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杂交早稻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个恢复系及其与6个不育系配组的42个杂交组合的11个产量性状间和8个品质性状间作了相关分析,并对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间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从相关分析可以看出;高的整精米率,大的长宽比和低的低的垩白度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三者可以同时进行改良,从典型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播始历期载荷量较小,所以在一定的生育期内,实现早稻的高产是可能的,糙米率,精米率和垩白度的载荷量较小。它们的改良可以与产量性状的改良同步进行。粒宽和长宽比载荷量的负值较高,我们在选育时要协调粒宽,长宽比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北方粳稻产量与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稻作科学研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粳稻需求持续增加,粳稻面积不断扩大,明确目前不同稻区产量与品质性状现状及其相互关系,对今后北方粳稻育种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利用2011—2013年北方稻区国家水稻新品种试验数据,根据地区和品种(系)特点划分为黄淮粳稻、京津唐粳稻、晚熟中早粳稻、中熟中早粳稻、早熟中早粳稻5种类型,分析了产量水平、产量构成因素、品质现状等类型间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产量表现为中熟中早粳稻早熟中早粳稻、京津唐粳稻、黄淮粳稻晚熟中早粳稻。5种类型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平均值分别为83.66%和66.95%,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平均值分别为30.26%和3.08%。总体和不同类型产量与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结实率与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与垩白粒率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籽粒长宽比与产量关系不密切,与糙米率大多显著负相关,而与整精米率的负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着粒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也不密切,与穗数基本表现为显著负相关而与每穗粒数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对结实率、千粒重和主要品质性状影响不大。根据上述结果可以认为,我国北方粳稻至少在9 t hm–2以下产量与主要品质性状的矛盾并不突出,可以在保持产量的基础上改进品质,或者在保持品质的基础上提高产量,使产量和品质在更高水平上达成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马洪文  王昕 《种子》2006,25(8):43-45
以489 A等6个不育系与94 FR 30等6个恢复系配制(6×6)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对杂交粳稻的碾磨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糙米率主要受加性效应作用;精米率主要受显性效应作用,同时也受母体植株的影响,整精米率主要受母体显性效应作用。细胞质遗传效应对糙米率及精米率性状的影响也达极显著水平。亲本遗传效应预测值中,没有测到对提高整精米率有正向作用的亲本。  相似文献   

4.
选用黄淮地区种植的7个粳稻品种,对其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对黄淮地区粳稻品种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位面积(667m2)穗数,其次是穗粒数,一级枝梗数通过穗粒数而影响产量;株高、穗长与产量呈一定的负相关,反映出目前黄淮地区种植的粳稻品种主体上仍属(半)矮杆、小穗型品种,未来超高产或超级粳稻品种培育应注重协调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保证单位面积(667m2)穗数的前提下,朝高杆抗倒、大穗多粒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9个新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及按NCⅡ设计配制的45个组合为材料,研究杂交粳稻上部3片功能叶性状的遗传特征以及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杂交粳稻12个功能叶性状均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影响,但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其中倒二叶角和倒三叶角受环境等影响较大.各功能叶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和广义遗传率均较大,在早...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6~2009年贵州省粳稻区试汇总资料,对参加试验的杂交粳稻组合与常规粳稻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组合总体上产量高于常规粳稻品种,生育期、株高、千粒重与常规粳稻品种大致相当,有效穗和结实率较常规粳稻品种略低,穗粒数显著多于常规粳稻品种.从已通过审定及待审定品种(组合)情况来看,总体表现杂交粳稻组合比常规粳稻品种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陆地棉种子品质性状与棉花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双子叶作物种子遗传模型和农艺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了陆地棉五个亲本及其F1、F2棉子仁的油分含量、油分指数、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指数、棉子的子指、容重、仁壳比和仁指以及棉花植株单株产量、革株铃数、单铃重的两年实验资料,估算了棉仁营养品质性状及棉子物理性状与棉花在艺性状间的各项近传协方差分量。结果表明,棉子仁营养品质和种子物理性状与单株产量遗传相关均不显著,油分含量、油分指数、蛋白质指数、子指、容重和仁指的细胞质效应、母体遗传效应与单株铃数的相应遗传效应存在显著的负向协方差,其互作协方差也为显著的负值。这6个种子性状与单铃重的遗传关系列相反,这些效应均为负相关。衣分与大多数种子性状不存在明显的遗传相关性,仅与蛋白质指数、子指和仁指有明显的细胞质和母体效应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我国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品质现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3-2006年56个国审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品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的品质指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常规粳稻已经持平或非常接近,而在垩白率、垩白度上,杂交粳稻却远远差于常规粳稻,说明外观品质的改良是今后杂交粳稻育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有机栽培对杂交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杂交粳稻(常优2号、常优5号、甬优8号)和常规粳稻(淮稻5号、南粳46、南粳5055)为试材,比较研究了有机和常规栽培方式对两种类型粳稻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索了有机栽培条件下杂交粳稻实现稳产优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有机栽培杂交、常规粳稻平均产量分别为8.11 t hm–2和6.29 t hm–2,前者比后者高28.93%。有机栽培杂交粳稻的群体总茎蘖数低于常规粳稻,但成穗率较常规粳稻增加了6.5个百分点。两种类型水稻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各生育期均表现为有机栽培常规栽培,但有机栽培杂交粳稻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降幅较小。有机栽培条件下,杂交粳稻生育后期平均群体生长率是常规粳稻1.29倍,干物质积累比例高出8.81个百分点。有机栽培略微降低了杂交粳稻的加工品质,但显著改善了外观品质,提高胶稠度、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对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小,总体上改善了蒸煮食味品质。有机栽培下杂交粳稻产量优势明显且有较好的品质性状,在有机稻米产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杂交粳稻亲本产量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提高杂交粳稻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改良其恢复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为使之更富成效,选用115个SSR引物扩增6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12个恢复系的标记基因型,并按NCII遗传设计配制72个F1组合,分析18个亲本的单株日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5个性状的配合力,结合亲本SSR分子标记数据和性状配合力数据筛选了5个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结果发现20个SSR标记基因型与亲本产量及其构成性状配合力显著相关。其中8个与亲本单个性状配合力相关;6个同时与亲本2个性状配合力相关;4个同时与亲本3个性状配合力相关;2个同时与亲本4个性状配合力相关。同时与多个性状配合力相关的标记基因型,对各性状的作用方向有正有负。RM152-165/170是单株日产量和单株有效穗数优异配合力效应最大的标记基因型,可使F1的相应性状值增加20.6%和12.7%。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可直接用于粳稻恢复系配合力的分子标记辅助改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指导苹果园科学施肥,以山东省49个果园的‘红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枝条、叶片和果实中矿质元素和土壤中元素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果园土壤中各元素含量的差异较大,植株中营养元素含量果实<枝条<叶片,其中果实中各元素含量的差异大于枝条和叶片;枝条与土壤中元素间的相关性最大,硼为显著水平,其他为极显著水平;叶片与土壤中元素除全磷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氮和磷的相关性为负值,其他为正值;果实与土壤中硼、铁、钙和镁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其中硼的相关性为负,其他相关性均为正,两者间钙的相关系数最大。枝条、叶片、果实与土壤中硼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有效锌,钾的相关系数最小,磷元素的相关系数均为负值。因此,在施肥过程中要重视施用微量元素,尤其是锌和硼,减少磷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12.
水稻常规种与杂交种产量性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量性状改良一直是水稻育种的第一目标, 在杂交稻选配成功后的二十多年里所推出数量众多的杂交稻品种的单产潜力没有明显超过早期培育出来的水稻品种, 而常规育种由于新种质资源的不断拓展与应用, 其产量不断得到提高, 部分常规稻品种的产量水平超出杂交水稻。为明确常规稻与杂交稻品种的产量差异性, 重新评价和定位常规稻品种。以相同遗传背景的常规稻与杂交稻组合为比较对象,比较分析了 12个组合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研究结果显示, 12组常规稻与杂交稻的的对比试验中, 杂交种产量明显高于常规种的占总数的 41.7%, 常规种产量高于杂交种的占 16.6%, 二者产量差异不明显的占总数的 41.7%。部分常规品种在产量上与同类型杂交稻产量相当甚至高于杂交稻, 这为常规稻的遗传育种及其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鉴定抗菌核病早熟油菜品种,筛选油菜菌核病常发区主导品种,减轻菌核病危害,有效控制产量损失。通过2010-2011年在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进行全国早熟油菜品种筛选试验,对其参试的13个油菜品种进行菌核病抗性研究。结果表明:13个供试品种菌核病发病率分布在2.37%~29.99%之间,病情指数介于1.5~22.75之间,供试早熟油菜品种病情指数与生育期呈正相关,随着生育期推迟,发病加重;田间湿度大,油菜成熟期氮素肥料偏重的前提下,明显加重菌核病为害,显著降低油菜最终收获产量。菌核病从苗期始为害油菜、成熟期为害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重。供试的13个品种抗菌核病能力大体可分为5个类群,S0013、C868、‘10棚63育19’ 3个品种全生育期均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核病能力,可作为油菜菌核病常发区主导品种和育种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14.
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土壤盐分特征及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土壤盐渍化是宁夏引黄灌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查明导致土壤盐碱危害的主要盐分离子,为改良利用盐碱地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该区不同类型盐碱地土壤盐分及盐分离子相关性。结果表明,盐化土壤全盐除与HCO3-相关性不显著外,与其他离子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无论是盐化土壤还是碱化土壤,土壤总盐均与SO42-、Cl-、Na+呈极显著正相关,Na+与Cl-、SO42-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80;碱化土壤碱化度、pH与CO32-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Na+、SO42-、Cl-可作为研究区土壤盐化状况的特征因子。Cl-、SO42-、Na+、CO32-可作为研究区土壤碱化状况的特征因子。消除试区土壤盐碱化,应重点对Cl-、SO42-、Na+、CO32-这些有害盐分离子含量进行消减。  相似文献   

15.
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为了探讨大豆各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以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的6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法对与大豆单株产量相关的8个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单株产量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主茎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百粒重>底荚高度>株高>生育期>主茎节数,与单株产量最为密切相关的性状是单株粒数,其与产量的关联度为0.42,其次是主茎分枝数,与产量的关联度为0.39,主茎节数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在大豆品种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单株粒数多和主茎分枝数多的品系选育。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验证和优化马铃薯的施肥指标体系,以标准的“3414”试验作为试验方案,同时增加“2水平+有机肥”处理,以常规高产马铃薯栽培施肥作对照处理,共设16个处理,对马铃薯植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试验各小区的马铃薯收获期植株农艺性状包括株高、生物鲜重、基茎粗、商品薯、商品率、理论产量、绿叶面积指数等显著差异,马铃薯理论产量与施肥量不成正比关系,最大差异高达129.30%,缺N的相对产量为69.88%,少施P的相对产量为112.16%,缺K的相对产量为95.79%,最佳施肥量为N、P、K配合为1:0.54:1.11(N=10.22、P=5.54;K=11.36)。试验结果还表明,试验区土壤中P含量已经较高,P的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影响不大,施肥的N、P、K三元二次方程为:Y=890.75+159.64N-74.68P+22.56K-4.96N2+6.73P2-0.01K2-2.53NP-2.20NK+2.02PK;按“3414”试验的结果,每公顷的最高施肥量为N:100.5 kg;P:52.2 kg;K:222.75 kg,这可为南方稻田冬种马铃薯高产栽培的“少P、追N、补K”施肥技术模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施肥对糜子密度、 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了研究提高糜子产量的途径,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施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两组试验,对施肥对糜子出苗密度、产量及农艺性状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处理10个糜子品种出苗密度和出苗分蘖后单株密度分别低于不施肥处理7777.5丛/hm2、23888.6株/hm2.在本研究情况下,施肥处理产量小于不施肥产量467.7 kg/hm2,密度对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糜子的穗长、株高、地上生物量、单穗粒重、千粒重、茎粗受施肥影响不同,有的增加,有的减小.施肥处理10个糜子品种的穗长、株高、地上生物量和不施肥处理之间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部分品种施肥处理单穗粒重、千粒重、茎粗与不施肥处理之间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施肥处理茎粗均高于不施肥处理.糜子群体在一定的生存空间范围内,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增长符合逻辑斯蒂模型,研究中施肥处理会造成糜子烧苗.  相似文献   

18.
收获期对北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收获时期对北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米质性状的影响,为今后从栽培措施上改良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米质提供理论依据。以2个杂交粳稻和3个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从齐穗后30d开始,每7d取样收获1次,共取样收获7次,风干后统一测定米质性状。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时期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影响显著,随着收获时期的延后,糙米率、精米率先逐渐增加,在齐穗后65d达到最大值后显著降低,整精米率在齐穗后65d之前波动较大,无明显规律性,齐穗后65d之后显著下降;杂交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常规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整体差异不显著,5个品种的白度值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不同收获时期对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大多未达显著水平。食味值除丰锦品种在不同收获时期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4个品种随收获时期的推迟整体呈下降趋势,在0.05显著水平上有差异,在0.01显著水平上差异大多不显著。同一收获时期间比较,常规粳稻的加工品质(包括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优于杂交粳稻,杂交粳稻的白度值显著优于常规粳稻。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性状的表现上,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在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间并无显著的差异,在最佳收获期上也无显著差异。若要改善加工品质,需适当延后收获,一般在齐穗后58d收获较好;若要改善外观品质,提高食味值,则需适当提前收获,在齐穗后30~37d收获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