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人口的急剧增长规定人口的主要因素在一个集团中,食物生产经济一经开始,许多重要的变化便随之发生。其中,最明显的、或者说最重要的变化,大概是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口密度的大增。由于植物栽培的采用,可利用土地的单位生产力和土地容纳力都得到了提高,因此,那个地区的食物生产者所需的空间比非食物生产集团所需的空间即使少一些也能够生存。尽管动物饲养集团每个人的土地需要量要比植物栽培集团多得多,但由于人口的集中化,所以比以狩猎为生仍然要方便得多。 相似文献
2.
农业起源与人类历史——食物生产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农业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农业的起源问题,是考古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为愈来愈多的考古学家所关注。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并且,农业出现之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各个领域进行探索。史密斯博士对原始农业及其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这篇论述,不仅涉及到考古学、社会人类学、经济学、宗教等人文科学,而且涉及到地理学、生态学、医学、科学技术等领域。从他的论述中,我们或可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因此,这里把史密斯博士的论述全文译出,分期连载,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六、社会组织、政治组织及社会分工社会性,政治性组织的发达关于食物生产经济开始之后产生了较以前为大的地域集团并使生活更加定居化的问题,我们已经述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许多过渡到食物生产经济的社会内部的组织不由得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这种变化根据考古材料是难以探求的。因为,除了生产活动、技术体系、以及村落中能够看到的变化以外,其他方面的变化靠考古材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求得的。有关社会组织方面的研究,是考古学的最不擅长之处。因此,对社会组织的变化无法用一般的方法进行解释。但是,社会组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点又的确是事实。 相似文献
4.
三、美国西南部—非中心区美国西南部这一沙漠地区的考古工作已开展了近一个世纪,尤其是近二十年里有关古代时期(8000BP—1500BP)的一系列新发现,获得了丰富的资料。距今1000BP 的“崖居者”(Cliffdwellers)的许多基本文化因素—陶器、灌溉、礼仪、建筑和玉米—豆—南瓜作物组合—明显来源于中美洲。不过,大沙漠赋予这些因素以新的地方特色。古代时期最完整的考古序列来自最接近中美洲的地区,即横贯美国新墨西哥州南部、墨西哥北部和中 相似文献
5.
在讨论了谷子和稻谷之后,按照年代的顺序应是小麦和大麦。商代甲骨文中小麦有两个名称,大麦却一个也没有,考虑到小麦是一种“奢侈”的谷物,大麦却不是,甲骨文中虽然没有大麦,也不能就肯定商代晚期的老百姓不知道大麦。除开古文字的证据外,中国一直没有史前小麦和大麦发现。安徽北部淮河沿岸一个龙山文化遗址虽曾发现近1公斤炭化小麦籽粒,但因为装在一个周代陶罐中,一些慎重的中国考古学家不认为这些小麦属于史前时代(~(12):P160—161)。由于西方对小麦和大麦的科学和考古学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已非常精深,中国农史学家已无必要再来检验这两种粮食作物的起源。中国北方肯定不是小麦的故乡,因为这些谷物原产于西南亚冬季降雨地区,而中国北方的气候和降雨方式同西南亚和东地中海截然 相似文献
6.
3.田间农业在分析仰韶农业制度的主要特征之前,似乎有必要先简略地讨论和推测一下仰韶人的人种学和地理学起源。仰韶人之为原始的中国人是很少有争议的。但对于他们来自哪里却知之甚少。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位英国学者罗克斯比(Roxby)和斯马利(Smalley)对仰韶人的地理起源作了明确推测。他们两人都认为仰韶 相似文献
7.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野生稻的分布及栽培稻的起源问题栽培稻是由野生稻培育成功的,而野生稻不只一种,栽培稻品系更为复杂。所以要探索栽培稻的起源,特别是某一地区是否即是起源中心之一,除了在那里必须发现有较早的栽培稻遗存以外,还必须有(或历史上曾经有过)野生稻的分布,而那种野生稻同当地最早的栽培稻又必须在遗传学上具有最密切的亲缘关系。对于我国现有野生稻的调查开始于本世纪初年。1917年,美国人麦尼尔在广东罗浮山麓至石龙平原一带首次发现了普通野生稻。1926年,我国水稻学家丁颖在广州东郊犀牛尾的沼泽地带发现了野生稻;随后在番禺、增城、丛化直至广西的西江流域的很多地方都发现 相似文献
8.
第三章早期的植物开发从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不再象戈登·柴尔德时代(Gordon Childe's days)那样,被视为一种革命了。恰恰相反,我们现在意识到远在农业被引进的数千年之前,植物便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培育和照应。例如,曾到过巴布亚新几内亚海湾省Kikori河去研究野生西谷椰子开发技术的J·W·Rhoads,发现了一种他命名为 相似文献
9.
一般而言,考古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同一种方式来控制实验。然而,就对人类劳动进程的研究而言,如果人们能有系统地进行试验并细致地设计出史前工具替代品的样式,那末试验者就能从中获知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而且,实验还能阐明同类工作工具的不同能力。只是有一点是基本的,即试验者及其小组应熟悉他们所进行的工作,不管是一手实验还是在最广阔背景下进行的人类学实验。 相似文献
10.
第七章使用手工工具的精耕经济学家和一些人类学家曾推断,最精细的耕作要靠最先进的工具,最先进的工具最有利。然而,现实世界却是复杂多变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耗费与收益的问题。(在本书第31页)我曾就下一结果引用过Brookfield的话,即技术的投入与土地的投入恰好相反。个体的和社会的因素,以及地理区别都考虑在内。今天,对世界上一些最精密的耕作而言,手工工具是必要的条件:在印度尼西亚、中国、新几内亚以及在南欧那些种植酿酒物和橄榄的国家是如此。在苏格兰亦是如此,苏格兰是使用Cas chrom(脚犁)和有关锹型的,这种使用产生三次收获,或者说比那些使用犁的国家有更多次的收获(见Fenton 1962—1963年文,第302页)。 相似文献
11.
香菇属菌类低等植物,又名香蕈、冬菇,是食用蘑菇的一个优良品种。平时人们吃的蘑菇还有平菇、洋蘑菇、草菇等。香菇鲜嫩可口,营养丰富,为“山珍”之一,被誉为“蘑菇皇后”。香菇有野生的,又有人工栽培,我国栽培香菇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说,明太祖朱元璋迁都南京时,文武百官进献珍品,惟丞相刘伯温贡以香菇,朱元璋食后大喜。从此江南盛行种植香菇,香菇是一种营养好、高旦自、低脂肪的“健康食品”,每100克干品中含蛋白质12.5克、脂肪1.8克、糖分60克、维生素B_1 0.32毫克、B_2 0.72毫克、尼克酸18.9毫克,钙124毫克、 相似文献
12.
百越民族的农业生产工具以质地论,主要有石器、铜器、铁器三大类,除此之外,尚有部分木器、骨器、蚌器或牡蛎器。从时代划分上看,史前及商代,各地越人及其先民的农具主要以石器为主,兼有木器、骨器、蚌器或牡蛎器。周代各地越人的农具开始以青铜器为主,但史前期先民使用的部分石、木、骨、蚌器等并未摒弃,有的在农具中仍占很大比例。 相似文献
13.
第五章土地占有和火耕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高地、中东以及秘鲁安第斯山脉比较,中欧和北欧的占有土地以进行耕作要延迟3000至4000年,而和墨西哥的特瓦坎山谷相比,则晚了2000年.但是,J·Troels—Smith 却论证了约在公元前3000年(碳14测定)的中石器时期与新石器时期之交,欧洲人就已经操纵土地了,他们立足于厩料和野地肥料的基础上,运用精耕技术,这种技术不可能是他们从中东学 相似文献
14.
15.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续)——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有关作物的起源的讨论 A.(粟Setaria italica) 粟就是我们现在一般所谓的“小米”。在粟中,穗比较长大,下垂的一种,称为Setaria italica Beauv.var.maxima AL.,在我国典籍中称为“粱”,穗比较短小,近于直立的一种,称为Setaria italica Beaux.var.germanica Trin.,这就是粟,就目前来看,所种的大多是“粱”,而一般称为“粟”;后者的“粟”,除在出区偶有种植外,已不多见。 相似文献
16.
(二)关于家蚕的起源与蚕品种分化的研究 1.家蚕与桑蚕的关系现在广泛野生于桑地的桑蚕(Bombyx mandarina),其形态与生态酷似家蚕,人们从探索家蚕的祖先型出发,作了不少的研究。这里主要是从染色体数与同工酶的研究角度上来探讨家蚕与桑蚕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2) 长方形仓长方形仓于东汉墓里出土较为普遍。如河南南阳杨官寺汉画象石墓出土的长方形仓,上为单檐悬山式顶,前后各作筒瓦形垄,中间有脊。仓内有隔墙二,分为三间。在前墙下有三仓门,门两侧安有两个半圆形栓鼻。前墙中部附加一横件,以示仓分上下两层。陕西潼关吊桥M_6出土一件长方形仓,顶为硬山式顶。正面有长方形门。门框侧有一道凹槽,槽内装黑色板五块,由下向上渐窄,可以拆卸。板外面两对角线中间,刻线一道,标明板的安置次序。最上一板中间有圆锥形柄。右边框内凹槽上部较深,便于取卸。说明这个仓用的是插板式门。这种门对粮仓来说非常方便,可以把粮食一直装到仓门口,提高仓容量。粮食装满仓后,要往外取时,将最上面的插板依次抽掉,仓内的粮食既不会溢出来,也 相似文献
18.
石器生产工具与农业的起源(摘要)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沈辰这篇论文考察了大浅滩公主点上的石制品生产,它再现了在安大略湖西南面(大约公元500~1000年)林区中部到后部的转变型文化。AMS确定了来自这种文化复苏的谷类遗存的时代,根据大河峡谷下游谷类生...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