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Schaeff.)Retz.etFr.)又称黄木耳、黄金耳、黄金银耳、金木耳、脑耳、胶耳,属于担子菌纲、银耳目、银耳科、银耳属。金耳是一种稀有的珍贵食用菌和药用菌,内含蛋白质7.04~9.56%,脂肪1.70~2.96%,总糖量14.38%,还原糖6.79%,纤维素2.62%,碳水化合物66.91%,灰分  相似文献   

2.
金耳是一种珍贵稀有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子实体大型或中大型,胶质、细腻、清香可口,具有较丰富的营养成份。据分析,金耳除含有糖类、灰分及多种微量元素外,还含有18种氨基酸,人工栽培的金耳营养成分与野生金耳趋于一致,而氮基酸含量则普遍高于野生金耳。在国际市场上,金耳是一种畅销商品,换汇率高,每公斤30美元,折合人民币60元,我省自1954年经营出口以来,深受外商欢迎,历年供不应求。为了尽快变稀有野生资源为能够人工栽培的大宗商品,1982年,我  相似文献   

3.
金耳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欣  刘平 《食用菌》1989,(5):32-33
金耳是一种珍贵食、药用真菌。国内外学者对金耳研究多在形态、分类方面,人工栽培上很少报道。金耳自然产量很低,仅在云南有极少的商品,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因此,我们于1982年对野生金耳进行了考察.1983~1988年又进行了小试和较大面积示范推广,获得了成功,使产量从几百公斤增长到20吨,产值达百万元。人工栽培金耳的色泽、形态均与野生相同,子实体普遍较野生金耳大,最大朵直径达22cm,氨基酸含量也比野生金耳高,且生长周期短,投资少,收益大。  相似文献   

4.
商业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为了尽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稀有的野生金耳为能够人工栽培的大宗商品,自1982年起,开展了引种驯化和人工栽培试验研究,现己在室内耳木上批量栽培成功。1984年9月13日在昆明召开了“金耳引种驯化、人工栽培”鉴定会,出席鉴定会的有云南农大段永嘉教授、西南林学院任伟教授、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臧穆付研究员、云南农大阮兴业付教授等十三位专家教授。根据试  相似文献   

5.
通过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栽培中不同培养料、腐殖酸以及光照等因子的筛选试验,旨在为获得高效稳定的金耳栽培条件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在配方2 (棉籽壳42%、木屑42%、麸皮14%、磷肥1%、石膏1%)培养料上,出耳前每棒注入浓度为1.0%的100 mL腐殖酸溶液,出耳时每天给予白光照射8h (400 lx),金耳子实体的出耳率、优质品率和生物学效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6.
7.
云南省昆明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市科委高级农艺师刘学系及其孙延英、姚彻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努力,袋栽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 Bandoni et Zang)首次获得成功,并获得了较高的生物学效率和产量,使珍贵金耳从人工段木栽培进入到袋料裁培。这是金耳裁培上的一大进步。按照他的袋栽方法,金耳将象银耳袋栽那样,迅速地走向千家万户,使广大菇农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使极其珍贵的金耳,走出高级宾宴的“禁区”,成为大众化的百姓食品。因此,金耳袋料栽培的成功,不仅是食用菌栽培者的一大福音,而且也是食用菌消费者的一大福音。左上图为金耳袋栽的发明者——  相似文献   

8.
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是一种稀有的珍贵食用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常作为高级宾宴上的佳肴,尚有润肺、止咳、祛痰、抗寒冷和抗疲劳等药用效果。金耳自然产量极低,在国内仅云南丽江一带有少量商品,难于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目前,金耳的人工段木栽培,在国内外还未见报道。基于上述情况,我们于一九八三年开始对金耳的人工段木栽培进行研究,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在云南丽江、昆明等试验点上都获得了成功。所出耳的色泽和形状,均与野生的相同,且形状普遍都比野生的大得多,  相似文献   

9.
金耳多因子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金耳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其栽培方式与传统食用菌的栽培有较大差别,栽培技术仍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阻碍金耳代料栽培技术的推广。通过总结金耳栽培过程中出现的菌种老化、转色不充分、污染率高等常见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并探讨解决对策,以期为广大金耳栽培从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作者于1983年,对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的人工段木栽培进行了研究,均获得了子实体。其色泽和形状与野生金耳相同为橙黄色、脑花状,但朵型却比野生的大,最大的直径22厘米,最重820克。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简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菌种:取野生金耳的组织分离物接于PDA斜面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天左右,微黄褐色的菌丝即在试管斜面上长好。然后再将试管种接入装有木屑培养基(木屑78%、麦麸20%、石膏0.5%、糖1%)的瓶内,在25℃下培养20~25天,菌丝长满瓶,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对人工段木栽培金耳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 ,主要包括段木准备、购买菌种的保藏、接种、栽培管理、采收及采后加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关键技术。这些技术都是从我所多年的研究工作和实际生产过程总结而出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及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金耳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金耳野生资源丰富,民间对金耳的认识和食药用有着菲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所写的《与参寥师引囱中得黄耳蕈》一诗,就记述了他跟友人在山野中发现金耳一事。其诗曰: 造化何时取众香, 法筵斋钵久凄凉, 寒疏病甲谁能采, 落叶空畦半已荒。老楮忽生黄耳蕈,  相似文献   

16.
17.
林芝地区玉髯菌和金耳驯化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蔚华 《食用菌》1998,20(3):9-10
在西藏林芝地区的高山森林中,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涉及19科41属74种之多.其中玉髯菌和金耳在1987年开始调查不久便引起笔者极大关注.玉髯菌(Hericoum coralloides)子实体雪白,菌柄多次分枝,味道鲜美且无苦味,1987年夏所采最大子实体近1000g,它生长在海拔3500m的冷杉倒木上,由于数量极少,在当地极为珍贵.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子实体呈金黄脑状,生于海拔2900m高山栎倒木和树干上,最重的达500g,它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化痰润肺).为了开发利用西藏野生食用菌资源,笔者首选了这两种菌类,从1987~1994年先后进行了驯化栽培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87—88年,我们在大理州漾鼻县进行咨询服务,提供金耳栽培技术和优良菌种,扶持40户农民种植8000根段木,到11月调查,除2户由于栽培管理技术粗放出耳率仅50%左右外,其余38户出耳率都在80—100%,出耳最多1根段木达68朵,最大子实体鲜重1050克,大小为22.8×18.9厘米,收入最高的栽培户一年达950元,超过当年投资总额的5.6倍,一般的收入也超过当年投资总额的4.1倍,当年出过耳的段木,第二年还可大量出耳.实践表明,金耳段木栽培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副业,云南适生林木资源丰富,用段木栽培金耳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现将金耳段木大面积栽培的成功技术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三)三种栽培容器的栽培试验1.罐头瓶栽培金耳 (1)装瓶灭菌。用500克广口玻璃罐头瓶栽培金耳,将配制好的木屑培养料装入瓶内,适度压实,培养料装至瓶肩处,整平料面。然后用木棒在培养基中央打一孔穴(孔径1.2cm 左右,深1.5cm),揩净瓶壁沾物,用一层12×12cm 塑料薄膜封口,塑料薄膜事先在中央开一直径为2cm 之孔(对准接种穴),其上再加盖一张与塑料薄膜同样大小的牛皮纸,纸的四角与塑料薄膜错开,用橡皮筋川好。装好瓶后,移入常压锅中灭菌,达95~100℃时维持8—10小时。有条件的地方,可用高压灭菌,在1.5公斤/平方厘米压力下保持1.5小时。当瓶温冷却后,即可进行接种。  相似文献   

20.
对椴木栽培的金耳与代料栽培的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子实体的营养成分与风味特征进行分析比较。采用国内外公认的标准方法,对椴木栽培金耳及代料栽培金耳的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总糖、能量等营养成分及重金属成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椴木栽培的金耳与代料栽培的金耳子实体均具有低脂肪、高蛋白特性,多糖含量分别为69.1%、77.3%;矿物质丰富且含量较高,其中元素钾更是高于多种类型食品;游离氨基酸蛋白质营养价值必需氨基酸模式均接近FAO/WHO提出的理想蛋白标准,各类型氨基酸比例均衡,风味佳;重金属含量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的限量。其中代料栽培金耳多糖、蛋白质、钾等其他矿物质元素含量更高,脂肪、钠的含量更低;其游离氨基酸的总量更高,且其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值为38.14%,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值为61.65%,更为符合理想蛋白标准,酸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呈味氨基酸为1∶1.3∶1.5∶1.5,比例均衡。因此,代料栽培金耳为健康、营养与风味极优的理想食材,其营养成分分析结果优于椴木栽培金耳,推测原因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