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因子分析法在汤河水库富营养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富营养化是湖泊和水库面临的主要水质问题。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汤河水库各断面营养水平进行评价,得出其目前的富营养化程度比较轻。因子分析法的应用表明,氮、磷和水温是汤河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伙房水库水质和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得出造成大伙房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总氮超标。针对水库上游流域内污染源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大伙房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存在的问题,并对水库污染综合整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大伙房水库为例,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水库水体质量及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均能反映水库水体的实际状况,准确判断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程度,并且具有实用性强、计算简单、精准度高等优点,研究成果可为抚顺市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二龙湖流域面源污染对二龙山水库水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龙山水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已严重威胁到四平市人民的生产生活水源安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流域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农药、化肥、人畜禽粪便和坡耕地水土流失,据分析测定,51年间水库入库泥沙总量达10101 09万t,流入库区全N、P2O5和K2O总量达264 86万t。针对农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防治水库流域面源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岩马水库富营养化机制及防治的生态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岩马水库是枣庄市最大的水库,也是山东省十大水库之一,在灌溉、调洪、发电、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受水库周围居民经济活动的影响,水质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影响了水库功能的发挥及水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其治理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针对水库富营养化的机制及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了水库富营养化的具体的治理办法及库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门楼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现状评价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2004年门楼水库相关水质指标进行监测的基础上,以叶绿素a(Chl a)、总磷(TP)、总氮(T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透明度(SD)等表征富营养化的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对门楼水库富营养化进行了现状评价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整个门楼水库处于中营养状态,总氮的污染分担率达39.2%,从而得出总氮是引起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而面源污染是造成水库总氮超标的最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治理门楼水库富营养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解决石佛寺水库富营养化、水体污染严重的问题,利用MATLAB系统软件仿真预测了石佛寺水库的富营养化状态。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段石佛寺水库水质存在一定差异,在各个水期均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并且整体水质和丰水期存在中度富营养的发展趋势,水环境污染处于轻度状态;改进的BP模型基本能够反映水库水质的实际状况,研究可为该水库水环境治理和富营养化控制提供一定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前辽宁省众河流、水库水质氮磷超标现象普遍,众多饮用水水源地都存在富营养化现象或者趋势.通过大伙房水库及其输水工程水源区饮水安全保障建设工程,分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遏制水库富营养化的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大伙房水库及其输水工程水源区饮水安全保障建设工程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区域内土壤中总氮、总磷的流失量,这对控制大伙房水库坝址以上水体的富营养化发展趋势,保障大伙房水库水体使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参照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指标,选取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α)、透明度(D)等5项指标,对升钟水库2006—2010年水体富营养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水质指数Iwq排序为3.2312010<3.7412009<4.0422007<4.3522006<4.652200(8指数越大,水质越差);升钟水库近5年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在不同的时点上具有"高—低"演化规律,总体趋向好转;2008年的指数最大,富营养化最严重,2006—2008年水质指数呈波动变化,2009年、2010年水质有所改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wq随时间t变化的二次函数关系式为:Iwq=-0.137 2 t2+550.8 t-552 742;升钟水库水体氮、磷严重超标。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区水库库区塌岸,不仅侵蚀了大片耕地,影响到库区居民住宅的安全和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是水库泥沙淤积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结合我区近年来开展水库库区及其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实践,在调查塌岸危害,分析塌岸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工程,化学三项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岸顶,岸坡,坡脚三级综合防治的基本模式,认为实施水土保持综合防治,节约投资、便于实施,效果明显,是目前进行库区塌岸防治最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沟壑治理措施及其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面蚀和沟蚀两个主要方面 ,危害都十分严重 ,要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 ,必须坡沟兼治 ,综合治理。根据黄土高原的特点 ,在抓紧坡面治理的同时 ,应加大沟壑库坝建设速度。根据量入为出的原则 ,沟壑坝系工程建设事业应首先快速发展 ,以促进面上综合治理 ,使投资效果更好 ,提高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BP神经网络的黑河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究黑河流域富营养状态,为黑河流域水体污染综合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叶绿素a(Chl.a)、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_)、透明度(SD)作为评价因子,使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和BP神经网络对黑河流域的富营养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黑河富营养化状况主要以中营养级为主,其中野牛沟和张掖湿地的营养指数接近轻度富营养程度,东居延海处于重度富营养化,尤其是总氮指数很高,应该及时进行治理和保护。[结论]相对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BP神经网络对黑河流域的评价结果更加贴近实际结果,较为客观可靠。  相似文献   

13.
从西北五省区水土保持经验看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中心是西部生态建设的必然途径 ,以调控和利用坡面径流为重点是控制水土流失和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的关键。退耕还林还草要依水而定 ,要把建设基本农田作为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退耕还林还草历来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治理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调研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 13 75万km2 ,年平均输沙量 9 2亿t ,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 1/5 ,截至 2 0 0 0年底 ,全省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8 5万km2 。 1999年遥感普查 ,土壤侵蚀面积仍有 12 89万km2 。退耕还林还草要把草灌作为陕北植被重建的主体 ,纳入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议水土保持在观念、管理和技术等方面都要创新 ;国家加强对水土保持的统一管理 ,依法由水土保持部门主管。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水生态环境的演变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强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98-100
依据多年监测和调查资料,分析了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提出了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从1949年至今洞庭湖容积减少了约43%,湖泊萎缩严重,调蓄能力下降,湖区共发生洪涝灾害39次。20世纪90年代,湖泊水质污染加剧,总磷污染指数增加了7.04倍;1999年藻类数量最高达22万个/L,水体富营养化呈发展趋势;湿生物种减少,一些湿地动植物已经很少见到;底栖动植物的密度虽然变化不大,但其组成从1982年以水生昆虫及幼虫为主,到1996年变化为以软体动物为主,正表明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三峡水库运行后,水沙条件的变化,对洞庭湖水生态环境将会产生相应的影响。目前要加强洞庭湖综合整治,进行湖泊生态恢复与重建,以维持洞庭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利水保措施蓄水拦沙作用分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利水保措施的蓄水拦沙作用分析的结果表明,现阶段水保措施年均蓄水量为10亿m~3,年均拦沙量3亿t,支流水库和淤地坝的拦沙量占水保措施拦沙量的77.8%。这种蓄水拦沙作用是在80、90年代降雨量减少的情况下得出的,由于前期积累、隐蔽、潜伏着许多泥沙问题,某些支流遇到较大暴雨产沙量激增,这对黄河下游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当前应当把更多的精力和投资放在沟道的整治和利用上,大力修建控制性的大型骨干水库或淤地坝。  相似文献   

17.
在实地调查和对村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重要性及其表现分析(IPA)法研究了当地村民对秦庄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感知度。结果表明,村民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感知度可用相关因子体现。结合该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可将筛选出的28个可体现村民感知度的因子在IPA分析图上进行划分,其中第Ⅰ象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优势因子分布区,第Ⅱ象限因子为劣势因子分布区。针对综合治理的优势与劣势因子,提出今后秦庄沟流域综合治理应继续保持水保优势发展,重点发展小流域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等对策。针对于当地村民最关心和紧迫问题,建立有针对性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从而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水平,满足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很多湖库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源,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危害。水土保持措施是防治非点源污染,保护水源水质,保障饮水安全的重要手段。笔者界定了水土保持水环境效应的概念;将非点源污染的类型划分为农业型、水土流失型、农村生活型、城市径流型和降水降尘型;首次系统地揭示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应机制;定量分析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区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表水污染的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s, observations and experimental data combined with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formation, the status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surface water pollution over thepast ten year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have been assessed. The water quality of large rivers is still verygood but most of the medium-sized and small rivers have been very seriously polluted. The appearance of black and odorous conditions in rivers in the urban areas has increased due to serious pollution by organic matter with consequent high oxygen demand. Annual increases in N and P concentrations in lakes haveaccelerated eutrophication. The water quality of rivers in small towns is rapidly deteriorating. The mainsources of surface water pollution include industrial and domestic sewage, animal manures, chemical fertilizersin farmland, and polluted sediments in rivers and lakes.Counter measures against these sources of pollution are presented. Reg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 protection of surface waters and their enforcement are urgently required. A regional wate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gency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construction of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of varying capacity must be accelerated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sewage treated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eated effluent. Animal wastes must be recycled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and the application rates of fertilizers and manures must be balanced with crop nutrient requirements to prevent diffuse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e. The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of medium-sized and small rivers should be intensified, and the delimi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areas used as sources of drinking water should be strengthe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