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红棕象甲成虫对5种植物发酵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成虫对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椰子(Cocos nucifera)、假槟榔(Archontophoehix alexandra)、槟榔(Areca catechu)和菠萝(Ananas comosus)等5种植物发酵挥发物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红棕象甲成虫对不同植物发酵挥发物敏感性不同,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显著高于非寄主植物菠萝,依次排序:甘蔗≈椰子>假槟榔≈槟榔>菠萝.雌成虫和雄成虫对椰子和甘蔗的行为反应同其他3种植物相比有更强的趋性,但雄成虫对假槟榔、槟榔和菠萝3种植物发酵挥发物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甘蔗、椰子、假槟榔3种植物食物诱饵的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挥发物对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具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P<0.01).3种植物田间诱捕效果差异显著(P<0.05),依次为:甘蔗>椰子>假槟榔.不同食物诱饵诱捕的雌成虫数均多于雄成虫.  相似文献   

2.
几种引诱物对红棕象甲的诱集和田间监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四臂嗅觉仪室内测定5种引诱物对红棕象甲成虫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5种试验材料对试虫有一定引诱作用,其中聚集信息素、活雌虫和甘蔗诱集效果最明显。田问诱集试验结果表明,聚集信息素、活雌虫和甘蔗对红棕象甲成虫有好的大田诱集作用,菠萝和假槟榔田间诱集效果不明显。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红棕象甲在海南文昌地区,1 a有4次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3.
通过多次实地调查文昌市椰子产区,初步了解文昌市椰树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发现椰心叶甲、二疣犀甲、红棕象甲、椰子织蛾、椰子灰斑病、泻血病和芽腐病为文昌椰树主要病虫害。描述椰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红棕象甲研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棕象甲是一种危害棕榈科植物的检疫性钻蛀害虫,其幼虫在寄主茎秆内取食造成寄主植物不可逆性伤害,严重的在短期内造成植株枯死。近些年来,该虫在中国东南沿海屡次被发现并快速扩散,造成景观棕榈的大量死亡,经济损失严重。综述了红棕象甲在中国的生物学特性、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情况,对该虫今后在生物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防治红棕象甲的可行性,在室内研究了该线虫对红棕象甲幼虫的致死效果和毒力水平。采用微量点滴法测试线虫不同施药剂量和施药时间对红棕象甲3龄幼虫的致病效果,并观察处理后红棕象甲幼虫的形态学特征变化。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具有一定的致死作用,随着线虫接种剂量的增加,红棕象甲死亡率增加;毒力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红棕象甲幼虫的LD50呈现降低的趋势,同时随线虫接种剂量的提高,LT50逐渐缩短;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红棕象甲幼虫被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感染后,虫体呈现出僵硬皱缩、体色变褐、身体肿胀直至最后虫体腐烂、线虫游离而出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低龄幼虫具有一定的防控潜力。  相似文献   

6.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er)]是我国危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入侵害虫。2008年3月至2011年1月,以文昌市45块受红棕象甲危害的椰林为试验地,应用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 ,组建了以土壤含水量、主林层郁闭度、土壤瘠薄程度和林龄为参数的红棕象甲发生量的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实际检验,具有较高的预测功能,今后可在林业生产实际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2004年和2005年两年的田间实验中,研究分析了每丛植物上稻水象甲一代成虫的取食斑数量与长度间的线性回归关系。每丛稗草上的稻水象甲取食斑总量显著高于水稻、异型莎草和李氏禾上的;两种寄主植物的两种移栽期的组合、4种不同寄主植物各2次观察得到的共16组每丛植物上的稻水象甲取食斑数量和总长度间的直线回归方程均显著;植物种类对回归系数有显著影响,以稗草上的最大。这些回归方程对稗草和水稻的不同移栽期总体而言是稳健的,但对不同观察期则不稳健。本试验建立的取食斑数量与总长度的直线回归法可用于稻水象甲控制阈值的确定、稻水象甲入侵早期的取食量及成虫密度初步推断、抗稻水象甲的水稻种质资源评估以及应用一些象甲控制外来入侵植物时的寄主专一性测定。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不同寄主植物饲养的椰心叶甲种群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取食不同食料的椰心叶甲后代对啶虫脒敏感性顺序为:鱼尾葵>酒瓶椰子>大王棕>椰子叶,对高效氯氰菊酯敏感性顺序为:鱼尾葵>酒瓶椰子>椰子叶>大王棕,对阿维菌素敏感性顺序为:酒瓶椰子>椰子叶>大王棕>鱼尾葵;其中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差异幅度最大,为14.18倍,对高效氯氰菊酯和啶虫脒的敏感性差异幅度较小,分别为3.47倍和2.54倍。表明取食不同的寄主植物可引起椰心叶甲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红棕象甲在中国扩散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棕榈科植物上的危险性外来生物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Fab.)的形态特征、国内外分布情况、生物学和寄主等进行了描述。并根据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来计算红棕象甲的风险程度,建立了一、二级评判标准的计算模型,计算出红棕象甲危险性评价的风险值R为2.2538,属于危险性较高的有害生物,并提出进行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季节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的最佳悬挂高度,分别在春季、初夏季节、盛夏季节和秋季开展了茶园不同悬挂高度黄板对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诱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最佳悬挂高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春季茶园和秋季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最佳悬挂高度为黄板距离茶树树冠蓬面-0.4~-0.2 m;在初夏季节,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最佳悬挂高度为黄板距离茶树树冠蓬面-0.2~0.2 m;在盛夏季节,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最佳悬挂高度为黄板距离茶树树冠蓬面0.4~0.6 m.  相似文献   

11.
红棕象甲幼虫化学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红棕象甲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灌根法、灌淋法、打孔注药法和熏蒸法等化学防治方法对红棕象甲幼虫进行了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依次为:熏蒸法>打孔注药法>灌淋法>灌根法.用磷化钙以每株树9.6g的剂量进行根部熏蒸,5d后防效达83.03%,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红棕象甲幼虫声音室内探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红棕象甲幼虫蛀食、爬行时发出的声音,运用AED-2000L便携式声音探测仪对不同虫口密度幼虫的树段、树段的不同测试位点、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幼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进行室内声音探测.结果表明:①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大,测量值(Total Hits和Total counts)随之增大,说明一定密度虫口范围内,虫口密度越大,声音探测效果越明显;②测试位点的选取对探测效果有较大影响,随着测试位点与幼虫距离的增大,测量值(Total Hits和Total counts)随之减小;③温度对幼虫活动声音的探测值(Tota) Hits)也有较大的影响,在(28±1)℃条件下,幼虫声音平均探测值(Total Hits)最大,其次(24±1)℃、(32±1)℃条件下幼虫声音平均探测值(TotalHits),但三者没有显著差异;④随着幼虫日龄的增加,测量值(Total Hits和Total counts)随之增大,但到末龄幼虫(接近预蛹期)时,测量值(Total Hits和Total counts)开始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一株对红棕象甲幼虫和卵有致病力的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晶  覃伟权  彭正强  阎伟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2):2331-2335
从自然死亡的红棕象甲卵和幼虫尸中分离得到一株产红色色素的昆虫病原菌HN-1菌株,经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测定和分子鉴定,确定为:为粘质沙雷氏菌亚种(Serratia marcescens subsp);16S rDNA通用引物扩增该菌得到了预期的1 408 bp条带,并与粘质沙雷氏菌亚种Serratia marcesce...  相似文献   

14.
金龟子绿僵菌对红棕象甲的室内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用喷雾法测定13株绿僵菌对红棕象甲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菌株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种类有密切关系,菌株的浓度与累计死亡率成线性关系。菌株对红棕象甲的致病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Red2>Red3>Gre1>Yx7>Yx4>Gre3>Red1>Yx1>Gre2>Yx6>Gre4>Gre5>Yx3。接种Red2菌株在孢子浓度为1.0×108个/mL水悬浮剂情况下,对4龄红棕象甲幼虫的LT50为5.23 d。用不同浓度的Red2菌株的孢子油悬浮剂涂抹法接种4龄幼虫,发现其LC50为7.32×106个/mL。另外,经试  相似文献   

15.
槟榔是海南省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受多种病害组成的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影响,尤其是槟榔黄化病,使槟榔产量造成严重损失。为明确当前海南省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发生分布情况及槟榔黄化病的危害情况,本研究对全省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发生分布进行调查,并对全省采集的槟榔黄化样品进行植原体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海南省槟榔病理性黄化发生面积为38 300.04 hm2,占全省槟榔种植面积的33.27%,主要发生在海南东部、南部及中部市(县),三亚市发生率最高,为77.48%,万宁市发生面积最大,为9734.66 hm2,西部市(县)的病理性黄化发生率均低于10%;当前海南省槟榔黄化病发生面积为32 102.38 hm2,占全省槟榔种植面积的27.89%,全省各市(县)均有槟榔黄化病发生,主要在海南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发病率较高,琼海市、定安县、文昌市、屯昌县及琼中县的植原体检出率分别高达100%、100%、100%、98%、95.38%,除临高县、白沙县及东方市外,其余市(县)检出率均高于50%,万宁市槟榔黄化病发生面积最大,为7909.41 hm2,其次为琼海市;每个市(县)槟榔植原体在各树体间的含量分布差异较大,定安县植原体的平均含量最高,为1443.36 copies/μL,向周边市(县)递减,除了在海南东北部市(县)的槟榔植原体含量较高外,其他市(县)植原体含量较低。以上研究表明,当前海南槟榔病理性黄化发生严重,植原体是造成海南省槟榔病理性黄化的主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测定了海南省11个市县设施农业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PAEs)的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在检测的11个市县设施农业土壤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平均总浓度为46.0~614.0 μg/kg干土,最高的市县为海口,最低的为琼海。按照PAEs种类来说,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nBP)为主要检出类型,平均浓度分别达到25.4~423.9 μg/kg干土、8.8~75.2 μg/kg干土和2.6~ 99.1 μg/kg干土,其中DEHP的占比最高,达41.9%~73.8%,其次为DIBP达12.2%~37.7%,另外,代谢物邻苯二甲酸单丁酯(MBP)和邻苯二甲酸乙基己酯(MEH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1~10.9 μg/kg干土和12.8~24.4 μg/kg干土。经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海南省11个市县设施农业土壤PAEs污染状况整体水平较低。多途径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检测的11个市县设施农业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污染对成年人和儿童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皆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