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穗位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穗位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以生产上广泛种植的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和浚单20为材料,采用石蜡制片和超薄切片法对不同种植密度下2个玉米品种穗位叶片和叶绿体的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个玉米品种的叶片厚度、叶脉横截面积和叶脉木质部面积减小,上、下表皮的气孔频度减少(郑单958显著,浚单20不显著),叶肉细胞叶绿体的基粒数量减少,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的数量减少;种植密度在75 000株 hm-2时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叶脉木质部面积、气孔频度、叶肉细胞叶绿体的基粒数量、叶肉细胞叶绿体的基粒数量与种植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单穗籽干重、千粒重、穗粒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因而成为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扬稻二号’与‘扬稻六号’的抗旱性差异,以抗旱性不同的两个籼稻品种(‘扬稻二号’与‘扬稻六号’)为研究对象,检测了叶片的保水力及表皮渗透度,并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叶片表面的超微结构,同时检测了耐逆相关基因在干旱处理前后的表达动态。结果表明:在离体情况下‘扬稻六号’叶片的失水率和表皮渗透度都低于‘扬稻二号’;‘扬稻六号’叶片表面的气孔长度小于‘扬稻二号’,但单位面积内的硅质乳突、气孔及气孔周沿乳突数均高于‘扬稻二号’;一部分干旱相关基因在品种间共同诱导表达,如OsPP2C和OsDHN,而另外一部分基因在品种间差异表达,如OsSTPK-1、OsNAC6和OsZF1。这些结果为进一步阐明‘扬稻二号’与‘扬稻六号’的抗旱性差异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本课题组选育出的纯合黄化自交系Z52作母本,与课题组选育的6份改良诱导系杂交,进行诱导能力鉴定,评价人工遗传标记筛选的准确率,并通过观察叶片单位面积气孔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6份改良诱导系的诱导率为2.02%~5.62%,平均为3.66%。人工筛选的平均假阳性率为7.4%,平均假阴性率为0.92%。单位面积气孔数的观察结果表明,黄化单倍体单位面积平均气孔数为36.56个,极显著高于对照的黄化二倍体(21.78个)以及杂交二倍体(18.56个)。本研究期望为玉米诱导系诱导率的准确测定提供一定参考,并为玉米单倍体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恩瑞  周国富 《种子》2006,25(11):71-72
简介鉴定依据的基本原理;试验初步研究的杂交水稻种及对应不育系10-11月在温室中幼苗出叶数上的差异。认为在本地利用温室种植可以在短期内鉴定水稻杂交种的纯度,但这种鉴定方法仅实用于杂交种与对应不育系总叶片数相差≥5,生育期相差≥30d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5.
球茎甘蓝Ogura不育系在生殖生长期喷施赤霉素能提高柱头外露率、株高、结荚数并与喷施次数及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每荚粒数呈负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喷施次数与浓度可增加球茎甘蓝Ogura不育系制种产量,提高性状优良品系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适度卷曲有利于改善群体光照,提高光能利用率,因此,发掘和研究叶片发育相关基因是改良株型和植物生长发育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本研究报道了一个新的水稻稳定遗传卷叶突变体rolled leaf 28(rl28),与野生型相比,rl28从拔节期起叶片开始沿中轴脉向内侧卷曲,叶片的卷曲度均极显著高于野生型,且叶夹角也不同程度小于野生型。扫描电镜及石蜡切片观察表明,rl28叶片单位面积气孔数、气孔导度显著高于野生型,蒸腾速率极显著高于野生型,rl28中脉增大及临近的2个泡状细胞数量减少。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RL28基因被定位在第5染色体标记5-43和5-34之间,物理距离为90 kb。本研究将为RL28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给草地早熟禾及其空间诱变矮化突变体的生理、抗性及分子研究提供基础,对草地早熟禾野生型及矮化变异株系叶片的外观形态、表面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2个矮化突变株系叶片均明显增宽、厚度减小;上表皮细胞的长宽比明显减少;同时,矮化突变株系的叶片气孔密度增大,单个气孔面积减小。进一步分析表明,矮化株系叶片宽度增加可能是因为细胞数目的增加和表皮细胞的增宽。旨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脱落酸与赤霉素对瓜尔豆叶片光合作用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管理、密度、肥水等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在瓜尔豆始花期、盛花期、盛荚期和鼓粒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研究其对瓜尔豆叶片光合作用及内源激素的影响,旨在为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瓜尔豆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脱落酸处理均能在各个生育时期降低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关闭气孔,从而抑制其光合作用;而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能明显地增加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促进其光合作用;脱落酸与赤霉素处理均能降低叶片叶绿体含量,并且赤霉素处理降低更显著。不同浓度的脱落酸处理降低了植株叶片内源吲哚乙酸、赤霉素和激动素的含量,升高了内源脱落酸的含量;而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增加了植株叶片内源吲哚乙酸、赤霉素和激动素的含量,降低了脱落酸的含量,在调节激素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对植株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9.
用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鉴定烟草染色体倍性方法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艳琼  何丽萍  和凤美  王荔 《种子》2002,(3):24-25,56
经不同浓度秋水仙碱液加倍处理的烟草花粉植株,用叶片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鉴定染色体倍性。研究表明: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平均值差异极显著,单倍体95%以上的叶绿体数在14个以下,双倍体95%以上的叶绿体数则在14个以上。经开花结实验证其准确率达91%,且展开到第5叶时就可鉴定。  相似文献   

10.
秋水仙素对辣椒生长的影响及多倍体诱导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比较了不同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长组合下辣椒(Capsicum annuum L.)的生长差异和多倍体诱导效应.结果表明:和对照植株相比,所有处理变异植株在形态上表现为叶片宽大,叶色较深,茎变粗且节间距长,气孔增大;相关指标都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而且随着处理强度的增加差异更为明显.秋水仙素诱导产生的变异植株经染色体倍性鉴定植株表征为嵌合体(2 n=24或2 n=48).相同处理时长下,不同浓度秋水仙素溶液对辣椒多倍体诱导效应差异显著,而对相同浓度下不同处理时长对植株叶片数和气孔面积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其它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秋水仙素浓度与处理时长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不同处理之间除气孔面积差异不显著之外,其它指标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结合加倍率和植株死亡率综合分析后认为,用0.05%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6天诱导效果最佳,诱导诱导加倍率可达26.1%.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水稻新质型不育系幼苗期耐冷性特点,以一套同质异核不育系(G软香A,G华香1A,G华香2A)和一套同核异质不育系(G软香A,Y软香A,WA软香A)为材料,采用光照培养箱培养的方法,鉴定和评价了3~4叶期幼苗的耐冷性,并分析了低温胁迫后不育系幼苗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幼苗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不育系的耐冷性分级可分为4级,其中G华香2A的耐冷性最强(1级),Y软香A的耐冷性最差(9级)。就同质异核不育系而言,G华香2A耐冷性最强,G华香1A次之,G软香A中等,表现出细胞核对耐冷性的效应。就同核异质不育系而言,WA软香A耐冷性强,G软香A耐冷性中等,Y软香A耐冷性极弱,表现出细胞质对耐冷性的效应。因此,水稻不育系的耐冷性受到细胞质和细胞核基因的共同影响。幼苗MDA含量、POD的活性以及幼苗期水稻苗高、根数、鲜重等生物量等性状都与耐冷性有关。耐冷性越强的不育系,经低温处理后其幼苗MDA相对含量越低,POD相对活性越低,生物量相对鲜重越大,即说明耐冷性越强的不育系,经低温处理后较之对照幼苗的MDA含量增加量较小,POD活性增强程度小,生物量下降较少。  相似文献   

12.
选用7种不同细胞质源滇型不育系与滇一型保持系及恢复系各5个材料进行杂交,对70个杂交组合的剑叶穗颈夹角、剑叶长宽比、株高、穗长及穗总粒数这5个性状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滇型杂交水稻在剑叶长宽比、株高、穗长及穗总粒数等性状的表现主要受不育系母本的影响,在组配滇型杂交稻时考虑不育系多项农艺性状的表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FACE条件下冬小麦生长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模拟2050年冬小麦生长的CO2浓度下,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响应,有助于评价未来CO2浓度升高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利用农田开放式大气CO2浓度升高(FACE)试验平台,以强筋冬小麦CA0493为供试材料,CO2浓度处理设定对照CO2(aCO2, 415±16 μmol/mol)和高浓度CO2(eCO2, 550±17 μmol/mol)2个水平;施N处理设常规施氮(NN,底肥含N 118 kg/hm2+追肥含N 70 kg/hm2)和低氮(LN,底肥含N 66 kg/hm2+追肥含N 17 kg/hm2)2个水平,研究高浓度CO2和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株高、叶面积、分蘖动态、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高CO2浓度显著提高了拔节期小麦株高(5.12%),常规施氮下的增幅高于低氮下的增幅。CO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了开花期的旗叶面积(14.87%)和主茎上部3叶叶面积(10.02%),旗叶叶面积的增加主要由叶长增加(8.97%)决定。CO2浓度升高使常规施氮下的分蘖数量增加。开放式CO2浓度升高使冬小麦产量增加18.3%(P<0.05),低氮和常规施氮下的增幅分别为6.0%、31.4%。高浓度CO2使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分别增加5.3%和14.5%(P<0.05),常规施氮下的增幅均高于低氮下的增幅,不孕小穗数下降11.12%(P<0.05),而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高浓度CO2使不孕小穗数降低,小花退化减少,从而提高了穗粒数,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7001S、温敏核不育系W6154S、增矮64S,以及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及其衍生的温敏核不育系810S、安湘S、香125S为材料进行相互杂交,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观察F1的育性,根据其可育性和不育性确定核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7001S、W6154S、培矮64S与核不育基因供体农垦58S之间有等位点的核不育基因;但温敏核不育系W6154S与培矮64S之间,不具等位点的温敏核不育基因。该结果说明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至少存在一对光敏核不育基因和两对温敏核不育基因,而且各对温敏核不育基因可独立遗传,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其不育性得到充分表达。安农S-1与其衍生的不育系之间以及衍生的不育系与不育系之间都具有等位点的温敏核不育基因。农垦58S及衍生的核不育系与安农S-1及衍生的核不育系之间没有等位点的核不育基因。  相似文献   

15.
棉花核不育系豫98-8A育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阐明1999年从转基因后代遗传群体中发现的1株雄性不育植株不育基因的遗传规律及其与现有不育基因的等位性,采用表型观察测量,以及经典的自交和测交手段,研究了该不育材料败育性状的遗传规律。花器官形态特征调查表明:不育株花柱长和花柱外露长度均明显高于同质系的正常可育株,而每朵花的子房直径及花药数量没有明显差异。遗传分析表明:杂合体可育株自交,后代不育株与可育株呈3:1分离,不育株与杂合姊妹可育株测交,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1分离,表明该核不育材料受隐性单位点控制;与阆A(msc1)、洞A(msc3)等育性位点杂合可育株分别杂交,其F1代单株育性均得到恢复。由其F1代产生的F1:2家系中均出现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3和7:9两个育性分离群体,表明该材料败育基因为不同于阆A、洞A的不育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6.
摘 要:对近等基因系进行遗传背景检测,有利于选育高质量的近等基因系材料。试验以17个小麦K型不育系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N1-N17)和轮回亲本不育系豫麦3号为材料,通过调查这些材料的株高、成穗数、旗叶长、旗叶宽、倒二叶长、脖长、倒一节长、倒二节长、穗长、小穗数等10个农艺性状,对恢复基因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差异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回交5代后,回交后代与轮回亲本在形态性状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其中N14、 N1 、N7 、N16 和N15与不育系豫麦3号的性状差异较小,在欧氏距离为5.2处把它们聚在同一类,但从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看,N7和N15自身的变异较大,所以N14、 N1和N16 与不育系豫麦3号具有较好的近等性。  相似文献   

17.
R. E. Niks 《Euphytica》1987,36(3):725-731
Summary Early stages of the infection process of Puccinia hordei isolate 1.2.1 and of a P. recondita f.sp. tritici isolate were studied on adult plants of four barley lines and one wheat line. Two of the barley lines are extremely susceptible to P. hordei, the other two have a very high level of partial resistance.A histological study based on a trypan blue staining indicated that stoma penetration by P. hordei isolate 1.2.1 was equally successful on the susceptible as on the partially resistant adult barley plants. Abortion of substomatal vesicles was rare in all lines. These results do not support a hypothesis that mechanisms of partial resistance in adult plants differ from those in seedlings by a substantial abortive stoma penetration.Also in the nonhost combinations wheat-P. hordei and barley-P. recondita f.sp. tritici inhibition of stoma penetration and of substomatal vesicle development appears to play a biologically insignificant role in adult plants.The proportion of stoma penetration on the leaf sheaths of two of the barley lines was as high as on the leaf blades of the flag leaf and the leaf below the flag leaf. There was no evidence for stomatal exclusion as a crucial factor in the relatively low infectibility of leaf sheaths to leaf-blade specialized rust species.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移栽群体和水分调控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水稻的成穗率,采用盆栽实验,对比了不同的水稻移栽群体下不同的水分控制对水稻分蘖动态、成穗率、营养生长状况、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控蘖措施后,双本移栽、深水控蘖较单本移栽、搁田控蘖分蘖增长率减少了3.79%~7.06%,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也相对稳定,根系活力高出5.25个单位和5.95个单位,根系伤流强度提高29.04%和21.17%,最终成穗率比分别提高了9.09%和10.53%,双本移栽较单本移栽能更好的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双本移栽、深水控蘖更有利于提供水稻较好的营养生长,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成穗率。  相似文献   

19.
Development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CMS) lines with elongated uppermost intemode (EUI) trait provides a genetic option to eliminate the use of GA3 in hybrid rice.  相似文献   

20.
以4个淡绿叶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正常叶色粳型不育系浙农大11S(ZAU11S)及籼型不育系培矮64S(PA64S)共6个不育系为材料,在杭州自然条件下观察了上述6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开花习性。结果表明:(1)淡绿叶色不育系同对照正常叶色不育系的叶色差异显著,易于肉眼分离;(2)淡绿叶色不育系的开花天数、开花率、柱头外露率都低于正常叶色不育系,日开花率、颖花张开时间和张开角度易受环境条件影响,表现较大差异;(3)除TS1外,其他三个淡绿叶色不育系在不育期和可育期的开花高峰都位于午前9:00或10:00,表现较强的早花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