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对徂徕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进行了范围和功能区调整,调整后徂徕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951hm2,其中核心区面积3777hm2,面积不变、范围不变;缓冲区面积3580hm2,面积增加22hm2,范围微调;实验区面积3594hm2,面积增加14hm2,范围微调;保护区总面积增加36hm2。保护区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保护区内的主要保护对象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基于独山都柳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重点保护对象分布情况、区划范围,根据生态完整性原则、物种的有效保护原则,采用自然区划和人工区划相结合,对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根据分区,保护区总面积21734hm2,其中:实验区面积11163hm2,缓冲区面积4487hm2,核心区面积6084hm2。  相似文献   

3.
冰川与湿地是山地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2011—2013年,采取遥感监测、地面调查及文献资料,调查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冰川与湿地资源,结果表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冰川1 219条,冰川面积485.39km2,冰储量15.81km3。湿地面积20.37万hm2,其中,天然内陆湿地面积20.21万hm2,人工湿地0.17万hm2。当前,因气候变暖、超载放牧、监测研究落后、管理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祁连山区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依据保护区功能区及人为干扰因子,提出了保护区冰川与湿地保护管理区划及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龙江森工集团依据林资发〔2009〕214号文件和国家相关法规、条例,区划界定国家级公益林2431255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27%,保护了重点脆弱生态区域的环境。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兼顾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衔接,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加强国家级公益林数据档案、图面资料、本底资源调查、管护经营的管理,对发挥国家级公益林的生态作用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合理地划定保护分区是平衡当前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关键,也是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的重要环节。以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运用优化的Marxan模型、ArcGIS空间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识别保护价值高、保护成本低的规划单元,构建以低成本协调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矛盾的优先保护格局,并明确生态旅游适宜性分区方法与管理策略。结果表明: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优先保护单元共403个,面积共100.75 km2。区域内生态旅游适宜性Ⅱ、Ⅲ级所占区块面积较大,分别为47.11%、25.48%;Ⅰ级、Ⅳ级与Ⅴ级地区面积均较小。综合划定了以3大功能区和7类功能亚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功能分区。研究结果有助于服务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生态旅游功能区划决策实施。  相似文献   

6.
曾祥玲 《绿色科技》2020,(6):56-57,60
为了使朝阳清风岭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区划更加科学合理,对自然保护区的调整原则、调整理由、调整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调整方案,并对保护区调整后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以期提高管理效率和保护效益、推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然保护区是对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等进行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方式,其功能区划是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中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现状,以期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存在功能区缺失、缓冲区设置不合理和分区片段化等问题。实验区平均比例也要高于核心区和缓冲区,超过其总面积的1/3。在功能区划调整时,超过一半的自然保护区调减了其总面积。功能区划调整的主要原因涉及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保护区内工程建设项目和矿产资源开发等。未来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或调整应更多地关注于其管理目标、连通性、最小面积、与相邻保护区的协调、功能分区的有效性以及相关科学理论的验证等。  相似文献   

8.
沈阳市五龙山市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的理由,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调整后范围及功能区划适宜性评价,自然环境变化状况,自然保护区价值评价来阐述范围调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建立清镇市贵州红山茶县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及保护区的自然性、多样性、特有性、脆弱性、典型性等自然属性,分析了保护区保护面积的适宜性、保护的科学价值、经济和社会价值。同时,提出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结论和保护区区划原则,并进行功能区划。最后,对保护区建设内容进行了初步规划。  相似文献   

10.
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调查和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保护区功能区分区指标体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保护区不同保护对象及自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按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准则,科学合理地完成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265.3万hm2范围的功能区区划,为保护区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保护区进行了初步评价,介绍了保护区的资源状况,选取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脆弱性、典型性、面积适宜性、科研价值等指标评价了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阐述了保护区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讨论了保护区的管理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壶瓶山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棠山自然保护区为森林类型,主要保护油松栎类混交林的顶极群落、野生动物和医巫闾山北侧的独特景观。保护区区划面积3150hm2,有林面积2537hm2,其中有天然次生林1477hm2、人工林1060hm2。该区处于华北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的交汇处,东邻长白植物区系。植物种类繁多,共有87科634种;动物资源丰富,有陆生脊椎动物21目53科162种。通过对核心区的封禁和科学管理,使天然次生林逐步恢复,为研究辽西森林生态演替规律提供天然实验区。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建立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及保护区的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脆弱性等自然属性,分析了保护区保护面积的适宜性、保护的科学价值、经济和社会价值以及管理水平;提出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结论;确定银杉、资源冷杉和南方红豆杉群落、原生性常绿阔叶林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  相似文献   

14.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是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的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文中介绍了保护区的基本特点,阐述了保护区建立以来在保护区建设、科研监测、教育培训、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旅游等方面有效管理取得的成就,并对保护区管理类型的定位、健全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完善保护区功能区域的划分、完善生态系统综合定位实验站、建设一个独特的生态旅游区等方面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充实河北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资料,提高监测能力和监测水平,雾灵山保护区自2015年开始将红外相机技术应用到野生动植物的资源调查和管护中。目前应用红外相机技术发现兽类5目10科14种,鸟类4目6科10种,掌握了区内主要物种猪獾(Arctonyx collaris)、狍(Capreolus)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日活动节律,补充了保护区的本底调查资料,为保护区进一步开展金钱豹(Panthera pardus)、斑羚(Naemorhedus goral)和鸟类多样性等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保护区制定关于野生动物资源的相关管护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威胁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处秦岭山脉中段的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325hm^2。1996~1997年进行了一次多目标调查。1998-2001年进行了保护野生动物、宗教活动、旅游等对环境影响的监测和研究。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具有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种性、遗传多样性等的特点。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目前受到的威胁,提出了今后保护管理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位于香格里拉县的碧塔海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181hm^2,保持着完整的高原湿地系统和周边森林生态系统。文章分析了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存在的旅游开发、外来物种入侵、林权不清等问题,据此提出了搞好规划、理顺关系、禁止引进外来物种、开展社区共管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卫凡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3):43-45,53
对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盈江片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价,结果认为,该保护区是我国纬度最北的热带雨林的一块宝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保护物种也非常丰富,生态保护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目前保护区保护管理机构的层次和能力与保护对象不相协调,急待加强.藉此,对今后的自然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珠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位及其保护重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珠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滇东高原曲靖市的沾益县和宣威市境内 ,总面积为 2 30 4 5 9hm2 ,由于历史上开发较早 ,导致环境恶化 ,生态脆弱 ,湿地遭到严重破坏 ,因此要对珠江源生态环境实施全方位多角度保护 ,其保护重点为 :自然遗迹 ;喀斯特湿地系统 ;森林植被 ;生物物种等。建议今后对保护重点实施分类管理 ,并尽快建立管理机构 ,强化管理措施 ,理顺条块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即破碎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中马尾松、竹林、黄山松是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景观类型,三者面积与周长之和分别占全区的60.48%和46.79%;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周长、斑快数的分布极不平衡,尤其在3类主要斑块类型中,在斑块面积、周长方面差异显著;农田、居住地、经济林等人工和半人工经营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高,而黄山松各天然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低,表明人类经营活动的干扰是导致自然保护区破碎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