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市归属感反映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可、满意和依恋程度,是影响农民工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变量,这一变量与农民工所在组织层面的因素相关.然而,目前关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研究很少考虑组织层面的因素.采用655名农民工调查数据,研究组织人际公平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以及组织承诺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民工的人际公平感与城...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流动人口的研究中,推拉理论是具有解释力的理论之一.在对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上城市和农村分别起了与它们在促使农民流动问题上相反的作用.即城市的户籍制度屏障和群体偏见与歧视对农民工融入城市起了推力的作用,农村的家庭拖累和现行土地政策对农民工融入城市起了往回拉的作用.二者均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3.
刘小年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554-1556
当前在农民工政策发展上存在两种主要的声音:一种是激进的要求立即彻底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所有问题,另一种是保守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城市有限接纳农民工.这两种方案都有片面性,科学规划农民工政策的发展应该整合这两种思想,站在现实的地平线上向前看.由此而论,农民工政策发展也应是一种"三步走"的战略:第1步,让农民到城市自由流动就业;第2步,让农民工与城市和谐相处;第3步,让农民工变成城市市民.当前,农民工政策发展的第1步战略已经实现,正处在第2步战略实施期.要实现农民工政策发展的顺利进行,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发展导向,城乡联动,渐进改革,政府主导,民主参与,比较特色.现阶段的重点除制定促进农民工与城市的和谐的政策外,需要研究如何规划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政策的第3步发展,以及解决两个政策阶段之间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4.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消除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的土地和住房政策障碍便是针对性措施之一.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的土地和住房政策障,结果表明:(1)城市的土地出让制度和保障房制度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关键障碍之一.(2)城市住宅用地出让应由目前价高者得向出价高、规划合理和售价低的综合最优者得转变.(3)农民工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完善应该分阶段进行,近期以集体宿舍和租赁为主,实现农民工有房可住;远期以租赁和自购为主,实现住者有其屋.(4)农地市场流转制度不完善和宅基地流转不合法造成农村土地利用粗放,应加强农地市场建设并尽快实现宅基地流转合法化.(5)农民工城市准入政策制定中应优先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无地农民工.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作为游离在城市和乡村的特殊人群,虽然为城市的建设和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以来却被城市住房保障制度拒之门外.农民工住房难、住房条件差问题凸显,严重制约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对河北省农民工住房现状及需求的调查与实证分析,认为廉租房保障制度是现阶段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有效途径,并剖析廉租房制度应用于农民工的制约因素,从廉租房的管理制度、供给模式、供给途径等角度提出建立健全农民工廉租房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赵汴 《农业考古》2006,(6):300-303
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农民工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本文从目前珠三角“民工荒“入手,分析了“民工荒“背后隐藏的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问题,阐述了解决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对策,建立健全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受歧视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受歧视问题日益突出.分割的二元结构、城市观念的排斥、农民素质不高成为农民工受歧视的主要原因.解决农民工受歧视问题,必须加快相关制度配套改革,引导城市改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农民贡献,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8.
对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出发,分析了解决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现实意义,并且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做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工作,对于提升城市化质量、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却发现,当前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着社会排斥、学历门槛、生活方式不同等多种困境.这也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笔者通过对农民工融入城市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城市中某一施工工地农民工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当前在这一工地上农民工关于子女教育问题的基本情况,了解到农民工在其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努力和遇到的问题,以及其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主要是:公办学校费用高、门槛高;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条件不足;城市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不稳定等问题,并提出了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几条相关建议,以期社会、农民工家庭共同改善子女的教育现状.  相似文献   

11.
关于构建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为城市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难以保障,特别是农民工的贫困问题,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将对城市产生消极影响.建立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要正确定位制度的基本功能,限制享受待遇的资格条件,设立合理的低保标准,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等.  相似文献   

12.
以新、老世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制度、社会和心理四个维度构建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指标,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影响两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存在代际差异。其中,经济资本是新、老世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差异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大于老一代农民工,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则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响更大。由此,应该从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提升农民工工作技能、培育社会资本和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等方面推动农民工加快城市融入,促进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政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我国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进程中受到各种制度障碍的限制,以至于他们还无法真正融人到城市中来.作者在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障碍基础上,探讨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政策,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非制度性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找生计,并最终滞留在城市成为市民,这是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过的历程,也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十一五“时期,中国将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外来农民工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角.然而,从目前形势看,我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十分缓慢,他们绝大多数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社会之外,成为城市“边缘人“.农民工市民化障碍重重,既有制度性障碍,也有政策、观念、文化、习俗等非制度性因素,对非制度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城市定居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特征,从分析农民工城市住房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影响农民工城市定居存在的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社会排斥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建议增加农民工的收入、建立多层次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逐步消除农民工城市定居的制度障碍和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等来推进农民工在城市定居。  相似文献   

16.
对农民工融入城市时存在的困难进行了分析,指出文化资本的缺失,是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积累文化资本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工作,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做出巨大贡献的背后,农民工发现他们缺乏城市归属感,难以融入城市。该文通过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研究,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离不开农民工的参与的 ,但农民工却始终没有被他们为之效力的城市所接纳。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最大阻碍就是户籍制度 ,社会歧视及农民工与土地的关系也阻碍了他们与城市的融合。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旧的户籍制度 ,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的社会身份 ,是农民工最终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张承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273-4274
农民工作为城市新市民在城市中并不居于核心地位,他们只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给城市带来巨大效益和贡献的同时其道德问题也日益突出。应转变农民工管理模式,注重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爱,建立农民工服务站,提供法律援助,构建农民工教育的社区环境,加强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农民工的宏观调控和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20.
张理甫  李松柏 《广东农业科学》2009,(11):249-251,257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近年来频繁出现农民工退保现象,这就要求从农民工退保的现状出发,着重分析农民工退保的主要原因,并寻求解决农民工退保现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