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野生动物是国家的一种宝贵资源。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维护和促进生态平衡,保障农、林、牧业生产,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事业,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增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仅脊椎动物就有3700多种,其中鸟类有1186种。我国有许多世界稀有的珍贵物种,建国以后,我们虽然在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做了些工作,但是由于缺少科学知识和认识上的问题,工作中的失误和十年内乱,使野生动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经济动物数量锐减,一些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长臂猴、老虎、野象、河南披鹿、黑金丝猴、灰金丝猴、扬子鳄、白鳍豚、白鹤、朱鹮、黄腹角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就有4000多种,占世界总量的10%以上.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自然界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可以这样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3.
野生动物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认真保护、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既是保持自然界物质与能量转换、交流,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重要内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可持续发展———林业的必然选择进入本世纪70年代...  相似文献   

4.
野生动物资源是国家的自然财富,是我国人民的一项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保护并发展这些资源,对于开展科学究研,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贯彻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指示的精神,认真做好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工作,特布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野生动物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之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野生动物危害是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与人们生产生活冲突的主要问题,其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态度。本文以发生在陕西及其他省区的多种野生动物危害事件为例,分析和总结了我国野生动物危害的种类和原因,并提出了加强野生动物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促进首都文明和进步北京市林业局保护处侯宝昆野生动物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保护发展野生动物,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首都地区野生动物保护,对于促进首都文明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野生动物资源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也起到极大的有影响。但是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人们肆意扑杀、土地扩张以及破坏野生动物生长环境下,逐渐濒临灭绝。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必然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威胁。针对新时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现状、保护与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然后提出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及持续利用的建议,加大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力度,为野生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8.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敖汉旗森林公安局严格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野生动物的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坚决打击各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古树名木是珍贵的资源,对区域性气候、植被、文化和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变迁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保护古树名木,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追求的需要。黄山风景区不仅风光秀丽,美景诱人,而且森林植被茂密,古树资源丰富。黄山古树保护工作起步较早,成效显著,也积累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本文结合黄山风景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从普查建档、  相似文献   

10.
野生动物资源是国家的一项宝贵财富,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平衡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之一。正因为如此,野生动物保护成了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许多有远见的政治家已不再把野生动物保护问题单纯看待,而是同政治、外交、国防、文化融为一体。我区作为全国第三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产区,近年来,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使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得以迅速发展:不断加大保护工作力度,逐步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建设,南宁地区、贺州地区、河…  相似文献   

11.
野生动物与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以来,我省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先后建起了22个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出台了《河南省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在103个县(市、区)划出了禁猎区;不少地方在政府机构中设立了专门的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得到保护、繁殖和壮大;一些地方依靠野生动物资源开展旅游、养殖和加工经营走上了脱贫致富、富民富县之路。但同时也应看到,我省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人们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亟待进一步提高。结合我省实际,当前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如何有效地控制野生动物资源的减少,进一步提高有限资源数量的合理利用率,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目标,是广大野生动物事业工作者紧迫而又任重道远的一项任务。钟山县平桂野生动物养殖场场长、科技养殖能手负访友接受笔者采访时如是说。颠沛友说,人类保护野生动物,就是要利用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就是利用野生动物的“仿生学”原理产生的。人类与野生动物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相互依存。不难想象:假如在一个没有野生动物存在的地球上,人类该如何生存?今年四岁的颠沛友,从小就对养殖…  相似文献   

13.
野生动物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发展野生动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拯救濒危物种,开展科学研究,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已经颁布实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为我国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是振兴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有力的法律保证。赤峰市境内草原广阔,又多河流湖泊,  相似文献   

14.
姜南 《森林公安》2015,(2):41-43
<正>廉政文化是指人们关于廉洁执法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在森林公安执法工作实践中,保护森林与野生动物资源不但需要有完善的森林法律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体系,还需要有完备地森林执法体系和高效的森林公安执法工作;而森林公安文化则是增强森林公安执法工作效率的软实力。森林公安廉政文化作为森林公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文化、民本文化、法治文化等文化一样是森  相似文献   

15.
禁猎是保护野生动物行之有效的措施高锦涛(柳河县林业局)野生动物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之一,它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保护野生动物,才能保护生态平衡,使人们有良好的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保护野生动物是一。顶全人类参与的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保护野生动物的...  相似文献   

16.
伊犁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敬华 《中国林业》2011,(24):41-41
野生动物资源在保护生态平衡、满足人民生活、支持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护好野生动物是历史赋了我们的责任。野生动物是人类不可缺少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野生动物资源数量和珍贵物种锐减。因此,加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湿地是自然界富有较高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供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等,每年的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  相似文献   

18.
<正>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产物,和人类共同分享自然环境。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空间不断加大,野生动物生存空间逐渐缩小,保护野生动物显得更加重要。河北省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有陆生脊椎动物530多种,约占全国的1/4;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21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7种,二级保护动物73种。我省不仅是褐马鸡、金钱豹、黑嘴鸥、大鸨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繁殖栖息地,而且还是国际  相似文献   

19.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可再生资源,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的保护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河北省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中,始终坚持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  相似文献   

20.
浅议我国保护珍贵树木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珍贵树木是我国林木资源中十分宝贵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而且许多珍贵树木记录着人类社会演变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科学文化价值。为此,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不断加强对珍贵树木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