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小麦黑胚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麦黑胚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包括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病害,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品种、地点、年份和农艺措施。我国小麦黑胚病原是北方冬小麦上一种不引人注意的病害,但近年来随着小麦成熟期间的气候变化,其发生有加重之趋势[1]。目前河南省大面积推...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我国小麦黑胚病的发生危害、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病原及其致病性、品种抗病性和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小麦黑胚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87—1988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调查结果指出,当地春、夏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菌是Atternaria alternata,其次是Bipolaris sorokiniana和B.triticicola;黑胚病种子率高达20—30%,黑胚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平均比正常种子下降15.1%和9.9%,在1200m至1800m高海拔地区,黑胚种粒的出苗率下降18.5%。本研究还提出,由人工接种Bipolaris SPP.所致黑胚比田间自然发病的Alternaria SPP.和Bipolaris SPP.所致  相似文献   

4.
新疆小麦籽粒黑胚病及病原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新疆28个县(市)的小麦黑胚病粒进行病原分离,认为引起小麦黑胚病的病原由Alternaria tenuis, Bipolaris sorokiniana, Fusarium spp, Cladosporium spp,和Rhizoctonia spp等组成.其中以Alternaria tenuis为主,Bipolaris sorokiniana次之.病原接种和回接试验表明,Alternaria tenuis对小麦的致病性弱,Bipolaris sorokiniana的致病性强,寄主范围广,是引起小麦苗期根腐病的主要病原之一.Bipolaris sorokiniana的pH值范围广,在pH4.6~7.8下,最适宜该菌生长.同时土壤的含盐量对该菌的生长影响显著,0.1;的含盐量促进病原的生长,但10;的含盐量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年份、同一地点、同一栽培条件下,152份小麦品种(系)自然感染黑胚病的程度有差异,其中2份免疫,81份抗病,69份感病,病拉率在0~68.83%之间。黑胚粒与正常粒相比,90%品种(系)千粒重增加,10%品种(系)千粒重降低,且千粒重增减与其病粒率高低无关。同一品种(系)4级种子和0级种子相比,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明显降低,苗干重、根干重减轻,病苗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宁夏小麦黑胚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黑胚病在宁夏主要麦区均有发生,当前推广品种中黑胚率在2.0-40.5%,引起宁夏川区小麦黑胚病的病原主要为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发生率为60%,其次为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wil.)和小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ex Sorok),其发生率分别为25%和15%。  相似文献   

7.
对小麦黑胚病抗性遗传特点、抗性位点及候选基因检测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抗黑胚病遗传研究中存在的抗性位点多,但是主效位点不明确、实用分子标记缺乏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明确病原菌、采用准确的接菌鉴定技术等建议,旨在开发主效抗性位点紧密连锁分子标记,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抗黑胚病小麦新种质,促进小麦抗黑胚病育种难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黑胚病在宁夏主要麦区均有发生,当前推广品种中黑胚率在2.0%~40.5%.引起宁夏川区小麦黑胚病的病原主要为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发生率为60%.其次为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wil.)和小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ex Sorok),其发生率分别为25%和15%.  相似文献   

9.
小麦黑胚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发生比较普遍的种子病害,在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等主要的小麦产区日趋严重,已经引起育种者的广泛重视.本文综述了小麦黑胚病发生的原因,详细介绍了小麦黑胚病的病原菌及其侵染机制、影响小麦黑胚病的环境因素、小麦黑胚病的遗传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相似文献   

10.
小麦种子黑胚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iessler是小麦种子黑胚病的主要致病菌。1987~1988年在鲁麦8号小麦抽穗、开花及籽粒发育各阶段自穗部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乳熟后期(花后20天)病菌开始侵染胚部,引起黑胚,随着籽粒成熟黑胚率相应增加。在此期间遇雨或田间相对湿度高(90%以上),易结露,则黑胚病加重。室温26~27℃下接种,病害潜育期为3~4天。大气中的链格孢菌是小麦种子黑胚病的侵染源。小花上残留的花药是病菌进入花内的途径之一。小麦黑胚病普遍发生,不同品种(品系)有差异。高肥水地种子黑胚率高于旱地,雨后收获的种子黑胚病亦较雨前收获的重。黑胚粒的粒重大于非黑胚粒。  相似文献   

11.
不同小麦品种(系)黑胚病发生及其对子粒危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河南省目前推广及新近选育的小麦品种(系)黑胚病的田间发生及其对子粒危害的影响,并在室内对田间收获的各小麦品种(系)的黑胚率、千粒重、发芽率及幼芽鲜重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的黑胚率存在显著差异,陕229和豫优1号发病最轻,黑胚率为2.0%和2.1%;漯麦4号发病最重.小偃803等43个品种黑胚子粒的千粒重是增加的,病、健子粒千粒重差值为0.71~6.96 g;仅有豫麦49号等5个品种黑胚子粒千粒重是降低的,病、健子粒千粒重差值为-0.08~-5.2 g.豫麦68号等35个品种的健康子粒发芽率高于病子粒,病、健子粒发芽率差值为-3.33~-20.0;新麦18等4个品种的黑胚子粒发芽率高于健康子粒,病、健子粒发芽率差值为3.33~10.0;山东95519等9个品种黑胚子粒和健康子粒的发芽率是一致的.豫麦70号等13个品种黑胚子粒萌发后的幼芽重是增加的,病、健子粒幼芽鲜重差值为0.000 6~0.004 4 g;郑麦9023等35个品种的黑胚子粒萌发后幼芽鲜重比健康子粒萌发后的幼芽鲜重减轻,病、健子粒幼芽鲜重差值为-0.000 2~-0.016 4 g.不同小麦品种的黑胚率与病、健子粒千粒重、发芽率和幼芽鲜重的差值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新疆小麦黑胚病的病原、致病性及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小麦黑胚病病原分离、病原的鉴定及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的小麦黑胚病是由多种的病原侵染所组成,确立了Alternaria consortiale(Thüm.)Hughes,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与Bipolarissorokiniana(Sacc et Sorokin)Shoems是引发新疆小麦黑胚病的病原,前二者是本病主要病原成分,第三个虽然也可引起与前者同样症状的黑胚病,分离率却很低,仅占病原总分离率的7.0%~8.1%。A.consortiale可侵染小麦种粒且成为新疆小麦黑胚病的优势病原菌。3种病原对麦粒的致病性表现有差异,A.consortiale与A.alternate对小麦苗期的致病力不显著,以B.sorokiniana最强;但进入小麦接穗期后却表现相反:B.sorokiniana对麦粒的致病力表现较弱,且其侵染期仅局限在小麦的抽穗期至乳熟期,而A.consortiale与A.alternate却明显地较强,其侵染致病期均出现在小麦的乳熟期至黄熟期。小麦黑胚病病原的侵染机制,表现在穗轴各部位首先发病,然后由病变处的菌丝体穿透过小穗的基部再过渡到胚尖,才使得小麦的胚也感染变黑。大田环境高温多湿,是引致小麦黑胚病高发的首要成因。  相似文献   

13.
利用6个不育系和4个恢复系及其24个杂种为材料,初步研究了小麦种子黑胚率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①71%的 F_1代具有正向优势,为正向超显性或部分显性,29%的 F_1代具有负向优势,为负向超显性或部分显性,亲子代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r=0.3336),但未达显著水平;②F_1代种子黑胚率的遗传变异是以基因互作产生的非加性效应为主,基因的加性效应比例较小。作者结合本试验结果对供试亲本进行了具体评价。  相似文献   

14.
对5个小麦品种有黑胚病症状籽粒和无黑胚病症状籽粒的样品分别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黑胚病不影响籽粒粗蛋白、赖氨酸、粗淀粉、面粉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和糊化温度,但使籽粒脂肪酸值和面团弱化度增大,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有所降低,50℃粘度值和最高粘度值减小。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最高粘度值。  相似文献   

15.
春小麦种子黑胚对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焉耆垦区发生春小麦黑胚病,据对主栽品种新春六号及二号的测定表明:不同品种的黑胚率不同,新春六号高于新春二号;同品种黑胚种子千粒重均大于白胚种子,但发芽势、发芽率以及幼苗的生长发育均显著低于白胚种子。  相似文献   

16.
栾丰刚  羌松  段晓东 《新疆农业科学》2011,48(12):2223-2229
[目的]研究新疆小麦黑胚病主要病原的侵染特性.[方法]对采集的新疆小麦样品进行病菌分离鉴定,根据柯赫氏法则,通过田间回接试验,确定引致新疆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菌;并在小麦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进行病原菌的接种,观察其侵染特性.[结果]确定引致新疆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物是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 C.G.Nees.]和小麦根腐离蠕孢[Biplaris sorokiniana (Sacc.) Shoem.].两种主要病原物从小麦抽穗期至灌浆盛期均可侵染,以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分别为细链格孢和小麦根腐离蠕孢的最适侵染时期,适宜的侵染部位为颖壳和小穗轴.细链格孢全疆都有分布,但在田间接种条件下致病力较小麦根腐离蠕孢弱.两种主要病原菌的萌发侵染方式不同,细链格孢孢子萌发产生附着孢,通过侵入钉侵染植物组织,而小麦根腐离蠕孢孢子则直接通过一端或两端萌发产生菌丝侵入植物组织.[结论]新疆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有两种,细链格孢分布广泛,田间分离率高,而小麦根腐离蠕孢致病力强.两种病原菌的侵染方式及适宜的侵染时期均不同.  相似文献   

17.
新疆小麦黑胚病主要病原菌的室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丰刚  马羌松  马德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099-1100,1260
[目的]为防治新疆小麦黑胚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纸碟法,选择爱苗、世高和适乐时等市场常见农药,对新疆小麦黑胚病主要病原菌小麦根腐离蠕孢和细链格孢进行室内药效测定。[结果]小麦根腐离蠕孢和细链格孢在放有爱苗、适乐时、烯唑醇和世高的平板上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在放有三唑酮、阿米西达、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和多菌灵.硫磺的平板上基本不受抑制。供试农药对小麦根腐离蠕孢的抑菌效果顺序为1 000倍爱苗>4 000倍世高>1 000倍适乐时>1 000倍烯唑醇,对细链格孢的为1 000倍爱苗>3 000倍世高>1 000倍适乐时>2 500倍烯唑醇。爱苗1 000倍液在2种病原菌平板上的平均抑菌圈直径最大。[结论]爱苗、世高和适乐时对小麦黑胚病的2种主要病原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综合考虑,10%世高水分散粒剂是生产中防治小麦黑胚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8.
以中普黑麦一号为原料,探讨了不同护色剂对黑粒青麦仁色泽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对黑粒青麦仁护色配方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的护色配方。结果表明,20g/L蛋黄粉、10g/L柠檬酸、20g/L NaCl、30g/L蔗糖,均对黑粒青麦仁有护色作用;最优的复合护色剂为20g/L蛋黄粉+30g/L NaCl+30g/L蔗糖,经此复合护色剂处理的黑粒青麦仁,在水洗后仍能保持较好的色泽,色差值L*为23.12。  相似文献   

19.
对黑色谷物复合乳饮料的配方和工艺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确定最佳配方为:黑米添加量5‰,黑豆添加量3‰,黑芝麻添加量2‰,白砂糖添加量6%;确定黑米最优糊化条件为:糊化温度95℃,调浆浓度m黑米∶m水=1∶10,糊化时间4 min。调整产品风味口感,对其稳定性及稳定剂的复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