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前言梭鱼(Mugilsoiuy)是海水经济鱼类,又是淡水和咸淡水养殖对象。60年代开始,国内外开展了梭鱼人工繁殖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提高这项工作的效果,有必要了解它们性腺发育变化的规律。鱼类性腺周年变化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关于鲻科鱼类这方面的资料很少,而且开始也比较晚。Kuo,C.M.,Nash,C.E.and Shehadeh1974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河北省水产研究所1980年分别描述了普通鲻鱼和梭鱼卵母细胞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梭鱼是鲻科鱼类中较耐低温的种类,是我国长江口以北沿海地区咸淡水养殖的重要经济鱼类。在多年人工繁殖试验中,我们发现梭鱼肝脏常有变化。因此,对肝脏标本进行了单项解剖记录。肝脏是鱼体重要器官,鱼类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大量贮存于肝脏,並在肝细胞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水产研究所主持,曲周县水产试验站协作承担的“淡水养殖梭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经过五年艰苦探索研究已获得成功,九月二十三日在河北承德市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梭鱼是渤、黄海近海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适盐范围广,既能在海水、半咸水中养殖,又可在淡水中与四大家鱼混养,其肉质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研究的“淡水养殖梭鱼全人工繁殖技术”课题,9日23日通过了部级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无论在理论上或技术上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淡水养殖梭鱼全人工繁殖技术”课题。是农牧渔业部水产局1983年正式下达的。河北省水产研究所陈惠彬等同志组成的研究小组,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精心设计,反复试验,克服了重重困难,使梭鱼在内陆水域中达到性成熟,完成了梭鱼淡水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并可应用于生产:①采用外源药理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梭鱼(mugil soiuy),又称肉棍子、红眼鱼、赤眼鱼、红眼鲻、斋鱼等,为温热带浅海上、中层鱼类。由于它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海水、咸淡水和纯淡水中均能生活,中国沿海和部分内陆地区均可进行养殖,发展前景很广阔。2008年~2009年赣榆县罗阳镇渔工贸公司进行了梭鱼人工繁殖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梭鱼苗中间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梭鱼为鲻科鱼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长江口及渤海最为集中。梭鱼具有生长快、适盐范围广、食性杂、繁殖力强、肉味鲜美等特点,是海、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1975年联台国粮农组织就把梭鱼列为国际性开发鱼类,我国在1958年就开始了梭鱼人工繁殖及中间培育技术的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单位自1985年进行梭鱼海水工厂化人工育苗及中间培育以来,不断改革旧工艺,年育苗数量超千万尾,中间培育成活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80%,扭转了过去养殖梭鱼靠纳捕自然苗种  相似文献   

7.
梭鱼(Mugil so—iuy Basilewsky)是渤海的主要经济鱼类,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肉味鲜美,主要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食,广盐性,是我国北方海水、咸淡水、淡水养殖的优良对象。多年来,我国对梭鱼人工繁殖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已多次获得人工育苗成功,但还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应用,急待解决海水工厂化  相似文献   

8.
《水产学报》1980,4(3):229-240
本文研究了海水梭鱼、淡水池养梭鱼、少盐水池养梭鱼的性腺发育和脑下垂体的组织学变化;介绍了淡水和少盐水池养梭鱼的人工催产结果;提出了人工繁殖的措施。环境盐度可以影响垂体前叶(RPD)和垂体间叶(PPD)的相对大小。前叶的增大伴随着间叶的减小。淡水和少盐水池养梭鱼的前叶比海水梭鱼的前叶大61.3%,催乳素分泌细胞活动增强,相反,前者的间叶较后者的间叶小45.8%,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活动减弱。淡水和少盐水池养梭鱼的卵母细胞滞留在Ⅳ期初向Ⅳ期中过渡阶段,仅少部份卵母细胞可发育到Ⅳ期中。这些雌梭鱼极大多数不能催产成功,仅两尾雌梭鱼催产成功,分别获得了34尾和17尾仔鱼,成活了17-18小时,淡水和少盐水池养的雄梭鱼可以成熟。  相似文献   

9.
梭鱼是一种生长快、肉味美的咸淡水鱼类。我省沿海资源丰富,滨海地区群众早有捞取天然鱼种进行养殖生产的习惯。经过驯化,梭鱼亦能在淡水水域养殖,且生长良好。但是,仅仅依靠天然苗种发展梭鱼养殖,生产受到限制。因此,解决梭鱼人工繁殖已成为发展梭鱼养殖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10.
我所80年梭鱼人工繁殖实验获得了突破性成功。为模索其工艺流程,根据科技项目任务书所要求的育成梭鱼夏花40万尾,83年进行了梭鱼人工繁殖扩大实验。一九八三年我们以青坨子养殖场为试验点,对207尾亲鱼,采取淡水饲养、混合海水过渡的方法,经30-40天的春季强化培育,亲鱼成熟率平均为44%。用促黄体释放素类似物和梭鱼、鲤鱼、鲫鱼垂体对53尾雌  相似文献   

11.
<正> (梭鱼Mugil So-iuy Basilewsyky)是一种广盐性的海水鱼,在咸淡水或淡水湖泊、池塘内都能生长良好。梭鱼的繁殖一般都在沿岸带和海湾进行,亦能在淡化水域产卵。作者自1973年开始研究梭鱼人工繁殖问题。1976年成功地将低盐度咸淡水池塘中养成的梭鱼,经过产前的强化培育和提高池水盐度  相似文献   

12.
《水产科技情报》1977,(5):36-39
梭鱼是一种生长快、肉味美的咸淡水鱼类。我省沿海资源丰富,滨海地区群众早有捞取天然鱼种进行养殖生产的习惯。经过驯化,梭鱼亦能在淡水水域养殖,且生长良好。但是,仅仅依靠天然苗种发展梭鱼养殖,生产受到限制。因此,解决梭鱼人工繁殖已成为发展梭鱼养殖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13.
梭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海军 《水产养殖》2005,26(2):24-26
梭鱼(Liza haematocheila),又名鮻、赤眼鲻,俗名有红眼鲻、肉棍子、丁鱼等。梭鱼是海水半洄游性鱼类,海水中繁殖,在河口咸淡水中育肥,广泛分布于长江口以北沿海地区。近两年由于水质污染,酷渔滥捕等多种原因,天然鱼种资源日趋减少。为此,2003年我场进行了梭鱼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试验并获得成功,2004年已达到批量育苗的规模,所有苗种已陆续向外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2年来的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梭鱼又名肉棍子、红眼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鲻科、梭鱼属。梭鱼对盐度和温度有较强的适应性,适应盐度围0~38。在海水、咸淡水及淡水中均能生活,适应水温3~35℃,最适水温12~25℃,当水温低于-0.7℃时停食。野生梭鱼分布在我国沿海河口港湾的咸淡水交汇处,随着人工繁殖育苗的成功,沿海地区规模开展人工养殖已经多年,多年的养殖实践证明,梭鱼是一种生长较快、适应性较强、抗病性好、养殖投资小、市场走俏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15.
正梭鱼为广温广盐性鱼类,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在浙南温州,梭鱼俗称"黄眼鲻",消费市场很大,但未有梭鱼人工养殖产业发展。2017年项目组从江苏大丰保活运输淡水养殖的大规格梭鱼至浙南乐清湾的海水网箱进行人工养殖试验,在海水网箱养殖半年后,梭鱼不仅生长增重,尤其是鱼肉的口感明显改善,市场售价大幅提高且销量大。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为开辟  相似文献   

16.
鲻鱼与梭鱼     
鲻鱼与梭鱼同属于鲻科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黑海等热带和亚热带水域。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一般南方沿海以鲻鱼为多,北方沿海则以梭鱼为主,故有“南鲻北梭”之称。鲻、梭鱼为广盐性的浅海中上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沿海近岸。海湾及江河入海口水域。鲻鱼的适盐范围为0~40‰,在海、淡水中部能生活,梭鱼从纯淡水到38‰的海水中均可生活,既能在海水中养殖也能在淡水中养殖。鲻、梭鱼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也很广,鲻鱼的适应水温为3~35℃,12~25℃是最适水温;梭鱼较之鲻鱼耐温低,冬季冰下水温1℃时也能生活。  相似文献   

17.
正梭鱼俗称尖头西、红眼鲻等,隶属鲻形目、鲻科,属于广温、广盐性鱼类,盐度从35的高盐度海水到5的浅海、河口、盐水沟、内陆咸水湖、淡水湖泊、大小池塘梭鱼都能生活。从0~35℃水温都能忍受,以18~28℃为最适生长温度。喜欢栖息在沿海近岸、海湾和江河入海口处,是我国南方沿海咸淡水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梭鱼在南方养殖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8.
浅谈梭鱼的鱼苗培育梭鱼,属鲻科鱼类。因为它具有广盐广温性、位于食物链的低级和生长快等优点,早已成为咸淡水养殖的一个主要对象,也成为与对虾混养最合适的鱼类之一。近年来,在对虾养殖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梭鱼的混养已逐步得到扩大,越来越受到海水养殖业的重视。随...  相似文献   

19.
<正> 鱼类的催产剂(亦称催产激素)是进行鱼类人工繁殖生产种苗中必需的药物。下面介绍梭鱼的脑垂体(PG)机能、摘取时间、方法和保存技术。1梭鱼脑垂体(PG)机能 梭鱼的PG与其他鱼类的PG一样,每尾鱼只有一粒,一般有高粱粒大,近似心脏形或圆形,呈粉红色或粉红带白色。在脑的下部,位于间脑的腹面与下丘脑相连接。PG分腺体部和神经部两大部分,神经部连接间脑,并深入  相似文献   

20.
达氏鳇是黑龙江特产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鉴于其特有的经济价值、研究价值、和巨大的养殖潜力,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于1997年开始进行达氏鳇人工繁殖试验研究,并于1999年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作者根据这几年的试验情况,将达氏鳇人工繁殖技术规程及注意事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