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旨在比较观察有钩和无钩豆状囊尾蚴的头节在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时的超微结构变化。在屠宰检验和病理剖检过程中采取发育良好的豆状囊尾蚴,直接剪破囊泡从中取出豆状囊尾蚴;或用含10%兔胆汁生理盐水培养,使囊尾蚴从囊泡中翻出,制作样品,用扫描电镜观察和记录。结果显示:有钩和无钩豆状囊尾蚴在不同状态下的超微结构差异主要出现在顶突。有钩豆状囊尾蚴在相对静止时顶突的前端比较钝,通过皮肌柱与鹿角样的小钩相连。在轻度运动时皮肌柱收缩,小钩向外伸展,顶突前端变扁平。皮肌柱持续收缩时,顶突前端开始内陷,小钩向外斜上方伸展,形成喇叭口样结构。当顶突强烈收缩时,皮肌柱陷入顶突内形成圆筒,小钩沿圆筒口排列形成菊花样结构。无钩豆状囊尾蚴在相对静止时,其顶突扁平,如同数层圆饼叠放在一起,中央有一个圆形结节,周缘有齿轮状花纹。当顶突轻度运动时,中央部的结节内陷,出现瓣状结构,顶突周边形成半圆形环状结构,如同一个救生圈。强烈运动时,结节的瓣状结构打开,如同一个喇叭口。顶突周围的皮层向外张开,恰似轮胎样结构。在顶突的喇叭口与轮胎样结构之间有数条放射状皱襞。顶突变成一个车轮样结构。有钩和无钩豆状囊尾蚴的吸盘均位于顶突之后,可出现三种收缩纹,即环形收缩、纵形收缩和放射状收缩。有钩和无钩豆状囊尾蚴顶突的超微结构完全不同,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中可出现各自特殊的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压片、多种染色和扫描电镜对豆状囊尾蚴的头节结构进行了详细地比较观察,发现了豆状囊尾蚴头节的一些新结构和曾被误认的结构特点。在压片上,头节的顶突有2排小钩(假复层状排列),用瑞氏染色时可见小钩与皮肌柱相连,用伊红染色见2小钩之间有一个相连的结节,用HE染色则见小钩上有蓝色的钙盐沉着。用扫描电镜观察,静止的头节顶突呈伞状,皮肌柱连接齿钩覆盖于头节的前端。从侧面观察可发现齿钩具有鹿角样的分支,覆盖头节的齿钩实际上是一排。4个吸盘呈洞穴状位于顶突之后分布在头节的四周。当头节处于运动状态时,顶突上的皮肌柱收缩,鹿角样的齿突向周围伸展,吸盘也发生环形和纵形收缩,大大增加了头节对宿主的侵袭力。在对培养的豆状囊尾蚴头节进行观察时,发现了无钩豆状囊尾蚴,其顶突较大且厚,表面粗糙,顶突上有一个较大的结节。总之,通过压片、多种染色和扫描电镜的比较观察,使我们对豆状囊尾蚴的头节结构有了更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旨在鉴别无钩豆状囊尾蚴与有钩豆状囊尾蚴的区别。用扫描电镜对自然感染的豆状囊尾蚴头节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对其18S DNA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并与其他动物的囊尾蚴作了进化树比较。结果显示:超微结构观察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的主要区别位于顶突,而吸盘和原始体节的结构是相同的。从囊泡中取出的豆状囊尾蚴多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无钩豆状囊尾蚴的顶突如同数层圆饼叠放在一起,表面比较平坦,中央有一个较大的结节,结节的直径约为20μm,周边有数层齿轮状花纹,形成重合式齿轮状构造。有钩豆状囊尾蚴顶突的前端比较钝,通过皮肌柱与形似鸡爪样的小钩相连。小钩表面光滑,富有光泽,具有坚硬的外观,长120~150μm。通过用18S-P1和18S-P2引物对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的目的基因、感受态细胞的培养液和菌体质粒的PCR检测,均获得相同的目的基因条带。测序结果表明18S-P1引物扩增的无钩豆状囊尾蚴与有钩豆状囊尾蚴750 bp序列的差别比18S-P2引物扩增的666 bp序列的区别明显。与其他动物囊尾蚴相关序列的进化比较显示,无钩豆状囊尾蚴与牛囊尾蚴有亲缘性,而有钩豆状囊尾蚴则与猪囊尾蚴有亲缘关系。总之,无钩和有钩豆状囊尾蚴虽然同属豆状囊尾蚴,但无钩豆状囊尾蚴是一种新发现的豆状囊尾蚴。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7,(9):1710-1714
无钩豆状囊尾蚴是一种新形态的豆状囊尾蚴,为了解其在相对静止和运动状态时的形态变化,本研究通过从囊泡内取出头节和经培养后让头节自行从囊泡中翻出的方法,用扫描电镜对头节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发现,在相对静止状态时,无钩豆状囊尾蚴的顶突如同数层圆饼叠放在一起,表面较平,中央有1个较大的结节,周边有放射状花纹;4个吸盘收缩成结节状。在相对运动状态时,顶突收缩,中央的结节内陷,变成环状物,如同一个救生圈。继之,环状顶突的皮层向外开张,形成轮胎状结构,表面有粗大的横纹;顶突的瓣状结节打开,扩张呈喇叭口状,并有粗细不一的放射状皱襞与皮层相连;顶突变成一个车轮样结构;4个吸盘有明显的环状收缩,表面有环形波纹,吸盘口变小。总之,无钩豆状囊尾蚴形态的变化与其功能改变是一致的,有利于其对宿主组织的侵袭。  相似文献   

5.
兔豆状囊尾蚴的压片技术及染色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详细观察豆状囊尾蚴头节的形态结构,通过屠宰检验或病兔剖检采集的豆状囊尾蚴的囊泡,制作压片后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制作豆状囊尾蚴头节压片的关键是载玻片要洁净、干燥,从囊泡中取出的头节应完整无损,并尽量除去黏附在头节上的囊液.将带有头节的结节放在载玻片的中部,再在其上放一载玻片,两手在载玻片的两端均匀用力挤压,待结节全部展开即可.为了观察头节的正面结构,在压制玻片前,应用手术刀片除去原始颈节与体节部分.通过常用的几种单染色和复染色法对压片进行染色,证明单染色更有利于详细的观察头节的结构,而且几种单染色之间有互补染色效果.  相似文献   

6.
兔豆状囊尾蚴的体外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兔豆状囊尾蚴的体外发育情况及头节的详细结构,用不同浓度的猪胆汁和兔胆汁对兔豆状尾蚴进行培养,并对培养后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来源的胆汁、生理盐水中,豆状囊尾蚴的头节翻出率、存活时间各不相同,最快3 min,且随时间延长,翻出率越高。其中以兔胆汁的效果较好。在不同浓度兔胆汁中培养20 min头节翻出率均为100%,而在不同浓度猪胆汁中培养20 min头节翻出率分别为83%、67%、67%、50%、33%。培养后的豆状囊尾蚴在体外存活时间最长可达36 h。翻出头节的囊尾蚴可清晰看到头节、颈节、原始体节和囊泡四部分。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拉尔垦区兔豆状囊尾蚴病流行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发病情况自1998年起,我们在学生实验用家兔体内多次发现了豆状囊尾蚴,病兔都很瘦弱,腹腔内的脏器都挂有黄豆至蚕豆大小的白色囊泡.特别是肝脏和肠系膜上更多,最多的达到145个.囊泡内有透明液体,具有一个白色头节,放大镜观察可见小钩,诊断为兔豆状囊尾蚴病.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20,(2):369-374
为研究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治疗效果,将30只患豆状囊尾蚴的病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阿苯达唑、吡喹酮和淀粉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从临床症状、体质量变化、白细胞分类变化、病理学宏观、微观和超微结构检查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证明2种药物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治疗主要有3点不同:一是阿苯达唑可使豆状囊尾蚴头节的齿钩破坏,吸盘闭锁,并发生凝固性坏死和钙化,囊液充分吸收;而吡喹酮主要引起头节和原始体节起泡、破溃和崩解,皮层破坏,平滑肌收缩,吸盘口闭合,死亡的虫体呈扭曲状,囊液吸收不充分。二是阿苯达唑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反应较慢;吡喹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三是阿苯达唑治疗组的增长速度比吡喹酮治疗组的快,差异显著,而2治疗组的增长速度均比对照组的快,差异非常显著。总之,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兔豆状囊尾蚴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以前者更好。  相似文献   

9.
正猪囊尾蚴病又称猪囊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1猪囊尾蚴形态猪囊尾蚴呈乳白色、半透明状的圆形或卵圆形,囊壁充满液体,有一个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白色点状头节。低倍镜下可见头节顶部有顶突,顶突有两排整齐的小钩,顶突下方有四个吸盘。有些囊虫在猪体内发生钙化,在皮下或肌肉中呈米粒状或黄豆状,其称为米猪肉。2病猪症状患猪食欲减退,营养不良,被毛粗乱、无光泽,生长停滞,水肿,跛行等。病猪寄生囊虫较多  相似文献   

10.
1形态结构描述贝氏莫尼茨绦虫和扩展莫尼茨绦虫是我国常见的寄生于反刍动物的大型绦虫。它们外观极为相似,由二千多个节片组成,扩展莫尼茨绦虫节片多一些。头节小,近球形,上下稍扁平,有4个吸盘.无顶突和小钩;体节宽而短,头颈不分节,前部体节属未成熟体节。较细小,长度小于宽度,从距头  相似文献   

11.
利用浓度梯度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猪囊尾蚴的囊液和虫体,猪带绦虫成虫的头颈节、成节、孕节,猪带绦虫的虫卵以及羊囊尾蚴的蛋白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囊液、虫体、头颈节、成虫、孕节、虫卵、羊囊尾蚴分别有35条(15.0-150.4kd)、44条(15.0-133.7kd)、22条(13.3-163.9kd)、19条(13.3-90.1kd)、19条(13.3-90.1kd)、30条(13.3-99.4)和38条(15.0-133.4kd)蛋白带;其中15.0kd和35.5kd两条共同抗原蛋白带,在猪带绦虫各阶段和羊囊尾蚴中含量最大的蛋白带同时也是阶段性的共同抗原蛋白带。这些结果为下一步的保护性抗原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云南河口县查见褐家鼠肝脏感染链尾蚴。链尾蚴囊呈圆形,乳白色,直径在4—6mm不等,分布在鼠肝右叶中间或边缘。链尾蚴长约14mm,头节顶突上有两圈透明的小钩36只,头节内有四个吸盘,链体尾部有囊。组织形态学观察确定了褐家鼠肝中链尾蚴,描述了链尾蚴和包囊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3.
屠宰兔感染豆状囊尾蚴的体内分布及卫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患豆状囊尾蚴病兔的胴体及内脏进行了详细的检验,并提出了卫生评价.结果表明,豆状囊尾蚴主要侵害的靶组织是大网膜,其次是直肠浆膜和肠系膜;而肝脏则不是其侵害的主要靶器官,只有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肝脏才发现病变.胴体及其他胸、腹腔脏器中没有检出病变.另外,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在一个包囊中有2个~4个囊泡的豆状囊尾蚴.据此作者认为,对病兔的肝脏进行仔细检查后,在没有病变的情况下可以食用,而胃肠道的组织由于是豆状囊尾蚴侵害的主要靶器官,所以不得食用,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14.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分离出豆状囊尾蚴囊液乳酸脱氢酶同工酶4~5条酶带,酯酶同工酶1条酶带,蛋白质6~9条区带;豆状囊尾蚴囊壁和头节乳酸脱氢酶同工酶3~4条酶带,酯酶同工酶无,蛋白质17条区带;细颈囊尾蚴囊液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4条酶带,酯酶同工酶1~3条酶带,蛋白质7~10条区带;宿主——兔腹水乳酸脱氢酶同工酶5条酶带,酯酶同工酶3~5条酶带,蛋白质13~16条区带。并作了豆状囊尾蚴与细颈囊尾蚴囊液同工酶、蛋白质和豆状囊尾蚴与宿主的同工酶、蛋白质相互关系的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豆状囊尾蚴与细颈囊尾蚴的同工酶和蛋白质具有差异和两者可能存在交叉免疫;豆状囊尾蚴的酶蛋白和蛋白质来源独立于宿主,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宿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Sephadex G-200层析技术纯化猪囊尾蚴头节抗原,用纯化抗原包被ELISA板,建立间接ELISA方法。通过各种条件优化,最终确定最佳试验条件为:抗原最适包被量为30mg/L;血清稀释度为1∶800;血清最佳反应时间为60min。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用于分泌抗猪囊尾蚴头节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相似文献   

16.
豌豆状囊尾蚴组织化学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豌豆状囊尾蚴的主要生化指标的定位分布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头钩内含丰富的网状纤维。糖原主要分布于实质组织,尤以吸盘部位为最丰富。AKP、ACP和ATP酶定位于皮层和钙质小体。本作者认为,这3种酶分布于皮层可能是协助皮层从宿主组织摄取葡萄糖。  相似文献   

17.
Groups of dogs reared free of both nematodes and cestodes were infected with Taenia hydatigena, Taenia pisiformis or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After infections with the Taenia spp became patent, dogs were purged to remove the worms. They were later reinfected and the second infections again removed by purging after patency. A group of 3 uninfected worm free dogs was kept as age-matched controls. The dogs were bled at intervals of 5 days and their serums tested for antibodies using th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ith excretory/secretory (ES) antigens collected during in vitro incubation of evaginated scoleces (scolex ES antigen) and oncosphere antigens. Antibodies to scolex ES antigen were detected by 3 weeks after infection with each cestode species whereas antibodies to oncosphere antigen were not detected until about one week after eggs were found in the faeces of the infected dogs. Antibody responses to both oncosphere and scolex ES antigens decreased rapidly following removal of the worms by purging. Uninfected control dogs were invariably negative to both oncospheral and scolex ES antigens. There were cross-reactions between the serums from dogs infected with T. pisiformis and T. hydatigena when tested with scolex ES antigens, but oncospheral antigens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species specificity. Scolex ES antigens from E. granulosu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prepared from T. hydatigena and T. pisiformis for their ability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antibodies in serums collected from dogs 31 and 32 days after infection with 100,000 protoscoleces of E. granulosus or dogs infected with Taenia spp.(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绿头鸭肠道内分离的绦虫进行种属鉴定,本试验对向海地区的10只绿头鸭小肠内分离出的3条绦虫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经形态学观察测量发现,该绦虫为小型绦虫,全长35 mm,头节呈球形,具有4个吸盘和1个短而圆、可自由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0~30个小钩,排成一圈。成节有3个圆球形的睾丸,横列在节片中部,储精囊较发达,符合膜壳属绦虫的形态学特征。扩增cox1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建树分析,结果支持该绦虫为膜壳属绦虫。综合该虫的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该绦虫为膜壳属绦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