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采用不同的初烘温度、不同的理条温度以及不理条制得的信阳毛尖秋茶进行品质分析,探索初烘与理条对机制信阳毛尖秋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理条干茶外形较好;不理条干茶内质较好;初烘温度160℃,理条温度140℃,干茶综合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2.
信阳毛尖茶机械化加工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信阳毛尖茶机械化加工的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鲜叶应适度摊放,时间6-10h,摊放至含水率70%左右;高温适度杀青,杀青叶含水率60%左右为度;短时轻压搡捻5-8min;理条投叶量不宜太多,时间不宜太长,5-8min为宜;高温薄摊快速初烘,温度120℃左右,时间5-8min;适温二次复烘,第一次温度100℃左右,中间充分摊晾,第二次温度90℃左右,充分足干,含水量5%以下。  相似文献   

3.
信阳毛尖茶机制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毛尖茶是我国传统名茶,近十几年来逐渐改用机械生产。本研究对信阳毛尖茶机制过程中鲜叶摊放、杀青、揉捻、解块分筛、理条整形、烘干等工序应掌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以供信阳毛尖茶机械化加工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鲜叶采摘标准、摊放、杀青、摊凉、揉捻、理条、初烘、复烘等工艺流程进行了多次试验 ,结果表明 :机制龙峰茶以 1芽 1叶或 1芽 2叶初展为原料 ;加工机械用 6CST -3 0型滚筒杀青机 ,6CR -3 0型揉捻机 ,6CLZ -60型往复振动理条机 ,6CHW -3型网式连续烘干机 ;采用高温适度杀青 ;短时轻—重—轻揉捻原则 ;理条时间不宜太长 ;高温薄摊快速初烘等工艺流程制出的龙峰茶品质优。试验表明 :只要工艺合理 ,正确控制好各项工艺参数 ,机制茶不仅能提高茶叶品质 ,而且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此外 ,采用机制名茶 ,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和工艺规程的标准化 ,稳定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5.
以桃源大叶一芽二叶为原料,对螺形红茶的造形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螺形红茶的合理的加工工艺为鲜叶→萎凋→揉捻→解块→发酵→初烘→曲毫→足干,其中鲜叶萎凋、揉捻、发酵、足干与传统参数一致,关键在初烘和曲毫工序上需要进行相对精确的控制,初烘技术参数为:温度130℃,时间8 min,含水量控制在52%左右;曲毫技术参数为:投叶量6 kg/锅,温度180℃,时间75 min。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香茶全自动生产线各主要单机进行试验研究,初步制定出单机的工艺参数:杀青温度340℃/320℃(前端/后端);鲜叶流量120 kg/h;揉捻投叶量35 kg/桶,揉捻时间90 min;热风解块温度90℃;初干循环滚炒投叶量为45 kg,温度170℃,时间30 min;足干循环滚炒投叶量为40 kg,温度140℃,时间35 min。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60k-s精揉机在毛尖绿茶做形工艺中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毛尖绿茶精揉机做形最佳参数为含水率24%、炒制时间20 min、加压时间10 min,做形品质优于传统手工和理条机做形,且产能分别为手工、理条机的10倍和6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香茶全自动生产线各主要单机进行试验研究,初步制定出单机的工艺参数:杀青温度340℃/320℃(前端/后端);鲜叶流量120 kg/h;揉捻投叶量35 kg/桶,揉捻时间90 min;热风解块温度90℃;初干循环滚炒投叶量为45 kg,温度170℃,时间30 min;足干循环滚炒投叶量为40 kg,温度140℃,时间35 min。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不同嫩度信阳毛尖最佳冲泡条件,以单芽、一芽一叶信阳毛尖为材料,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对2个样品进行比较(不同茶水比1∶40、1∶50、1∶60;不同冲泡水温:80、90、100℃;不同冲泡时间4、5、6 min)。结果显示,单芽以茶水比1∶50、冲泡水温100℃、冲泡时间4 min最佳;一芽一叶以茶水比1∶60、冲泡水温90℃、冲泡时间4 min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研发出品质优良、质量稳定的桂林毛尖茶产品,促进桂林毛尖茶标准化生产及品牌建设。【方法】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研制桂林毛尖茶,通过专业审评分析该加工工艺的特点及品质。【结果】不同摊青时间茶叶品质不同,得分最高为摊青4h,其次是摊青6h,摊青少于4h、高于6h时。滚筒杀青温度为220℃时,外形、香气、滋味最好;温度为200℃时,香气以清香为主;温度为240℃时,香气已带火工味。蒸气杀青温度为180℃~200℃时,茶叶品质最好,当蒸汽温度低于160℃时,茶叶易出现青气甚至杀不熟而造成红边红梗。烘干工艺若采用先低后高的温度设置,则初烘90±5℃、足干110±5℃处理品质最优;若采用先高后低的温度设置,则初烘110±5℃、足干80±5℃处理品质最优,采用先低后高的处理桂林毛尖茶叶干茶色泽更绿润,香气中嫩栗香发展更为显著。【结论】桂林毛尖茶生产的较佳技术路线为:鲜叶→摊青(4h~6h)→杀青(滚筒温度为:200~220℃;蒸汽杀青温度为:180~200℃)→揉捻(传统)→毛火(90±5℃)→足火(110±5℃)。  相似文献   

11.
以丹桂乌龙茶(闽南)毛茶为研究对象,采用5因素4水平正交设计,探讨丹桂乌龙茶精制过程中变温烘焙工艺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A4B1C4D2E3及A3B2C4D3E1处理茶品质最佳,具有清香稍带甜香、滋味醇爽、汤色金黄明亮或花香显、滋味浓醇、汤色金黄的品质特点。丹桂乌龙茶变温烘焙包括3个阶段,即高温去杂、低温慢焙、高温提香阶段,较佳参数为120℃、20 min,90℃、130 min,120℃、30 min或110℃、30 min,90℃、140 min,130℃、10min。烘焙对丹桂乌龙茶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焙可显著增加其水浸出物及咖啡碱含量。极差分析表明,影响因子的主次顺序为:DEABC;第三烘焙阶段中的烘焙温度、时间为烘焙的主效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桂香红美人茶加工工艺及技术参数,为广西红茶的创新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无公害茶园中金萱茶树品种被小绿叶蝉刺吸的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在红茶传统加工工艺基础上,结合乌龙茶晒青工艺、智能红茶发酵机发酵技术、智能烘干技术等多种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研制桂香红美人茶。[结果]总结出桂香红美人茶加工工艺及关键技术参数为:被小绿叶蝉刺吸的鲜叶→晒青(鲜叶失水率6%~10%)→萎凋(萎凋叶含水量62%~64%)→揉捻(40~60 min)→智能发酵机发酵(温度:32℃,湿度:95%,时间:3.5 h)→造型→智能烘干(温度:80℃,时间:120 min)→提香(温度:100℃,时间:30 min)→成品茶。[结论]该技术充分利用小绿叶蝉危害的鲜叶加工出市场价值较高的红茶新产品,能大幅度提高有机茶园综合效益,对推进有机食品生产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柠檬汁用量对绿茶茶汤感官品质及速溶柠檬茶粉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绿茶和柠檬为主要原料,分别经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方式制得速溶柠檬茶粉,考察柠檬汁添加量对绿茶茶汤及速溶绿茶粉品质的影响。[结果]柠檬汁与茶汤比为1∶19时的口感最佳;柠檬汁的添加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茶汤色泽加深和茶多酚含量降低;经喷雾干燥(进口温度为170℃,出口温度为80℃,流速为3 m L/min)和真空冷冻干燥(升华干燥参数:冷阱温度-45℃、真空度60 Pa)制得的速溶柠檬果茶粉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分散性。[结论]柠檬汁用于速溶绿茶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产品的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为优化陕南春季工夫红茶加工工艺,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萎凋、揉捻和发酵3个工序的工艺参数进行了L33正交试验,所制得的9个茶样,分别进行感官审评、理化成分分析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以品质得分为评价指标,优化的工艺为:萎凋程度为含水量62%,揉捻时间为120 min,发酵时间为3 h;以茶黄素的含量为评价指标,优化的工艺为:萎凋程度为含水量62%,揉捻时间为90 min,发酵时间为3 h;在所制茶样香气组分中醇类物质最高,其次是醛类,再次是酯类。由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香叶醇、橙花醇和水杨酸甲酯的含量累加的红茶香气主体特征成分含量,其大小排序与感官审评中香气得分名次相一致。为验证优化的工艺,以第二年相同时期的鲜叶为原料,分别按2个优化工艺加工成茶样,综合感官审评、理化成分分析和香气成分分析的结果,确定陕南春季工夫红茶的最优工艺为萎凋至62%的含水量,揉捻120 min,发酵3 h。  相似文献   

15.
油炸木薯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容鹄  窦志浩  万祝宁  谭勇  崔璐  何艾  谢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84-15086,15091
[目的]研究油炸木薯片加工工艺。[方法]运用单因素试验、均匀设计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通过感官评分、含油率和膨化度3项指标探讨了切片厚度、硬化、热烫、浸泡、干燥、油炸温度和油炸时间等关键环节对油炸木薯片工艺的影响。[结果]确定了油炸木薯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切片厚度1mm,0.3%CaCl2硬化30min,95℃热烫120s,10%糖溶液浸泡1h,85℃干燥60~120min,初始油炸温度170℃,油炸时间90s。[结论]油炸木薯片口感酥脆、色泽金黄、含油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以铁观音毛茶为材料,采用均匀设计法设置试验方案,结合二次多项式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烘焙工艺中温度、时间和摊叶厚度等因素对茶叶内含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精制清香型铁观音在80℃、150 min、4.0 cm和99℃、120 min、5.5 cm的条件下处理,可使生化品质达到较高.对烘焙温度、烘焙时间和摊叶厚度3个自变量及茶叶生化品质、儿茶素品质指数和苦涩味指数、y-氨基丁酸和茶氨酸含量5个因变量进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烘焙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温度每上升1℃,儿茶素品质指数提高0.7424,儿茶素苦涩味指数提高0.0126;烘焙温度和时间对生化品质、γ-氨基丁酸和茶氨酸含量的影响呈负相关,即低温长时间烘焙有利于功能性氨基酸的富集.经计算,其优化烘焙工艺组合为:85℃、300 min、1.0 cm,此时茶叶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为1.027 mg·g-1,茶氨酸含量为7.102 mg·g-1.  相似文献   

17.
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电子鼻技术检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茶叶茶多酚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利用电子鼻技术对3个品质等级信阳毛尖茶的挥发性气味进行了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分别建立传感器信号和信阳毛尖茶的茶多酚含量之间的预测模型,并用测试集样本对模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3种模型茶多酚含量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90和0.92;预测标准误差分别为0.61,0.5和0.14;平均误差分别为2.5%,1.5%和1.0%.3种建模方法对茶多酚含量的预测结果都很好,最优模型为BP神经网络.研究结果表明电子鼻技术结合有效地模式识别方法可以用于茶叶理化成分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