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为本民族成员所共同具备和追求的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民族道德品格和价值准则的总和。(1)民族精神教育指为提高民族使命感、凝聚力和创造力等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2.
名牌不单单是一个识别标志,而是质量、技术、信誉、效益、信息的集合体,更是一种文化,是集知识、技术、教育、科研于一体的内涵丰富的文化。它代表着时代的精神,时代的追求,象征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民族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3.
精神这东西,人人都有不同的追求,它不可能像那句广告词一样--"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但是,这个好该怎么定位,好像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再想,就想到学者文人身上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理性"始终是一个关键词,围绕着这一词语所展开的相关理论表述与创作实践,构成了一个有迹可循、延绵不断的话语体系--"理性话语".而现代中国的这一个核心话语的构建历程,不仅凸现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品格和价值取向,而且也有效地、结构性地规约着其生产动力、运作机制以及主题追求.在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性精神时顾及对现代中国理性话语的考辨应当是对以往研究方法的一种有益补充和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鲁荷阳 《现代农业》2011,(11):91-92
德育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要开拓创新,多途径的探索加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增强青少年德育意识、养成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我国民族传统美德包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慎独为最高追求的个人修养,以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为代表的处世品格等多方面内容。教育者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重视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培养青少年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2):242-243
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在全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随着科技进步,信息化高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通过提高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担当。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应该把个人理想与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这样的家国精神的激励和召唤下,国家和民族就一定有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滋润着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大学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选择、积淀、传承所形成的共同的道德情感、价值追求、理想和信念,既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也与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打造并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年民族精神包括自强精神、贵和尚中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精神,它同时代精神相结合,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乐园》是莫里森获得诺贝尔奖后的又一部力作,一经出版便轰动美国文坛.在小说中,莫里森描述了身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黑人女性,在双重压迫下求取自我解放的艰辛历程.莫里森从女权主义视角出发,阐述了黑人女性对自我身份的不懈追求,在自我追求中,黑人女性已经逐步成为社会前进的有力推动者和黑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并为整个黑人民族追求民族解放、探求自我主体意识提供了行动榜样.  相似文献   

10.
属于先楚神系的"高唐神女",具有神圣、淫欲、美丽三个特性.随着社会的高度理性化,在汉魏六朝"神女--美女"系列辞赋中,神女原型被一分为二或代表邪恶的情欲,或代表神圣的"道".作品中象征情欲的女性,只是为了反衬男性战胜诱惑的理性力量;象征"道"的女性,则不但给世俗浪子提供了一个永不可及的虚拟目标,而且由这种追寻所带来的幻灭感和悲剧感,充分展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坚忍.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往往会有一个让人不能忘记的标志性文化,也绝不会把它们扯到别的国家去.例如,中国的汉字、京剧、少林功夫,西班牙的斗牛,美国的拳击,泰国的人妖,巴西的桑巴舞……那么,日本有什么呢?如果说茶道是唯一代表日本文化的国粹,那么另一种像两个大胖子打架的相扑运动也可以说是他们的一种文化标志了. 日本茶道是讲程序性、仪式性、宗教(禅风)性的,这包括茶庵(亭)内的布局以及茶挂、茶花、茶点等等的细微用心体现.他们的相扑早在1909年就被日本定为国技,也讲究甚至超过了茶道的严谨.它和日本的茶道、剑道、书道、花道、棋道、酒道乃至色道等等一样,在不同形式的外表下追求着一个"道"字和一种东方民族的精神,包含着人人平等、不分强弱、不分尊卑地在一起喝茶、一起较量、一起欢乐,比较一下谁的内在力强,内修得深.因此,相扑是世界上唯一不设体重级别的运动,矮的轻的瘦的打败高的重的胖的对手的例子很多.观众们以期待的心情看待对方心与力的搏击,更希望看到弱的战胜强的.一旦满足,他们会疯狂的欢呼,尽情张扬着他们渴望追求的那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学精神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的精神,展示的是一所大学的价值观、品格特征和总体追求,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整体精神风貌.大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当代大学需要当代大学精神.因为大学必须高扬思想的旗帜、精神的风帆,引领时代与社会前行.  相似文献   

13.
儒释道和中国茶道精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余悦 《农业考古》2005,(5):115-129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世界各国的茶和茶文化,追根溯源都与中国密切相关.2005年3、4月间,<江西社会科学>主编余悦研究员应邀到日本讲学和进行茶文化交流,以"儒释道和中国茶道精神"为题作了精彩的演讲,受到热烈欢迎.演讲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道家道教对"茶道"的影响;二、儒家对"茶道"的影响作用;三、佛教思想对"茶道"的影响;四、民众观念对"茶道"的影响;五、中国茶道精神的再认识.中国茶道精神,是和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国民族性格的养成、中国民族的文化特征相一致的.中国茶道精神只是中国民族精神、中国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又是这一大的背景下的一个分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状况下,中国茶道精神的走向也必然要进行变化.  相似文献   

14.
日本竹文化现象及其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日竹文化关系、日本竹文化现状以及日本竹文化现象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考察和梳理,进而从竹之语源的角度揭示出日本竹文化的内涵特征。日本竹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竹文化的内容,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与中国竹文化相比,日本竹文化应用领域更加广泛。日本竹文化既体现了日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又展示了日本民族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竹子不仅在物质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节日的开发对发展乡村旅游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藏民族传统节日有着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宗教色彩浓厚等特点.在进行西藏民族传统节日的创新性开发时,要加强政府的规划与设计,充分利用西藏的宗教与文化资源,以便进一步推动西藏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有共性也有特性.民族精神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由于体育的特殊性,它在民族精神的铸造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体育教学时必须注重体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不仅注意锻炼身体,也要注意精神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何建明是当今影响最大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报告文学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对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准确把握与成功探索。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时代主题、民族精神、典型叙事与史诗建构等方面。具体来说,又表现出选题的重大与题材的开拓、时代主题与民族精神的和谐统一、歌颂与批判的有机融合、传统精义与典型叙事的史诗建构,等等。但其创作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某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何建明现象"再次说明:报告文学等纪实文学的学术关怀与理论建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介绍了作为草原文化艺术形式分支之一--马头琴的发展史.在分析马头琴的结构、类型以及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探讨了现代科技进步对马头琴功能品味的提升的促进作用,论述了现代木质马头琴的生产工艺技术和个部件材料的基本要求,材料性能对马头琴音质的影响.马头琴这一乐器是我们蒙古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目前云南民族电影中的亮点,“红河三部曲”折射了云南当代民族电影对外传播的一种生态.民族电影要反映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性,同时应该融合文化主体间性,追求跨文化认同的话语.《婼玛的十七岁》民族视角鲜明,其将民俗和民族历史、民族心理结合起来,使得影片具有了深层的文化主体间性;《花腰新娘》在民俗方面观赏性较强;《红河》的民族视角较弱,但影片表现了不同身份、文化之间的联系和隔阂,也是对文化间性的一种强调.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漫长的过程由人与人之间口头相传,代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的文化宝藏,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和基因,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对农事节日文化进行研究,讨论其含义、特征及文化功能,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对农事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