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退耕还林区林草复合模式土壤养分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草复合系统是广义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模式之一。系统在原有的食物链中加入了新的生产环节,从而能更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初级产品的转化率和利用率,有益于改善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促进林牧业的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林牧业的相互渗透及生态经济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林草复合经营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赵粉侠等,1996;安树青等,2001)。  相似文献   

2.
程新平 《甘肃林业科技》2004,29(2):53-54,59
从张掖市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质状况、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着手,结合树木生态学特性、生理适应性以及观赏特性,分析总结出本区域退耕还林的适宜树种及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3.
巴中地区推广“林草畜”三结合退耕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中地区位于四川东北部 ,米仓山南麓 ,地处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 ,是长江上游嘉陵江支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长期以来 ,由于森林过伐 ,土地过垦 ,形成 7.3 8万公顷坡耕地广种薄收、形成“愈垦愈穷 ,愈穷愈垦”的恶性循环 ,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全区水土流失面积 496 4平方公里 ,占幅员面积的 40 % ,年侵蚀总量达 2 3 84万吨 ,并且洪涝、干旱连年发生 ,病虫灾害接连不断 ,这给当地经济发展和长江中下游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自去年 1 0月省政府退耕还林试点工作会议以来。当地党政把退耕还林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中的抗旱造林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对黄土高原的地貌、植被情况以及退耕还林现状和退耕还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综合评述了退耕还林过程中所采取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主要围绕抗旱造林树种的选择、蓄水保墒技术以及林分合理配置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指出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应用及水源工程建设是今后退耕还林中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退耕还林试点中的问题,并在深入分析权益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科技支撑+农民意愿,合理配置退耕还林中的权益,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创新生态补偿制度、创新林权和农林地制度、创新经营模式、创新退耕还林营林模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区域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要求,退耕还林工程要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这就需要所选的树种不但要有一定的生态效益,更主要的是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沙棘是抗干旱、耐严寒、耐盐碱、生命力极强的树种,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当前的退耕还林工程中有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沙棘在退耕还林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龙高 《中国林业》2008,(10):49-49
根据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要求,退耕还林工程要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这就需要所选的树种不但要有一定的生态效益,更主要的是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沙棘是抗干旱、耐严寒、耐盐碱、生命力极强的树种,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当前的退耕还林工程中有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鄂西地区退耕还林三种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和坡耕地农作系统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以生态型经济林植被配置模式综合效益最高,其次分别是生物篱模式和水土保持林模式,坡耕地农作系统模式效益最差。  相似文献   

9.
以浙江省磐安县为例,探讨欠发达山区退耕还林工作中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规划与实际不太完善,缺乏政策扶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障等难点和问题,并提出加强规划、加强宣传、完善政策、加大投入、规范管理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调查了四川省广汉市行道树的现状,该市行道树主要以黄葛树(Ficus lacor)和垂柳(Salix babylonica)为主,种类单调,道路绿化覆盖率极低。因此,在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时,提出了行道树种的选择原则,并规划了桢楠(Phoebe zhennan)、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银木(Cinnamomum septentrionale)等8种为基调树种,雪松(Cedrus deodar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蓝花楹(Jacaranda acutifolia)、峨眉含笑(Magnolia wilsonii)、银杏(Ginkgo biloba)、金丝垂柳(Salixsp.)等19种为骨干树种。根据行道树种的主导功能目标,提出了行道树的配置模式,如观赏型、环保型和文化休闲型等,以体现城市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立体栽培植物群落的概念、生态学原理、结构特征、设计的生态原则及建造程式,以期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关于退耕还林地确权发证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退耕还林地确权发证工作现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策、经费、配套措施和宣传等因素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巩固成果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退耕还林工作的中心任务。在分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增收、管理、政策、配套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笔者简要介绍了沽源县退耕还林实施情况,比较分析评价了沽源县退耕还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果,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试点地区现状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是实现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重要举措。在退耕还林试点地区进行的现状调查和研究对退耕还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陕西省吴旗县和安塞县的实地调查,就黄土高原试点地区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原状土芯法对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HN)、光皮桦人工林(H)、扁穗牛鞭草(NC)、柳杉人工林(LS)4种退耕模式细根(草根)分解、影响分解的质量指标及N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细根(草根)分解速率符合Olson单指数分解模型,年分解常数(k)分别为1.06,0.93,1.32,0.86,分解1年后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65.49%,60.55%,73.32%,57.51%.在1年研究期内,各模式细根(草根)分解过程中的C/N与细根分解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N含量无关,其中光皮桦细根分解速率还与C含量有关.分解90天后,各模式细根(草根)木质素含量与分解速率关系分别为,H,LS呈显著负相关(P≤0.05),HN呈较弱负相关(P=0.087),NC不相关(P=0.279).分解1年后N初始含量最高的HN具有最高的N释放率,N初始含量最低的LS具最低的N释放速率,4种模式N释放速率大小顺序为HN(70.12%)>H(56.49%)>NC(46.67%)>LS(21.76%),N初始含量高是导致此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北县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本文以河北省张北县作为案例 ,对退耕还林还草可能对当地造成的粮食生产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县各乡镇进行了粮食安全评价 ,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张北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调控机制 ,以确保退耕还林 (草 )工程持续、稳定、健康地进行。  相似文献   

18.
征占用林地中涉及的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办理有着十分严格的程序,但是,当前很多地方的林业主管部门在受理此类林木采伐许可证的申请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个特殊环节,仍然按常规的受理程序走,造成林业主管部门自身违规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9.
林种结构和树种组成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造林林种和树种组成,指出其存在林种选择上经济林面积过小,使退耕农户从退耕地中收益减少;树种单一,纯林面积过大等问题。建议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林,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多营造混合林。  相似文献   

20.
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62  
以会泽县和清镇市为例 ,通过 1 0个乡镇 ,2 9个村委会 ,2 0 0多个农户 ,1 6 0多个非农户的调查 ,取得第一手资料 ,分析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的影响 ,结果表明 :第一 ,在接受补偿的这 5~ 8a里 ,退耕农户的收入将明显提高 ,激发了农民退耕的积极性。但受比较经济利益的影响 ,大部分退耕户重补偿政策的优惠 ,轻管护林子的义务 ;第二 ,退耕后绝大部分农民并无兴趣提高土地的集约化水平 ,他们对国家的补贴依赖性强 ,一旦停止钱粮补助 ,林地还未到效益期 ,将失去生活来源。因此 ,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 ,对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相关部门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及运行进行了初步探讨 ,提出了建立和完善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