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介绍了超级杂交中稻的水育秧和机插秧培育壮秧的育秧技术,这是夺取超级杂交稻高产的关键和基础,重点阐述了超级杂交中稻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合理施肥、科学管水、综合病虫害防治等,为超级杂交中稻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林金平 《种子科技》2000,18(1):34-35
父本足蘖壮秧对杂交水稻制种高产起着决定性作用,要使父本达到足蘖壮秧标准,必须在播种前搞好种子处理,播种时应选用科学的育秧方法,强化秧田管理。  相似文献   

3.
浅谈杂交中稻的再生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友文 《种子世界》2006,(12):30-33
简述了杂交中稻再生利用的发展概况及发展前景,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肥资源,提出了选用再生力强的高产品种。高产稳产途径为地膜育秧适期早播,做到头季避开伏旱,再生季躲过低温,保证两季高产;施好促芽肥,保证休眠芽成活与早生快发;高留稻桩,保留倒二、三节蘖芽再生利用。  相似文献   

4.
推广湿润秧田育秧,是防止低温烂芽烂秧,培育扁葡多蘖壮秧的有效技术措施。近年来,在推广杂交水稻桂朝二号等优良品种较多的地方,大多数农民群众已经基本掌握了湿润秧田育秧技术。但是,各地在制作湿润秧田和秧田水浆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尚待改进的问题。如整田质量粗糙,田面高低不平,低肥用脚踩得过深,开厢费工费力,秧板凉晒程度不适,播种后害怕踏谷,秧水灌溉不合理等。笔者从一九七六年开始,经过六个育秧季节的观察、实践和逐年改进,摸索出一套制作湿润秧田的简易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省工省力、底肥效益快、秧苗素  相似文献   

5.
曾令传  程春伟 《种子科技》2000,18(2):118-118
协优 57系协青早 A与 IDZ0 57配组而成的杂交中籼组合 ,1996年 5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协优 57高产、稳产 ,抗病性强 ,适应性广 ,是取代种植年数较长、抗病性下降、产量高而不稳的汕优6 3的较理想组合。笔者结合 4年来的试验和生产情况 ,总结出了协优 57的高产栽培技术。1 培育多蘖壮秧1.1 培肥秧田壤 :目前秧田多属专用型 ,即早、中稻 -秋冬菜 -秧田 ,通过秋冬季多次施入农家肥培肥土壤。随着近年来旱秧田的发展 ,水稻秧田由水田逐步向旱地转移 ,通过强化土壤培肥 ,提高秧田质量。1.2 适期播种 :绿肥等早茬田 (包括…  相似文献   

6.
水稻应用烯效唑浸种育秧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壮秧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基础。采用化学调控技术是培育水稻壮秧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在我国水稻生产上应用的化学调控物质主要是多效唑与烯效唑,它们用于水稻育秧均具有良好的控长促蘖、增穗增粒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秧田期对杂草进行防除是一项费省效宏的措施。根据我省有早、中稻育秧和晚稻育秧的实际情况,应对不同秧田杂草进行有效的防除:(一)早、中稻秧田除草。早、中稻育秧时,一般气温低,天气阴湿,这时以稗草为主,其它杂草较少,施用农药以敌稗为宜。在秧田期使用敌稗,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培育父本多蘖壮秧是杂交稻制种高产的前提和关键。地处黄海之滨的盐城 ,七八十年代父本育秧一直沿用的是水田湿润育秧法 ,进入 90年代又大面积推广地池两段育秧法 ,近几年才开始试验、示范、推广父本肥床旱育稀播育秧法 ,目前已全面推开 ,成效显著 ,一般增产 10 %~ 15 %以上。1 父本肥床旱育稀播优势分析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提高 ,在保证花期相遇良好的情况下必须有足够的父本花粉作基础。尽管 90年代采用的地池两段育秧法具有秧苗素质高、平衡性较好的优势 ,但也有诸多不足 :一是成本高 ,费工费地 ;二是环节多 ,管理繁 ;三是栽插时遇高温…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水稻旱育稀植已成为北方地区优质栽培的主要技术,其优点在于秧苗壮,省水、省种、省时,便于管理,经济效益较高。同时,壮秧是高产栽培的基础,壮秧在栽培后分蘖多,根系发达,能够保证形成足够的穗数,有利于生长。1秧田选择及建设选择地势较高且灌排方便的旱田地,避免在稻瘟病发生严重或含有长效除草剂的地块育秧。秧田面积一般确定为本田插秧面积的1/80~1/100,如稀植时可适当大些。当秧田面积较大时,要做好秧田规划建设,包括引  相似文献   

10.
杜光竹 《耕作与栽培》1992,(3):23-26,40
通过叶龄、寄秧密度与壮秧的关系,明确汕优63品种在不同叶龄移栽时,适宜的寄秧密度、秧田基本苗、移栽时秧田叶面积及分蘖情况,验证秧苗叶蘖同伸壮秧,秧田茎蘖滞增叶龄期为适期移栽的指标。秧田茎蘖滞增叶龄期后1或2个叶龄移栽,分蘖开始停止甚至死亡,秧苗素质差,此研究汕优63是否符合这个规律,给生产上提供理论依据。今年在地区农技站的组织和安排下,我站进行了叶龄模式栽培法——壮秧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杂交晚稻可降解秧盘育秧所需的适宜播种量,以杂交晚稻品种‘天优华9’为材料,设置每盘干种60,70,80 g 3个播种量水平,展开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播种量对可降解秧盘育秧的秧苗素质具有显著影响,供试水稻的叶龄、单株根数、倒二叶SPAD值、苗茎基宽、苗干重等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均降低,株高增加,叶、茎、穗的干物质量和收获指数减小;播种量越少,根系生长速度越快,分蘖早发,70 g/盘最高分蘖数和有效分蘖多;不同播种量育秧对水稻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各处理间差异较小,播种量为60 g/盘和70 g/盘的实际产量分别比80 g/盘增产237.75 kg/hm2和228.1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2.97%和2.85%。综合考虑各指标结果,杂交晚稻可降解秧盘育秧的最适播种量为60 g/盘。该研究结果可为南方双季杂交稻机插育秧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塑盘育秧抛栽高产制种技术是一项省秧田、省工、省肥、增产、增效益的制种技术.实践证明,塑盘育秧抛栽高产制种技术比湿润育秧移栽制种技术一般每亩增产20~40kg,增加经济效益100~200元,并且有利于制种专业户大面积承包.现将塑盘育秧抛栽制种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秧田播量与秧龄对杂交早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近来,随着我国人口逐年增加,粮食消费总量逐年增加,人们对早稻生产及产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杂交早稻同常规早稻比有丰产性好,抗病抗逆性强,可以充分利用温先条件,稳定性好,杂种优势明显.发展杂交早稻可使早稻生产上一个新台阶。在推广杂交早稻中,采用"三高一稳"栽培法能使杂交早稻增产优势得到最大潜力的发挥。"三高一稳"栽培法即指高成穗率、高实粒数、高经济系数和稳定高产稳数的水稻栽培技术新体系。"三高一稳"栽培法是以壮秧为基础的,为了摸索杂交早稻的秧苗发育情况和总结与其相配套的育秧技术,寻求最佳播种量和秧龄组合…  相似文献   

14.
杂交中稻强再生力品种的冠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徐富贤  熊洪  赵甘霖  洪松 《作物学报》2002,28(3):426-432
本文以19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强再生力品种的冠层特征.结果表明:杂交中稻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大,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为再生稻高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头季稻品种间着粒数分别与其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及再生力呈极显著  相似文献   

15.
《科学种养》2012,(6):4-4
目前早稻移栽正在我国由南向北展开,尽管早稻育秧前期受低温阴雨影响,但3月下旬以来光温条件适宜,秧苗长势好于上年。要进一步加强秧田管理,培育壮秧,确保栽插质量;已移栽的地区要加强大田管理,促进水稻平衡生长,为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晚稻育秧施肥用多效唑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晚稻应用两段培育多蘖壮秧技术,其产量和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晚稻育秧期正值夏季高温,秧苗易徒长,后期阴敝较重,不但影响分蘖发生,而且使早发分蘖阴敝致死,造成秧苗带蘖少,素质差,栽后返青慢,分蘖发生迟,限制了晚稻产量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于1987~1988年引进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MET)于晚稻秧苗上试验,以确定“控长促蘖”效果,进一步完善晚稻培育多蘖壮秧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从准备种子、明确壮秧标准、精心培育秧苗、适期适量播种及加强秧田管理几个方面总结了沿黄稻区水稻机械化插秧的育秧技术,从插秧、施肥、灌溉和病虫草害防治几个方面介绍了插秧及田间管理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聂守军 《作物杂志》1999,(3):313-313
黑龙江省一些稻区的水稻生产已达到了高产水平,为使水稻单产再进一步提高,探索再高产的技术途径,我们进行了秧田播量和本田栽插密度试验。其结果如下:1不同播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秧田播种量设50、75、100、150、200和300g/m2(CK)6个处理(表...  相似文献   

19.
马均  周立勇 《耕作与栽培》1993,(6):45-46,38
利用杂交中稻培育再生稻是一种费省效宏的稻田种植制度,自1986年在四川省大面积推广以来,已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再生稻生育期短,再生芽的萌发及生长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头季稻母茎的养分贮藏,为了再生稻的稳产、高产,必须要种好头季稻,尤其是头季稻后期的生长发育。而赤霉素具有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强度,打破休眠,促进萌发等功效,如何把它应用于杂交中稻,使之  相似文献   

20.
川东南冬水田杂交中稻进一步高产的栽培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川东南冬水田杂交中稻进一步高产的策略及其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根据该地区日照条件差的生态特点,采用稀植足肥促进扩“库”增“源”的高产栽培策略,即通过超稀植降低苗峰,改善群体光照条件,提高成穗率,适当降低有效穗数,大幅度提高每穗着粒数,在保持高产适宜叶面积指数条件下扩大库容量;增施氮肥补充光合源,保证在高粒叶比情况下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核心技术是栽秧9.0万穴 hm-2、施氮210 kg。2004年、2005年生产示范分别比传统高产栽培技术增产11.86%~18.31%和14.32%~17.76%,其中超高产田经四川省科技厅组织同行专家现场验收,产量高达10.81~11.05 t hm-2,创该生态区杂交中稻高产历史纪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