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以簇生椒、甜色素椒、羊角椒3种类型干制辣椒为试材,研究了种子特性及种子萌发对温度响应的差异性,并通过相关分析,评价不同类型干制辣椒组合。结果表明:3种类型辣椒种子千粒质量大小顺序为甜色素椒羊角椒簇生椒;干椒种子粒直径与高温(33℃)下种子发芽势呈显著正相关(r=0.81~*),种子千粒质量与种子发芽势明显相关,其中与适温(25℃)发芽势、高温(33℃)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0.87~(**));不同类型对温度响应不同,羊角椒耐高温性较好,簇生椒耐低温性较好;同一类型不同杂交组合间对温度的响应也存在差异;羊角椒类型组合6的F1代种子发芽温度适应范围广,低温和高温环境下种子萌发率均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2.
3.
4.
5.
6.
为探究干旱胁迫对辣椒种子萌发的影响,筛选出抗旱性强的辣椒品种,以12个辣椒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0%、5%、10%、15%、20%的PEG-6000浓度处理,以种子萌发期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相对苗高和相对根长为抗旱性评价指标,利用平均隶属函数进行抗旱性强弱评价。试验筛选出丰源大螺、博辣8号和湘研珍丽为抗旱性强的辣椒品种,其平均隶属函数值分别为0.691 2、0.688 7和0.645 2,而湘研5号则为抗旱性弱的品种,其平均隶属函数值仅为0.124 5。不同辣椒品种对干旱胁迫具有不同的抗性,研究结果为辣椒抗旱性品种选育和干旱地区辣椒引种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喇叭杜鹃(Rhododendron discolor)、山光杜鹃(Rhododendron oreodoxa)、海绵杜鹃(Rhododendron pingianum)、大钟杜鹃(Rhododendron ririei)和绒毛杜鹃(Rhodo-dendron pachytrichum)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发芽法及发芽率测定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储藏条件、培养温度及赤霉素浓度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期为开发利用野生杜鹃资源、提高杜鹃繁育技术、培育抗逆新品种、扩大园林应用范围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5种杜鹃种子均存在后熟期,喇叭杜鹃、海绵杜鹃、绒毛杜鹃储藏6个月为宜,山光杜鹃、大钟杜鹃储藏3个月为宜;-20℃与4℃储藏有利于减慢种子活力下降速度;5种杜鹃种子萌发适宜的培养温度为15~20℃;200~600mg· L-1的赤霉素溶液浸泡杜鹃种子有利于提升发芽率. 相似文献
8.
以野生苦菜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种子活化剂处理种子,研究了种子活化剂对野生苦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野生苦菜资源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种子活化剂CuSO_4·5H_2O、ZnSO_4、H_3BO_3、CoSO_4·7H_2O和GA3对苦菜种子的萌发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0.06 g·L-1的CuSO_4·5H_2O、0.40 g·L-1的ZnSO_4、0.60 g·L-1的H_3BO_3、0.50 g·L-1的CoSO_4·7H_2O和0.06 g·L-1的GA3处理效果最好,与对照(CK)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辣椒不同种质资源种子萌发期耐低温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0份不同辣椒资源为试材,采用单一指标及综合指标测定的方法,研究了低温对不同种类辣椒资源种子萌发期各指标的影响,以期为鉴定和培育耐低温辣椒品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30份辣椒资源中有8个耐低温材料,7个低温敏感材料,其余为中度耐低温材料。不同辣椒资源种子萌芽期的耐低温性不同,发芽势、相对发芽势、发芽率,相对发芽率、发芽指数、相对发芽指数6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辣椒资源3-9混、71号温室、3-10混、62-6、12号单2长剑、58号、980洋辣子、K14耐低温性较强;37-77、70号、D75、D78、23700、47耐低温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
12.
野生与栽培甜瓜杂交后代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甜瓜‘LCW-01’为父本,栽培甜瓜‘X09-18’为母本进行杂交,观察其杂交后代分枝数、坐果率、单瓜重等20个主要性状的表现,采用ADM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研究杂交后代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杂交一代基本倾向于亲本遗传,瓜长、单瓜重和肉厚等性状有很大改良空间;正反交F1结果不同,说明存在母体效应。瓜瓤颜色和果肉苦味有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分别受1对和2对显性基因控制,白色对橘色为显性,苦对不苦为显性;果肉颜色和果肉酸味为受多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分枝数等其余性状为数量性状,不同性状遗传方差分量和遗传力大小不同。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采用显微鉴定和理化检识的方法对栽培桦褐孔菌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进行生药学的比较。结果显示显微鉴定中栽培与野生桦褐孔菌菌核差别在于前者菌丝松散,分枝较少;后者相反。理化检识方面,薄层层析比较得到二者均含有白桦酯醇;GC-MS联用分析鉴定出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70.31%;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4个化合物,占总量的16.04%,并且二者没有共同的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出栽培桦褐孔菌的粗水提取物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的粗水提物在相同条件下,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取物明显的峰有2个,保留时间分别为85.026 min和107.920 min;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物明显的峰有4个,保留时间分别为76.310 min、77.130 min、87.546 min和97.423 min。可以看出,相同条件下二者比较,并未发现相同的成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