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鄱阳湖区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特点及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鄱阳湖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土地利用目标,从农业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项目区土地整理、湿地整理等方面分析了鄱阳湖区土地整理潜力,并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整理,提出了土地整理潜力实现的途径。强调不同地区的土地整理具有不同的侧重,鄱阳湖区土地整理除了增加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达到“抗灾、脱贫、改貌、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以后,洞庭湖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洞庭湖水系沅水归宿之地沅江市为例,分析了沅江市1999—2003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发现:区域内耕地面积减少.水域面积大增;耕地面积转移是其它土地利用类型新增面积的主要来源;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新增面积呈高速扩展之势。对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各类土地转化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农用地、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是该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导趋势,其中大量侵占农用地成为增加建设用地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宋成舜  翟文侠  汤进华  杨旺舟  董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498-2500,2502
利用1983~2003年土地统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相关模型,对湖南南县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水域占主导地位,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高。②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所占比例有所减小,园地、交通用地、水域所占比例有所增加。③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均变化率为0.57%,反映南县土地利用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园地的变化速度最大,其次是牧草地和林地,再次是水域、未利用地、交通用地和耕地,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最小。④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小于零,全县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⑤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土地利用/覆盖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优势度指数则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Shannon信息熵理论,分析研究了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动态变化,并对影响信息熵值大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997~2004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较全国水平低,熵值呈现单调递增趋势,说明该区土地利用系统朝相对无序状态演变.在8个土地利用一级类型中,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的有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它们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正相关;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有耕地、牧草地和水域,它们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负相关.其中,林地和耕地的面积与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变化显著相关,是信息熵值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然后依次为园地、交通用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地和水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汾河流域临汾段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特征,掌握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旨在为汾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以汾河流域中游临汾市为研究区,基于1990-2020年遥感、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计算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类型级别和景观级别),探讨近30年临汾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特征及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影响临汾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从土地利用结构来看,临汾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草地和林地次之。从土地面积变化来看,1990-2020年,各土地类型的面积变化量绝对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草地>耕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其中建设用地、林地及水域面积均增长,其余土地类型面积均减少;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以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草地以及草地转为耕地和林地为主。景观类型级别方面,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斑块平均大小(AREA_MN)和斑块结合度(COHESION)均较高;景观级别方面,随着时间的延长,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总体均增加,边缘面积分维指数(PAFRAC)和蔓延度指数(CONTAG)均减少。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自然因素是临汾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结论】1990-2020年,临汾市的土地利用面积与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探明了影响临汾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建设用地、草地、林地和耕地受各驱动因素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对太原市1997~200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区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林地、城镇用地为主,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比较快的是城市及建制镇用地、交通用地、居民点用地、水利设施用地、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相对应的变化率为4.55%,4.24%,2.83%,-7.83%,-1.24%,-1.72%,-4.43%。进一步分析表明,人口因素、土地利用效益差距和宏观政策因素是太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渭南市临渭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渭南市临渭区1995~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依据,分析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程度等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耕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大量减少,园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是引起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探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预测。方法以合肥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数据,从中获得合肥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情况,利用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和土地利用率分析等一系列方法,对2000-2010年合肥市的农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面积进行比较分析。由2009年的土地利用情况预测2015和2021年的土地利用状况。结果预测到2015年,合肥市的农用地面积减少了126.28km2,农用地相对减少,减少的速度较缓慢;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的面积在增长,分别增长96.93km2和44.03km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明显增加,且增加的速度较快;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减少的幅度较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其变化不明显;未利用用地的面积在不断减少,土地利用率提高。结论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是合肥市土地类型转变的主流形式。人口、经济、政策、交通等多种因素是影响合肥市土地面积变化和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对合肥市2000-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为该区域土地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浙江省1990-1999年土地利用现状的用地面积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与材料,运用景观生态学中有关结构数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分异的定量分析,借助于种群生态学中生命表的分析方法进行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研究方法能较好反映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分异及其动态变化;(2)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变化均是逐渐升高,到1990-1999年间的某一年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步收敛,渐趋稳定,并做小幅度的上下振动,这表明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渐趋稳定;(3)研究区从1990-1999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是林地>园地>牧草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交通用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上看,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来进行平衡,浙江省土地后备资源短缺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结合实际情况,将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内的土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并提出了具体的土地利用协调措施:即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公示制度;制定优惠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等。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以甘肃省1997~2004年的土地详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变化贡献率、年均变化强度指数、变化速度以及洛伦茨曲线对甘肃省1997~2004年8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影响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林地变化最大.就各市(州)而言,耕地和牧草地除了金昌市略有增加外,其余市(州)都呈递减趋势,园地、林地和交通用地都有所增加.2)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异不明显,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水域、牧草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在甘肃省分布较为分散,耕地、园地和林地的分布不均衡.3)综合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影响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因素有3个:社会经济、农业发展和人口因素.  相似文献   

12.
区域资源优势鉴别与农用地利用结构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分析鉴别闽侯县资源优势的基础上 ,采用线性规划法对区域农用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 :闽侯县具有耕地、园地和水域等土地资源优势 ,粮食、蔬菜、水果和淡水产品优势 ,劳动力数量、有效灌溉、电气化、化肥投入和保收比重等开发条件优势以及区位和政策优势 .农用地利用结构优化后 ,2 0 10年全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青饲料与绿肥、林地、园地和淡水养殖用地将分别比 1998年增长 31.10 %、31.2 0 %、87.5 4 %、37.74 %、3.70 %、14.36%和 2 2 1.31% ,农用地总产值是 1998年的 1.66倍 ,既可充分发挥全县的资源优势 ,又能取得较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以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为研究对象,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运用Costanza方法,分析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2020年河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达1899.88亿元,增幅4.29%,并且规划期内生态服务价值加速增加,规划的实施将增加研究区的生态效益;规划期内林地、园地、牧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呈增加态势,其中林地增加最多,而耕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生态服务价值则不断减少,其中水域损失占主导;由于林地生态服务价值较高,弥补建设占用耕地等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使规划期内研究区生态服务总价值呈增加趋势;规划期内敏感度指数均小于1,证明估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4.
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太谷县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区域有限土地的合理利用,根据1996~2005年太谷县城乡结合部各类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各年土地类型转移数据得到年均转移概率,建立了马尔柯夫预测模型,对2006~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在剔除政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马尔柯夫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基本符合太谷县城乡结合部的实际情况,对未来土地合理利用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选取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的甘肃省庄浪县进行实例分析,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用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法,建立目标函数,得出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用常规的叠加法将确定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方案优化配置到具体的地域空间.结果表明:庄浪县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用地盲目性、随意性大,导致结构与布局不稳定;以最优化理论为指导思想,得出3个备选方案,方案一生态效益最大化,方案二经济效益最大化,方案三不仅使耕地面积达到72 890.87hm2,实现庄浪县耕地保有量目标规划的要求,而且通过增加2 297.26hm2的园地面积和5 429.57hm2的林地面积来提高生态效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城镇用地规模增加至1 765.05hm2,农村居民点面积减少了476.45hm2,且采矿、交通等非农建设用地也分别有所增加;在Arcgis中将最优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落实到具体的地域,实现了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与GIS的南平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南平市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03年2期TM遥感图像,对南平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得到南平市2000-2003土地变化情况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结果表明:2000-2003年南平市耕地面积与居民地面积明显增加,林地与园地面积减少.最后对南平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驱动力分析,分析结果可为南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熊黑钢  张雅  张建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051-5053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石河子市土地利用数量变化进行模拟预测。研究表明:未来16年内,农用地中耕地面积将继续减少,园地、林地面积将持续增加,但增幅变小;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将继续扩大,但增幅会有所降低;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都是持续减少,不同的是,水域面积的变化趋势增大,未利用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减弱。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现状并诊断效益提升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基于2000—2020年中国黑土区耕地利用过程中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数据,从经济、社会和生态角度构建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耕地利用效益,并运用问题诊断模型识别效益提升中的问题,比较分析所涉各省(自治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及问题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黑土区耕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呈现明显的整体上升态势,其中综合效益呈现“前期低速发展,中前期快速提升,中后期缓慢增长,后期波动提高”的变化趋势;2)社会效益是目前制约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提升的主要因素。截止到2020年,人均粮食产量、单位面积耕地产值以及人均耕地面积是限制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提高的主要影响因子;3)从省域角度来看,2000—2020年各省(自治区)耕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综上,目前制约黑龙江省耕地利用效益提高的是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而吉林省应注意缓解对生态子系统的压力,辽宁省经济和生态效益问题较显著,内蒙古自治区应关注社会和生态效益。本研究可为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土地整治的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潜力测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确地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和科学地测算耕地质量潜力对耕地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分析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对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一套服务于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测算方法;并通过准确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确定提升方案,测算了重庆市綦江区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结果显示:1)研究区现状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648.02~1 659.33,整治后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761.81~1 783.04,耕地质量平均可提高0.79个利用等;2)得到的现状耕地利用等指数与折算为基准作物的实际产量的相关性(R~2=0.895 0)大于农用地分等成果(R~2=0.797 4);3)高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为平坦、水源较为充足的丘陵地带,整治重点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低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陡坡中山地带和有石灰岩分布的喀斯特丘陵区,整治重点为防止水土流失与保护生态环境.本研究提供的潜力测算方法适应了差别化土地整治需求,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真实性和潜力实现的可行性,可为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提供参考.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耕地质量提升的核心因子有所差异,土地整治的工程措施应有侧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