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解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及生境需求,对其栖息地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陕西宜川原麝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应用GIS结合保护区红外相机、野外实测原麝分布点数据,利用R语言对MaxEnt模型优化后建模,对保护区原麝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分析各变量因子的权重值。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良好,保护区内原麝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61.3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75%;次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100.32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0.28%;不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37.8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97%。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和距河流距离是贡献率排前4的环境因子。保护区内人为因素干扰比较小,原麝在针阔混交林、海拔1 200~1 500 m和坡度20°以上的生境中出现概率较高,建议根据生境适宜性调整保护区范围(尤其是实验区范围),并在山体之间建立廊道,加强对原麝及其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掌握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的分布、种群大小及与生境适宜性的关系是对濒危马麝开展可持续就地保护的前提和基础。2021年7月1日—8月25日,采用样线法和粪堆计数法对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麝种群进行调查,分析马麝的分布和种群大小与保护区夏季生境适宜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分布有马麝922~1 480头,主要分布在适宜生境内,平均种群密度为(4.00±0.93)头/km2;随夏季生境适宜性的增加,马麝的种群密度也呈上升趋势,高适宜区生境种群密度可达(18.01±1.36)头/km2。兴隆山保护区可通过生境保育提升其非适宜区的生境质量,扩大马麝的分布范围,促进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3.
2009年7月、8月,2010年3月中旬、5月下旬,对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进行野外考察并在生境适宜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FRAGSTATS 3.3软件对达赉湖地区蒙原羚生境进行景观格局分析。通过比较1998年和2010年达赉湖地区蒙原羚生境适宜度评价结果,表明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一般适宜生境、中度适宜生境和适宜生境的斑块不断被分割成更小的斑块,破碎化程度加大。蒙原羚不适宜生境斑块面积在增加,而一般适宜斑块、中度适宜生境和适宜斑块面积在减小,并且适宜生境面积变化程度最大。因此应加强对适宜生境斑块的有效管理,严格控制和降低来自斑块外部的干扰,同时加强对中度适宜生境和一般适宜生境生态功能的恢复,严格控制草场载畜量。另外,应对不适宜生境的草地资源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并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以保护蒙原羚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了解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鼠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于2018-2019年采用铗日法对该区10种不同生境类型下的25个调查点进行鼠类调查,并对鼠类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捕获鼠类124只,分属3科6属9种;其中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和柽柳沙鼠为保护区优势鼠种。聚类和PCA分析可知安南坝保护区鼠类主要分布于2个群落。荒漠耐旱群落广泛分布于保护区各生境,耐旱-喜湿混合群落主要分布在芦苇群系和水柏枝群系生境。在调查的10种生境中,芦苇群系生境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生境。除环境因素外,鼠类群落的多样性受群落内鼠种数目和物种分配的均匀程度2个因素影响。鼠类垂直分布表现出在1400~1800 m和2600~3000 m海拔分布的鼠种多,呈现出中间低两头高的趋势。由此可见,生境类型和海拔高度影响着安南坝保护区的鼠类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5.
单叶蔓荆为我国常用中药蔓荆子的来源之一,不仅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能很好地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预测气候变化对该物种分布范围的影响可以为单叶蔓荆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获得的单叶蔓荆126个地理分布记录和22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分析了单叶蔓荆在我国全国范围内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基于该模型预测了4种气候情景下21世纪50和70年代单叶蔓荆分布范围。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预测单叶蔓荆潜在生境分布的精度较高(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方的平均面积为0.988),海拔、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冷季度降水量和最干月份降水量是影响单叶蔓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由模型预测可知,在4种气候情景下,单叶蔓荆在全国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的数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适宜生境增加较快,低适宜生境增加缓慢;到2050s阶段,适宜生境比例由当前的5.03%分别上升到15.88%、17.00%、17.59%和23.11%;低适宜生境比例由当前的8.86%分别上升到11.09%、10.31%、11.53%和12.96%;到2070s阶段,适宜生境比例分别上升到21.22%、22.21%、24.57%和30.66%;低适宜生境比例分别上升到11.85%、12.07%、13.99%和14.66%。空间分布上,单叶蔓荆的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的范围及几何中心都由沿海地区向内陆扩散;湖南和江西两省的适宜生境比例增长较快,尤其在四川境内,当前只有很小比例的低适宜生境,随着气候的变化,低适宜生境面积有所上升,并且适宜生境开始出现且增长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6.
彭向前 《野生动物》2015,(2):162-165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是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是蒙古野驴在我国种群数量最大的分布区,同时蒙古野驴也是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动物,其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变动反映着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开发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卡拉麦里山的野生动物带来了不利影响。通过路线调查和文献资料统计,比较了蒙古野驴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的历史变化,分析了卡拉麦里山蒙古野驴的栖息地现状,进行环境质量评估的同时指出了影响野驴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指出应以加强保护区建设管理为基础,在保护区周边适宜区域建立生态恢复区,恢复受损生境之间的生态走廊和饮水地,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境和恢复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7.
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种群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花鹿南方亚种被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列为濒危级,仅分布于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和浙江西北部,分布区域日益萎缩,分布区之间隔离程度较大。江西桃红岭是该亚种分布区之一,为保护该亚种,1981年成立桃红岭自然保护区,2001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解桃红岭野生梅花鹿现生种群数量,评估保护区过去30 a的保护成效,我们于2011年秋季采用直接计数的广义样线法开展梅花鹿种群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梅花鹿数量为365只,密度为2.92只/km~2,近年来梅花鹿种群增长较慢。经过30 a的保护,该保护区自然植被正在演替恢复。然而,当地的顶级植物群落可能并不是梅花鹿的适宜生境。因此,近年来,梅花鹿向保护区外扩散趋势明显,由此带来的各种管理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傅文源 《野生动物》2009,30(5):231-233,244
在人工围栏的自然生境中,采用扫描取样法和焦点取样法对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中国虎园"内13只华南虎(其中雌虎7只,雄虎6只)的采食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华南虎对采食时间、频率等受季节、生理状态、竞争等因素影响;采食行为在人工哺乳和自然哺乳成活的个体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会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是物种灭绝。研究气候变化对物种栖息地的影响,对未来研究物种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提供实践意义。以梅花鹿(Cervus nippon)为研究对象,将23个环境因子通过去相关性后得到8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了梅花鹿基准气候条件下在中国潜在生境分布,并预测了ssp245和ssp585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2021—2040年(2030s)、2041—2060年(2050s)、2061—2080年(2070s)梅花鹿潜在分布。23个环境因子中,对3个不同的梅花鹿亚种,降水季节性、海拔、最干月降水量这3个因子是影响梅花鹿生境分布的主要因子。基准气候条件下,梅花鹿的潜在生境面积占总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72%。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区内梅花鹿东北亚种当前潜在生境面积明显增加,其中ssp585情景增加程度大于ssp245情景。在ssp585情景2050s阶段,总潜在生境面积将增加524.79%;梅花鹿华南亚种当前潜在生境面积明显减少,在ssp585情景下,梅花鹿适宜生境面积减小幅度将大于ssp245情景下梅花鹿适宜生境面积减小幅度,其在相应阶段分别减少77.61%、96.29%和93.62%。适宜生境逐渐消失。梅花鹿四川亚种在ssp245、ssp585两种情景下,适宜生境面积变动较小,并且都有5%—10%的新增适宜生境。  相似文献   

10.
拉市海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丽江市,是一个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它是由拉市海及其周围的森林、草甸、沼泽、农田和居民区等生境构成。拉市海保护区多样性的生境,为该保护区中丰富多样的珍惜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本文通过2000年~2010年的遥感数据,获得针对拉市海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草地、湿地三类生态系统的十年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初、级净生产量三个生态质量指标。在此基础上,定量化评估拉市海自然保护区各生态系统质量十年动态变化,为拉市海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更加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目前唯一以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调查表明,保护区内分布有羚牛206~224头,呈片段化分布在6个生境斑块内,以210国道为界,保护区内羚牛的分布格局为西多东少。虽然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均呈缓慢增长的趋势,但频繁的人为干扰,尤其是保护区内公路、铁路建设和由此导致的生境分割,仍威胁着保护区内羚牛种群的持续生存。  相似文献   

12.
扎龙保护区丹顶鹤育雏生境选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4年3~8月,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定点观察法、样方法、因子测定法等对丹顶鹤育雏期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丹顶鹤种群的有效保护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扎龙保护区,育雏期不同阶段丹顶鹤的育雏生境选择不同,育雏前期,丹顶鹤选择芦苇沼泽,仅局限于以巢址为中心的小范围内活动;育雏后期,丹顶鹤的育雏活动范围开始向外扩展甚至与巢址生境不同,偏爱于开阔度较大且能提供水和隐蔽的苔草沼泽。  相似文献   

13.
达赉湖保护区水鸟生境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喜铁  梁秀梅 《野生动物》2009,30(5):252-254
2007年3~11月,通过样带法对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内水乌生境利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达赉湖保护区不同种水乌的生境利用显著不同,鹳形目、鸥形目和鹈形目鸟类主要选择在河漫滩草甸,鸻形目鸟类主要选择泥岸沼泽,鹤形目和鸊(?)目鸟类主要选择浅水植被区,雁形目鸟类主要选择深水区。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春季鸟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俄罗斯和蒙古三国的交界处.保护区生境多样,鸟类资源十分丰富,是东北亚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和繁殖栖息地.本文对达赉湖自然保护区春季不同生境类型(岸边、草甸草原、林地灌丛、水域、苇塘)鸟类多样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其鸟类多样性表现为水域(1.6404)岸边(1.3707)苇塘(1.1469)草原、草甸(0.9641)林地、灌丛(0.4581).而各生境均匀性表现为林地、灌丛(0.3805)水域(0.2984)草甸、草原(0.2511)苇塘(0.1494)岸边(0.0835).  相似文献   

15.
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典型的溶岩地貌。由于遭到破坏,原生性较强的森林都以斑块形式存在于各保护区中。在桂西南喀斯特地区内的13个自然保护区中,分别选择一块人为干扰较小、植被原生性较强且相对隔离的生境斑块,于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对各生境斑块中的鸟类组成进行调查。使用BINMATNEST软件分析该地区斑块生境中鸟类群落的分布格局,探求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斑块生境中的鸟类群落是否存在嵌套性分布,以及影响嵌套性格局形成的因素及其对鸟类群落嵌套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斑块生境中的鸟类群落分布符合嵌套性结构,对选择的3种斑块特征因子和4种生活特征因子使用Spearman矩阵相关性分析,只有生境专属性因子对鸟类群落的嵌套结构影响显著,结合研究地的季雨林生境特征和中性理论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对桂西南喀斯特地区的鸟类多样性保护提出了全面重视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6.
贾竞波 《野生动物》1999,20(1):20-21
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建议下,美国内政部鱼和野生动物局(US Fish andWildlife Service)1999年财政年度的经费将比1998年有大幅度的提高,总数达到了14.2亿美元.其中用来资助隶属于该局的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濒危物种、购买土地、迁徙鸟类、鱼类、生境恢复及其它项目  相似文献   

17.
莫莫格保护区的迁徙白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莫莫格保护区位于嫩江下游,界于北纬45°42′—46°19′、东经122°27′—124°4′之间。该区面积144000公顷,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沼泽湿地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迁徙途中重要停歇地之一。在1983年秋—1986年春,我们对保护区境内停歇白鹤的迁徙期与数量,分布与生境,种群组成进行了连续三年考察,发现并查清了该区的白鹤资源,为进步观察研究该区白鹤迁徙习性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虎林市为进一步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市政府干1998年11月决定建立七虎林野生动物保护区.保护区建立在七虎林林场施业区内,总面积18328hm~2.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山高林  相似文献   

19.
鸟类的个体空间分布和群落空间结构有多种影响因素,以往多数研究主要关注生境偏好的重要作用,而忽略个体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原因之一是较难排除环境所起的作用。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作为一种外来入侵植物扩散到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在当地盐沼生境形成了以互花米草为优势种的单优群落和与本土植被构成的混生群落。该群落生境类型为同时探究个体间相互作用及生境偏好在鸟类群落空间结构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天然实验场。前期对保护区调查发现该生境中繁殖鸟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少,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为优势种。为揭示盐沼生境中鸟类群落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我们于2014年3~5月共进行了4轮调查,通过观察确定雄鸟的领域范围,使用样方法采集8个生境植被参数;利用计算机模拟随机分配,使用多尺度分析的方法讨论了6个鸟种的36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个体间相互作用和生境偏好共同影响该盐沼鸟类群落的空间结构。本研究为探索鸟类在入侵植被中建群和扩散的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揭示鸟类如何适应迅速改变的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黑龙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不同土壤生境条件下羊草种群芽库的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5—9月份的取样中,扎龙保护区4种生境的羊草种群芽库数量表现为草甸土>沙土>林间风沙土>中度碱土;年龄组成均由4个龄级组成,其中均以0龄和1龄级芽占绝对优势,1龄级根茎产生的芽超过80%,2龄级根茎产生的芽较少,3龄级根茎丧失产生芽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