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穆筱梅  钟振声 《大豆科学》2007,26(3):386-390
以3种不同的大豆磷脂为材料,用反相蒸发法制备脂质体,通过对其形态、粒径、包封率、泄漏率和稳定性的测定,研究大豆磷脂组成对脂质体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质体为圆球状的小囊泡,以含有磷脂酰胆碱(PC)93.62%的磷脂SPC-3为材料制备的脂质体相比较于以PC含量分别为31.29%和58.19%的磷脂SPC-1和SPC-2制备的脂质体,具有最大的包封率、粒径和最小的泄漏率.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以磷脂SPC-1为材料制备的脂质体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2.
固态发酵大豆制备的抗氧化肽的活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明  罗远栩  倪辉  吴永沛 《大豆科学》2007,26(3):381-385
综合评价用固态发酵法制备的大豆抗氧化肽的抗氧化活性.通过T-AOC方法测定总抗氧化能力、通过水杨酸法测定·OH、通过邻苯三酚法测定O2ˉ、通过卵磷脂法测定脂质体过氧化、通过POV值法测定抗油脂自氧化.大豆抗氧化肽的总抗氧化能力为50.07 U、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85.68%、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能力达到23.61 U/mL、抑制脂质体过氧化率为34.58%、对油脂过氧化抑制抑制率为30%.用固态发酵法制备出的大豆抗氧化肽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清除羟基自由基、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并能够对脂质体过氧化和油脂过氧化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E、维生素C和BHT对大豆磷脂脂质体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筱梅  钟振声 《大豆科学》2006,25(4):434-437
用共轭二烯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研究了维生素E对大豆磷脂脂质体的抗氧化作用,以及维生素C和BHT对维生素E抗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抑制大豆磷脂脂质体的氧化,其抑制作用随着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强。维生素C和BHT对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BHT的协同作用强于维生素C。因此以大豆磷脂为原料制备脂质体的最佳抗氧化剂是维生素E和BHT,最佳用量是x(维生素E)=5%,x(BHT)=4%。  相似文献   

4.
以黄大豆和黑大豆为原料调制了β-伴大豆球蛋白,用SDS-PAGE和PAS染色分析了黄大豆及黑大豆来源的β-伴大豆球蛋白各个亚基构成及糖含量,并通过体外模拟人体消化方法制备了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酶解物,利用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分析了两种β-伴大豆球蛋白酶解物对肠道致病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stralns serotype 026)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yum LT2)粘附Caco-2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大豆及黑大豆来源的β-伴大豆球蛋白均含有相同的亚基,糖含量上基本一致,为3.5%-3.7%;二者加热处理后再体外消化得到的酶解产物与未加热处理相比可以显著抑制大肠杆菌对Caco-2细胞的粘附,而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这一结果说明,摄取加热后的β-伴大豆球蛋白,在经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消化作用后,其消化产物有可能具有保护肠道上皮细胞不被大肠杆菌致病菌粘附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优化制备维生素C脂质体的配方,采用薄膜分散-超声乳化法制备.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经正交优化选择,确定脂质体的最佳配方:卵磷脂/胆固醇/维生素E的摩尔比为4∶2∶0.34;维生素C的浓度为3.3 mg/mL;PBS缓冲液的pH值为7.93;成膜时所用氯仿的量为30 mL,此时包封率可达58.32%.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脂质体的结构,平均粒径为310 nm.  相似文献   

6.
根据大豆磷脂的理化性质,采用溶剂萃取法与柱色谱法相结合的工艺制备高纯大豆卵磷脂(PC),研究了各个工艺参数对提取得率与纯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豆粉末磷脂经95%乙醇萃取后进行柱色谱分离,可获得大量纯度〉90%的卵磷脂。萃取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30min、萃取固液比1:8,实验所用柱色谱规格:¢40mm×300mm,其最大上样量为30g,最佳流速为20mL/min。  相似文献   

7.
豆渣水溶性大豆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豆渣为原料,采用有机酸水溶液提取SSPS.通过对提取pH、有机酸种类、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的单因素试验,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酒石酸水溶液作为提取介质,温度110℃,提取时间1.5 h,pH3.8.该工艺的蛋白质溶出率仅为2.18%,产品分子量由三部分组成,其中5.424×10~5为主要部分.水溶性大豆多糖得率达到27.65%.  相似文献   

8.
研究比较了10个日本菜用大豆和8个辽宁省育成的普通大豆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日本菜用大豆品种的株高显著矮于辽宁省育成的普通大豆,且抗倒能力也显著强于普通大豆,而且以有限结荚习性居多,籽粒较大,百粒重显著大于普通大豆品种.虽然日本菜用大豆的产量要明显低于辽宁普通大豆的产量,但品质要显著好于辽宁普通大豆,尤其是蛋白质含量,有些品种高达50%.结果还表明:多数菜用大豆的油酸含量较高,平均含量为245 mg·g~(-1),而普通大豆平均含量为238 mg·g~(-1).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在传统的淡豆豉(黑豆、黄豆)发酵工艺中加入人参后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变化,考察人参在淡豆豉发酵过程中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以大豆苷、染料木苷和染料木素为测定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40∶60∶0.5);流速0.5 mL.min-1;检测波长260 nm。结果以黄豆为原料发酵的淡豆豉,加入人参后大豆苷和染料木素的含量显著升高,染料木苷显著降低;以黑豆为原料发酵的淡豆豉,加入人参后大豆苷的含量显著降低,染料木苷和染料木素的含量显著升高。因此,淡豆豉传统发酵工艺中加入人参后,大豆异黄酮含量变化因原料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0.
用含水乙醇浸提法制备大豆浓缩蛋白,研究制备工艺中的固液比、乙醇浓度、浸提时间和浸提温度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根据正交试验,得出最适浸提条件:固液比1:7,乙醇浓度70%,浸提时间为80 min,浸提温度为55℃,在此条件下制得蛋白质含量为73.14%的大豆浓缩蛋白。此方法制备的大豆浓缩蛋白蛋白质含量较高,将为后续实验提供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1.
超声波辅助提取大豆总木脂素及其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醇为浸提溶剂,超声波辅助提取不同品种大豆中的木脂素,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其含量进行分析,同时对浸提溶剂、料液比、浸提时间及次数等因素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乙醇为浸提溶剂,料液比在1/8~1/12范围,浸提时间20 min,浸提2次效果比较理想;标准对照品在0~0.18 mg.mL-1浓度范围内吸光度与其总木脂素含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A=6.081c+0.0445,相关系数r=0.9998,总木脂素检出限8.3×10-5mg.mL-1,平均回收率为94.4%,RSD为1.2%。该方法简便、实用、可靠,可对大豆木脂素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豆种子DNA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用大豆干种子和叶片分别为材料,进行以PCR为目的大豆模板DNA的提取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大豆干种子为材料,虽然在提取DNA量上比用叶片提取的少,但对PCR扩增结果没有影响。因此,用大豆干种子直接提取DNA可以节省育苗时间,获得完全可以满足试验要求的大豆模板DNA。  相似文献   

13.
超声波提取大豆异黄酮   总被引:97,自引:0,他引:97  
利用超声波提取脱脂豆粕中的大豆异黄酮,并与加热回流的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声波法提取大豆异黄酮具有省时、节能、提取率高等优点,提取一次,30min所得大豆异黄酮的提取率比加热回流法提取120min的提取率高约46%,与加热回流提取二次,240min的提取率一致.  相似文献   

14.
基因组DNA的提取是DNA分子水平研究和检测的重要环节.为补充完善现场检测方法,根据硅膜吸附DNA的特性,结合过滤膜和注射器,开发一种现场快速提取植物基因组DNA的方法.选取大豆、棉花、油菜、玉米、水稻5种主要作物的叶片和种子为样品提取DNA,利用PCR和普通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  相似文献   

15.
农艺措施对重迎茬大豆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桂范  于佰双 《大豆科学》1998,17(3):248-255
1994-1996年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大豆联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采取缓解的各项农艺措施均可(1)减少量、迎茬大豆的产量损失,使重茬产量损失较正茬 10%以内,迎茬产量接近正茬产量;(2)对重、迎茬大豆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均志到促进作用;(3)可减轻重迎茬大豆根部病虫害。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以9个大豆稳定品系为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影响大豆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最终影响产量,种植密度在36~50万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大豆的光合生理指标提高,进而增加了大豆的产量,但当密度增加到50万株·hm~(-2)时,大豆的增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
以马铃薯-大豆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的大田试验,分析不同熟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后系统内作物干物质和养分积累的特性与种间竞争补偿的相互关系,阐明间套作系统种间竞争力弱化和恢复补偿能力提高的作用机理,为实现间套作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套作马铃薯干物质及养分积累无显著变化,而套作大豆变化显著。出苗60 d内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量是同期单作的43.74%,出苗后80~100 d,晚熟品种干物质积累量相对于中熟和早熟提高的幅度分别为35.54%~59.22%和65.56%~70.81%,大豆收获时,晚熟品种干物质积累接近单作,两者间差异不显著。共生期,套作大豆N、P、K积累量较同期单作降低的幅度分别为31.43%~41.44%、21.17%~25.36%和23.23%~35.6%,晚熟品种与中熟、早熟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共生期结束后,套作大豆养分吸收量较单作显著增加,收获时,晚熟品种N、P、K养分积累量接近单作,两者间差异不显著。综上,在该群体中,马铃薯是核心作物,共生期处于竞争优势(APS>0、CRPS>0),而大豆处于竞争弱势(APS<0、CRPS<0),选择晚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可弱化种间竞争力和营养竞争比率,还有利于马铃薯收获后恢复补偿能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探讨玉米-大豆轮作条件下,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大豆施肥模式,是目前东北大豆生产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研究基于建立的玉米-大豆轮作体系设置了5种施肥处理,分别为:T1:玉米施用化肥,大豆不施肥;T2:玉米施用化肥,大豆施用有机肥;T3:玉米施用化肥,大豆施用1/2量的化肥;T4:玉米施用化肥,大豆施用化肥;T5:玉米与大豆所需化肥总量一次性全部施入到玉米种植年份,大豆不施肥。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大豆不同生育期0~10、10~20、20~30cm土层深度内大豆根系干物质积累、根系形态特征时空变化以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经两个轮作周期,T2处理大豆产量最高为 2959kg·hm-2,比T4处理显著高出7.3%,产量提高主要体现在大豆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等性状的改善,而T1、T3、T5处理的大豆产量比T4处理显著低出15.4%,8.5%和5.0%。T2处理显著增加了大豆R6期0~10cm土层的根重密度,比T4处理显著高出42.3%,且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5(p < 0.01);T2处理也明显增加了大豆R1期0~10、10~20cm土层以及R6期20~30cm土层的根长密度,分别比T4处理显著高出25.3%、71.3%和27.6%,且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2 (p < 0.01)。与T4处理相比,尽管T3处理显著增加了大豆R1期10~20、20~30cm土层的根重密度和R6期10~20cm土层的根长密度及根表面积密度,但均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T4处理只显著增加R1期单位体积的根表面积,而对大豆根平均直径和其它时期单位体积的根表面积的影响不大。因此,不同施肥措施影响大豆根系特征及其产量的关系问题比较复杂。施用有机肥可通过增加表土层根的重量以及深土层根的长度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因此在有机肥源供应充足的地区,玉米、大豆两区轮作基础上,玉米收获后秋施15t·hm-2有机肥,是提高大豆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化肥应用负面环境影响的替代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11-2015年连续5年对大豆蚜田间种群及其天敌的发生情况进行定点、定期监测。结果表明:2011-2015年大豆蚜始见期基本一致,6月中旬始见大豆蚜,不同年份大豆蚜量达到峰值的时间不同。无论大豆蚜发生的早晚,在始见期后的25 d,有蚜株率达到一个峰值。在适合大豆蚜发生的2011和2012年,第一个高峰后的15~20 d有蚜株率达到第二个高峰。大豆蚜始见期后的20~25 d,大豆蚜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值;大豆蚜的种群增长率在35~45 d后逐渐开始下降。从本研究看,天敌数量随着大豆蚜量的增长逐步达到的高峰,天敌始见期比大豆蚜始见期晚15 d左右,终见期比大豆蚜早20 d左右,种群数量的高峰期比大豆蚜量的高峰期早5~10 d。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高产春大豆花荚期干物质积累与花荚形成的关系,田间随机区组排列法研究10个高产大豆品种(系)的花期、花荚期干物质增量分别与开花数、成荚数、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在4 527.4~5 734.2 kg·hm-2的范围内,花期干物质增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花荚期干物质增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花数、总荚数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花期干物质增量与开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Y_1=-0.050 3X■+42.285X_1-5 312.2,R^2=0.673 9~*;花荚期的干物质增量与成荚数呈线性关系,Y_2=0.090 4X_5+419.47,R^2=0.719 4**;开花期叶片干物质增量与开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花荚期茎秆、叶片、叶柄干物质增量与成荚数均呈二次曲线关系。花期和花荚期过少或过多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均不利于花、荚形成。花期茎叶稳健生长,荚期荚快速生长有利于增加开花数、成荚数。在花期、花荚期地上部干物质增量分别为4 373,7 801 kg·hm-2、荚干重占33.8%,总花数为3 773.3×10~4朵·hm-2、总荚数为1 127.3×10~4个·hm-2,产量可达5 734.2 kg·hm-2,其干物质成花效率、成荚效率依次为8.63朵·g-1、1.45个·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