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3月25日,石漠化地区(广西)竹类等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示范项目在广西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启动;26日,南方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技术应用示范建设项目在广西凌云县东和乡白马村半站屯启动。这两个项目的启动,标志着覆盖广西、贵州、云南三省的国家石漠化治理示范项目正式拉开帷幕。石漠化地区竹类等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示范项目投资100万元,由广西区林业局组织,  相似文献   

2.
11月22日至24日,由国家林业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和四川省林业厅支持的中日技术合作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成果普及推广会在成都召开。国家林业局《森林法》修定领导小组组长张蕾、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章红燕及国家科技部、日本驻华使馆代表和来自十几个省市的一百七十余名林业技术人员参会。经过五年的时间,该项目经过中日双方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在项目区制定出具有代表性的灾后森林恢复计划,建立起与灾后森林植被恢复施工方法有关的关键技术体系,强化了灾后森林植被恢复工程所需要的技术培训内容与体制,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灾区森林植被恢复问题及其生态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境内发生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我国大陆历史上发生的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灾害干扰事件。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使区域生态功能衰退显著。本文在分析地震对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基础上,总结了震后3年来在森林植被恢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灾后森林植被恢复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4.
海岛困难立地条件下植被恢复与重建是目前恢复生态学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尚无可直接利用的技术模式,难度较大。该文总结了困难立地下植被恢复的关键技术,包括植物选择、土壤基质的改良以及造林措施;另外,还以莆田市秀屿区南日岛为例,选择坡度、坡向、有效土层厚度、石砾含量4个因子作为植被恢复作业设计的主导因子,设计了22种技术模式,以期为后续全省海岛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首云铁矿尾矿库采矿迹地利用覆盖客土加生态植被毯措施9年来恢复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对不同恢复年限的植被生态系统碳密度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恢复植被地上部分碳密度呈现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恢复5年后植被地上部分碳密度趋于稳定;根系碳密度随着恢复年限与地上部分碳密度呈相同的趋势;枯落物碳密度随恢复年限呈增加趋势,恢复6年后碳密度变化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恢复年限呈现增加趋势,各层有机碳密度均显著低于周边自然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周边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为恢复植被土壤碳密度的2.07~2.87倍,铁矿采矿迹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具有较大的碳汇潜能。  相似文献   

6.
正密云区开展征占用林地植被恢复检查验收工作涉及植被恢复造林650亩,分布在太师屯、古北口和大城子3个镇,共栽植侧柏、油松、黄栌、五角枫、山杏等树种4万余株。检查结果显示,2013、2014年度植被恢复保存率分别达到85%和87%,2015年植被恢复成活率达到90%,均达到合格标准,较好地完成了征占用林地的植被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7.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首要工作。在回顾国内外植被恢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提出了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 总结了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包括植被恢复目标的确定、植被恢复的步骤与途径及其采用的技术方法, 最后探讨了植被恢复研究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南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长江、红河、怒江和澜沧江等流域中、上游地区。该区域气候干热、植被稀少、土壤干旱瘠薄、水土流失严重, 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也是我国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极为困难的区域。文中通过回顾其植被恢复历程, 对现有植被演变过程、植被恢复的途径与方法、植物逆境适应保护机制研究及其适宜树种筛选与引种、植被恢复与特色资源培育利用等进行系统比较分析, 总结了数十年来植被恢复研究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阐述了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提出加速构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是实现干热河谷地区及其所在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西南地区森林"双增"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对陕西省吴起县城周边地区进行样地植被和土壤调查,研究退耕还林过程中人工植被恢复区与自然植被恢复区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通过退耕还林可使植被得以恢复,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在自然植被恢复区,植物群落主要以草本群落为主,偶见一些灌木群落.在人工植被恢复区,乔、灌、草3种植被群落均有分布,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差异不大.人工植被恢复区草本群落的各多样性指标略高于自然植被恢复区.在生物量方面,人工恢复区明显高于自然恢复区.由此可见,人工恢复区植被恢复程度优于自然恢复区,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有助于提高植被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山体滑坡区的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资兴市于2006年7月15日受热带风暴的影响,普降暴雨,造成大范围的塌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对此进行了灾害形成机理分析,提出了工程治理技术,自然恢复和生态恢复植被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效果,改善废弃稀土矿区的生态环境,选用5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进行3年的试验。通过分析其成活率或保存率、郁闭度、地表植被覆盖度、土壤改善情况,研究各模式对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佳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乔灌草配置模式(A5):构树+胡枝子+香根草最适宜该矿区植被恢复。为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加快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生态建设,为赣南等南方矿区环境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中德财政合作中国北方荒漠化综合治理宁夏项目的任务安排,受瑞欧发展中心邀请,由林业厅项目办牵头,组成了13人团队于2016年11月6日—19日团赴西班牙参加"近自然林业理论在植被恢复中的实际运用培训",本次培训内容丰富,点多面广,涵盖了林业生产中的人工林营造、资源保护、森林经营抚育、次生林改造、荒漠植被恢复、节水灌溉、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城市苗圃经营、林业科研成果转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林业》2008,(8):47-47
神华集团准格尔煤田有限责任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从1996年开始启动矿区植被恢复工程,截至2007年底.共投入资金4500万元,植被恢复造林面积达11245亩,保存率均在85%以上。植被恢复采用沙棘、欧李、柠条、香花槐、臭柏、侧柏、油松、新疆杨、小叶杨等混交形式,林分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技术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煤矸石山作为矿区主要废弃地类型之一,严重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目前,对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矸石山的环境危害、基质改良和植物生长状况的分析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矸石山植被恢复理论的研究.本文在分析了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研究现状和煤矸石山植被恢复存在的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立地条件分析与评价、矸石山基质改良技术、树种选择和规划、抗旱造林栽植技术、植被抚育管理技术和植被恢复的监测与评价等组成的矸石山的植被恢复“六阶段“技术模式,加深了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理论研究,为矸石山的植被恢复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特大地震及以后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对崇州市生态系统和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尽早修复区内受损生态系统和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四川省确定了崇州市“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设任务.对崇州市“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设监理进行探讨,希望对业内工作人士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原则与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黄河反复冲淤和人类频繁活动的影响,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开展植被恢复已是保护区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基于对保护区内植被分布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保护区在植被恢复时应考虑保护优先、依法治理,自然为主、人工为辅,因地制宜、适地适植被,适度利用、持续发展、统筹规划、多措施并举等原则,并提出自然恢复、人促自然恢复、人工生态恢复等3种植被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热河谷因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而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难点,且一直是生态恢复的热点区域.本文从干热河谷的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植被恢复历史、恢复目标、植被种类筛选、恢复技术、人工植被生态评价等方面概括总结了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的进展与现状,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提出未来研究应予重视或优先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简要阐述了植被恢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回顾,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今后在该地区植被恢复中遵循生态稳定性原则、适地适树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恢复与利用原则,并提出了植被恢复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大红山矿区植被恢复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红山矿区地形、地势及植被恢复地块类型、当地林产业发展的特点,按照矿区植被恢复与矿企业创建国家“环境友好型”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思路,提出矿区植被恢复技术,主要包括树种选择、整地、客土、树种配置、树木种植等方面,并阐述各类技术要点。通过对大红山矿区进行植被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植被恢复成效显著,矿区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03年榆次区津水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的分析,提出了项目治理中植被恢复治理措施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就山西省植被生态恢复治理模式提出了建议和新的治理思路,以期能在今后的治理中提高植被恢复治理效率,改善山西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