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世界》2017,(4)
<正>一个曾有在纽约、香港管理咨询公司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前后5年服务过400多家各行各业的客户。2016年,他看准了消费升级的的创业机会,辞职来北京创办了名为"茶煮"的新式茶饮店。他通过采用管理咨询行业的"合伙人制",在短短几个月内将店铺做到全北京市饮品店评价排名第1。此刻,他的公司正忙碌地准备下一家分店扩张。他是骆凡,他说:"我的茶饮店拒绝模仿星巴克。"以他分享的创业经历和心路历程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窥得在这股新潮茶饮店之风盛行的当下,新型茶馆、茶饮业态的发展将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叶》2012,(3):26-26
正近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两会"河南代表团驻地与媒体人员邂逅,随即聊起了信阳红。他饱含深情地向媒体人员以及现场的五云茶叶集团负责人介绍起信阳红的来龙去脉和成因,他说,信阳红是我命名的,在信阳做红茶这个点子就是我出的,它这个品牌也是我给他们  相似文献   

3.
正11月1日,由夏威夷中华总商会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风情节"大型文化和商业展览活动在檀香山开幕。风情节期间,由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和四川花秋茶业共同举办的"王者之香"黑茶历史文化图片展精彩亮相,神秘高雅的中国茶文化,地道的"中国味道"受到当地政商界人士和美国民众的热烈追捧。欣赏完精彩的茶艺表演,端着茶艺师精心泡制的黑茶,品尝着红艳亮丽的中国茶汤,美国檀香山市市长柯克·考德威尔如痴如醉。"中国茶和茶文化令人着迷。这茶很古老、很健康、很好喝,我要把它全部喝完。"他说。在展览现场,美国人布莱德欣赏了精彩的茶艺表演,品尝到了来自太平洋彼岸的茶汤。他说,中国茶艺具有艺术的美感,令人不由自主地喜欢。美国人一般都喝速泡茶,讲求  相似文献   

4.
"德教"是汉代儒学家们的共同口号,但对其的理解却不尽相同,主要分为"以礼治之"和"以德善化民"。董仲舒采用的是"以德化民"思想,并以此展示出了自己相关的政治思想体系。而他的"仁义法"就是他"以德化民"思想的实现方式,通过对"仁义"的新解来演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因此从"仁义法"的内容中去了解他的"德教"思想,就更加具有深刻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5.
正我最早喝到的绿茶,就是陕南紫阳县焕古镇出产的"紫阳毛尖"。40多年前,我生活在新疆,距离这个汉江边上的古镇有5000多公里的路程。父亲是陕西省紫阳人,茶是紫阳亲友邮寄的。那时我很年幼,之所以对喝茶至今难以忘怀,也是因为父亲。他将茶视之珍宝,每天总是一个人霸占个小茶壶,津津有味地品尝。我只有考试得高分,他才会奖励我喝上两口。每每在这个时候,他总会说这是焕古产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茶叶》2005,27(2):1-1
吴觉农先生(1897年4月14日-1989年10月28日),浙江上虞丰惠人,我国著名农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振兴中国农业,尤其是茶叶事业。他为改进我国茶叶生产制造、开拓对外贸易、培养专业人才、发展科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当代茶圣"和农学界一代宗师。觉农先生毕生追求真理,向往社会进步,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事变,他和胡愈之等联名严正抗议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屠杀,周恩来称之为"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大无畏的壮举"。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人民民主,他参加了"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革  相似文献   

7.
正说起喝茶,我就想起了我的"茶师傅"老俞。老俞,是我20多年前在文化站的一位同事,他比我年长不少,爱好文艺,嗜好喝茶,也是一个地道的品茶专家,那时候我喊他老俞。现在,我之所以尊老俞为"茶师傅",因为他是我喝  相似文献   

8.
历来对于柳永的评价都集中在俗和雅的问题上面,他也成为了词坛上受到争议较多的人。诚然在的词中还是存在词语尘下、词格不高、词体通俗这样的缺点,但是绝对不能因此断定他的词就毫无优点。明清时期的一些词评家一方面批判他的词中存在艳俗,同时也从审美的角度对其词中存在"气骨"大嘉赞赏。文章从"风骨"的来源去发掘柳词中存在的"气骨"。  相似文献   

9.
钟雪灵 《人参研究》2011,23(3):58-58
他倾尽一腔热血为人参立传,人参几乎成为他精神的图腾,虽历尽艰辛却无怨无悔。人参已深深扎根于他的生命,他的血脉中就汩汩流淌着人参文化。所以今年春天,吉林省人参商会授予他"长白山人参文化大师"之称号。  相似文献   

10.
朱子理学与中国茶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晚年自称"茶仙",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朱熹为北宋以来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尊为古代理学正宗,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后人将他视为儒学宗师。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  相似文献   

11.
季张春 《茶叶》2000,26(2):112-113
雷建松是泰顺县种茶专业户,1994年他加工的"承天雪龙"等和"泰顺龙井"茶他别获得温洲市名茶一、二等奖,1996年茶文化节他加工的"承天雪龙"等又荣获二等奖.  相似文献   

12.
吴宁 《茶叶》2010,36(4):249-252
张志澄先生(1910-1997),茶学专家,三十五年如一日地在江苏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和经营。他从全国各地大量地引进良种和设计并推广具有江苏特色的生态茶园,他对江苏省茶叶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今年是张志澄先生百年诞辰,特写此文纪念他。  相似文献   

13.
周野 《福建茶叶》2011,(5):58-59
茶文化乃中国国粹,博大精深,茶之道细致繁杂,幽静淡雅。而对茶品质、茶价格的理解和感悟,则见仁见智。买茶、卖茶,也因人因地而异。有一久未谋面的同学从省城挂职到某产茶市做父母官,常有人"进贡"一些好茶。偶尔回到福州,就会带一些茶乡朋友馈赠的茶叶当礼物。原来在机关工作的他并不嗜好品茗,只是到产茶区呆长了,近朱者赤,在流韵飘香的茶汤里浸淫久了,便爱上了茶。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月31日,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颁奖仪式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城中城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亲自为袁隆平院士颁发奖章和证书。颁奖词这样评价袁隆平院士:以独创性思维和胆识,在水稻这一热带主要作物的育种中,创新发展了杂交水稻,并使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全球水稻生产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世界战胜饥饿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5.
<正>他是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农业部现代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岗位科学家、"龙江学者"特聘教授、AOCS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他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大豆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第一线上,为我国大豆科技与产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是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首席专家,带领科研团队研发建立生物法同步制取植物油脂与蛋白技术体系,开辟了油脂绿色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礼仪之邦。茶文化源远流长。我倡议的"中国茶礼"设想的依据:中国茶礼包含着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内涵,如以茶敬客.以茶联谊,以茶为礼,以茶为祭等成为中国传统的基本国礼,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象征。中国茶礼的内涵:"俭、清、和、静"不同于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俭"字见于陆羽(茶经}(760年);"茶景宜精行俭格之人",提出了"俭"字。"清、和、静"三字是宋徽宗赵倩所著的(大观蔡伦)(1107年)里,他对品饮福建北苑茶的评价为"致情导和"、"韵高致静",点出了"清、和、静"三字.即把菜的功效提高到修身养性的境界。简单地说…  相似文献   

17.
正7月9日下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携夫人一行参观了位于浙江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潘基文先生是在应邀出席首届全球亲心公益大会期间赴中国茶叶博物馆参观访问的。秘书长及夫人一行先参观了双峰馆区基本陈列《中华茶文化展》。参观过程中,他对悠久灿烂的中华茶文化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在茶史厅,当他看到展板上不同历史阶段"茶"字的发展历程时,不停尝试读出那些"古茶字"的念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12月3日是第28个国际残疾人日。3日下午,广东省自强模范暨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凤凰人林步高被评为2019年度广东省自强模范,上台接受颁奖,他是潮州市唯一一个获奖的人。在谈及林步高时,我们称他为"茶界奇人"。林步高虽身残,可凭借顽强毅力,脚踏实地,从小做起,造就了茶界的一个个奇迹。除了获得最新荣誉"广东省自强模范"外,他还是一名出色的制茶高手、国家高级评  相似文献   

19.
茶馆就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圈子,反映了我们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聚集的场所,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物,透过一个茶馆的兴衰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国传统文化风俗。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陈安健就将茶馆作为了创作对象,画出了一系列有关茶馆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反映了人生百态,他以朴实的方式使"茶馆"成为一种凝固的视觉艺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特殊社会时期的茶文化信息。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陈安健的"茶馆"油画系列内容,其次阐述了茶馆文化中的岁月人生,最后讨论了陈安健的"茶馆"油画中的茶味与市井文化。  相似文献   

20.
正题引:一位中国(台湾)、美国双籍院士,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为什么在大半生的西药、化学药物研究并有辉煌成果后,会在晚年投身中医药,推动其成为国际主流医学?为此,他不远千里、舟车劳顿几十个小时到达偏远的云南文山,组织美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的科学家召开研讨会。在苗乡三七董事长余育启和郑教授的沟通交流中,我们找到了答案。以下摘自苗乡三七董事长余育启:"因三七和中药的全球化梦想,我们相识于2008年。我好奇地问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