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寻求最佳玉米间作花生模式,以玉美头105、桂花22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花生的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的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株高、穗位高、茎粗这些植株性状上。不同间作模式对花生的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株高、单株荚数及单株粒数方面。与单作相比,不同的间作模式下,间作玉米及花生产量均有所减产。8种不同的间作模式下,T4的总产值及总利润最高,经济效益最高,其次为T7。建议根据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间作模式,如以玉米为主,选择行比为T5和T6的模式;以花生为主,则选择行比为T4和T7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 故城县三豆(红小豆、绿豆、青仁乌豆)集团1997~1999年累计推广玉米小豆间作2455亩,平均亩产玉米351.36公斤。小豆118.5公斤,扣除投资费用,亩纯收入622.48元,累计获纯收入152.8万元。 实践证明,玉米小豆间作,可使玉米接受阳光,发挥边际效应,而小豆属耐荫植物,能利用较弱的光照。同时玉米与小豆所需的各种矿质养料在数量上也有不同,玉米需氮肥较多,小豆通过根瘤菌固氮作用,除供本身需要外,还能增加土壤中的含氮物质,对玉米生长极有利。其主要栽培技术措施是:1 合理的间作形式 种植形式关系着玉米小豆的时空分布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适宜的种植形式为2:4,即2行玉米4行小豆,行距为50×50厘米。  相似文献   

3.
以花生单作和玉米单作为对照,设置玉米//花生平作、垄面花生//垄沟玉米和垄面玉米/垄沟花生3个间作处理,研究了不同间作处理对作物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间作模式下作物的种间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间作处理中花生的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总体上低于花生单作处理的,而玉米则相反;不同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以及花生相对于玉米的种间竞争力均以垄面花生//垄沟玉米处理为最大;在不同间作处理中,以垄面花生//垄沟玉米的经济效益和产投比最高,分别为1843.69元/hm~2和1.07。  相似文献   

4.
以花生单作和玉米单作为对照,设置玉米//花生平作、垄面花生//垄沟玉米和垄面玉米/垄沟花生3个间作处理,研究了不同间作处理对作物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间作模式下作物的种间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间作处理中花生的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总体上低于花生单作处理的,而玉米则相反;不同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以及花生相对于玉米的种间竞争力均以垄面花生//垄沟玉米处理为最大;在不同间作处理中,以垄面花生//垄沟玉米的经济效益和产投比最高,分别为1843.69元/hm2和1.07。  相似文献   

5.
玉米绿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绿豆(Phaseolusradiatus)/玉米(ZeamaysL.)间作对玉米、绿豆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玉米与绿豆的间作模式。[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绿豆/玉米间作比例分别为1:2、2:4、4:2、4:6、6:4、2:1,分别以玉米单作和绿豆单作为对照。[结果]与绿豆和玉米分别单作相比,绿豆/玉米间作模式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优势,当绿豆与玉米的间作比例为6:4时复合群体的总经济效益最高;绿豆与玉米间作,边际效应使玉米的一些农艺性状得到改善,而绿豆的一些性状得到减弱,这是受到负边际效应影响的结果。[结论]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绿豆与玉米的间作比例以6:4较适宜。  相似文献   

6.
玉米绿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出适宜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的玉米与绿豆的间作模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绿豆、玉米间作对玉米产量、绿豆产量及其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绿豆和玉米分别单作相比,绿豆、玉米间作模式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和明显的经济效益优势,当绿豆与玉米的间作比例为2∶1时,其复合群体的总经济效益最高;绿豆与玉米间作模式的边际效应使玉米的一些农艺性状得到改善,而绿豆的一些性状得到减弱,这是受到负边际效应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浙麦冬与玉米、西瓜间作方法。通过与玉米、西瓜间作,分别考察浙麦冬地上部植株农艺性状、地下部单丛鲜子重、小区产量、有效成分总皂苷含量和总经济效益等指标,确定适宜的间作方法。浙麦冬-玉米或浙麦冬-西瓜间作均提高了浙麦冬移栽当年植株成活率,较单作高4.72%;但对3a后采收期的浙麦冬的株均叶片数、叶片长等均无影响,显著降低了单丛麦冬鲜子重量;不同间作模式的麦冬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对有效成分总皂苷含量无影响;浙麦冬-西瓜间作较麦冬单作效益增加11.05%,浙麦冬-玉米间作较麦冬单作效益增加6.98%。从群体效益来看,浙麦冬-甜玉米或浙麦冬-西瓜间作尤其是浙麦冬-西瓜间作的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均高于麦冬单作,是一种高效的浙麦冬种植模式,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筛选适宜南方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品种。【方法】在玉米和大豆间作试验条件下,通过比较玉米生长的农艺性状,采用聚类分析对玉米品种(系)的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了归类,最后对不同玉米品种下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统计。【结果】供试15个玉米品种可聚为四大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结合间作大豆的经济效益。【结论】综合可得具有最高产量、中等单株叶面积、以及高叶面积指数和高出苗率的是比较适合在红壤旱地与大豆间作的玉米品种,主要包括隆平206、联创799和登海605。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3月-2019年8月广东省湛江市农科院内的玉米、花生作物试验田,间作模式分别:为八行玉米、八行花生;四行花生、四行玉米;玉米单作;花生单作。通过研究四种作业模式的系统产量、土地当量比,对比分析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和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两种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受玉米对营养物质、水分、关照等条件的竞争,间作花生单产量相对花生单作模式的单产量有所下降。系统产量整体收益相对提高,通过系统平衡收益,玉米、花生间作的,平均每亩的系统产量分别是482.4公斤、164.9公斤,单作玉米亩产719.8公斤,花生亩产263.1公斤。这说明间作模式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结论: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通过合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有助于提高系统产量,从而提高同一土地玉米与花生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选取7个大豆品种与玉米品种‘陕单650'进行间作种植,分析了间作和单作模式下大豆品种各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大豆的株高、结荚高度和主茎节数比单作大豆高,但单株荚数和结荚密度比单作大豆低,间作大豆的生育期比单作大豆长;间作大豆的粗脂肪和蛋白质比单作大豆高,间作大豆的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单作大豆降低,而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比单作大豆高;间作大豆的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每荚粒数比单作大豆低,百粒重在不同的品种间变化规律不一致,7个大豆品种在间作模式下的产量比单作模式平均低49.88%。通过各性状的分析,为我们在不同的区域筛选合适大豆品种进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对兴电灌区不同间套作种植模式的产量优势评价结果表明,玉米、油葵、胡麻、豌豆的单作产量均高于间作,其中玉米与豌豆的间作优势最明显,LER达1.51;油葵与胡麻的间作优势相对较差,LER为1.38。玉米与胡麻、玉米与豌豆的生产优势度较高,但稳定性较差。间套作种植后,玉米和油葵植株矮化或弱化,主要产量要素降低;胡麻、豌豆与玉米间作可改善经济性状,而与油葵间作则相反。玉米与胡麻间作种植的经济效益最高,其次为玉米与豌豆间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玉米与绿豆或红小豆间作对玉米、绿豆、红小豆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济南及周边地区玉米、绿豆、红小豆的最优种植模式。[方法]设置玉米间作绿豆、玉米间作红小豆、玉米单作、绿豆单作、红小豆单作共8个处理,分别以玉米单作、绿豆单作和红小豆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结果]玉米6.75万株/hm~2+绿豆5.55万株/hm~2为最优处理,收获玉米产量为6 567.0 kg/hm~2,收获绿豆产量为583.5 kg/hm~2,经济效益为18 384.0元/hm~2,比绿豆单作增效12.3%,比玉米单作增效26.9%。通过缩小株距,将玉米密度固定在6.75万株/hm~2能使玉米产量水平降低不显著。绿豆在间作条件下较绿豆单作产量降低59.1%;红小豆在间作条件下,玉米和红小豆产量均显著降低,经济效益低于玉米单作或红小豆单作。[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济南及周边地区最适宜的间作方式为2行玉米6.75万株/hm~2+2行绿豆5.5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3∶2和3∶4型在灌浆期生理指标、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表明间作后玉米系统内环境得到改善,玉米产量显著增加,农艺性状变优,而大豆各生理指标、产量和农艺性状有不同程度下降,但随着大豆行比的增加得到了改善,3∶4间作模式群体正负迭加后的优势大于3∶2间作模式及清种,为发挥玉米高产潜能,提高大豆产量,进行经济效益的分析,提出米豆间作3∶4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玉米、高丹草不同间作模式对鲜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最佳间作模式,试验设置4种间作模式,即玉米、高丹草种植行数分别为2∶2、4∶2、4∶4和2∶6,以玉米、高丹草单作为对照,测定不同间作模式下2种作物的产量及粗蛋白、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灰分等含量。结果表明:高丹草单作鲜草产量最高,玉米单作鲜草产量最低;玉米、高丹草以2∶6模式间作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佳,2∶2模式次之;玉米、高丹草间作以2∶2模式所产鲜草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综合种植方式、产量及营养价值,高丹草和玉米2∶2的间作模式具有示范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玉米大豆间作行比对早熟春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早熟春大豆湘春豆26和春玉米湘康玉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间作行比对早熟春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3的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能形成最佳的玉米与大豆间作复合群体,早熟春大豆能充分利用玉米间剩余资源,此复合群体经济效益高,可达15 475.59元/hm<'2>,比清种大豆、清种玉米分别高56.9%和13...  相似文献   

16.
夏红薯不同密度与玉米间作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与玉米间作的夏红薯不同密度试验表明:夏红薯不同密度对红薯以及其间作的玉米的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有较大影响;随着红薯密度增大,玉米的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越差,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下降,红薯的个体经济性状也略差,但总体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以红薯密度最大时最高,密度最小时次之;试验表明以红薯高密度(5000株/667m2)综合效益最好,产值和纯收入最高;红薯密度最低(3500株/667m2)时产值和纯收入次之。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土壤微生态、光合作用、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以大豆(绿领九号)和玉米(董浜黄金小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2∶2间作和玉米-大豆2∶4间作4个处理,每个处理 3个重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两种农作物在不同处理下土壤养分、叶绿素含量和土地当量比(LE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不同间作处理下玉米、大豆植株的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提高,其中2∶2间作下玉米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升36.96%,2∶2间作下大豆脲酶活性显著提升44.24%。就玉米而言,2∶2和2∶4间作下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1.9、30.6个百分点。玉米、大豆不同时期叶绿素活性均提高,两种作物群体产量和经济效益也明显提升,其中2∶2间作下LER为1.40±0.21,2∶4间作下 LER为 1.44±0.14。研究表明,玉米和大豆间作可活化土壤养分库,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作物的叶绿素含量,提升系统的光合作用能力,从而提高间作系统产出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与蔬菜立体种植模式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区玉米地里间种蔬菜,使玉米与蔬菜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达到长时间共生并取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是一种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山区旱地高产出、高效益的一种优化种植模式。不同的间作模式,产量和效益差别很大;同一种间作模式,管理水平不同、蔬菜上市的时间不同,玉米和蔬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晋中盆地玉米及大豆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CS1:大丰30∥汾豆78,CS2:大丰26∥汾豆78,CS3:华美468∥汾豆78,CS4:福盛源1号∥汾豆78,四个间作模式,测定玉米穗部性状、玉米产量、大豆荚部性状、大豆产量以及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研究结果表明,晋中盆地的华美468∥汾豆78和福盛源1号∥汾豆78两种间作模式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升,而大丰30∥汾豆78间作模式则有利于大豆产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以湘春豆26和临奥1号为材料,设置了玉米‖大豆宽窄行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新模式)、玉米‖大豆等行距间作(农民习惯栽培)、玉米单作(农民习惯栽培)和大豆单作(农民习惯栽培)4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和玉米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宽窄行间作模式的效益最高,达到1 441.73元/667m2,分别比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增加37.51%和16.41%;同时,该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最高,为1.23。这表明玉米‖大豆宽窄行间作是玉米和大豆的最佳间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