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来源于寄主昆虫的信息化合物对寄生蜂的寄主识别和趋性反应有较强的调控作用。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是桑天牛(Apriona germari)的卵期寄生蜂。初步研究了雌性桑天牛成虫口腔分泌物和产卵后的肛门分泌物以及裸卵等单一信息化合物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寄主识别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单一信息化合物对该寄生蜂的寄主识别均没有影响。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桑天牛成虫粪便中的信息类化合物,并且对不同提取溶剂获得的提取液进行了寄生蜂寄主趋性反应和寄主识别行为的测定,结果表明:二氯甲烷溶剂获得的提取液对该寄生蜂的趋性反应有显著影响,正己烷、甲醇、丙酮以及蒸馏水4种溶剂获得的提取液对寄生蜂的趋性反应均无影响;正己烷、二氯甲烷、甲醇3种有机溶剂获得的提取液对寄生蜂的寄主识别行为有影响,证明有机溶剂能够有效提取存在于桑天牛成虫粪便中的该寄生蜂的接触性信息化合物。利用硅胶柱层析的方法对提取液分离纯化,层析液对寄生蜂寄主识别影响的测定结果显示,用正己烷作溶剂的层析液对该寄生蜂的寄主识别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而二氯甲烷、甲醇、丙酮和蒸馏水作溶剂的4种层析液则没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桑天牛长尾啮小蜂对桑枝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嗅觉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天牛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fukutai)是蛀干害虫桑天牛(Apriona germari)的重要卵寄生蜂之一,桑天牛危害的桑枝挥发物在该寄生蜂寄主生境定向搜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触角电位(EAG)仪测定了桑天牛长尾啮小蜂对8种桑枝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发现该寄生蜂对这8种桑枝挥发物都能产生电生理反应,且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电生理反应增强。利用Y型嗅觉测定仪测定了桑天牛长尾啮小蜂对不同浓度挥发物的趋性行为,结果显示0.01%月桂烯、0.01%里那醇和1%Z-乙酸-3-己烯酯对该寄生蜂均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研究结果对揭示桑天牛长尾啮小蜂寄主定向的化学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桑枝和桑天牛虫粪挥发物对桑天牛长尾啮小蜂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天牛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fukutai)是蛀干害虫桑天牛(Apriona gernari)重要的卵期寄生蜂,开展该寄生蜂趋性行为与其寄主昆虫(桑天牛)和寄主植物(桑树)挥发物关系的研究对桑天牛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嗅觉测定表明,经不同处理的桑枝和桑天牛虫粪对桑天牛长尾啮小蜂都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且咬食桑枝和产卵桑枝的引诱活性高于正常桑枝。通过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TCT/GC-MS)对桑枝和桑天牛虫粪挥发物进行分析鉴定的结果表明:正常桑枝挥发物主要为酯类物质,咬食桑枝和产卵桑枝挥发物主要为萜烯类物质,且大多数挥发物的释放速率高于正常桑枝,咬食桑枝挥发物的数量多于正常桑枝而少于产卵桑枝;桑天牛虫粪挥发物的数量少于桑枝,主要物质为1,6-庚二炔。  相似文献   

4.
桑天牛长尾啮小蜂产卵及寄主识别行为的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桑天牛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fukutai)是桑天牛(Apriona germari)卵期寄生蜂,研究其寄生机制对桑天牛的生物防治有重要意义。该寄生蜂的产卵行为主要包括桑天牛刻槽的定向搜寻、刻槽表面的检验、寄主卵检验、产卵寄生、标记等,其中刻槽表面检验的时间较长。选择试验显示,正常刻槽产卵桑枝对寄生蜂的引诱作用明显高于正常桑枝和取食桑枝。在刻槽未产卵桑枝、刻槽产卵未涂抹分泌物桑枝和正常刻槽产卵桑枝中,正常刻槽产卵桑枝对寄生蜂的引诱作用最强,并且刻槽检验时间、寄主卵检验率和寄生率等都显著高于前两个处理。已寄生刻槽对长尾啮小蜂的引诱作用明显低于未寄生刻槽。  相似文献   

5.
白僵菌感染桑天牛幼虫致病过程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与寄主桑天牛(Apriona germari)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关系,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白僵菌分生孢子在桑天牛幼虫体表的侵染及穿透过程。结果表明,白僵菌分生孢子接种后8 h就可以附着于桑天牛幼虫体壁,12 h时可见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和附着胞,16 h即可穿透幼虫体壁;桑天牛幼虫体壁不同结构区影响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速度、附着胞形成以及芽管长度,与幼虫体壁的其它结构区相比,在幼虫体表节间膜处的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早,生长更快,并且孢子不会从幼虫体表的气孔侵入;已死亡虫体的表皮、气门均发生畸变。  相似文献   

6.
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有孤雌生殖现象,其后代几乎为雄性。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体内的一类共生菌,参与多种调控寄主的生殖活动机制。通过对外膜蛋白基因(wsp)、细菌细胞分裂蛋白基因(ftsZ)和核糖体16S rDNA基因的特异性扩增,在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的DNA中分别扩增出约600、1000和900 bp的片断,验证了米蛾体内已感染了Wolbachia;而在桑天牛卵啮小蜂的DNA中未扩增出任何片断,表明Wolbachia在桑天牛卵啮小蜂体内未被感染或感染率极低。  相似文献   

7.
花绒寄甲是目前已发现的天牛的最为有效的天敌昆虫之一,具有寿命长、寄主广和释放期长等三大特点,是天牛类害虫的克星。本文报告了花绒寄甲防治桑天牛的试验情况和效果调查,对应用生物天敌防治桑病虫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桑天牛成虫取食北京杨后血淋巴羧酸酯酶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天牛成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以后,其寿命和产卵量明显不同。对羧酸酯酶活性测定表明,以桑树作为补充营养寄主的桑天牛成虫的血淋巴羧酸酯酶活力明显高于取食北京杨的天牛;而羧酸酯酶动力学研究表明,桑天牛取食北京杨后对其羧酸酯酶活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饲喂时间的不同,羧酸酯酶活性差异不同,5 d以内,酶分子的活力降低,至第7天时,除了活力降低外,酶分子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桑天牛危害和外源茉莉酸诱导桑树防御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择试验研究了桑天牛危害和外源茉莉酸(JA)对于诱导桑树产生防御反应的影响。桑天牛危害诱导的结果表明:在危害诱导后的第3天,受害桑枝被桑天牛继续取食的面积明显少于对照,而同株系统枝被取食的面积与对照间的差异不明显;危害诱导后的第1天,被害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活性显著高于健康桑枝,此后其引诱作用逐渐下降,第3天时与健康桑枝间的差异消失。JA诱导的结果表明:JA处理3 d后,桑枝被桑天牛取食的面积也明显少于对照;JA处理1 d后,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作用明显高于健康桑枝,JA处理2 d后的桑枝对寄生蜂的引诱作用达到了极显著的程度,第3天时与健康桑枝的差异消失。此外,无论是桑天牛危害诱导还是JA处理诱导,对桑天牛的产卵数量均未产生影响。分析认为:桑天牛危害和外源JA均能诱导桑树通过减少桑天牛取食桑枝的面积产生直接防御,但这种抗虫性仅局限于被害桑枝;桑天牛危害和外源JA还通过增强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作用使桑树产生间接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 桑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在武胜每两年发生一代,该虫成虫、幼虫均为害桑树。经过多年来桑病虫大田普查,已发现为害桑树的天牛有桑天牛、云斑天牛、虎天牛、黄天牛、六星天牛等,其中,在武胜分布较广,为害严重的是桑天牛。桑天牛除为害桑树外,还为害白杨、榆树、柑桔、刺槐、枫树、苹果树、柳树、海棠、沙梨、枇杷、樱桃、榕树、榨树等。现将桑天牛生长为害及防治对策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熏杀棒防治桑天牛及其对家蚕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天牛种类繁多,在桑园为害桑树的天牛主要有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黄星天牛(Psacothea hiralis Pascoe)、虎天牛(Xylotrechus Chinensis Chev)和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Idi Hope)等。通过1988年江苏省桑树病虫害普查,我省新老蚕区桑园均有轻重不同程度的天牛类害虫发生,尤以桑天牛居多,亩虫量50头上下,多的达200头,桑树被害株率一般在5~10%,是桑树枝干害虫中害期较长、损失较大的一种钻蛀性害性。过去,国内对桑天牛类害虫的防治,见诸报导的有铁丝通入虫道的人工钩杀法,有虫孔灌注煤油或敌敌畏药液、塞放磷化铝块的  相似文献   

12.
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的寄生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桑天牛卵啮小蜂 (Aprostocetusprolixus)是一个新种 ,对桑天牛有较高的寄生率。观察发现该寄生蜂 1年 2~ 3代 ,老熟幼虫以休眠状态越冬。 6月下旬越冬代的成虫开始羽化 ;第 1代成虫 7月下旬开始羽化 ,8月上中旬为盛期 ;第 2代幼虫一部分以老熟幼虫直接越冬 ;第 2代成虫 8月下旬至 9月中旬羽化 ,8月底与 9月初为盛期 ,所产小蜂幼虫从 9月中下旬开始陆续以老熟幼虫在寄主体内越冬。探明了该寄生蜂的羽化时间、交配、产卵、寄生等行为习性。  相似文献   

13.
保护酶在桑天牛与不同抗性杨树之间的互作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保护酶在桑天牛与不同抗性杨树之间的互作过程,将桑天牛分别接种在抗虫的北京杨和感虫的毛白杨体内,测定了取食过程中桑天牛和两种杨树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人工接种桑天牛后,抗虫杨树(北京杨)树体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大幅度增加,其次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而感虫的毛白杨体内,SOD和POD活性虽有一定增长,但增长幅度低于北京杨;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抗虫及感虫杨树韧皮部内均没有太大变化,说明抗虫杨树在抵御桑天牛危害过程中,POD是起主要作用的保护酶。桑天牛在取食抗虫杨树时,体内SOD和CAT活性明显提高,第7天的SOD活性最高,到第10天时明显下降,CAT在第10天最高,POD活性变化不明显;但在取食感虫杨树时,3种保护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桑天牛取食抗虫杨树过程中,主要是通过SOD和CAT的共同作用克服抗虫杨树体内含有的对桑天牛的不嗜食因素。在桑天牛与杨树互作过程中,保护酶对于二者之间的互相适应与协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桑天牛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为探讨桑天牛在不同区域暴发危害的规律提供理论依据。采用AFLP技术,对6个桑天牛地理种群的DNA进行扩增,5对引物组合得到扩增条带共241条,有多态性条带196条,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1.33%,其中杭州种群具有13条特异条带。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来自河北省的4个桑天牛地理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70 3;来自浙江杭州的桑天牛种群与来自河南济源的桑天牛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397 2,二者与河北省的4个桑天牛地理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418 2、0.333 4。聚类分析也显示,地理上相距越远,桑天牛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越大。  相似文献   

15.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是桑树等多种经济林木的蛀干害虫。为筛选可用于桑天牛防控的植物源引诱剂或驱避剂,采用触角电位仪测试桑天牛成虫对不同浓度反-3-己烯醇、壬醛、癸醛、Z-乙酸-3-己烯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植物源单体挥发性化合物以及5种化合物不同配比混合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并用自制"Y"型嗅觉仪测试雌、雄成虫对上述不同浓度植物源挥发性化合物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桑天牛成虫对5种植物源单体化合物均有明显的EAG反应,而且化合物浓度在0.000 1~1 mol/L范围内,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EAG反应值有增大趋势;以不同单体化合物配制混合物进行的测试中,桑天牛成虫对第5、8、9、10号方案的混配物的EAG反应相对值较高。在应用单体化合物测试桑天牛成虫的嗅觉行为反应时,反-3-己烯醇、癸醛对桑天牛成虫表现出较强的驱避作用(P0.01),而壬醛、Z-乙酸-3-己烯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则对其有较好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桑天牛卵啮小蜂对已被寄生桑天牛刻槽(被寄生蜂产卵并被涂抹产卵分泌物的刻槽)的识别行为,通过选择和非选择性试验,调查桑天牛卵啮小蜂对不同处理刻槽的行为反应.结果 显示,选择性试验中,寄生蜂首先接触到已被寄生刻槽(自己寄生或它蜂寄生刻槽)的次数显著少于正常刻槽.无论在选择还是非选择条件下,寄生蜂接触到已被寄生刻槽的时间显著多于正常刻槽,而在已被寄生刻槽上搜索的时间显著少于正常刻槽,且对已被寄生刻槽寄生的比率也显著低于正常刻槽.无论在选择还是非选择性试验中,雌蜂对它蜂寄生刻槽和自己寄生刻槽的行为反应无明显差异.选择性试验中,雌蜂对正常刻槽和它蜂搜索过的刻槽的行为参数间无显著差异.与此类似,雌蜂对已被寄生蜂产卵但未涂抹产卵分泌物的刻槽及正常刻槽的行为参数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该寄生蜂在产卵完成后,通过其产卵器在刻槽表面涂抹产卵分泌物即寄主标记信息素对刻槽进行标记,使寄生蜂通过在近距离感知该标记信息素来识别已被寄生刻槽,该结果有望为揭示该寄生蜂的寄主识别机制以及实现桑天牛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桑树害虫天敌名录(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翅目DIPTERA寄蝇科Larvaevovidae[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 Wiedemann寄主:桑蟥等.分布:广东、浙江、四川、海南、云南、福建、吉林、北京、辽宁、河北、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河南.  相似文献   

18.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可作为多种农业害虫的真菌杀虫剂。研究测定了不同温、湿度条件对球孢白僵菌Bb00菌株的营养生长、孢子萌发率以及对桑天牛(Apriona germari)幼虫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5℃时该菌株营养生长最好,孢子萌发速度快且萌发率高,在此温度下菌株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力也最强;相对湿度为95%~100%时菌株的营养生长最好,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孢子萌发速度、萌发率也增高,相对湿度100%时达到最高,此时被该菌株感染的桑天牛幼虫的死亡速度快,死亡率也最高。  相似文献   

19.
桑天牛的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桑天牛成虫人工饲养试验 ,阐明了桑天牛补充营养习性 ,补充营养与产卵、寿命的关系。并进行野外调查和蛹期前后剖树检查 ,查明了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桑天牛危害的树种、桑品种间危害程度的差异性、桑天牛在桑树上的寄生率和自然死亡率、桑天牛蛹期前后的活动规律以及羽化后的取食和产卵习性。用 2 0 %氰戊菊酯5 0 0倍液制成的软膏防治桑天牛幼虫 ,效果达到 10 0 %。  相似文献   

20.
余虹  孙小峰 《蚕业科学》2005,31(1):26-30
对桑螟绒茧蜂(ApantelesheterusiaeWilkinson)搜索寄主利它素的存在部位、作用方式、热稳定性及其分离提取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刺激桑螟绒茧蜂搜索寄主的利它素存在于寄主幼虫、为害叶、粪便之中,热稳定性好,能被甲醇、二氯甲烷、氯仿所抽提。搜索寄主利它素的应用不仅可增强桑螟绒茧蜂的搜索活动,缩短寄生时间,还能够提高对寄主幼虫的寄生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