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赵荣  杨光  张英  陈若礼  张存岭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365-10366
研究了播期、密度对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早、播种密度大和氮肥用量高是纹枯病发生程度加重的主要原因。冬前和播种-拔节期积温多,拔节前后气温低,纹枯病病情指数高。生产上要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期播种或适期晚播,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控制群体密度,增强个体自身的抗病力;根据田间调查情况,适时进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小麦高产及超高产栽培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及合理的播种量,在田间条件下设计3个处理A、B、C,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及播种量对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B、C能提高小麦的氮素利用率,分别比处理A增加18.2%、12.8%;处理B、C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处理A,处理B、C间差异不显著,处理C是节能增效的最优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不同年度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情况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年度不同品种病情指数与千粒重相关程度达极显著水平(r=0.897 7**),病情指数越高,千粒重下降越多;反之则越少.相同品种不同年度病情指数与千粒重相关程度均达极显著水平(豫麦49、豫麦57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 2和0.963 5);2个品种不同年度千粒重减少率(y)与病情指数(x)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8566x-5.398 4和y=2.234 2x-6.265 2.  相似文献   

4.
氮肥,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纹枯病,褐飞虱发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发安徽省沿淮,淮北水稻生产的主要因子(施氮量,栽插密度)对产量,纹枯病和褐飞虱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施N:纯75-270kg/hm^2,密度:常规稻15-37.5万穴/hm^2,杂交稻10.5-28.5万穴/hm^2)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氮量;氮肥对纹枯病,褐飞虱发生程度的影响大于密度。根据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认为,沿淮,淮北稻区,合理的氮肥,密度组配为:常规稻纯N192kg/h  相似文献   

5.
密度和氮肥运筹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烟农19和西农979为试验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研究3种密度和3种氮肥基追比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产量≥9000 kg·hm-2中,烟农19成熟期有2个处理茎蘖数分别达621.71×104hm2和650.66×104hm2,成穗率分别为39.53%和41.73%,灌浆末期的LAI分别达0.95和1.13,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分别为16 925.37和17 419.75 kg·hm-2;西农979成熟期的茎蘖数达647.76×104hm2,成穗率为43.49%,灌浆末期的LAI达1.11,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为18 937.85 kg·hm-2.  相似文献   

6.
不同密度与氮肥底追比例对小麦纹枯病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4年,通过田间定点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不同密度(112.5 kg/hm~2、150 kg/hm~2、187.5 kg/hm~2和225 kg/hm~2)与氮肥底追不同比例(3∶5、1∶1、5∶3和3∶1)对小麦纹枯病的调控作用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相同条件下,氮肥底追比例5∶3处理在小麦各生长时期均对纹枯病表现出较好的调控作用,纹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较低。密度越低,纹枯病发生程度越轻。不同密度与氮肥底追不同比例组合对小麦穗粒数没有明显影响;密度相同时,氮肥底追不同比例处理间的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在密度为187.5 kg/hm~2条件下,氮肥底追比例5∶3处理的产量最高,为7 110.5 kg/hm~2;其次是氮肥底追比例1∶1处理,产量为7 041.8 kg/hm~2。综合考虑小麦纹枯病发生程度和产量,初步筛选出密度为187.5 kg/hm~2、氮肥底追比例为5∶3时对小麦纹枯病的调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选用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扬麦22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种植密度与氮肥运筹方式,比较研究其对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高产弱筋小麦栽培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法.  相似文献   

8.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小麦高产栽培研究中,氮素肥料的合理运筹直接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不少农业科研工作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就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影响因子以及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密度及氮肥运筹对弱筋小麦宁麦13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弱筋小麦新品种宁麦13号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在总施氮、磷、钾量一定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种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研究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密度(基本苗,下同)16万/667m2左右,总施氮量14 kg/667m2,氮肥运筹(基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7∶1∶2时,宁麦13号表现产量高、品质好。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加宁麦13号籽粒粗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降低,但超过一定的范围,随着密度增加其籽粒粗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也增加;在总施氮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氮肥运筹比例的前移,宁麦13号粗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0.
小麦纹枯病态势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工接种小麦纹枯病菌,研究不同小麦纹枯病态势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纹枯病导致产量损失最大的时期为小麦的孕穗期。孕穗期病级高,不但严重降低千粒重而且减少穗粒数。千粒重的降低是由于籽粒成熟延迟,可溶性糖和淀汾含量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11.
以多穗型小麦烟农19和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8为材料,研究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穗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烟农19的中密度(300×10~4株/hm~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5∶5互作处理、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8的高密度(412.5×10~4株/hm~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7∶3互作处理有利于群体叶面积指数的提高,产量最高,分别为8 682.97、7 440.35 kg/hm~2。安徽省淮北平原地区,多穗型小麦种植密度300×10~4株/hm~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5∶5互作处理为宜,而大穗型小麦种植密度300.0×10~4~412.5×10~4株/hm~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7∶3~5∶5互作处理为宜。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表明,小麦纹枯病重发田对单位面积穗数有较大影响,是造成减产的重要原因,对千粒重影响较小,是造成减产的次要原因;选用抗病品种、控制菌源、调整播期、增施K肥、开好田间一套沟、适期药剂防治是小麦纹枯病得以防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氮肥,磷肥,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14.
15.
该文阐述了在旱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小麦全生育期合理施纯氮量为150kg/ha,此时小麦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该文阐述了在旱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小麦全生育期合理施纯氮量为150kg/ha,此时小麦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合理、经济地施用肥料,提高小麦单产,特设本试验。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秸秆还田方式与不同肥料运筹比例对小麦群体、个体及最终产量的影响,设置了2种还田方式和3种运筹比例交叉试验。结果表明:一定的基、追肥施用比例与秸秆还田互作处理能显著影响小麦产量三因子。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以5:1:4氮肥比例能够建立适宜群体,同时促进个体良好生长,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行距配置、密度处理对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以半冬性中晚熟品种淮麦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密度处理下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较小行距配置较大密度和较大行距配置较小密度均不利于高产,本试验中,行距配置为20cm、密度为35万/667m2处理因具有适宜的基本苗,较高的成穗率,穗大,千粒重较高,最终获得了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氮素与密度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根据在不同地力水平上进行的小麦氮素与密度试验结果,全面分析了氮素供量和基本苗与优质小麦PH85—4的籽粒产量、籽粒品质、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分蘖成穗的关系。确定了PH85—4在淮北地区作优质小麦栽培时产量6000kg/hm2以上的适宜施氮量为:中等肥力地块225kg/hm2,高肥力地块150~225kg/hm2;适宜基本苗为240~300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