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访道     
陈旭 《陕西林业》2006,(Z1):8-14
楼观台,对于道教来说,天下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同样重要的地方了。老子入函谷关至楼观讲授了《道德经》之后,无上的荣光就留在了这里。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楼观台成为天下道教的祖庭、天下道林张本之地。“仙都”、“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赞誉归于一地,无可复加的荣耀,让楼观台的历史,一切只和道教相关。  相似文献   

2.
西安楼观台     
陆琦 《广东园林》2019,41(4):97-100,108
楼观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城东南15km的终南山北麓,依山带水,风景优美,绿荫蔽天。古人曾赞美这里超凡的自然山水为:“关中山河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这里是中国道文化的发祥之地,号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素有“天下第一福地”和“洞天之冠”的美誉,道教称为“仙都”,是著名的圣迹游览地。  相似文献   

3.
玉笥山座落在峡江县新县城2.5km处,被中国道教列为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七大秀法乐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八郁木福地”。玉笥山原名“群玉山”。相传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遍巡天下名山,至群玉山接受西王母所赐之“上清宝录符图”。受图时忽见天降白色玉笥于太...  相似文献   

4.
楼观台的竹     
正楼观台坐落在终南山麓,位于周至县境内。在历史上是逸人羽士的隐居之处,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素有"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之称,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楼观台是周代函谷关令尹喜的故居,尹喜在这里结草为楼,以为观景望气之所,所以名为草楼观。当年,老子由楚地  相似文献   

5.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的《愚公移山》中所描述的王屋山位于济源市西北部,古属九州之中州,是我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十大洞天之首,号称“天下第一洞天”,其中有奇峰秀岭三十八,神洞名泉二十六。碧波飞瀑八大景,洞天福地五奇观。踯躅于山涧野径,徘徊于碧水之间,感受道家精髓,王屋之神韵令人入浴仙风,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6.
楼观台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美誉。楼观台景区规划经营面积27487公顷,以久负盛名的道教文化、灵秀多姿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森林资源和名扬天下的珍稀野生动物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7.
<正>太行、王屋山下。数亿年前,一条大河在这里起源,东奔大海。这条河,叫济水。济源也因为济水之源而得名。济源,自古就是道教圣地,为"天下第一洞天"。这里历来是仙客骚人云集之地,李白有诗曰:"山高水长,物象万千",白居易赞曰:"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济源,隋开皇16年设县,1988年建市,1997年变为省直管市,是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72万,辖3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1个镇、  相似文献   

8.
“天下第一杉”在当地被称为“水杉王”,即水杉模式标本树0001号。它是原生水杉母树,系古老孑遗植物,是当今世界上树龄最大,胸径最粗的水杉古树,属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植物活化石”之称。  相似文献   

9.
《湖北林业科技》2014,(2):I0004-I0004
“天下第一杉”在当地被称为“水杉王”,即水杉模式标本树0001号。它是原生水杉母树,系古老子遗植物,是当今世界上树龄最大,胸径最粗的水杉古树,属国家一级保护树种,  相似文献   

10.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的《愚公移山》中所描述的王屋山位于济源市西北部,古属九州之中州,是我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十大洞天之首,号称“天下第一洞天”,其中有奇峰秀岭三十八,神洞名泉二十六。碧波飞瀑八大景,洞天福地五奇观。踯躅于山涧野径,徘徊于碧水之间,感受道家精髓,王屋之神韵令人入浴仙风,如痴如醉!王屋山主峰天坛峰海拔1715米,高耸于太行山南端,有“太行之脊,擎天地柱”之称。它以主峰天坛峰为中心,居中而独高,向有“运日月以旋,衡地道纲维”的擎天柱之称。其后有五斗峰压阵,左右有日月二峰护卫,前有华盖峰开道…  相似文献   

11.
魏益军 《绿色科技》2019,(12):208-209
指出了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较大。道教生态意识、美学思想影响着四川人民对自然的认识,这些在民居建筑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基于此,分析了四川民居建筑的特点,并对比了四川民居建筑和道教建筑的相似性,重点阐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素朴淡真”等道教思想对于四川民居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品种、密度和整地方式为试验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各因素不同组合对刺槐造林成活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栽植密度和不同整地方式对刺槐成活率、苗木质量指标影响显著。提高刺槐造林成活率的首选培育方案为普通刺槐,栽植密度1.5 m×1.0 m,全面整地;其次为普通刺槐,栽植密度1.5 m×1.0 m,穴状整地植后扩穴。3种不同整地方式单位面积造林成本差异不大,以机耕整地造林成本最低,穴状整地栽植后扩穴成本最高。  相似文献   

13.
杭州南宋洞霄宫道观园林理法与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整理、图文互证、调查分析等方式,以丰富的文献资料,现存的园林遗迹为基本依据,绘制得到南宋洞霄宫道观建筑群布局分析与园林景点空间分布图。从文献资料出发,着眼于洞霄宫道观园林对象本身以及其代表的广义的园林文化,全面细致地考察洞霄宫的历史变迁、选址建设、空间布局及造园理念,并从园林史论研究、文化观念以及弘扬传统等层面对洞霄宫道观园林的调查研究做出园林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14.
以云浮市东山森林公园14种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套种补植、人工造林2种造林方式和穴状抚育或全面割灌+穴状抚育的抚育方式组合,分析4种经营模式下14种阔叶树种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采用相同的造林方式时,各树种在全面割灌+穴状抚育的抚育方式下胸径生长较好,但对树高的生长影响不显著;采用相同的抚育方式时,采用套种补植造林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木荷(Schima superba)、铁冬青(Ilex rotunda)、红苞木(Rhodoleia championii)、秋枫(Bischofia javanica)和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胸径和树高生长大于人工造林的,黄槐(Cassia surattensis)、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和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人工造林的胸径和树高生长大于套种补植的;云浮市东山森林公园建设的适宜基调树种为米老排、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木荷(Schima superba)、樟树、秋枫和降香黄檀,主题树种为铁冬青、黄槐、大叶紫薇(Lagetstroemia speciosa)和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以及应用套种补植结合全面割灌+穴状抚育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5WZ-50型挖穴整地机的结构特点,性能,技术参数及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环境影响建筑,建筑反映环境,窑洞作为最古老的建筑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延安地区窑洞建筑是黄土高原赠与陕北人民的礼物,它养育了千千万万的延安人民。同时,站在沟壑密布的黄土高原,点燃它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就是窑洞建筑,无论是窑洞聚落还是花格子门窗红剪纸,都形成了黄土高原独有的天人合一的风景。本文主要通过对延安地区乡土环境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延安地区窑洞建筑的存在和发展与环境的互存互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不同抚育措施对新植油茶林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鹏 《江西林业科技》2011,(2):12-13,28
试验通过对当年新植油茶林采用不同抚育措施的生长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抚育措施对当年新植油茶林的生长量的促进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以环山水平带状垦复(预留生草带)+扩穴培土、施肥技术措施(A)的生长量最大,苗木保存率最高;全面垦复(不留生草带)+扩穴培土、施肥措施(B)的生长量和苗木保存率次之;只进行扩穴培土抚育措施(C...  相似文献   

18.
广东寺观园林艺术特征与继承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兴  胡峰 《广东园林》2020,42(1):60-64
广东寺观园林有着灿烂的历史,遵循了中国古典园林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以广东寺观园林为研究对象,扎基于史料,通过以史论证、横向对比、平立面几何解构等方法,分析了古代园林"折中""世俗""兼容"的艺术风格和"以小见大"的造园特点,厘清了传统寺观园林的发展脉络及新时代下"三宫两楼"格局的新变化,并结合城市建设方向提出了园林设计的新趋势。研究表明广东寺观园林既保留了岭南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又能与时俱进,为适应新环境而不断演变推进。  相似文献   

19.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回顾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发展概况,指出了中国古代人类采用木结构建筑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发展起来的。建筑的发展是由天然岩洞到穴居、半穴居,然后上升到地面,由简单的原始木结构建筑逐渐发展为抬梁式(又称梁柱式或叠梁木式)结构建筑。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处于萌芽时期。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Monopis crocicapitella (Clemens, 1859) (Tineidae), which was collected from bat guano in a cave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Korea,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East Asia. We briefly redescribe and illustrate the external morphology and genital structures of both sexes. Also, we discuss the local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and some of the ecological information that was observed during our field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