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应在学习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工业反哺农业经验的基础上,以税收政策为切入点,加强财政支农;尽快制定反哺农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反哺农业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农民的谈判权和话语权;加强制度建设,为工业反哺农业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制度保障;加强财政支农的同时,强调社会化全民反哺,从决策层面更好地处理国民经济与"三农"的关系,促进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试论罢工权入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罢工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具有宪法权利的属性,理应受到宪法的保障,但我国现行宪法却没有关于公民罢工权的规定,这样就导致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的罢工权遭到限制、剥夺、迫害和被利用。所以从宪法的角度来保障劳动者的罢工权势在必行,罢工权入宪是迫切需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育起点公平是指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它既是人的发展起点,更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起点不公平现象进行制度伦理审视,认为必须站在教育制度之善的角度,整治教育招生制度以保障受教育的要求权,改革教育财政制度以保障受教育的福利权,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以保障受教育的优质权。  相似文献   

4.
农村教育脱贫是保障和实现农民教育权益、经济权益和政治权益的有效手段、基础条件和重要保证。加快农村教育脱贫必须构建"以县(市)级政府为管理主体,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村办学体制;构建城乡教育互动交流制度;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5.
正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为基础,以有效配置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建立"农民自愿、依法有偿、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1三权分置,保障权益,维护保障农民土地收益权宜  相似文献   

6.
刘曦 《新农业》2014,(22):33-34
<正>《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出台后,对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等涉及到公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重点任务、基本标准和保障工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规定。规划中明确指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城乡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保障城乡公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对住房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政府是住房保障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如果我国政府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出现责任缺失,这势必会影响房价,同时给中低收入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对此,政府必须承担起保障公民住房权的责任,促使我国住房保障机制得到完善,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必须增强对农民工公民身份认同意识,消除身份歧视,确立起普遍平等的公民身份原则。新市民享有劳动与就业权、享受社会保障权、人身损害平等受偿请求权、同等市民待遇权等基本权利,国家应通过专门立法,实现对新市民各项权益的法律综合保障。执法与司法部门应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平等保护。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化建设的背景、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内容、保障现状、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工作思路及保障意义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内容包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权、享受文化科技进步权、参与文化活动权、接受教育和培训权、文化创意权五个方面。农民的文化权益处于极端贫困状态,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制"体制剥夺了农民的发展空间。普通教育先天不足,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营养不良,网络信息教育滞后,这些都造成了农民文化水平低,影响了他们对文化权的认知和维权。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社会保障弱,农民思想保守限制了农民文化权。为此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实现人的城镇化;加大资金对农村人力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大众传媒多办一些"接地气"的节目和文化产品;多渠道融资,促进农村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和消费;对农村文化产业舞文弄墨,培育农村文化传承人;文化帮扶,发挥政府、部门、媒体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宅基地"三权分置"是当前我国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对提升农民福祉、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完善"三权分置"制度、构建该制度下的农民居住权保障路径提供参考,分析宅基地制度变革下的农民居住权保障方式变化和"三权分置"制度下农民居住权益保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该制度下农民居住权益保障路径。指出,我国宅基地制度经历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转变,农民居住权的保障方式从通过用途限制来保障转变为通过资格权来保障。"三权分置"体制下农民的居住权保障面临三重风险:一是使用权流转与农民居住权的冲突,二是宅基地抵押强制执行与农民居住权的冲突,三是资格权不完善给农民居住权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应从确立农民在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宅基地使用权抵押风险缓冲机制以及完善资格权认定制度三方面构建农民居住权保障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对于威慑犯罪分子、制止和预防犯罪意义重大。但在现实中,人们对如何行使正当防卫权,其中"当"与"不当"的界限如何把握,却有一些误解和困惑。本文通过3个案例以案说法,聊聊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思想资源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166-167
农产品质量安全思想资源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创造的各种具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作用的思想财富。农产品质量安全思想资源利用中存在浪费严重、获取途径不通畅、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建议:着眼未来,以学校为支撑点,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娃娃抓起",培养具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全新公民;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快土地流转,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加强从业人员的岗位建设,提高他们的待遇;加大财政投入,降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县之一,义乌市率先探索农村宅基地改革"三权分置"路径,其实质是拓展宅基地的产权权能。通过落实农村集体所有权、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极大地拓展了宅基地所有权、占有权、处置权、收益权等权利、权能。但是,也存在权能拓展不充分与权力运行失范的双重困惑,需要细分宅基地"三权权属",加快相关法律衔接,规避"适度放活"风险。  相似文献   

14.
农业信息化是惠及亿万农民的系统工程。当前,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①加大宣传力度,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思想认识保障;②强化组织引导,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③加大投入力度,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④加强教育和培训,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保障;⑤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法制保障;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提升农业信息化层次提供国际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5.
宅基地"三权分置"是我国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在落实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基础上适度放活使用权,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化,减少租值耗散,为农民融入城镇化生活提供新的保障。论述了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功能,并立足"三权分置"改革实践中的农民宅基地流转效益低下,产权权能拓展有限、立法缺位等现实困境,提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三权分置"发展的保障路径。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图书馆读者权益的概念,指出高校图书馆读者权益应包含信息公平权、时空保障权、免费使用权、信息知情权、安全保障权、培训辅导权、批评建议及检举监督权、隐私权等内容,揭示了在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加快图书馆立法、加强读者法制意识、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加强馆员素质等方法,以达到较好地维护高校图书馆读者的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福建农业》2010,(4):16-17
<正>2010年我省种子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充分发挥种子龙头作用,加快海西现代农业发展"这一工作主线,以确保农业用种安全为核心,以加快良种推广步伐为目标,以贯彻种子政策法规为保障,以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和实施新品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作为中西方政治社会化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下,二者关系备受关注。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关系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代表性观点为——"替代论"和"融合说"。学者们大多赞同"融合说",且主要归为两类:一是内容上的融合;二是方式方法上的融合。在认同"融合说"的基础上,分析二者概念来解读"融合"的理论依据,并探究公民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路径,从而启发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9.
要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快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推行工学结合等方面入手,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0.
自承包地"三权分置"分置之后,宅基地"三权分置"成为我国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基本方向,改革之意旨在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盘活农村闲置土地,以更有效率地利用农村土地,对于宅基地"三权"的设计路径众说纷纭,总体上分为"重塑说"与"分解说"。相较而言"重塑说"理论难以适应我国法律体系,并无法充分实现政策之意旨。为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使第三社会主体分享农村土地权利,应采用"分解说"中双层用益物权结构将"第三权"命名为"宅基地经营权",并明确其用益物权属性。同时,应明确宅基地"三权分置"下宅基地使用权的收益、抵押权能,此外,为满足社会主体通过获得"宅基地经营权"利用宅基地之需要,应拓展宅基地用途,并在此基础上借鉴承包地"三权分置"以及宅基地试点相关经验对"宅基地经营权"的流转主体、流转方式、流转期限等问题进行法律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