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再论坝系农业及有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黄土高原的资源利用和大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经济的角度对坝系农业是治黄之本的治黄方略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与坝系农业有关的几个问题,最后指出坝系农业实难为治黄之本。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防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北黄土高原区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貌和气候等自然特点,以及人类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针对新水土保持法及新时期治黄新理念,就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防治进行了探讨,提出该区水土流失存在的主要问题、防治的新思路,希望为今后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治黄之本在于水土保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幅度很大,有时异常强烈,有时则很轻微。子午岭地区土壤侵蚀由强变弱的实例以及许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先进典型说明,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完全可以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自然侵蚀为主” 的论断并由此而得出“水土保持只能治理人为加速侵蚀部分,对自然侵蚀是无能为力的”结论是不恰当的;仅靠打坝淤地,发展坝系农业,解决不了群众的生活问题,“治黄之本在于打坝淤地”的提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水土保持才是根治黄河水害、促进当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是黄河下游河患的根源。制止水土流失是治黄的核心,是发展当地农、林、牧生产的根本施措。本文拟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探讨治理水土流失的途径。一、水土流失的现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由来已久,早在更新世黄土堆积过程中就有侵蚀发生,当时速度较慢,参与人类活动影响以后侵蚀加快。尤其是秦汉以来日益加剧,越到近期越严  相似文献   

5.
我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土地合理利用和“大农业”生产深感关切。近年来对这些问题,又作了些冷静的探索,认为不管治黄也罢,使亿万人民生活富裕起来也罢,关键在于能否把黄土高原的降水全部“就地入渗拦蓄”,因而提出把它作为整治黄土高原的方略,以期在30—50年内真正实现“群众生产遵规律,植树种草催河清”的愿望。现仅就黄土高原土地整治的紧迫性;黄土高原土地整治的方略和黄土高原整治的途径等三方面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土保持》1998,(12):20-23
天水、西峰、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下简称“三站”),是水利部、黄委会在黄土高原三个不同类型区设立的科学研究机构,曾被誉为我国水土保持科研的“三大支柱站”。建站四五十年来,“三站”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为治黄服务的方向,先后开展了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批准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 ,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黄河治理开发的三大任务之一 ,确立了水土保持工作在治黄中的根本地位 ,明确了今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略、工作思路、奋斗目标、防治重点及保证规划实施的措施。规划的实施 ,对于黄河长治久安、加快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保持水土资源,建设和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当前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之危害人所共知.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而黄河的泥沙又是黄河下游洪水泛滥成灾的根源.因此,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早在明朝初期,就有人开始提出"治水先治源"的方略.民国时期,中外专家进一步提出了上、中、下游全面治理黄河的意见.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方略日趋完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这一观点日益明确.已有的研究表明,植被是抑制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恢复植被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重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现代水土保持科学的发展,自李仪址、张含英诸位先生提出治黄必须治沙,治沙必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人手的观点,并拟定以减流减沙为目标的土地善用、地形改变、农作改善和沟壑控制4大技术以来,至今已有80余年。80多年来中国水土保持经历了初期单项技术治理阶段、治理与山区发展相结合阶段和综合治理与大农业发展相结合3个阶段。至20世纪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为强烈侵蚀地区,也是黄河下游河床粗泥沙主要来源区。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另一方面,区域内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到21世纪将建成世界级煤田。鉴于治黄和煤田开发的紧迫需要,本区迎来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环境整治的新机遇。根据工矿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试区,探讨了工矿业与农业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农林牧生产走向商品化,走向市场的综合治理模式和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黄河水土保持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治黄以来,黄河水土保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05年底,黄土高原地区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万km2,建成淤地坝12.21万座,改善了生态环境,减轻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60年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是在进行战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力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和逐步发展的。提出了近期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对黄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理论,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和计算显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地增加了当地和下游引黄灌区的生态承载力。以2000年为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增加的生态承载力达1444.24万hm2,其中黄土高原当地约占77.74%,黄河下游灌区约占22.26%,说明水土保持对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人口)承载力的重要作用,以及黄土高原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黄河流域生态修复适宜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黄河流域不仅是黄河发源地,也是黄河流域主要产流区和水量的供给区之一,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影响.由于地处特殊地理位置和不利自然条件,生态修复尤为重要.生态修复范围可分为黄河河源区生态建设区、东部黄土高原水蚀生态建设区,通过对分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初步分析,认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改善青海省黄河流域生态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河网密度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网密度是表现流域流水地貌的重要指标,研究河网密度有助于对流域整体水文地貌过程发展演化的理解。基于30 m分辨率全球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Archydro模块,在ArcGIS平台上提取了黄河流域花园口水文站以上的水系,并计算出河网密度,分析了黄河流域花园口水文站以上区域河网密度的空间分布,并就地貌、降雨量和植被覆盖等因素分析了自然要素对流域河网密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空间分布上,从西北向东南先增加后略微减少。西北沙漠区的河网密度非常低,高值区位于黄河中游的沙漠-黄土过渡区,再向东南又有所减小,西南区域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落差大,河网密度值也较高;(2)统计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河网密度符合正态分布,表明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河网密度主要受到地貌的控制,在高差小于1 000 m和坡度<9°时,河网密度随落差和坡度增大而增大,当它们进一步增加时,河网密度有所减小。同时,河网密度的空间分布与降雨量和植被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对应性,随着降雨量和植被覆盖的增加,河网密度逐渐增加,但在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后,河网密度与降雨量和植被覆盖又表现出负相关,负相关区域主要出现在东南部边缘。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水资源十分短缺,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黄河下游日趋严重的断流现象,引起了中央领导、国家主管部门和有关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上、中、下游兼顾,近、中、远期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实行降水资源与河川径流开发利用并举。在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6.
根据历史记载和灾害系统分析方法,认为黄河自东汉以来确实存在相对稳定的时期。黄河水患较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包括3个方面:(1)由气候原因导致的黄河下游来水量的减少和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由农转牧导致的水土流失的减少,进而使黄河下游河水含沙量的减少,河道淤积速率低。(2)王景治理黄河和黄河下游大量湖泊沼泽的存在大大提高了黄河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3)由战乱导致的华北平原人口稀疏,经济发展的脆弱性低。  相似文献   

17.
利用近55a黄河下游输沙率数据,分析泥沙通量在下游的时空变化,得出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各河段泥沙通量的变化速度,孙口以上和艾山-洛口段变化较大.通过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发现下游年、汛期、非汛期以及多数月泥沙通量显著性减小,其它月份部分站点也有减小趋势.利用有序聚类法得出各站年泥沙通量序列的一级跳跃发生在1979~1986年间,二级跳跃分别发生在1968年、1996年、1999年.利用小波变换的方法,得出年泥沙通量序列具有2~4a的周期,部分时段有8~12a周期,部分河段有17~21a的周期.泥沙通量序列的趋势、跳跃和周期变化与降雨、水土保持、水库拦蓄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发展黄自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郑州450003)NewAdvanc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WorkintheYellowRiverBasin¥HuangZiqiang(YellowRiverC...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中上游流域生态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黄河中上游流域72.31万km2为研究区,通过遥感信息提取、常规资料分析和野外调查研究,将研究区分为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区、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生态区、黄土高原生态区和24个生态亚区.在此基础上,选择指标因子,建立数学模型,利用ArcInfo系统对黄河中上游流域生态质量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和分析,实现了大区域生态质量的定量评价和质量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20.
<正>黄河与黄土高原的治理开发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举国上下都在关注、思考.围绕这个问题,我对山西黄河流域的61个县,特别是沿黄河(北起偏关、南至垣曲)的19个县作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所到之处,采取边看边议、走访座谈、回忆对比、查阅资料、分析论证等方式,同当地干部、群众、科技人员一道,探讨不同时期黄土高原治理的成败得失,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治山治水的新鲜经验,寻求其中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对策,逐步掌握战胜黄河水害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主动权.经过调查研究和工作实践,对这一问题形成了一些基本认识,集中一点就是:黄土高原的治理开发,既是治理黄河水害的根本大计,也是振兴黄河流域的重大战略.这是一项巨大的生态系统工程,要在遍布黄土高原的千山万壑展开全方位大面积治理开发,必须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实施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