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土地调整的南北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村公共品的基础,也是农村其它制度得以实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武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63-5165
介绍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关键因素,分析了法国土地治理和乡村建设组织(SAFER)成立的初衷、组织框架、在农地流转方面所起的农地托管、交易平台的作用以及其以保护农地为出发点所享有的农地优先购买权。最后,指出了法国SAFER对我国农地流转机制建设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小岗村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始点,那里的实践引发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中国农民和农村释放出了巨大的潜力,为早期改革的成功提供了诸多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行的农地制度在其创立之初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是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它所存在的局限性日益显现.根据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理论,当一种制度变革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能量基本释放出来以后,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就会减弱,这就要求进行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土地股份合作制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所做出的制度创新.什么是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在中国的实践情况及推行应注意的问题是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余永和 《农业考古》2012,(4):270-272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归属(集体所有制)和用途(农地只能用于农业)的前提下,承包方(即流出方)依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受让方(即流入方)的行为,即稳定所有权,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农地流转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项"摸着石头过河"的事业。梳理农地流转政策的演进历程,总结农地流转政策的成就与缺失,对于完善农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及管窥农地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无疑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施行和党对农业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已建立起不可动摇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基本制度。本文通过阐述家庭承包经营下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历程,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农村土地经营体制、土地流转和土地纠纷仲裁等制度创新的探讨,提出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动和适当集中,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由于农民对土地的特殊依赖性,建立怎样的农地制度就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我党就始终把土地问题作为农村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不断地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最终确定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一符合我国现时国情的农地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土地制度仍需不断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宗族的复兴与村级组织权威的弱化,影响农地制度的因素除政府、村级组织外,还有来自村社区内部其他力量.农地制度的形成实质是多种力量政治博弈的一种结果.为此,笔者建议,为缓解因农地调控引起的诸多社会矛盾,未来农地制度的构建需要考虑并协调好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国家农地政策与村级组织对农地的调控权之间的关系;二是村级组织与村社区其他各种力量(如宗族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集聚提升型村庄占我国村庄的大多数,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而土地制度是农村制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通过聚焦集聚提升型村庄的土地制度创新,拓宽农村土地改革的整体性视野,以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法/过程]以江苏省泗洪县S村土地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研究和跟踪调查法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土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陈霞  李哲敏 《农学学报》2023,13(1):79-87
科学评估农户社会资本状况与群体差异,以提升农户社会资本水平,发挥社会资本对乡村治理的正向作用,推动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基于乡村治理的视角,从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声望、社会参与和社会规范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CRITIC法确定指标权重测度农户社会资本状况,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了不同群体间的差异。结果发现:各维度的权重大小依次为社会规范、社会信任、社会参与、社会声望、社会网络。农户社会资本指数均值为0.608,5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会信任(0.755)>社会参与(0.631)>社会声望(0.620)>社会规范(0.588)>社会网络(0.417)。新老两代农户间社会资本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教育背景农户间的社会资本指数及社会网络、社会参与、社会规范具有显著差异,且均随着家庭成员最高学历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不同成员身份农户的社会资本指数及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声望、社会参与具有显著差异,家庭成员中有村干部、党员、军人(含退伍)的农户的这几个指标均高于普通农户。调研地区农户社会资本状况处于较低水平,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政治素养可以提高农户...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耕地抛荒何以是一种理性人思维。在此基础上,指出耕地抛荒与农地流转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农民追求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的理性选择。基于帕累托改进的原理,提出在完善以政府的农地流转服务链为制度保障的基础上重构城乡相互哺育的良性关系的制度寻求方案。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271-272
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连接着数量广大的农村和农民。然而,在乡镇与农村农民之间,行政村,又作为最前端的基层管理单元,直接面对着农村和农民。作者作为云南省镇雄县倮倘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员,从乡镇、行政村及基层群众之间在乡村治理关系中的优势和问题,浅要论述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农村最基层,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3.
刘琦  姜创  高俨  何军 《中国农业信息》2012,(23):144-145
基于2012年河南省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从代际差异的角度考察了包括家庭结构等相关因素对农民工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对第一代农民工土地流转行为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性别、务农年限、有无技术培训经历、在城里是否有亲戚朋友、农户家庭规模;对第二代农民工土地流转行为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年龄、有无技术培训经历、在城里是否有亲戚朋友、家庭年龄结构。在此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考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效不仅要注意到它对农村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还要观察它对乡村社会结构的改变力量。溪乡的林改实践虽然取得较大经济成效,但是它在乡村并未取得理想的政治社会效果。林改削弱村庄集体经济,村财收入缺乏可持续性,村庄稳定和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林改引发村民之间关系的疏远和紧张,导致村庄内部社会关系出现恶化;“耕者有其山”目标的偏离以及林地对“靠山吃山”农民的意义等因素将使村庄共同体面临瓦解的可能性增加。乡村治理视角下的集体林改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挖掘。  相似文献   

15.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应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实证研究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非农经济对农地撂荒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非农经济的发展抑制了农地撂荒,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相较于一般的农村非农经济,非农集体经济在抑制农地撂荒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农村社会资本强化了农村非农经济对农地撂荒的抑制效应;农村非农经济发展对农地撂荒的抑制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强。因此,需要协调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尤其是非农集体经济,丰富农村社会资本,从而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6.
张路雄先生新近出版的《耕者有其田——中国耕地制度的现实与逻辑》一书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于土地制度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走向的观点可谓是"旗帜鲜明",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本书只是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