益突出,且云贵高原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随机选择了该地区9个自然村,通过访问式问卷调查、现场采样、实验室测试等方法,对当地农村生活垃圾的特性、群众对生活垃圾的认知以及参与管理的意愿进行了调研,以期为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与处理处置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研究表明:云贵高原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60g·人-1·d-1;主要组分有厨余类、灰土类、橡胶类、纸类和木竹类;垃圾容重、含水率、灰分、可燃物和热值分别为106kg·m-3、39.16%、19.48%、41.37%和7615kJ·kg-1。此外,云贵高原农村地区群众对生活垃圾的污染性认知主要来自于直观感受,对可回收生活垃圾的认知直接受当地废品回收商的影响,对有毒有害生活垃圾的认知不足;群众对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支付意愿较好,参与生活垃圾保洁和管理工作的意愿较强,该地区已基本具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与处理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9.
植物浮岛湿地处理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效果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探讨植物浮岛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选用女贞、小叶女贞、红冬青和蕙兰4种陆生植物,构建植物浮岛湿地,进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模拟自然条件下,水力停留时间为6 d,COD、氨氮、总磷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0%、65%、60%和70%;而在间歇增氧条件下,可使COD、氨氮和浊度去除率提高至80%以上,水力停留时间缩短至5 d。动力学分析表明,间歇增氧植物浮岛系统中COD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其中,女贞的反应速率常数k为-0.591,蕙兰的反应速率常数k为-0.978。氨氮的降解符合零级反应,女贞和蕙兰对氨氮的降解速率分别为46.32 mg/d和43.76 mg/d。在间歇增氧植物浮岛湿地中,植物根系及其表面生物膜对污水中污染物的降解有较好的协同作用。示范工程1 a多连续运行表明,人工植物浮岛湿地一年四季对农村生活污水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出水指标可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B排放要求。该研究对于指导江南(太湖)及类似地区采用植物浮岛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产生活可达性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及模式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农村居民点整治应满足农户生产生活的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点的生产生活可达性。该文从生产生活可达性切入,以农村居民点生产生活可达性作为整治分区和采取何种整治模式的依据,从生产可达性和生活可达性两方面出发构建生产生活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可达性测度方法和指标综合评判法计算得到农村居民点(斑块)生产生活可达性,将其分为I、II、III、IV 4个等级,分别对应发展区、优化区、引导区和拆迁区。根据整治分区并结合实际情况,划分了城镇化发展模式、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综合优化模式、辐射引导模式、增减挂钩模式和生态搬迁模式等6种整治模式,并对整治思路和具体做法做了探讨。该研究尝试将生产生活可达性评价结果应用于农村居民点整治,对有序整治农村居民点和改善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能源生产消费现状与发展需求分析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农村能源是中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对官方统计数据与文献资料的归纳整理和系统分析,论述了中国农村生活与生产用能现状与基本特征,农村能源消费中煤炭占主导地位,农村生活用能中的煤炭消费占33.8%,农村生产用能中的煤炭占51.5%,另外,可再生能源使用量较低,当前农村生活用能消费结构不合理.阐释了农村能源产业规模、产业技术与产业政策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农村能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近期基本需求.最后,概述了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北方农村地区供暖、生物质能源化资源化综合利用、农村节能等农村能源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杭州富阳市里山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场工程为例,采用序批式干态水解-液态产沼工艺对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处理进行了应用研究。该工艺稳定运行后的最佳运行周期为60 d,运行成本为24元·t-1,处理产物具有较好的肥效。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了该工艺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等特点,为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海南省琼海市某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运行新建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示范工程,结合入户调查村民的社会经济状况,研究了海南省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特征,并探讨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理的可行性。结果发现,以实际居住人口计的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率约为0.227 kg.capita^-1d^-1;其物理组分以易腐垃圾为主,占总量的40.4%±6.3%;惰性垃圾占总量的30.8%±6.2%;有毒有害生活垃圾量极少,占总量的0.1%。示范运行结果表明,以混合收集,人工分拣,可堆肥垃圾就地堆肥、惰性垃圾集中处置为特征的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理技术,减量率达到50%左右,无害化率达到100%,堆肥产品质量符合现行标准要求,具有技术可行性。示范工程的运行成本为304.5元.t^-1,其中,收集239元.t^-1,分拣和堆肥65.5元.t^-1。按户籍人口计,年人均18.7元,仅为村民年纯收入的0.4%;示范工程运行得到村民的支持与欢迎,村民对垃圾收集处理付费支付意愿高达95%,表明实行村民付费解决长期运行费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水体硝态氮污染是水污染研究的焦点之一。通过对兰州市7个县区农村98个生活饮用水水样的测定分析,结合国家相关标准(GB5749—2006),对兰州市农村生活饮用水硝态氮含量进行评价,并通过回归分析推断了不同水源类型水体硝酸根与电导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①兰州农村生活饮用水水体硝态氮平均含量为(5.42±6.63)mg·L-1,合格率为86.73%;②皋兰县、西固区和安宁区农村生活饮用水硝态氮含量无超标现象,榆中县、七里河区、永登县、红古区农村生活饮用水硝态氮含量较高,有不同程度超标现象,合格率分别为77.27%、77.78%、80.00%和83.33%;③不同水源类型水体硝态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自来水、河水和水库水合格率均为100%;窖水、深井水(〉30m)和泉水硝态氮含量较高,合格率分别为92.00%、91.66%和55.56%;浅井水(〈30m)硝态氮平均含量最高,为(22.27±10.54)mg·L-1,合格率仅为25.00%;④除水库水和浅井水,其他类型水体硝酸根与电导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⑤浅井水中水体硝态氮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⑥浅井水和泉水水体硝态氮含量与农田氮投入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在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下对环首都圈14县(区)的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种植业污染等进行了面源污染评价,并识别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环首都圈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污水,该区域农村面源污染重点控制区为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区、广阳区、固安县和涿州市。面源污染重点区域的识别能直观反映该区域面源污染的分布总体情况,为有针对性地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丘陵山区农业面源TN、TP的来源,制定切实有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制度及措施,选取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为研究对象,以行政村为单元,运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了该地区土地利用、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村生活的TN、TP排放量。结果表明:李市镇农业面源TN、TP均表现为畜禽养殖土地利用生活源水产养殖。TN、TP年排放量,土地利用中蔬菜地最大,分别占土地利用排放总量的32.25%、21.71%;畜禽养殖中生猪养殖最大,分别占畜禽养殖排放总量的32.56%、30.92%;鲢养殖分别占水产养殖排放总量的33.78%、36.49%;生活源中人粪尿导致的TN和生活污水导致的TP排放量,分别占生活源的50.90%和70.69%。  相似文献   

17.
根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特点,分析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从生物修复、生态治理的角度总结出高效藻类塘+生物浮床+生物促生+水产养殖组合技术的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新技术和各主要技术参数。该技术既能治理生活污水,又能改善生态环境,并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活污水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8.
自然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是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自然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构建了自然村生产生活循环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建立评价方法。以河北邢台市山区某村为例,针对其生产生活废弃物产生特点,构建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该村农业废弃物以果木剪枝、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人畜粪尿等为主,通过构建以果木剪枝热解+炭基有机肥还田为纽带的循环利用模式,辅以污水处理利用技术,实现了废弃物能源化和就地肥料化利用。通过对该自然村循环利用模式进行实地评价验证,结果表明该自然村生产生活循环技术模式评分结果为优。该文为中国村镇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模式选择、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管理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措施,但对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缺乏深入了解和分析。基于全国7省的大样本调研数据,本文在系统了解农村生活固体垃圾处理服务提供现状的基础上,评估政策措施对垃圾处理服务提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有58%的农村提供了生活固体垃圾处理服务,但区域间差异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典型县入户调查的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是国家能源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该研究对中国8大经济区的典型县的1 440个家庭进行了派员式入户调查。调查数据分析表明,不同区域的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水平和结构有很大差异,8县年人均能源消费平均为26.7 GJ,最低10.4 GJ(上杭县),最高86.6 GJ(舒兰县)。在能源消费中秸秆、沼气、薪柴、电力所占比例8县平均分别为44.33%、23.13%、12.79%、9.61%。收入较高的农村家庭使用着更多的电力、液化石油气等商品能源,较少使用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从总体上,传统生物质能仍然是中国农村家庭的主要能源。该研究为掌握中国农村地区家庭能源消费现状和未来发展,制定相关能源、环境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