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匯水縣七坡鄉友誼農業生产合作社共244戶,976人,男劳力258个,女劳力220个,共种土地3494.9畝,社員以生產粮食作物为主。今春共喂江苏改良种155張,共产繭10750斤,每張均產繭69.5斤,最高的產88斤半鮮繭,社員反映說:“改良繭真是活宝貝”蚕繭收入价值共人民幣7800元,佔夏季小麥总收入(小麥收入总值8623.4元)的90.5%,佔全年農業总收入(估計)75291元的10%还强。这項收入不單解决了農業社  相似文献   

2.
盖平縣万福区華陽社,去年放养了五把剪子秋蚕(28千粒种繭),共收摘了870,900粒繭,每把剪子平均摘了174,180粒繭,好繭占85%左右。所采摘的蚕繭全部賣给國家,計收入1770.93  相似文献   

3.
十年来我国蚕絲生产在党的领导下和广大社員的积极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预計今年家蚕茧的产量将为解放初期的三倍左右,柞蚕茧的产量將为解放初期的七倍多,桑园面积也扩大了將近兩倍,在这十年的时間里,党根据国民經济恢复时期,第一个五年計划时期和国民經济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鳳城县白旗区后营乡爱国三社(原吳家村),位居县城西南。这儿的雨量适中,全年无霜期152—165天。全社耕地面积很少,境內周围群山环抱生長着繁茂的柞林(蚕場)是一个純山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因此,除经营农业生产外,以放养柞蚕为主,并經营了果树、养兔、种植人参等多种生产。几年来由于各級党政的領导和全体社員們的辛勤劳动,在合作化后的3年(1955—1957)中,秋柞蚕获得了  相似文献   

5.
舞阳县光辉第三农业社是在1955年冬天建立的,全社241户,1007人,土地1856亩。全社在1956年养二化性蚕种40,000粒,成三十九个筐(每一斤蚕籽为一筐),创造了每筐平均产茧32,478粒的高额记录,超过全县平均产量2.8倍。其中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玉蓮縣今春实放柞蚕种繭:一化性—362,660粒,二化性—646,700粒。每蛾單位产量:一化性89粒繭,二化性91粒繭,共計收繭:一化性4,826,725粒,二化性9,310,171粒,虽僅完成  相似文献   

7.
在蚕絲生产上,來一个飛速跃進;苦战五年,把蚕絲产量提高到超过战前最高水平,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这是在農業部、对外貿易部、紡織工業部、林業部、供銷合作总社联合召开的全国桑蚕、柞蚕生产会议上,各省、市代表一致提出的豪迈口号。“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現在,各地区就应該立即动員起來,鼓足革命干勁,迅速地掀起蚕絲生产大跃進的高潮。养蚕是我国農村的重要副業之一。蚕絲生产發展了,農業社就可以增加收入,解决一部分農業资金;農民  相似文献   

8.
歷城縣西营区南营鄉藕池高級社今秋共放柞繭125000粒种繭,共產柞繭160万粒,超过五五年的五倍:可值5000元左右,全社預計每戶可分到40元。增產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建立了專人放养、包工包產和超額獎励制度:該社把具有放繭經驗的37人成立了一个养蚕生彥队。在放蚕的报酬問題上,接蚕場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三台县錚胜社1957年秋,社里养蚕种64張,每張平均产茧64.5斤,其中王祖訓养蚕小組飼养秋蚕三張(每張蟻蚕量是八点五克),每張平均产茧98斤零6兩,打破了全省历年秋蚕丰产的最高記录。 錚胜社获得秋蚕大面积增产和高額丰产的主要經驗: 一、健全了組織領导。在社管会的統一領导下,成立了蚕桑生产專业队,由社管会选派了王祖訓为队長,其中成員88人,分成七个小組,每組选出技术熟練和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小組長一人,負責蚕期檢查和技术指导工作,这七个專业小組,在队長的統一領导下,以搞蚕桑生产为主,农活为輔。并在养蚕期中抽調部分飼养員到三台蚕种場学习技术。飼养员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了养蚕技术,囘社后便互相傳授,使所有飼养員,都能掌握养蚕的基本技术,使技术在群众  相似文献   

10.
臨海縣花園農業社和平陽縣联溪农業社,在1956年冬,利用溪边隙地或雜粮地,建立了204畝新桑园,共栽桑苗66,000株(其中花园社104畝,栽桑26,000株;联溪社100畝,栽桑40,000株)。由于栽种及时和肥培管理得当,兩个新桑园都迅速成林成片。据1957年秋季调查:“花园社桑苗成活率在95%以上;主干基部围度均在4.5—5市寸左右,最粗的达5市寸以上,新梢每株有了3—4条,条長一般8—1o市尺;秋叶平均每株收獲11兩左右,最好的达2市斤以上,叶質优良;飼养秋蚕11.5張和晚秋蚕10张(前者利用摘片叶飼养,后者利用剪梢整枝取叶),共产繭1,323.93市斤,平均每张獲得61.5市斤的高額产量,  相似文献   

11.
隨着社会主义建設事业迅速发展,蚕絲的用途越来越广,需要量越来越多了。蚕丝不仅是紡織工业上的重要原料,也是电器机械上不能缺少的“絕緣物”,缺了它就会障碍着这些工业的发展。蚕絲用途广、經济价值高、生产周期短,是人民公社发展商品生产、扩大資金积累、增加社員收入的一种很重要的經济作物。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在“關於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决議”中,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議在“十大倡議”中都明确提出蚕絲生产应該有一个更快的发展。广大蚕区的人民公社应該加倍努力,力爭1959年的蚕茧生产有一个更大的跃进。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杭县五常乡友誼社社員,发揮了高度的劳动积极性,創造了一年四季蚕,期期获丰收的經驗,尤其是1956—1957年,兩年來,夏秋蚕飼养量超过春蚕数,單位产量与春蚕平衡,打破了夏秋蚕飼养比例少、單位产量低的历史习慣,为我們今后迅速提高蚕茧产量树立了旗帜。友誼社全社有176戶,生产內容以水稻、蚕桑、水产为主。全社可采叶桑园242.5亩(52亩小桑树不在內),1957年共产春叶173,500斤,比1956年增产3.45%,平均亩产春叶716.24斤。全年养蚕四期(内春期大部是原蚕)共养蚕种443.5張,总产鮮茧21107.75斤,比去年增加17.9%,全年每張平均产茧53.77斤,超过全县平均产茧39.42斤的36.4%,特别是243.5張夏秋和晚秋蚕平均产茧达53.23斤,超过全县夏秋蚕平均28.27斤的88.3%。同时在茧子的質量上也很好,茧价平均每担为108.5元,特一級茧比1956年同期增加8.6%,創造了全年产量高質量好的新記  相似文献   

13.
河南鲁山县中汤公社土峯沟第一生产队,1963年养春柞蚕57.5筐(500克蚕卵为一筐),产茧1,291,800粒,平均单产22,468粒,比解放初期,养蚕量增了九倍,产茧量翻了七番,单位产量增长了4.5倍,此全县当年平均单产8,000粒高1.8倍,超过当地1931年最高单产14,800粒的52%,其中保留优质蚕种988,000粒,支援新蚕区蚕种907,000粒,为国家提供柞丝1,275斤。  相似文献   

14.
秋蚕生产是完成与超額完成全年蚕繭生產計划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本省歷年秋蚕的單位產量是很低,又不穩定,地區之間也不平衡。1955年全省秋蚕平均單位產量只有20.62斤,但許多丰產的農業社的產量是很高的。諸曁山塘社創造了一張蚕种62斤的高產量。由此可見,提高秋蚕單位產量的潛在力是很大的。过去秋蚕產量低,主要原因是沒有針对秋蚕生產的自然环境处在高溫、多濕、悶熱,病虫害繁多的情况下采取先進的科学养蚕技術措施,克服不利因素养好秋蚕。偉大的苏联科学家米丘林說:“我們不能坐待大自然  相似文献   

15.
近年來工業要求鳥茲別克共和國养蚕業采取运用家蚕白茧品种的方針。工業只需要白色繭。目前运用的家蚕新品种具有齐一的繭色,这对絲織品的染色非常重要。这些品种繭的出絲率要比舊有品种蚕繭多得多。例如,如果1000公斤舊品种繭能織出1000公尺絲織品,那末,用同样數量新白繭品种的繭則能織出1300公尺絲織品,而且有較好的品質。从1955年起考慮到白繭品种蚕繭的高度生產率之后,政府規定了它們的收購价格  相似文献   

16.
在缫絲工業中,生絲品質的好坏,在頗大程度上取决于蚕繭的品質。根据生产实踐証明:品質相同的蚕繭,鮮繭缫絲不論在解舒絲長、生絲品質及产量上均比干繭缫絲为好。据研究:鮮繭缫絲的出絲率比干繭繅絲的出絲率約高15%或15%以上。但是由于鮮繭不能久貯(除低溫冷藏外),必需進行烘繭过程。如果烘繭技術不好,卽使优良的蚕繭也可能缫出劣等的  相似文献   

17.
嵊縣祟仁鎮董大媽共育室,1956年春季共飼养春蚕种65張共彥繭4989.25斤平均每張76.75斤比全鎮每張平均66.85斤要高9.9斤超出14%,实售价款每張平均69.63元,其中第一批9.5張(每張2.2錢)共20.85錢,蚕种共產繭1140斤平均每張89斤11兩以上,平均每錢蟻40.74斤,創造了春繭高額產量,在質量方面有95%以上系一級繭,其中有200斤特級繭。獲得丰產原因:主要是稚蚕期采用高溫、感光、多囘給桑,壯蚕期貫徹良桑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魯山縣盛產桑蚕繭的趙村区,今年创造了空前未有的歷史新記錄,蚕農們由于采用了改良种,实行了共催共育,高溫感光,薄飼多囘育,所以全区90張种均產53斤繭,二郎庙鄉栗札坪農業社养的10張种采繭600多斤,並且大大提高了質量。雪白的絲照亮了收絲門市部,驗絲的同志和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东北各蚕区春放柞蚕的制种,有史以来都是用杏、柳等枝条絹制的条筐进行产卵。为了防止蚕蛾飞逃,裝入产卵蛾后,要將框子盖上。产卵后,經过一定时間,再用細树条扎成小把,將卵从筐上刷下。这种器具和方法的缺点是:(1)筐內空气不流通,蛾  相似文献   

20.
我养蜂已經有30年了,自从1955年向当地农業社提出入社的要求,并經社委会批准在1956年春季將我30多群和全部蜂具都折价入了社,我成了農業社的养蜂員。在这兩年的經营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合作化不但給農業帶來好处,对养蜂業也帶來了从前想也想不到的好处。从前的养蜂人员,在采蜜的季節里都感到人力不够。入社以后,劳动力就有了調剂的可能,1956年,社內組織了一小部分劳动力,在一个早上的时間,把30多群蜂,背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