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贮玉米具有营养价值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木质素含量低、单位面积产量高等优点,对于牛羊来说适口性强,更适合充当畜牧业养殖用饲料。从青贮玉米的特点、饲用价值、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和收获制作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青贮玉米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青贮玉米品种利用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比我国与畜牧业发达国家青贮玉米的应用情况,对我国青贮玉米品种的选育利用和发展进行分析,指出了青贮玉米品种选育相对滞后的现状.2004 ~ 2012年9年间通过国家审定的青贮玉米品种仅27个,而且品种数量、水平均有待提高,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偏多,品种更新速度慢.借鉴国内外青贮玉米应用实际,为在畜牧业发达地区大力推广种植青贮玉米,提出了在重点发展粮饲通用型青贮玉米的同时,需要兼顾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的选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南疆地区播期与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促进青贮玉米的大面积推广,本研究以青贮玉米品种“强硕90”和“先玉1225”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播期,每个播期设置5个种植密度,对不同处理下青贮玉米农艺性状、生物产量及饲用品质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饲用品质均影响显著。A2B3处理(播种日期4月20日,种植密度9万株/hm2)综合性状较优,可为南疆地区种植青贮玉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青贮玉米是指利用鲜嫩的玉米茎叶作饲料的玉米,特点是生长迅速、短时间内可以获得较多的茎叶产量。种植高产优质的饲用作物用于制作青贮饲料是解决因解决不平衡而产生草畜矛盾的主要途径,是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的前提。青贮玉米以其生长周期短、产量高、成本低、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耐贮等特点被称为"饲料大王",当之无愧地成为畜牧业最主要的饲料资源。因此,大力发展青贮玉米,对促进畜牧业发展,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种养收入  相似文献   

5.
为了尽快建设宝鸡畜牧大市,宝鸡市九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 2004年推广了青贮玉米品种雅玉 8号和粮饲兼用品种农大 108、济单 7号等高蛋白、高脂肪、高赖氨酸、高糖分的品种 6700hm2.据调查测产,一般每 667m2生物产量 4 5~ 6 0t、子粒总产量 400~ 600kg.特别是雅玉 8号品种,受到了畜农的好评,为推广开拓了道路.为了进一步推广青贮玉米品种,促进畜牧业发展,现将存在问题、概念、特点作以下介绍,以便对青贮玉米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青贮玉米的推广种植对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当前新疆兵团农业种植结构现状,调查分析了兵团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时空分布及品种品质,并从选地与播种、品种选择与种植密度、灌水与施肥、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方面,归纳总结了青贮玉米覆膜滴灌栽培技术要点。结合兵团农业结构调整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当前青贮玉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对新疆发展青贮玉米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青贮玉米是我国玉米生产所需的特用玉米,在畜牧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畜牧业不能很好地利用玉米茎叶等部分,秸秆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青贮玉米推广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分析我国国审青贮玉米品种的杂种优势群,温热I群×瑞德黄、瑞德黄×热带种质杂优模式具有代表性。归为温热I群的有16个系,13个品种达品质一级标准。生物产量是青贮玉米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以青贮专用型为主是育种的方向。拓宽种质资源遗传改良基础是青贮玉米育种的重要手段。采用以单交种为主的组配方式完善品种试验程序,有利于遗传改良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8.
不同饲用玉米品种产量及青贮品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筛选出适宜安徽省种植的饲用玉米品种,进行了10个饲用玉米品种的产量及青贮品质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和青贮品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玉草3号’的产量最高,YA473182的产量仅次于‘玉草3号’;YA473182的氨态氮(NH3-N)含量略低于‘玉草3号’,乳酸(LA)含量显著高于‘玉草3号’,发酵品质较好;YA473182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及粗蛋白(C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且中性洗涤纤维(NDF)及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相对较少,饲用品质较好。综合考虑各玉米品种的产量及青贮品质,YA473182和‘玉草3号’最适合安徽省种植利用,‘瑞德2号’和‘豫青3230’也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收获期对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料不足已成为影响寒地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围绕着人们对青贮玉米不同收获期的质量和缺乏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这一问题,以青贮玉米龙辐单208、东青1号、吉饲8号和中原单32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收割期对青贮玉米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北方寒地青贮玉米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及其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试验结果表明,青贮玉米整株鲜草产量在授粉后20~30天较高,干物质产量随着收获期的延迟而不断增加,不同青贮玉米品种的干物质分配差异很大。从干物质积累角度讲北方寒地青贮玉米适宜收获期为授粉后40~50天。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区畜牧业的发展,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为了适应生产上对青贮玉米品种的需求,从国内外引进青贮玉米品种进行试验,以筛选出生物产量高、品质优的青贮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1.
影响青贮玉米品质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青贮玉米是反刍动物的重要粗饲料来源。优质的青贮玉米具有生物学产量高、干物质含量高,粗蛋白含量高、淀粉含量高,纤维素含量低,消化率高等特征。青贮玉米的品质很不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影响青贮玉米品质的因素主要包括青贮玉米的品种、生长季的栽培管理措施、玉米的收割时间、青贮措施、添加剂等。本文综述影响青贮玉米品质的主要因素,为青贮玉米生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双季青贮玉米模式物质生产及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畜牧业产品需求不断增加,“节粮型”草食牲畜的高效舍饲畜牧业已向农区转移。为建立与农区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型饲料生产技术体系,2004—2005年在热量资源限制的两熟北缘区北京地区进行了双季青贮玉米周年高产的技术探索,对双季青贮玉米与冬小麦-夏玉米和单季春玉米不同模式的物质积累量和生育过程的光、温、水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进行系统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双季青贮地膜玉米-玉米模式优于传统模式冬小麦-夏玉米,其全年干物质生产率提高10.3%,能量提高12%,总辐射利用效率提高12.5%,热量资源生产效率提高22.5%,水分生产效率增加36.3%。与单季春玉米模式相比,在干物质生产率、能量、总辐射利用效率、光能生产效率上更具有明显优势。由此可见,通过利用全年两季C4玉米的高光效,早春覆膜栽培以及两季品种有效配置,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两熟区的自然资源,而且为该区畜牧发展提供了一条新型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在临沂地区最佳种植密度,设置了4个密度梯度(60 000、75 000、90 000、105 000株/hm 2),研究种植密度对专用型青贮玉米雅玉8号和粮饲兼用型玉米登海605饲用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不同类型青贮玉米鲜草、干草产量影响显著,密度增加,青贮玉米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密度75 000株/hm 2时均获得最高鲜草、干草产量。密度对不同类型青贮玉米粗脂肪、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子粒产量、粗蛋白产量、粗脂肪产量、可消化干物质、相对饲喂价值、无氮浸出物含量和总能量影响显著,密度增加,雅玉8号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可消化干物质、干物质采食量、相对饲喂价值和无氮浸出物含量下降,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上升趋势,子粒产量、粗蛋白、粗脂肪产量和总能量先增加后减少,在密度75 000株/hm 2均获得最高子粒、粗蛋白、粗脂肪产量。从饲料总能量来说,专用型青贮玉米雅玉8号和粮饲兼用型玉米登海605在山东临沂地区饲用的最佳种植密度均为75 000株/hm 2。  相似文献   

14.
不同青贮玉米品种与紫花苜蓿的间作效应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不同青贮玉米品种与紫花苜蓿的间作表明,间作青贮玉米边际效应显著,并因品种和生育时期的不同而异。大喇叭口期,间作青贮玉米光照强度和透光率比单作的提高,在基部为15.3%~88.1%和15.1%~89.0%,在中部为52.1%~74.1%和51.2%~73.0%。全生育期内,间作青贮玉米平均透光率比单作的提高,在基部为49.5%~62.1%,中部为40.7%~56.6%。5~30 cm土层地温从上到下呈递减趋势,同一土层温度均为间作高于单作;5 cm土层生育期内的平均地温间作比单作提高了1.0%~1.8%。收获期,间作青贮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比相同种植面积的单作玉米分别提高了2.3%~20.9%、0.4%~7.6%和2.2%~19.6%。间作复合群体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比单作玉米分别提高了30.8%~59.1%和99.4%~137.5%,而鲜草和干草产量比单作玉米分别降低了22.7%~32.3%和17.6%~28.2%,比单作紫花苜蓿分别提高了156.7%~202.4%和176.5%~197.5%。间作紫花苜蓿初花期鲜草和干草产量及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表现出边行劣势,但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间作复合群体可充分利用田间光照和地温条件,并且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覆盖地面、防风固沙、培肥地力的作用,第2年5~6月份即可收获第一茬,不仅可以解决内蒙古因缺草而影响养殖业发展的问题,而且为间作青贮玉米提供了较大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5.
冀西北高原地区饲用玉米地膜覆盖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冀西北高原地膜覆盖对饲用玉米田土壤温度水分效应、植株的生物量和养分积累及产量效果,结果表明:7月下旬前0~20cm土壤10d平均温度地膜覆盖比裸地高1.85℃;饲用玉米生长前期保墒作用明显,为玉米随后的快速生长期的高额耗水奠定了物质基础;覆膜促进了饲用玉米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使得植株具备了进行高同化能力的营养状态;通过对生物量累积量的Logistic方程拟合,进一步量化了玉米膜地和裸地间生物累积量的差异。覆膜的增温保水作用,使玉米干草产量提高了25.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0%。研究表明,地膜覆盖饲用玉米为高效利用自然降水和解决当地的饲草短缺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华北农牧交错区两种土壤类型下青饲玉米的施氮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区饲草量少质差的现实问题, 在区域草甸栗钙土和沙质栗钙土条件下, 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量对青饲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及肥水利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草甸栗钙土田和沙质栗钙土田施氮比不施氮青饲玉米生物产量分别增加36.1%和106.0%, 植株氮素含量分别提高108.0%和81.9%, 且在草甸栗钙土田出现氮素的奢侈吸收现象; 施氮使草甸栗钙土田玉米植株磷素含量提高10.9%, 但沙质栗钙土田玉米磷素含量降低; 玉米植株粗蛋白、粗脂肪的含量和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 草甸栗钙土田分别增产1.60倍和2.10倍, 沙质栗钙土田分别增产2.74倍和1.36倍; 施氮显著提高青饲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 草甸栗钙土田增幅为27%~45%, 相当于多供水82.5~135.7 mm; 沙质栗钙土田增幅为95%~97%, 相当于多供水294.9~258.5 mm。故华北农牧交错区青饲玉米施氮是快速提高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以及高效利用肥水资源的有效技术手段, 草甸栗钙土田不超过200 kg hm-2、沙质栗钙土田不少于135 kg hm-2, 是兼顾玉米产量、品质与肥水高效利用的适宜施氮量。  相似文献   

17.
青贮玉米有整株青贮和粮饲兼用两种主要利用方式,一些通过审定的青贮玉米品种具有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均较高的特点,而实现经济效益最优最终决定青贮玉米的推广和应用价值。以京科青贮516和农大108两个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乳熟期整株产量、完熟期子粒产量以及经济效益差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关的分析与研究,综合比较,整株青贮经济效益要高于收获子粒,京科青贮516在60000株/hm2密度乳熟期生物产量、成熟期子粒产量均最高,不同收获期的所有组合中经济效益居第1位和第2位,乳熟期效益为7113.9元/hm2,完熟期效益为6947.7元/hm2,对乳熟期和完熟期的经济效益值进行成对数据t测验,t=1.775,t0.05=2.571,t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豫西地区筛选到适宜的青贮玉米品种,以‘郑青3号’、‘京科932’、‘川单99’、‘郑单958’和‘雅玉8号’(对照处理)为材料,通过分析不同品种抽雄吐丝期的光合特性指标和荧光特性指标,结合最终鲜干草产量以及籽粒产量结果进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郑单958’和‘川单99’表现较好的光合性能,‘川单99’表现出较好的叶绿素荧光性能且具有较高的鲜草产量,‘郑单958’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因此,‘川单99’是豫西地区种植较为适宜的青贮玉米品种,‘郑单958’则是豫西地区收获籽粒和青贮饲料均适宜的兼用型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9.
Australian farming systems have an enduring history of crop–livestock integration which emerged in the face of high climate variability, infertile soils and variable landscapes. Ley farming systems with phases of shorter annual legume pasture phases with cereal crops predominate but, emerging sustainability issues and the need to manage risk is driving ongoing innovation in crop–livestock integration. We discuss the recent evolution of selected innovations that integrate crop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their impacts on farm productivity, sustainability and business risk. Dual-purpose use of cereals and canola (Brassica napus) for forage during the vegetative stage while still harvesting for grain is now practiced throughout southern Australia's cropping zone. This practice provides risk management benefits, diversifies crop rotations, reduces pressure on other feed resources and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both livestock and crop productivity from farms by 25–75% with little increase in inputs. Sacrificially grazing crops when expected grain yield is low and/or livestock prices are attractive relative to grain provides further flexibility in crop–livestock management systems vital for business risk management in a variable climate. Replacing annual pastures with perennial pasture phases in rotation with crops can provide a range of benefits including improved hydrological balance to reduce dryland salinity, subsoil acidification and water-logging, provide a management tool for herbicide-resistant or problem weeds, improved soil nutrient and carbon stocks as well as increased livestock productivity by filling feed gaps. In some environments, integration of perennial forages in mixtures with cropping, such as alley cropping and inter-cropping, also provide options for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outcomes. These practices are all innovations that provide flexibility and enable tactical decisions about the mix of enterprises and allocation of land and forage resources to be adjusted in response to climate and price. We discuss these innov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merging constraints to crop–livestock integration in Australia including the continuing decline in labour availability on farms and increasing management skill required to optimise enterprise profitability.  相似文献   

20.
山西高寒冷凉区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山西高寒冷凉区种植面积较大的30个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以永玉3号为对照)进行鲜产量、品质、抗性等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0个参试品种中鲜产量比永玉3号增产的有12个品种,其中达到显著水平的有2个品种。子粒产量比永玉3号增产的有14个品种,其中达到显著水平的有8个品种。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有6个品种的总可消化养分量比永玉3号高(1.0%~3.0%),分别为豫青贮23、晋单65号、先玉508、文玉3号、大丰26号和金岭青贮10号。综合不同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在全株玉米干物质含量为30.0%~35.0%、子粒乳线百分比为40.00%~50.00%时为最佳收获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