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五一村共有272户、1190人,人均耕地一亩,1983年种菇一万平方尺,种菇户18户,收菇2万斤;1984年种菇户40户,5万平方尺,收菇12万斤;1985年发展到9万平方尺,种菇户农90户,产菇14.4万斤;1986年14万平方尺,种菇户170户,产量20万斤。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蘑菇已占农户总收入(除粮食外)的70%以上。五一村近几年蘑菇生产能翻番发展,除了靠政策外,协作组起了很大的作用。自七三年引进发展蘑菇生产以来,在近十年的时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大竹县蘑菇生产发展很快。1981年全县共种蘑菇308万平方尺,产菇220万斤,平均单产0.72斤。种菇面积和总产分别比1980年增长156%和96%,总产和单产都名列全省第一位。1981年全县蘑菇总产值达200万元,不但为集体和个人增加了收入,也为国家增加外汇  相似文献   

3.
张树廷教授从法国引进的高产优质蘑菇品系5.176菌种,我县从八○年开始由小区、到全县试种已有三年历史,每平方尺单产分别达到2.7斤、1.5斤和1.2斤以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抗逆性。永川县八二年种植5.176 40万平方尺,每平方尺单产超一斤,八三年一跃到300多万平方尺,打破了重罐厂原料区十多年来种植气生型品系(从上海、  相似文献   

4.
江阴县栽培蘑菇是从一九七二年开始的。十一年来,由于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县外贸局、多管局、供销社相互密切配合,大力推广普及科学种菇技术,全县蘑菇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九八三年全县三十个公社、乡、镇中有二十八个栽培了蘑菇,面积达208.4万平方尺,收购总量286.5万斤,总产值306万元,平均单产  相似文献   

5.
南通市种蘑菇已有二十多年历史,近几年由于使用了高产良种,注重了栽培技术辅导,加强了菌种生产供应的管理,提高了种菇效益,发展很快。一九八八年全市种植面积达三千万平方尺,秋菇已产1.5万吨,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出现了不少单产超2斤的高产典型,个别高产户单产超过3.5斤,我们通过对高产区、高产乡、高产户的调查,认为以下四条措施,比较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泗阳县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农民在栽培食用菌上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今年食用菌生产出现了大发展趋势。全县已落实蘑菇栽培面积500多万平方尺,是去年栽培面积的两倍半。面积最大的爱园乡将突破100万平方尺,里仁、三庄等乡将发展到80万平方尺左右。现全县已建成集体、个体菌种厂11家,预计可生产菌种150万瓶  相似文献   

7.
《中国食用菌》1989,(6):5-7
食用菌生产的现状我省食用菌是从50年代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的,当时全省栽培面积只有10多万平方尺,1979年约350万平方尺,1986年发展到9500万平方尺。近两年来发展较快,1988年突破1.1亿平方尺,鲜菇产量近8万吨,产值约2.4亿元,其中:出口蘑菇罐头1万多吨,盐水蘑菇1000多吨,创汇约2000多万美元。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前茅,食用菌已发展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一个新兴产业。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素有“银耳之乡”之称的福建省古田县当前处处呈现一派发展食用菌热,全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有三万多户,占总农户近40%,经常从事食用菌供销活动的达10万多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1986年全县生产香菇(干品)1096吨,银耳(干品)2140吨,蘑菇1552吨,食用菌总产值达417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28亿元的三分之一。1986年冬季投产的香菇四千多万袋,到今年夏季采完,跨年度干菇产量达二千多吨。我县食用菌生产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注视,今年三月十七日至二十日,省科委、省农委等  相似文献   

9.
我县于1971年秋开始种植蘑菇,面积546000平方尺,第一年获得每平方尺鲜菇1.051斤、产值1.227元的好收成。1981年发展到4358000平方尺,单产1.224斤,产值1.35元。现根据十二年来的蘑菇生产情况谈点体会。 (一) 加强菇房消毒。我县大部分是老菇房,杂菌、病虫危害比较严重。因此,严格菇房消毒十分必要。多年来,我们对老菇房是采取挑、冲、刮、  相似文献   

10.
菌种,是食用菌生产所必需的一种特殊种子。至七十年代以来,我县开始采用“人工接种”,科学培育耳菇的新工艺,结束了“天然接种”传统生产的历史,黑木耳和香菇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县黑木耳产量由1978年的270t,发展到1996年的600t,增长2倍多,香...  相似文献   

11.
我县于1982年开始,试用简易棚架种蘑菇,1983年全县有6个乡、125户种了棚架菇,面积达35800尺~2。其中,袁桥乡6大队范从乔种棚架菇400尺~2,每平方尺产菇1.9斤,产值达1.81元,总收入724元。由于简易棚种蘑菇投资少,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所以很受菇农欢迎。现就搭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宁德地区从1978年开始试用塑料棚栽蘑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深受菇农欢迎。据1982年统计,全地区用塑料棚种菇达100多万平方尺,有的社队全部用塑料棚代替了土木结构的菇房,如:福安县溪潭公社双峰大队1981年用塑料棚种菇10万平方尺,其中最多的一户种2800平方尺。塑料菇房平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水果生产发展迅速,面积、株数、产量、收入等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增长。据统计,1988年全县水果总面积为60.6万亩,总株数为2193万株,总产量达17万吨,总收入为1.5亿元,特产税收入为380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4倍,3倍、1.5倍、5倍、0.9倍。因此,水果生产是我县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宁德地区是全国蘑菇重点产区,年产鲜蘑菇三十多万担,加工出口水仙牌蘑菇罐头一万五千多吨,菇农收入三千多万元,工业产值六千多万元。近几年来,全区广大菇农,广泛开展科学种菇的实验,对蘑菇培养料的组分、堆制发酵、播种量、覆土、水分、追肥等做了试验、观察,不断探讨出规律性的措施,总结出科学种菇的经验,指导种菇的实践,对提高蘑菇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一九八四年冬至一九八五年春全区栽培三千万平方市尺的蘑菇,共收鲜菇三十二万吨,其中一、二级菇占90%。福安县澳潭乡城山村二十八户,种菇一千平方市尺以上的专业户,每平方尺单产达3.8斤。全区十一个种菇面积一百万平方市尺的乡,每平方市尺单产平均超过一斤半。广大菇农科学种菇的经验越来越  相似文献   

15.
全州水果生产近几年有很大发展,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予计产各种水果3100多万斤,将比丰收的1979年净增400多万斤。特别是苹果生产,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逐步发展,产量达到900余万斤,比1979年增长200多万斤。但在责任制、果园管理、水果区划、生产技术、果品经营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各地要引起足够重视,认真解决影响水果生产发展的问题。狠抓水果生产中的关键措施,落实好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把我州水果生产搞上去。计划1982年全州水果3500万斤,其中苹果1200万斤;1985年全州水果总产达到一亿斤,其中苹果5000万斤。为此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1982年以来、我县的果树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第二大支柱。1986年,全县果园面积由1982年的8万亩,发展到23万亩,其中结果园已达8万多亩,年产果品8000万公斤,收入7000多万元。15万亩幼果园也长势喜人,预计三年从后。全县果品生产可达到6,9亿斤,纯收入4.4亿元,将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  相似文献   

17.
我地蘑菇生产从七十年代初始至今已有十多年历史。产量从五十多担增加到去年的一万多担,是发展初期的二百倍。一九八二年种植蘑菇七十五万平方尺,收菇10414.547担,平均单产为1.39斤/尺~2,比一九八○年前平均单产0.6~0.8斤/尺~2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地区蘑菇生产的实践表明,提高蘑菇产量和质量应抓好以下技术措施: 一、培养料“二次发酵法”是获得蘑菇高产优质的关键措施我地从八一年秋开始,采用室内“蒸汽育秧式”直接火加热升温的二次发酵法。八一年  相似文献   

18.
上梅市南汇县的食用菌生产,素以书院乡的蘑菇和三墩乡的草菇闻名于上海市郊。去年,该县根据市场销售和外贸形势的变化,积极在调整结构和发展品种上做文章,有的放矢组织推广四项科技实用技术,食用菌生产又上新台阶。90年全县生产食用菌5900.6吨,完成年计划的105.3%,比丰收的89年增长14%。一是推广蘑菇床式发酵技术。据61户菇农运用这种方式栽培的7.1万平方尺蘑菇的综合效应分析,该技术具有省工、快发、菌丝浓、出菇多、产量高的优点,比常规方式增产12.63%。二是推广蘑菇颗粒化优质型菌种。这种以麦粒、棉籽壳为主的复  相似文献   

19.
信息台     
《食用菌》1986,(6)
古田香菇生产发展动态自从露地袋栽香菇在福建吉田县大甲乡获得成效后,香菇生产发展很快。据统计,1985年冬至今春全县产干菇350吨,其中大甲乡为180吨。1986年全县栽香菇达1500多万袋,预计今冬明春可产干菇1000吨。  相似文献   

20.
信息台     
《食用菌》1988,(6)
△古田香菇价格居高难下福建古田是我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87年全县栽培8400多万袋,比86年增长2.2倍,预计干菇产量可达5740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目前脱水香菇收购价每公斤1等37~40元,2等35~37元,3等30~35元,统货25~30元,比87年同期上升20%左右。由于出口增加,国内需求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