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湖南省长沙县、醴陵市农户为调查对象,对双季稻规模生产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规模与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规模越大,综合绩效越高,但相对效率越低;播种面积、稻谷单产是双季稻生产绩效主要影响因素,但不同规模生产绩效各衡量指标的其他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提出了双季稻不同规模生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姚学锦 《乡村科技》2019,(19):93-94
湖南省洞口县水稻种植模式主要有双季稻、一季稻和再生稻。其中,双季稻因用工多、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低而不被规模种粮户所认可,近年来双季稻种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代之以大面积增长的是一季稻,但一季稻因增产空间有限,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近年来,洞口县大力推广再生稻种植模式,在产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较好地解决了水稻生产上产量与效益不相匹配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5~2014年湖南水稻生产面板数据,分析湖南双季稻生产区域变化类型及趋势,运用区域重心法分析湖南双季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轨迹,应用通径分析法研究其重心变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南双季稻生产变化区域差异明显,生产重心向北偏西方向移动,播种面积、单产对各市双季稻产量集中度具有正向作用,农机总动力有负向效应。提出了湖南双季稻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讨区域农产品电商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从信息技术视角,构建县域农产品电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测算2018年重庆市38个县域农产品电商发展的绩效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ISM模型揭示不同要素之间的层级关系。结果显示:1)2018年重庆市农产品电商发展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县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2)重庆市自西南向东北沿长江流域发展水平最高,其次向西北与东南方逐步降低,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空间格局;3)农产品电商基建规模比农产品信息技术生产对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露天、大棚等种植业农产品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负向影响绩效,而畜禽等养殖业农产品信息技术水平正向影响绩效;4)开通电子政务行政村的比例是影响县域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核心要素。未来,重庆市仍需坚持当地政府引导、信息技术支撑打造“一村一品”优质农产品,完善农产品电商基建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信息搜寻成本,进而提高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从农户个体特征和社员参与行为出发,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四川省石棉县32家合作社146户社员的实地调研数据,构建有序的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个体特征对合作社绩效影响较小,农户年龄越小、生产规模越大,合作社的绩效水平越高;社员参与行为对合作社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社员参与合作社购销行为、对合作社的认知程度、社员参会次数影响效果最明显。说明关注社员参与行为、提高社员对合作社的参与度,有助于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水平,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不同规模农户的积极行为响应是农村耕地尤其是脆弱型耕地质量保护长期可持续的重要保障。基于南方红壤区湖南省邵阳市的320份农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不同规模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规模农户比小农户实施更多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政府管制、绿色生产补偿、性别和社会网络是影响规模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主要因素;政府管制和性别是影响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大力培育规模农户,充分发挥规模农户的带动作用,同时对不同规模农户实施差异化的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桃江县双季稻生产的现状,指出了桃江县双季稻生产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各项工作制度、充分挖掘双季稻生产潜力、消除一些影响双季稻生产的障碍因素等发展桃江县双季稻生产的对策,以期对桃江县双季稻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东北地区不同生猪养殖规模结构波动效应,完善东北地区生猪养殖短板,基于2004~2014年东北三省四种生猪养殖主体,即散户、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面板数据,利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各养殖主体生产效率及其构成,通过LMDI模型得出生产效率增长率,从数值和增长率波动趋势分析影响东北地区生猪有效供给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东北地区规模化生猪养殖主体有效供给作用强度最大;东北地区散户生猪有效供给主要影响因素不同;东北地区已具备规模化生猪养殖条件;东北三省各自生猪优势养殖规模不同。  相似文献   

9.
家庭农场已成为我国引领适度规模经营、保障粮食安全的有生力量,绩效是家庭农场进行水稻生产决策和政府扶持的主要依据。基于投入产出和环境变量视角,通过对湖南120户家庭农场的实地调查,构建由CCR模型、灰色关联度和相关分析模型、SBM超效率模型组成的"三步模型法",分析不同规模稻作绩效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稻作规模在13.33 hm2和20.00-26.67 hm2范围内的投入产出综合效率达到最优,稻作规模6.67 hm2和33.33 hm2的家庭农场相对效率较高。对家庭农场稻作绩效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租田费用和稻作补贴,其次为家庭劳动力稻作率和稻谷销售价格,农场主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关联度较低。因此,为提升家庭农场稻作绩效,建议制订完善水稻家庭农场经营的"适度规模"指标、规范稻田流转管理与服务、增加稻作补贴、加强价格扶持等政策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哈尔滨市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3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绩效,包括生产玉米、大豆、水稻3种生产作物。通过建模分析得出3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绩效存在明显不同,龙头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另外两种经营主体。对于玉米生产,主要原因包括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于大豆和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差异是主要原因。生产技术的提高对于专业大户和农业合作社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鄱阳湖区2011年直播早稻、晚稻生产情况的抽样调查,分析了鄱阳湖区2011年异常气候特征及其对早稻、晚稻双季直播高产栽培的危害,并根据鄱阳湖区的气候特点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2.
提高双季稻生产率对于当前我国粮食稳产保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加总数量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利用2004—2018年全国9个双季稻主产省份数据,分析我国双季稻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变动情况。结果表明:2004—2018年我国早籼稻、晚籼稻的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1.081、0.931;双季稻全要素生产率在2004—2008、2014—2018年小幅上升,在2009—2013年波动下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张的贡献;在双季稻优势产区中,长江流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高于东南沿海,其中规模的扩大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议发挥主产区优势,把适度恢复双季稻生产作为粮食稳面积、保产量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良种采用率及机械化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种稻基本收益,激励农户重拾种植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余江区作为江西双季稻主产区之一,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市推进早稻生产号召,多措并举,顺利完成了早稻生产目标任务。但在推进早稻生产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应从政策上、技术上加以完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There are three ecotypes of soybean cultivar in Hunan Province: spring soybean, summer soybean and autumn soybean. Spring soybean has become the leading cultivar used in soybean's commercial production in Hunan these 30-40 years along with the growing improvement of the double-cropping of rice in the province which has reduced the area of the summer and autumn soybean gradually. Soybean produced in the province is almost consumed as processed food.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水稻生产能力和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米是浙江省最重要的口粮品种。促进水稻生产稳定发展是确保浙江省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之一。本文在简要分析浙江省水稻现实生产力的基础上,测算了水稻生产潜力,并针对制约浙江省水稻生产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表明,通过恢复双季稻面积,可新增生产能力336万t;提高现有成熟技术到位率,提高单产可新增生产能力60万t;若两个条件均能充分发挥,浙江省水稻潜在生产力可达到1249万t,比现实生产力高582万t。提出必须优化生产扶持政策,加大中低产田改造,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技术到位率,推进规模经营,促进全面均衡增产。  相似文献   

16.
根据洞庭湖区的气候条件和不同品种生长规律,从合理利用温光资源和趋利避害着眼,提出双季稻品种布局方案,早稻以中,迟熟品种并重(或中熟略多于迟熟);晚稻以杂交水稻为主,搭配晚梗,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稻生产地域分布广,生产环境与条件因素差异大,农户年度水稻生产规模、生产投入、生产环境与条件及国家的水稻政策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2015年,对湖南、浙江、黑龙江三省的1 540农户进行了调研,比较了不同年度间各生产因素的变动差异,研究水稻生产环境与条件因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更好地发现水稻生产内在的影响性质与影响程度。通过比较发现: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动特征;水稻产量与是否种植超级稻品种、水稻生产环境、水稻生产条件等各因素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影响水稻产量因素中,在P0.01水平下,稻农对水稻品种的满意度、农民是否种植超级稻品种、农民对水稻政策与措施的满意度3因素与水稻产量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在P0.  相似文献   

18.
"赣晚籼32号"属中迟熟优质晚籼水稻新品种。该品种丰产稳产,品质优,株形好,适合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作中迟熟晚稻或一季晚稻栽培。  相似文献   

19.
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发展“黑麦草—水稻”轮作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分析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发展"黑麦草—水稻"轮作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稻草轮作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提出了发展稻草轮作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了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稻作模式,对比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和再生稻稻作模式的产量潜力和CH4排放特征,以此为选取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的稻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2018年依托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科研基地,设置了双季稻和再生稻2种模式,对比分析了产量潜力、稻田生育期间CH4排放动态和稻田生态系统CH4季节性累积排放规律以及评估了单位产量稻田CH4排放。【结果】 试验期间,从产量方面来看,双季稻早稻产量为7.37 t·hm -2,再生稻头季产量为8.84 t·hm -2,头季相比早稻增产19.95%。双季稻晚稻产量为6.82 t·hm -2,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为3.39 t·hm -2,再生季相比晚稻减产50.29%。综合两季,双季稻总产量为14.19 t·hm -2,再生稻总产量为12.22 t·hm -2;从生育期间CH4排放动态来看,双季稻在分蘖期和齐穗期左右排放较强峰值,再生稻除了在分蘖期和齐穗期有较强的排放以外,其在施用促芽肥时也出现了小峰值。但总体双季稻的排放范围(- 0.06—1.30 μmol·m -2·s -1)要高于再生稻的排放范围(- 0.01—0.70 μmol·m -2·s -1);从稻田CH4季节性累积排放来看,双季稻CH4累积排放要高于再生稻。再生稻头季累积排放范围在23.90—266.59kg·hm -2,再生季累积排放范围在0.00—46.14 kg·hm -2。双季稻早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35.57—251.29kg·hm -2,晚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10.74—321.59 kg·hm -2。双季稻CH4季节累积排放A-B(两叶一心至分蘖后期)段>B-C(分蘖后期至齐穗期)段>C-D(齐穗期至成熟期)段,且全生育期双季稻累积排放达922.35 kg·hm -2。再生稻CH4累积排放B-C段>A-B段>C-D段,且全生育期CH4累积排放为609.74 kg·hm -2,即相比对照双季稻,再生稻CH4累积排放降低了33.89%;最后通过评估单位产量CH4排放可知,早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9 kg·kg -1,头季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2 kg·kg -1,头季相比早稻减少了10.14%;晚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1 kg·kg -1,再生季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18 kg·kg -1,再生季相比晚稻降低了70.49%。综合两季,双季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5 kg·kg -1,再生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50 kg·kg -1,再生稻相比双季稻降低了23.08%。 【结论】 从单位产量下CH4排放角度来看,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主产区扩大种植再生稻是为良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